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上,日系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跌落,無論是銷量還是市占率。
本田在華銷量自2021年以來連續(xù)兩年下滑,去年降幅高達12.1%,今年1至5月又同比下滑22.5%;日產(chǎn)在華銷量更是連跌4年,去年下滑幅度超20%,今年1至5月接著下滑超23%;一向穩(wěn)健的豐田,去年在中國的銷量10多年來首次下跌,今年以來下滑速度明顯加快,豐田及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第一季度在華銷量下降14.5%。
“日系三強”的表現(xiàn)已然如此,其余在華日系品牌更是慘淡:馬自達5月份只賣出不到7000輛,三菱從3月份開始已暫停在中國的新車生產(chǎn),鈴木早在2018年就退出中國市場。
相比德系、美系品牌,日系近幾年市場份額下跌幅度更大。自2020年以來,德系下降約3.9個百分點,美系下降1個百分點,而日系下降了6.7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被中國品牌迅速切分。
從2020年以來,自主品牌市占率從35.7%一路上升到今年5月份的50%,上升幅度超過14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自主品牌靠新能源汽車強勢擠壓了合資車空間。
5月份中國售出的新車中,有三分之一是新能源汽車(含純電、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50%,而主流合資品牌的滲透率僅在4%左右。
而日系的衰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場需求被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快速替代。
日系車稱雄全球,一靠經(jīng)濟實用,二靠可靠耐用。
日系三強的主力市場,是20萬元以下的大眾化市場,這一層級的用戶對汽車的經(jīng)濟實用性關注度較高。隨著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快速普及,日系車的這一傳統(tǒng)優(yōu)勢正在喪失。
20萬元以下價位中,自主品牌有大量電動、插混車型入局;尤其是10萬到20萬元這一日系車主力市場,自主品牌不斷投放新的插混車型,相對于日系品牌主打的燃油和混動技術,自主插混車型在動力、使用成本、駕乘體驗、配置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直接分流大量用戶。
日系車可靠耐用、保值率高的優(yōu)勢,也受到用戶觀念變化的沖擊。
新能源汽車的電子化、智能化程度高,技術更新和產(chǎn)品迭代速度加快,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形成的“汽車是大件耐用消費品”觀念也受到挑戰(zhàn)。年輕用戶換車周期縮短,對于汽車耐用性、保值率的關注度下降,這也削弱了部分消費者購買日系車的興趣。(當然,車還是“大件”并且應該“耐用”,變的只是人心,此事單聊)
日系車的整體衰落,和日本汽車廠商在電動化轉(zhuǎn)型方面的猶豫不決有關。日系三強都有優(yōu)秀的混動技術,在電動技術方面也有著不錯的技術儲備,但卻遲遲沒有推出有競爭力的純電和插混車型。
豐田除了借用比亞迪相關技術的電動車bZ3月銷達到2000多輛外,其余無論是電動車bZ4X,還是榮放、威蘭達、卡羅拉、雷凌等車型的插混版本,銷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本田在中國推出的純電車型e:NP1月銷僅幾百輛,插混版的CR-V、皓影銷量聊勝于無,剛剛上市的新一代插混版雅閣被寄予厚望,但銷量能否有起色尚待觀察。
日產(chǎn)除了月售300來輛的電動車艾睿雅外,在中國市場再無新能源車。
▲豐田的“耐用性”還能留住多少用戶?“經(jīng)濟實用”防線已經(jīng)失守,“可靠耐用”防線也有瓦解之虞,日系車還能靠什么來止住在中國市場的衰落勢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