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南京街頭,古董店老板陳新民看到一只造型奇特的青花瓷瓶,他一個激靈:難道朱元璋的墓被盜了嗎?
陳新民把瓶子看了又看,問小販:“這瓶子你哪里得來的?”
小販結結巴巴,只說自己是附近山上農(nóng)民。事不宜遲,一番口舌后,陳新民花了5根金條買了下來。
得到寶瓶,陳新民趕緊邀來幾位同行一起鑒寶。大家圍著嘖嘖稱奇:必定是一座明朝大墓被盜,此寶才流落民間。消息一時沸沸揚揚,傳到了當時主政南京的劉伯承耳朵里。
聽聞有古墓被盜,劉伯承大發(fā)雷霆!新生的共和國革弊布新,豈能容忍盜墓者再次猖獗?
一番徹查下,南京郊外觀音山上的一座明代大墓進入人們視野,只見一處隱秘的盜洞,張開幽暗的大口。
后來經(jīng)發(fā)掘,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是朱元璋養(yǎng)子、明初重臣沐英的墓地,而那件流落街頭的寶瓶,正是朱元璋御賜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史徒行者阿倫說,公元1392年,鎮(zhèn)守大明西南邊陲的沐英盍然而逝,養(yǎng)父朱元璋感傷不已,下令將他遷回南京好生安葬。
當沐英的棺槨踏上前路的塵土,云南百姓扶老攜幼,來到道邊叩拜送別,淚流滿面。作為跟隨大明王朝打下西南疆土的開國功臣,“黔寧王”沐英確實為西南地區(qū)帶去了安寧。
20多年前的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時局稍稍穩(wěn)定,他便把目光投向尚未安定的南方。于是洪武10年,養(yǎng)子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鄧愈征伐吐蕃,并輾轉(zhuǎn)于川、藏、甘、滇一帶,隨后與傅友德、藍玉等人平定了云南。
就這樣,波瀾壯闊的刀鋒之下,大明河山漸漸成于一統(tǒng)。
然而更加難得的是,在鎮(zhèn)守云南后,沐英春風化雨地推動著當?shù)厣鐣倪M步。他獎勵農(nóng)桑,禮賢重教,錦繡的盛世光景在西南邊陲日夜流動,點亮了萬千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
正因為此,朱元璋對這個能干的養(yǎng)子一直禮遇有加,御賜了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獲賜寶瓶后,沐英視若珍寶,把它恭恭敬敬地擺在了書房,時常坐在一旁讀書飲茶,度過了無數(shù)個思鄉(xiāng)的夜晚。
也正因心懷感念,所以噩耗降臨時更為悲傷。公元1382年,沐英突然得到養(yǎng)母馬皇后病逝的信息,他終日流淚,哀傷到不能自己。而更令他悲痛的是,沒過幾年太子朱標也死了,沐英與他感情向來親厚,忍不住放聲大哭。(“哭極哀”)
兩次失去親人的痛苦,徹底壓倒了這位看似威武的大將軍。沐英開始時時感到身體不適,睡夢里也常夢見逝去的親友,終于在48歲這年一病不起,自知時日無多的他,特意囑托:把那件御賜梅瓶隨葬。
那么,這件令他心心念念的梅瓶,又究竟是什么寶物呢?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高約44厘米,底部直徑約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如此一來,小口、豐肩、平底,上部豐滿,下部修長,優(yōu)美的弧線像彎折的光線。
實際上,這種造型的瓶子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間,本用來盛放酒水,因瓶口精致小巧,只能插入一支梅花,故而稱作梅瓶。
如果說器型已是一絕,這件梅瓶上的青花紋飾更是天下無雙。通體繪制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等精致紋樣,巧妙地烘托著中央“蕭何月下追韓信” 主題。
細細觀賞,更是情致萬千。
整件梅瓶胎質(zhì)雪白細密,青花蒼翠濃麗。水墨畫一般的筆端之下,工匠用蘇泥勃青釉料為墨,以白瓷胎為底,通過勾、點、染的技法,讓干枯的瓷身閃耀出如水的月色。
瑩然釉色間,濃妝淡抹總相宜。而那月光里的蕭何,正在策馬狂奔,韓信正佇立河邊,仿佛陷入落寞。
總而言之,這件朱元璋拿來賞賜的梅瓶,無愧為元末明初青花瓷的登峰造極之作!
@史徒行者阿倫說,而無論朱元璋還是沐英,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件珍貴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還在冥冥之間為后代保留了大批國之寶藏。
它的出現(xiàn),讓劉伯承堅決發(fā)起打擊盜墓行為的徹查行動。很快水落石出,盜掘沐英墓的康永海等人被押解公審,原來他們早在40年代初起就把毒手伸向江南地區(qū)的的多座古墓。得手后或與當?shù)貝簞萘Ψ众E,或匆忙折現(xiàn)出售。
在這種混亂下,不知流失了多少珍貴文物,毀壞了多少歷史古跡。
隨后康永海被執(zhí)行槍決,極大震懾了此前猖狂的盜墓勢力,沐英家族墓地在內(nèi)的多座古墓得以完好修復。隨后發(fā)掘里,更是出土了多件珍貴的金器玉器,如今與梅瓶一起陳列于博物館。
歷經(jīng)600余年滄桑,這件寶瓶承載了人間真情,度過了無數(shù)風浪,終于平安無恙,載著后人行駛在中華文化生機勃勃的水域,駛往更遠的方向。
而一直以來很多人好奇梅瓶的價值。2005年,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出了2.3億人民幣天價。業(yè)內(nèi)因此流傳,比之更完美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身價無法預估,有“十億不賣”的說法,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珍寶!
我是
@史徒行者阿倫,關注我,每件文明寶藏,背后皆有一段走心歷史。
#十大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