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佛教建筑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公元前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便沿著這條貫通中西文化交流的絲路傳入中國,受到廣大百姓的信奉,并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重視與扶持。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佛教的傳播達到高峰,當時的梁武帝(502-549年在位)把佛教作為國教,大興寺廟,唐代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這段史實的寫照。唐朝是佛教發(fā)展的另一個盛期,不僅中國佛教自身得到發(fā)展,而且還傳到了朝鮮、日本和越南。元代統(tǒng)治者提倡喇嘛教,因此又出現(xiàn)了許多喇嘛教寺院。

 

山西云岡石窟佛像

    今天,人們把流行于以漢族為主的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佛教稱為漢傳佛教。由印度與尼泊爾直接傳入西藏的密宗佛教被稱為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肅、青海以及內(nèi)蒙古一帶,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在云南西雙版納等地還有少量的南傳小乘佛教,建筑形式與漢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佛寺大相徑庭。

    俗諺說“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是由于佛教的誦經(jīng)修行需要遠離塵囂,打坐靜思,幽靜的山林正是理想環(huán)境,所以大多數(shù)佛教寺院都處于山岳叢林之中。這些寺廟或擇址于山腳,或鑲嵌在山腰,或雄踞于山頂,或依山而造,或跨水而建,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同時僧人們還創(chuàng)造出“佛光”、“聽法石”等富有宗教意義的景點。山因佛寺而揚名,寺因居山而興盛。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聲譽日隆,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

 

峨眉奇景——“萬佛頂云海”

    在古代中國,君權向來高于神權,隨著佛教的盛行和佛寺的不斷增多,僧尼特權的擴大,危及到了朝廷的利益,在北魏太武帝(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和唐武宗(841-846年在位)時期曾先后發(fā)生過“滅佛”事件。不過這種較大規(guī)模的禁佛事件在歷史上只占很短時間,過后佛教仍然得到發(fā)展。佛教建筑在中國延續(xù)了將近2000年,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建筑類型之一,其中最常見的有佛寺、塔幢和石窟。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佛寺

    佛寺是中國宗教建筑的主要類型,是供奉佛像、舉行佛教禮儀、居住僧侶的地方。

    相傳在東漢永平七年(64),漢明帝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大臣傅毅說:“西方有神,名曰佛?!庇谑菨h明帝派遣郎中蔡、中郎將秦景等人前往西方天竺(即印度)求法,他們邀請到了兩位高僧伽葉摩騰和竺法蘭,并帶著佛經(jīng)、佛像回到洛陽。開始讓兩位高僧住在專門接待外賓的鴻臚寺里,第二年為他們修建了住所,仍稱“寺”,由于馱經(jīng)來中國的是白馬,因而取名為“白馬寺”。從此,原本為中國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漸成為佛教建筑的專稱。白馬寺開中國佛教寺廟之先河,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

    當時佛教迅速傳播而缺少專門的佛寺,許多官吏、富商將自己的住宅奉獻出來作寺院,稱為“舍宅為寺”,通常“以前廳為佛殿,后堂為講堂”。由于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輕物質(zhì)重精神,所謂“四大皆空”,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很快就和佛教寺院結合起來,成為中國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寺最初仍按照印度的式樣,以佛塔為中心,或采取“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隨著佛寺的中國化建設,佛塔逐漸退居后面或一側,殿堂成為全寺的中心?,F(xiàn)存中國最早的兩座木構建筑都是佛殿,即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它們斗拱碩大,出檐深遠,屋面平緩,裝飾簡潔,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定型后的中國佛寺繼承了中國原有的建筑形式,采用對稱式布局,沿中軸線布置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等,兩邊布置供香客、僧人居住的生活用房。以保存至今較為完整的一組宋代佛寺建筑群——河北正定隆興寺為例。它的山門對面有照壁,門前有石橋及牌坊,進門左右原為對稱的鐘鼓樓,正面的大覺六師殿僅留遺址。再往后是東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壇,戒壇后兩邊相對而立的是慈氏閣和轉(zhuǎn)輪藏殿。在東西碑亭之后就是高大的佛香閣(又稱大悲閣),內(nèi)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銅觀音。最后是彌陀殿,方丈及僧舍都在佛香閣東面。由于建筑體量大小、形態(tài),以及院落空間都富于變化,軸線雖長卻絲毫不覺呆板。

 

 

山西大同懸空寺

 

懸空寺建筑的重量靠插入石崖的木柱來支撐

    始建于北魏后期的山西渾源“懸空寺”是一座非常特別的佛寺,它是一組由多座懸掛在北岳恒山陡峭巖壁上的殿堂所組成的寺廟建筑群。這些殿堂的重量完全靠在石崖上鑿出石洞,然后插入木柱來支撐,殿堂之間再以棧道相連接,宛如一座“空中樓閣”,蔚為壯觀。懸空寺中供奉以佛教為主,兼有儒、道,是中國古代三教相互影響、交融,尤其是宋代“孔、老、釋迦皆至圣”的“三教合流”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佛寺內(nèi)建筑的名稱往往來自供奉的主神及主要用途: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與菩薩的大雄寶殿;誦經(jīng)修行的法堂和經(jīng)樓;安置舍利或法寶的舍利殿、轉(zhuǎn)輪藏殿;日常生活和接待來客時使用的齋堂、寢堂、客堂等。

    藏傳佛教(喇嘛教)實行政教合一,特別講求宗教禮儀,各種佛節(jié)幾乎是西藏全民的盛大節(jié)日,因而大都規(guī)模浩大。藏傳佛教結合西藏高原上多山的地理條件, 多依山而建,與山嶺融為一體;建筑上結合中原的木結構和當?shù)氐牡飿浅潜?,又吸收了尼泊爾寺廟的裝飾特點,創(chuàng)造出富有藏地風貌的堅固雄偉、色彩鮮明濃烈的建筑風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成婚,松贊干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經(jīng)歷年擴建,幾乎占滿全山,樓形即山勢。全宮分為白宮、紅宮、山下的“雪”和龍王潭四部分。白宮是達賴的宮殿,以及喇嘛誦經(jīng)殿和僧官學校;紅宮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和各類佛堂;“雪”部分是政府機構、作坊、馬廄等;龍王潭為后花園。

    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外圍現(xiàn)存八座喇嘛廟,人稱“外八廟”。它們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團結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信奉喇嘛教的藏、蒙地區(qū)上層首領而建的,其中普陀宗乘之廟就是仿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是仿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

    云南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佛寺則直接受到緬甸、泰國佛寺的影響,同時又結合了當?shù)亟ㄖ妮p透靈巧的特點。建筑群布局靈活;屋頂不僅分層而且分段,充分突出中央部分;屋脊上還布滿了各種裝飾。

    塔幢

    塔是一種古老的佛教建筑物。古印度的塔最早是供養(yǎng)釋迦牟尼“舍利”(佛身焚化后形成的顆粒)的“ 堵坡”(梵文stupa),作為佛的象征供信徒們膜拜。

    塔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后,印度的“ 堵坡”很快就與中國的樓閣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的樓閣式佛塔:樓閣在下;代表佛的“ 堵坡”高高在上,被供奉在塔的頂部,稱作“塔剎”;而舍利及后來的佛經(jīng)、佛像等寶物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塔下的地宮中。在樓閣式塔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了密檐式塔、花塔、過街塔、塔門等形式。即便是直接來源于印度,受漢族樓閣影響較少的喇嘛塔、金剛寶座塔,以及云南傣族地區(qū)的緬式塔,其造型和細部裝飾上也加上了不少中國式樣。

    最早的塔以木結構為主,由于木結構不易長久保存,到南北朝時期發(fā)展出磚石塔,唐宋以后又有了銅鐵塔,宋代以后更出現(xiàn)了琉璃塔,還有瓷器做的塔等。中國現(xiàn)存的數(shù)以千計的古塔,大都是磚石塔?,F(xiàn)在留存下來最古的木塔是山西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近千年來經(jīng)過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河南少林寺塔林

    佛塔由獨立孤塔逐漸發(fā)展出雙塔對峙、三塔鼎立,還有五塔、八塔,甚至上百座塔的塔群。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有唐朝至清朝千余年間的磚石墓塔220多座,形式多樣,雕刻豐富,是研究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佛塔在中國不再單純作為佛的象征,而逐漸具有了其它用途,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人文內(nèi)涵。首先,中國古代的高層樓閣本來就有登樓眺覽的用途,與塔結合之后,這一作用延續(xù)了下來。唐宋以后,登塔游覽更為盛行。如西安的大雁塔(慈恩寺塔),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登塔賦詩,凡進士及第的人也要到大雁塔上去游賞、題詩,一時形成風氣。

 

 

建于1056年的山西應縣木塔

 

建于1931年的南京靈谷寺石塔

    隨著登塔遠眺的發(fā)展,塔也被用于軍事和航行。比如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一座古塔——高84米的河北定縣料敵塔,就是宋王朝為了防御北方的遼國,以供奉舍利為名建造的,而實際上是觀察敵情的望塔;杭州的六和塔原本是為了“鎮(zhèn)潮”(錢塘江的大潮)而建,它位于錢塘江入海的江岸轉(zhuǎn)折處,也就擔負起了燈塔的重任,“海船航夜泊者,以燈塔為指南”。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此外,還有很多塔成為了風景名勝的一部分。北京北海瓊華島上的喇嘛塔“白塔”,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成為整個北海的風景構圖中心;云南大理崇圣寺有三座塔,主塔叫千尋塔,兩座副塔是南塔和北塔,合稱“崇圣寺三塔”,又叫“大理三塔”,這三座塔位于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風光明媚,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杭州西湖邊南屏山頂?shù)睦追逅t是以《白蛇傳》的神話故事為背景,傳說中善良的白蛇娘娘就曾被鎮(zhèn)壓在這座塔下。明嘉靖年間,倭寇侵入杭州,雷峰塔被縱火燒毀,只剩下殘破的磚塔心,在夕陽余輝的映照下,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

    公元7世紀后半葉,佛教建筑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類型——經(jīng)幢。經(jīng)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經(jīng)文(陀羅尼經(jīng)),用以弘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物。奉彌勒佛為主的佛殿前僅建一個,而奉阿彌陀或藥師的則以兩個或四個經(jīng)幢立于殿前。它始見于唐代,經(jīng)五代到北宋發(fā)展到最高峰,現(xiàn)存的經(jīng)幢中以河北趙縣的北宋經(jīng)幢最具代表性。

 

趙縣經(jīng)幢

    趙縣經(jīng)幢分為三段?;鶠橐粚蛹s六米見方的扁平須彌座加上兩層八角形的須彌座,周圍雕刻了火焰門、佛像、伎樂、蓮瓣、經(jīng)變故事等;幢身包括寶山、仰蓮、刻經(jīng)文的八角形幢柱和有纓絡垂帳的寶蓋等;寶頂則有佛龕、蟠龍雕、仰蓮、覆缽和寶珠。這個經(jīng)幢比例勻稱、雕刻華麗,是極為罕見的石刻精品。

    石窟

    中國的石窟源自印度的石窟寺,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chǎn),到魏晉至唐這一階段進入鼎盛時期。早期的石窟大體上是沿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路線分布的,這也是漢代通西域的路線,由西向東進入河西走廊,再流傳到中原及南方地區(qū),和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走向非常類似。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這些石窟不僅記錄了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史,石窟中的大量壁畫和彩塑還反映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藝術與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中國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有: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四川大足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等,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也最完好。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普賢菩薩像,高13.25米。

    甘肅敦煌地處絲路南北兩路的匯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mào)易興盛,寺院遍布。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相傳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樂樽見到這里的山上金光閃閃似有千佛,于是就在山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龕。從十六國(304-439)到元朝,莫高窟的開鑿一直沿續(xù)了十個朝代,到今天崖面幾乎布滿石窟,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的第20窟,

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

 

甘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建于唐宋時期的窟檐建筑,這些窟檐都模仿中國木結構建筑形式,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屋脊和鴟尾,反映了中國石窟民族化的過程。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zhàn)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chǎn)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場景。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早期佛像仍可看出西域藝術的影響,人物的長相及服飾都帶有印度、波斯風格;到北魏后,人像體形有了明顯變化,服裝也更加中式;唐代是發(fā)展的高潮,這時期的佛像變得豐滿而生動,裝飾紋樣也同樣有明顯的變化,早期外來的火焰紋、卷草紋,逐漸與中國傳統(tǒng)裝飾中如行云流水般飄逸的云氣紋和水紋、富麗堂皇的植物花卉圖案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了特有的華麗的卷草紋樣。壁畫中所繪大量的城池、宮殿、亭臺、樓閣、寺塔、橋梁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五臺山的唐代佛光寺大殿就是梁思成夫婦根據(jù)敦煌壁畫中的《五臺山圖》而發(fā)現(xiàn)的。

 

敦煌飛天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的美麗菩薩。她既不像希臘神話中帶有翅膀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傳說里騰云駕霧的天女,中國古代藝術家用纖長的飄帶使她們優(yōu)美輕盈的身體漫天飛舞、氣韻生動。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四川樂山大佛

    石窟造像越來越大,逐漸從窟內(nèi)發(fā)展到了窟外,到唐朝出現(xiàn)了中國最大的石佛像——四川樂山大佛。大佛以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的天然巖石雕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坐像,從唐開元初年(713)開鑿,歷時90年始告完成。佛像高71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nèi)可并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站立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目前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建筑是一門營造的藝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紫禁城、頤和園、敦煌石窟,印度阿姜達石窟、泰姬瑪哈陵,以及埃及金字塔、法國羅浮宮、希臘神殿等,這些都是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建筑。從建筑中,又衍生出繪畫、雕刻、造景等藝術,因此有人說:「建筑是藝術之母?!?
建筑也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從建筑可以一窺各地的民族性,以及當?shù)氐牡乩怼h(huán)境、氣候、民情、風俗、人文、信仰乃至生活習慣等,例如古埃及人重視永生,大部分人把畢生精力集中在為死后的靈魂營建住所,因此有金字塔的偉大建筑誕生;中國因歷代群雄并起,內(nèi)亂外侮不斷,因此有萬里長城、護城河的建筑。在希臘、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國,長年只有下雨而無雪,所以屋頂采緩坡的斜式屋頂;北方國家降雪屋頂?shù)膬A斜度自然陡峻,在埃及等不下雨的地區(qū),則流行平頂屋。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北方天寒地凍,建筑不可少的設施之一是「炕」;南方天氣溫和,一般的建筑均有亭臺樓閣、花園小徑,廣植花草樹木,主要是為了通風涼爽。不過大致說來,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主要是向平面發(fā)展,與西方的縱向升高方式大異其趣。
建筑上的成就也是中國人的一大驕傲,萬里長城被稱為是「世界的奇跡」,它是從月球俯瞰地球唯一僅見的建筑物;秦始皇陵被譽為「最偉大的古跡」;敦煌石窟是「墻壁上的博物館」;天壇為「世界上最出色的建筑物之一」。
此外,中國歷代帝王往往在改朝換代之后大興土木,以建筑物來彰顯自己的功勛,例如秦阿房宮、明清故宮等;也有以建筑物來紀念先人者,歷史上有許多建筑物便是用來紀念一個人、一件事,或保留一個史跡,所以建筑物也有記錄歷史的功用。
建筑與社會民生更是緊密相連,在食衣住行等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中,除了住宅、道路、橋梁、運河的興建,與住、行有直接關系以外,如果沒有建筑工廠,又如何能生產(chǎn)衣食日用呢?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經(jīng)驗累積而成的智能,從古代人類祖先巢居樹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樓大廈,金碧輝煌,建筑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化,也記錄了世代遷移的軌跡。
建筑既是物質(zhì)建設,也是一種文化建設,尤其在精神層面的宗教信仰上更離不開建筑,例如中國建筑主要類型包括城市、宮殿、寺院、佛塔、陵墓、園林、住宅、橋梁、石窟等,其中寺院、佛塔、石窟都是佛教的建筑,所以佛教在建筑學的領域里,可以說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佛教建筑的歷史與價值
佛教是個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與自然為伍,尤其佛世時,弟子們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終生,就是山林水邊、巖洞樹下,到處都能隨緣安住。但是后來為了眾生的需要,佛陀接受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的請命,允許信徒布施精舍,而有只園精舍、竹林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的興建,這是佛教建筑的起源。
到了中國,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論道,啟發(fā)東漢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內(nèi)建筑比丘尼寺院,城外建筑比丘道場,開啟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筑。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繪畫、書法于一身的綜合美術館,更是人們心靈休憩的重要場所。中國佛寺建筑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代,漸以佛殿為中心。「塔」又名「塔婆」、「浮圖」、「浮屠」,俗稱「寶塔」,是一種高聳的佛教建筑,它的概念和形制導源于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是為供養(yǎng)佛陀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塔傳入中國之后,得到了改造和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在藝術上兼容并蓄的能力。塔的形式多樣,造型豐富,有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緬塔以及金剛寶座塔等。它隨著佛寺的位置,有的在山間,有的在水際,有的在城市,有的在鄉(xiāng)野,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成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建筑類型。
不過,各國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錫蘭的遺存建筑與印度大致相同,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則雜有木造建筑,爪哇的婆羅浮圖為一表現(xiàn)密教九層曼荼羅的大規(guī)模石造建筑。西藏的大寺院,多建筑在山麓斜坡上,配置有多種建筑,連接在一起,呈現(xiàn)一種歐洲風格的市街景觀,特色為塔身下部尚有一細小的喇嘛塔。我國的佛教建筑多仿皇宮式建造,稱為宮殿式建筑。其典型設計多以主要建筑物整齊、對稱地配列左右兩方,山門與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等呈一直線并列,其左右分別設置鐘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殿、客室與云水堂等。材料以木、磚為主,屋瓦大多加上彩色涂繪。中國現(xiàn)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成為建筑史中有價值的證物,以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為例,佛光寺是現(xiàn)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筑,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xiàn)全集粹于殿內(nèi),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
我國著名的佛教建筑物當中,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而我國的佛教建筑,可以說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大觀,其中尤以石窟藝術更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石窟,又稱石窟寺院,是將山岳的巖質(zhì)斷崖鑿成洞窟,供養(yǎng)佛像以作為寺院者。我國石窟的開鑿,約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由沙門樂僔于敦煌鳴沙山試鑿開始,直至十五世紀,歷時千余年而不衰,以北朝至唐朝為盛,分布遍于中國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庫車、甘肅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云岡、洛陽的龍門、太原的天龍山、河北河南的響堂山、濟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洞,以至遼寧的萬佛洞等,規(guī)模均極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畫名聞中外,大同云岡石窟最為奇?zhèn)ァ4送?,尚有河南洛陽龍門、鞏縣、南京棲霞山、山西太原天龍山等處,石窟內(nèi)部,遺存有豐富的尊像雕刻、裝飾、壁畫等,充分顯現(xiàn)出佛教藝術的綜合風貌。
石窟寺院與一般平地的木造、石造或磚造寺院不同,是利用巖盤或巖山開鑿而成,十分堅固并富有防護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間留有印度佛教傳入我國的歷史痕跡,彌足珍貴。內(nèi)部多設有佛龕、佛壇、華蓋、塑像,飾以浮雕、壁畫等,并收藏各種經(jīng)典、佛畫、佛具及寺院文書等,儼然是佛教的寶庫,形成石窟藝術,同時造就了佛教藝術史,實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寶藏,在中國學術、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勝枚舉的壁畫,在在顯示出佛教不僅具有莊嚴的儀式、精微的教義,更具有藝術的特質(zhì)。在許多藝術家與考古專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豐富、多變與美感特色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資產(chǎn)。

◆佛寺建筑的功能意義
寺院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佛法弘傳的所在,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寄托的所在。佛寺建筑是為了弘法、度眾所需。雖然今日隨著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間隨之擴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遠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傳播佛教真理之外,莊嚴的殿宇、寧靜的氣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義,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余,尤其是遭遇挫折、彷徨無助的時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論是參加各種修行活動,或是在佛前瞻仰、禮拜,都能獲得再出發(fā)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象是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圣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有寺院就有信仰,欲得佛法常住,必須建寺安僧。
寺院不僅是信仰的道場,尤其過去寺院大都建筑在僻靜的山林,湖光山色,配上朱檐碧瓦的莊嚴殿宇,景致怡人,環(huán)境清幽,寧靜祥和,往往吸引一般社會大眾前往旅游踏青,借以遠離塵囂,滌塵靜慮,享受山居之樂。
到佛教寺院參訪,除了眼觀耳聽之外,尤其能帶給人心靈上的凈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啟發(fā),對社會人心產(chǎn)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約束力,無形中帶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因此具有端正民風,安定人心之功。
寺院在保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號稱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但是在建筑方面所遺留下來的古跡,卻甚少早于十六世紀者,這固然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木材為主,保存不易,其實最主要的是連年戰(zhàn)火,尤其每當改朝換代,君臨天下之后,往往把前朝所遺留下來具有紀念性的建筑,悉數(shù)摧毀,于是在人為與戰(zhàn)火的破壞下,無論是石造、木造,均無法幸免于難。
所幸,從佛教石窟的外觀建構及壁畫上,仍可綴拾一些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吉光片羽。此外,如前所提,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則保留了唐朝建筑藝術的精髓;從深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建筑,也可一探早期中國建筑的風貌,例如建于八世紀的唐招提寺,這是日本仿唐朝的木造建筑,現(xiàn)今仍保存完好。
再者,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數(shù)仍維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寶殿,以及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寶殿,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國宮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發(fā)揚光大于世界,貢獻不可謂不大。

◆佛教建筑的未來走向
過去佛寺建筑大略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修道區(qū),一為生活區(qū)。修道區(qū)又分為兩類:供養(yǎng)佛、菩薩像和祖師像的大雄寶殿、彌勒殿、藥師殿、觀音殿、祖師堂等;供講經(jīng)集會及修道用的禪堂、念佛堂、云水堂等。生活區(qū)的建筑有齋堂、香積廚(廚房)、客堂、寢堂、茶堂(接待室)、延壽堂(養(yǎng)老堂)以及庫房、浴室等。
隨著時代進步,弘法方式日新月異,佛寺建筑的硬件設備也應配合弘法的需求而增設,在建筑上,除了一般性的問題要注意外,更要重視:
1.空間的有效利用。
2.活動的動線配合。
3.設施的適當配置。
4.需要的人性設計。
5.里外的合理區(qū)分。
6.安全的完善考慮。
例如佛光山除了上述的建筑之外,并有會議廳、講堂、抄經(jīng)堂、禮懺堂、談話室、視聽中心、文物陳列館、文物展覽館、凈土洞窟、美術館、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車場等設施。
佛光山是一個集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圣為一體的七眾道場,硬體建筑是依開山四大宗旨而規(guī)劃,在朝圣方面,仿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除主殿大雄寶殿外,另有大悲殿、大智殿、大愿殿、大行殿,分別供奉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闡揚悲智愿行的精神。
  在培養(yǎng)弘法人才的教育方面,僧眾、信眾教育院舍一應俱全;在文化方面,除了文化大樓以外,并有文物展覽館、文物陳列館、美術館等;在慈善方面,設有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萬壽堂、佛光診所、云水醫(yī)院等,全面照顧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
  從以上各項建筑可以看出,佛光山是一個現(xiàn)代化、多元化的道場,所謂現(xiàn)代化,就是一切建筑設備要能配合時代及社會大眾的需求,例如,過去部分佛寺最初建在偏僻的山野林間,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山林走向都市。從最初的以佛殿為主,漸漸發(fā)展到講堂、教室、課堂、會議室等。尤其現(xiàn)在的寺院已從過去出家人專屬到今日四眾共有,從傳統(tǒng)佛堂到今日高樓講堂,從過去簡陋的茅蓬到今日莊嚴的殿宇。未來的佛寺希望能具有學校、講堂、會議室等功能,而不是停留在過去吃齋拜佛的信仰上,要讓設備來度眾,所以我希望今后的寺院能從建筑上發(fā)揮以下的功能:

  一、希望現(xiàn)代佛教寺院成為一個四眾融和共有的道場。
  二、希望現(xiàn)代佛教寺院成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
  三、希望現(xiàn)代佛教寺院成為注重研究交流的會議中心。
  四、希望現(xiàn)代佛教寺院成為具有誼社功能的活動場所。

  佛教建筑現(xiàn)代化,并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嘩眾取寵?,F(xiàn)代化的佛教建筑,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愿,使佛教能夠順應每個時代的需要,而做種種的方便施設。
  根據(jù)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在世時所住的精舍,無論在衛(wèi)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shù)倪M步,達到當時的“現(xiàn)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時代置有僧只戶、僧只栗,以解決人民的饑饉;唐代設有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及于社會,也就是要“現(xiàn)代化”于每一個時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佛教建筑的價值
漢傳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上)
【文化解讀】武安涉縣峰峰的古式塔,看看咱家有幾座?
張掖大佛寺 | 坐觀天下風云 臥游三千世界
話說中國古代建筑
宗教建筑 | 你看佛寺“千寺一面”,佛寺看你應如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