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飲茶史上,茶一直都是“提神醒腦、去病祛邪、除燥解渴”的飲料。但隨著茶進(jìn)一步的融入“人的生活”,茶與人的關(guān)系,逐漸深化出了關(guān)于“心性道德”的修持。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茶的精神內(nèi)質(zhì)與佛教的奉行的“戒、定、慧”,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伊斯蘭教的“尚茶禁酒”有很大的互通之處。于是,茶自然地就受到了佛家、道家、伊斯蘭的青睞,并進(jìn)而成為他們的日常所需。宗教對茶的崇尚,為茶的發(fā)展與傳播起到了客觀的推動作用。
在佛教的修行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許僧人飲酒,非時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出家僧人還要“坐禪修行”。而坐禪講究:專注一境,靜坐思維,以求解脫。并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長期坐禪,加上過午不食,極易消耗體力,影響修行的專注。為此,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戒規(guī),又可消除疲勞,還可一定程度彌補營養(yǎng)的飲品出現(xiàn)。而茶從“營養(yǎng)”和“藥理”角度都具備這樣的功能,于是就成為了寺院的首選。從佛教實踐來看,茶理和佛理是互通相融的,自然而然,飲茶演化為“和尚家風(fēng)”,“茶禪一味”的提法便出現(xiàn)了。
一,茶是寺院僧侶的“養(yǎng)生正心”之物。
佛教自東漢時傳人中國以來,很多得道高僧都是飲茶文化的推動者。佛教“坐禪飲茶”,有文字記載的確切年代,可追溯到晉代。據(jù)《晉書·藝術(shù)傳》載,東晉著名僧人單道開,修行于后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坐禪十分刻苦,不畏寒暑,經(jīng)常晝夜不眠,誦經(jīng)四十余萬言,為防瞌睡,常以“茶飲”解乏(飲茶蘇)??梢?,佛教僧侶飲茶的最初目的,就是為坐禪修行。
《續(xù)名僧傳》說,南朝僧人釋法瑤,精通茶道,潔身修性,以茶養(yǎng)生。他用膳時總要飲些茶,活到79歲時,齊武帝還傳旨,讓他作為長興地方官將茶“致禮上京”。
又據(jù)《宋錄》載,南朝宋時,宋孝武帝的兩個兒子,經(jīng)常去安徽壽縣八公山東山寺,拜訪高僧曇濟(jì),在飲了曇濟(jì)和尚親自調(diào)制的茶后,贊不絕口,譽茶為“甘露”。這是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記載。
東晉名僧懷信,用二十六字真言,論述了飲茶的好處:“跣定清談,袒露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仆,要水要茶?!睆拇耍略猴嫴铦u成風(fēng)尚。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寫道:“(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終使僧人飲茶成風(fēng)。
由于眾多高僧對茶的推崇,使茶成為佛教修行中的“養(yǎng)生正心”之物,眾僧不僅自己飲茶,還將其視為“圣物”,供奉于寺院中,以示對佛的尊敬。
四川“永興寺”保存的宋代《寺院食規(guī)》記載:早在宋時,永興寺就規(guī)定必須在佛前供“蒙茶”。時至今日,在西藏的許多寺院中,也還保留著禮佛獻(xiàn)茶的傳統(tǒng)。
南朝蕭子顯《南齊書》載:南朝梁武帝,在臨終前立下遺詔,“歸天”后,靈座上“勿以牲為祭”,只須“茶飲”而已。
唐代詩僧齊己作《詠茶十二韻》說:“嘗知骨自輕”?!督鹗途帯酚涊d:興國寺一僧,病危時,“絕粒罷餐”,“唯茶”而已。據(j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唐時,寺院中飲茶已十分普遍,僅唐文宗賜給五臺山寺院的茶,每年多達(dá)1000 斤。
宋代錢易的《南部新書》中記載:唐大中三年,東都“進(jìn)一”僧,是年120余歲,宣帝問他,“服何藥而至此?”進(jìn)一答:“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虺?,亦日進(jìn)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毙勐劼牬搜?。才知長壽秘訣,“賜茶五十斤,令居保壽寺”。
從眾多的文獻(xiàn)記載可見,在唐代及以前,寺院“飲茶”盛極一時。在當(dāng)時,佛教寺院與茶的關(guān)系,側(cè)重于以茶養(yǎng)生,以茶正心;此外,還以茶供佛,以茶為祭,以茶譯經(jīng)……正因為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歷史悠久,關(guān)系密切,深得眾心,佛教寺院的飲茶習(xí)俗,演繹至今,長盛不衰。
二,飲茶終成“和尚家風(fēng)”。
經(jīng)過寺院長期的修行實踐,茶已然是佛教中的一味“養(yǎng)身正心”之物,于是,飲茶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和尚家風(fēng)”。宋代普濟(jì)的《五燈會元》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師曰:飯后三碗茶。”僧問谷泉禪師曰:未審客來,如何祗待?師曰:云門胡餅趙州茶。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中,亦有“三碗便得道,何須苦口破煩惱”的描寫。
其實,在僧侶生活中,何止三碗茶呢?據(jù)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載:說和尚的生活是“晨起洗手面、吃茶,吃茶了事,歸下去打睡;起來又是洗手面、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飯后洗手面、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傊?,事事與茶相關(guān),整天離不開茶。為此,飲茶成了寺院的制度之一。特別是宋代,在中國許多寺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肅穆莊嚴(yán)的寺院普茶儀式,最有名的當(dāng)屬“徑山寺茶宴”。
徑山寺地處浙江天目山的東北高峰,始建于唐代,此地有“三千樓閣五峰巖”之稱,亦有大鐘、鼓樓、龍井泉等名勝。南宋孝宗皇帝曾御書“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從宋至元,素有“江南禪林之冠”的稱譽。這里不但飲茶之風(fēng)盛行,每年春季,僧侶們還在寺內(nèi)舉行茶宴。茶宴有一套程序:先由主持法師親自調(diào)茶,爾后,由近侍獻(xiàn)茶給赴宴僧侶和佳賓;品茶時,要先輕聞茶香,再舉碗觀色,后呷湯嘗味;茶過三巡,還要評論茶品,稱贊主人品行;末了,論佛頌經(jīng),談事敘誼。
由于佛教倡導(dǎo)“飲茶”,因而,在中國的不少寺院,還設(shè)有茶鼓,辟有茶堂。一些較大的寺院,還配有“茶頭”,派有“施茶僧”,專事“茶水布施”。宋代林逋《西湖春日》載:“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旗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寺院重大佛事活動時,施茶乃尋常之舉。元代高僧德輝(廣慧禪師)根據(jù)唐、宋諸家所訂“清規(guī)”,依托唐代名僧百丈寺主持懷海(720-814)之名,修訂的《百丈清規(guī)》,不但將寺院“栽茶、制茶”納入農(nóng)禪內(nèi)容,還將僧侶飲茶定為寺院茶禮。按《百丈清規(guī)》記載,不但佛降誕日要有奉茶儀之舉,而且在圣節(jié)、佛成道日、涅槃日、達(dá)摩忌日、比丘示寂日等,也都有規(guī)定的相應(yīng)茶儀?!栋僬汕逡?guī)·法器章》還規(guī)定,寺院設(shè)立茶鼓。曰:“茶鼓,凡主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并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憋嫴杓仁巧说纳钚枨?,更成為了一項佛事禮儀。
佛教寺院的重要茶事活動,通常都在茶寮進(jìn)行。茶寮,據(jù)明人許次紓《茶疏》載:“小齋之外,別置茶寮”,“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孟、為臨時供具?!辈桢家话阍O(shè)一兩個茶頭,也稱施茶僧。在進(jìn)行茶事活動時,還要出示點茶牌?!坝夷辰癯魁S退就云堂點一鐘,特為后堂首座大眾師,仍請諸如事同垂光降。”;進(jìn)行“茶湯會”時,還有一定規(guī)矩和程序:“每日粥罷,令茶頭行者門外候從至、鳴板三下。大眾百寮,寮長分手。寮主、副寮對面左右位。副寮出,燒香歸位。茶頭喝云,大眾和南遇旦望點湯?!?/span>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命“諸山僧人不入清規(guī)者,以法繩之”。從此,《百丈清規(guī)》普遍成為寺院的律規(guī)。因為“清規(guī)”對“飲茶儀軌”有細(xì)致規(guī)定,飲茶不僅是僧人習(xí)俗,“飲茶之禮”更是納入僧法規(guī)律,使“佛門茶俗”以律規(guī)的形式加以固定下來。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名僧也是“煮茶品茗”的高手。唐代高僧皎然“能詩善茶”,一生茶詩眾多,為后人傳頌。 五代十國時,吳僧文了,因善烹茶,被后人稱之為“湯神”,并授予“華定水大師上人”稱號。宋代杭州凈慈寺的南屏禪師,深諳茶事,烹茶“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xué)到者”,被后世稱之為“烹茶三昧手”?!安枋ァ钡年懹?,雖非僧人,但與寺院機(jī)緣頗深。3歲時,為竟陵(今湖北天門)龍蓋寺智積禪師收養(yǎng)。智積嗜茶,使陸羽從小就練就了一身烹茶技藝。成人后,他遍游名山古剎,結(jié)識了許多烹茶高僧,受益良多。縱觀他的一生行跡,與寺院生活緊密相關(guān)。
飲茶既是與僧侶生活的一部分,也融入了關(guān)于修行的清規(guī)戒律。在漫長的歷史里,茶作為“和尚家風(fēng)”也充實與推動了茶文化向更精進(jìn)的層面發(fā)展,佛教文化,對茶文化的發(fā)展是功不可沒的。
三、茶道、佛理交融,禪茶本一味。
禪與茶在精神上是互通的,飲茶作為寺院生活的尋常,僧侶們在與茶相依相伴的修行中,逐漸也把茶與佛教清規(guī)、飲茶論經(jīng)、佛法哲學(xué)、人生觀念相互融合,產(chǎn)生了“茶禪一味”的佛教茶理。佛教認(rèn)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坐禪時可以通夜不眠;二是在滿腹打坐時,可以邦助消化,空腹打坐時,可以提供營養(yǎng);三是茶是'不發(fā)’之物,能使人清心,不生淫欲。
日本僧人“惠明上人”認(rèn)為,茶有“十德”:“諸天加護(hù),父母孝養(yǎng),惡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臟調(diào)和,無病無災(zāi),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煩惱消除,臨終不亂”。
禪林法語“吃茶去”,不但悟出了佛教的觀念,而且還暗藏著佛教的禪機(jī)。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常住觀音寺,他認(rèn)為飲茶能大徹大悟。因此,嗜茶成癖,每次說話前,總要道一聲“吃茶去”。這是因為茶性平和,飲茶可以清心,也可以靜心,僧人認(rèn)為:飲茶可以“悟茶理”而至“悟佛理”,從而,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據(jù)《五燈會元》載:“師自頌日: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但見日頭東畔下,誰能更吃趙州茶?!笨梢姡浴皬恼敹U師”創(chuàng)立禪林法語“吃茶去”之后,使“趙州茶”成為了禪門的一個文化典故,被后人沿用至今。杭州九溪有座半路涼亭,在亭聯(lián)上書有:“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試閑吟陌上花來!”說的也是這個意思。1989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的題詩中,也引用了“吃茶去”典故,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职倌曩?,不如吃茶去?!敝麜覇⒐ο壬沧髟娫唬骸肮沤裥问饬x不差,古稱荼苦近稱茶。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其實,人們只知道“吃茶去”為禪宗機(jī)鋒、禪林法語,殊不知“未吃茶”也是禪的機(jī)鋒。據(jù)《五燈會元》載:“金輪可觀禪師,問:'從上宗乘如何人?’師曰:'我今日未吃茶’?!?“吃茶去”和“未吃茶”同為禪林法語,倡導(dǎo)的是“悟”,即:吃茶悟性,漸悟本空,超脫物我。
由此可見,從佛教角度,茶道精神與禪是相通的,正所謂“茶禪本一味”?!安璧馈币辉~,也是禪僧首先提出來的。在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的報國寺,佛殿的匾額上,書有 “茶禪一味”四個大字,熠熠生輝,它深刻的體現(xiàn)了飲茶與禪宗的關(guān)系。茶與禪的緊密結(jié)合,使“飲茶”這一尋常生活,從飲料、技藝升華到精神哲學(xué),甚至修行的高度。
2021年6月3日修改于龍巖西書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