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古時還把人參叫做棒槌、地精、血參、孩兒參等名。根據(jù)產(chǎn)地與加工的不同,人參還有許多別名,如根據(jù)產(chǎn)地不同,有吉林參(也叫延邊參)、高麗參(也叫朝鮮參)等之分,而野生的叫野山參,人工種植的叫園參(也叫家種參);根據(jù)加工不同,又有生曬參、白參、水參、紅參、參須等之分。諸多名稱的人參,在功效上雖大同小異,但具體應(yīng)用時,還是有所區(qū)分。
人參主產(chǎn)于我國東北地區(qū),以吉林撫松縣產(chǎn)量最大,質(zhì)量最好。近些年隨著人工種植技術(shù)的普及,人參的產(chǎn)量雖大有提高,但品質(zhì)確有所下降,而且價格依然較昂貴。一般人參栽培六、七年后,在秋季莖葉將枯萎時采挖,去掉蘆頭,洗凈曬干后,即為生曬參;若經(jīng)沸水浸燙后,浸糖汁中,取出曬干稱糖參(白參);蒸熟曬干或烘干的,即為紅參;人參的細根單獨應(yīng)用,稱為參須。野山參亦可按上述方法加工,去蘆切片入藥。
一、功效應(yīng)用
人參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其特點善補人體元氣,能救危扶顛,為“中藥四維”之首,乃補氣固脫、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
常用于大病、久病、失血等所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泄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痿、尿頻,氣虛外感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jīng)》:“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p>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p>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p>
《用藥法象》:“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p>
《珍珠囊》:“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止渴生津液?!?/p>
《醫(yī)學(xué)啟源》:“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p>
《本草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痃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p>
《本草經(jīng)疏》:“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卻虛邪于俄傾,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臟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疏通則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
《本草從新》:“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p>
《本草備要》:“大補肺中元氣,瀉火生金。明目,開心益智,添精神,定驚悸,通血脈,消痰水。治虛勞內(nèi)傷,發(fā)熱自汗,多夢紛紜,嘔噦反胃,虛咳喘促,淋瀝脹滿,中暑、中風(fēng),及一切血證。”
二、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元氣欲脫、急救。人參能大補元氣,有救危固脫之功,實為第一要藥。凡大失血、大吐瀉以及一切疾病所致元氣欲脫,脈微欲絕,大汗亡陽等證,可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急固元氣,即獨參湯。
若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xiàn)象者,常配伍附子同用,以回陽救逆,即人參附子湯。
若治大病愈后不能自復(fù),虛汗淋漓,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常配伍山萸肉、龍骨、牡蠣、白芍、甘草等,即來復(fù)湯。
李可通過多年臨床實踐,參考《傷寒論》四逆湯與張錫純來復(fù)湯用意,治療心衰病危者,常以大劑量四逆湯為基礎(chǔ)方,再配伍人參、山萸肉、磁石、麝香等,急復(fù)心陽,救危扶顛,即破格救心湯。本方乃今天中醫(yī)治療心衰重癥第一可法之方,當(dāng)重點領(lǐng)悟?qū)W習(xí)。
張錫純言:“人參為救危扶顛之大藥,能于呼吸之間挽回人命?!?/p>
2.用于肺氣虧虛,脾氣不足等證。人參能補元氣,益肺氣,補脾氣,乃治療肺脾氣虛之要藥。治肺氣虧虛,癥見氣短乏力,動輒氣喘,脈虛自汗者,常配伍胡桃肉、蛤蚧等,即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等方。
若治脾氣不足,生化無力,癥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者,常配伍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等,即補氣基礎(chǔ)方四君子湯。
若治脾虛氣陷,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納少便溏,甚則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等證,常配伍黃芪、白術(shù)、炙甘草、當(dāng)歸、升麻、柴胡等,即補氣名方補中益氣湯。
若治肺脾兩虛,氣虛咳喘,食少便溏等證,常配伍如茯苓、白術(shù)、陳皮、蓮子、砂仁等,即參苓白術(shù)散。
李東垣言:“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
黃元御言:“人參氣質(zhì)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fù)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p>
3.用于傷津口渴、消渴。人參能益氣生津止渴。治熱病氣津兩傷,身熱而渴,汗多,脈大無力之證,常配伍石膏、知母、粳米等,共奏清熱益氣,生津止咳之功,即白虎加人參湯。
若治熱傷氣陰,口渴多汗,氣虛脈弱等證,常配伍麥冬、五味子等,即參麥飲。
若治消渴、煩渴癥,常配伍生地、玄參、麥冬等養(yǎng)陰生津之藥,共奏益氣生津之功。
黃元御言:“白術(shù)止?jié)窦抑?,人參止燥證之渴。白術(shù)滲土金之濕,散濁氣而還清,清氣飄灑,真液自滴,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霧氣氤氳,甘露自零?!?/p>
4.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虛證。人參能大補元氣,有安神增智的功效。治氣虛血虧引起的上述諸證,常配伍龍眼肉、當(dāng)歸、酸棗仁等養(yǎng)血安神之藥,即歸脾湯。
若治恍惚健忘,怔忡驚悸,心緒不寧,常配伍茯苓、菖蒲、遠志等,即定志丸。
5.用于血虛、陽痿或其它虛損諸證。治療血虛,應(yīng)用人參有益氣養(yǎng)血之效,常配伍熟地、當(dāng)歸、龍眼肉等,即人參歸脾丸。
若治腎虛陽痿,常配伍鹿茸、巴戟天、肉蓯蓉等,共奏益氣壯陽之功。
若治諸虛百損,久病體虛,可配伍鹿茸、河車、三七、蛤蚧等,共研粉服,徐徐調(diào)理,即固本培元散。
李東垣言:“古人治大吐血,脈芤洪者,并用人參。脫血者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凡虛勞吐血,能受補者易治,不能受補者難治。”
6.用于體虛外感,或兼久瀉利者。人參能扶正固本,祛邪外出。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或即有外感,又兼見瀉利而久治不愈者,常配伍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獨活等,共奏益氣解表,散風(fēng)祛濕之功,即人參敗毒散。本方是中醫(yī)“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劑,“開玄門、潔凈府”乃中醫(yī)比較高深之理論,當(dāng)重點領(lǐng)悟?qū)W習(xí)。
三、用法用量
人參即可入煎劑,也適宜做丸散。因其價格昂貴,入煎劑常采用單煎兌服的方法。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幾克;若急救固脫,也可用至幾十克以上。研末吞服,每次克余。
人參之蘆,功效與人參有別,故應(yīng)用人參時須去蘆。人參蘆能涌吐痰誕,虛人用之,常代瓜蒂,而非補益之品。
一般認(rèn)為,生曬參或白參偏于補氣生津止渴;紅參偏于溫補氣血;人參須則補力較弱。
汪昂言:“黃潤緊實,似人形者良。去蘆用。補劑用熟,瀉火用生。煉膏服,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p>
四、應(yīng)用注意
人參溫補,故凡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皆當(dāng)忌服。不宜與茶同服。
自古醫(yī)書有人參反藜蘆、畏五靈脂、惡萊菔子之說。今多有應(yīng)用者,不可教條。比如人參不但不畏五靈脂、惡萊菔子,反而治療一些疾病,適合與這二味藥配伍。
人參配伍五靈脂,名曰一畏湯。二藥合用,五靈脂可增人參補益之力,人參可增五靈脂活血化瘀之功,可謂相得益彰。凡遇心氣不足,血脈瘀阻者,方中加此二味,多有良效;人參配伍萊菔子,不但能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還可防氣高不返之弊,實乃良法,值得學(xué)習(xí)。張錫純著作論之頗詳,可做參考。
中藥配伍,全在醫(yī)生靈活變通,切不可過于呆板教條。
汪昂言:“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而取其涌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奧達權(quán)者不能知?!?/p>
《醫(yī)學(xué)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p>
《藥品化義》:“脾胃熱實,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結(jié),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20.11.6夜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