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播放鍵收聽?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涅槃經(jīng)》就被翻譯到中國,核心思想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立足于真心展開修行。其后,這一思想始終是漢傳佛教的主流,影響至今。
《楞嚴》《楞伽》等經(jīng)典也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有無盡的寶藏,只是因為迷失自己,才被煩惱所控。就像從小被拐賣他鄉(xiāng)的富家子,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名下有億萬資產(chǎn),只能到處流浪,乞討為生。一旦找到原來的家,就具足一切了。因為這些本來就屬于我們的,不需要外求,也不需要創(chuàng)造。
禪宗正是根據(jù)這一見地,開啟了頓悟法門的修行,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币磺斜娚加袃仍谟X性,只需體認即可。這種建立于覺性的修行,為我們提供了成佛的快捷之道,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經(jīng)中,對覺性有諸多描述,最常見的是以虛空為喻。虛空是無限的,覺性也是無限的;虛空是無相的,覺性也是無相的;虛空能含藏一切,覺性也能含藏一切。但心與虛空的不同在于,虛空屬于無情,是沒有知覺的,而心是有知覺的,有了了明知的功能。
雖然心可以遍知一切,但又不能粘著。學佛人都知道“不要執(zhí)著”這句話,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貪著與需求有關,而妄心本身就有貪著的特點,不同只是在于輕重之別。嚴重的在乎就嚴重地貪著,小小的在乎就小小地貪著。
如何才能去除貪著?一方面,要建立正確觀念,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不要忽視乃至縱容貪著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要明心見性,在根本上鏟除貪著之根。
▼
更多分享·法寶結緣
www.putishuyuan.com
微信·jiqunfash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