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瓷”的淵源頗深—
洪武的造型傳承元代的遺風,與元代非常接近,特別是民窯。
朝代更迭,手工藝者上承下行,依然存在一種傳承關系,不會突然之間斷裂。之后才慢慢發(fā)生改變,開始形成了洪武自己的時代風格......
清《景德鎮(zhèn)陶錄》中描繪的景德鎮(zhèn)制瓷場景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 (公元1368一1398年),在位三十一年。
任何一個王朝的更替,只能說明是政治上的變化,作為陶瓷風格還應有一個過渡時期。
明太祖 朱元璋(像)
從發(fā)現(xiàn)的洪武青花瓷實物來看,洪武青花與元代青花之間,具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以碗來說,從碗的腹部開始到碗底,下面胎質(zhì)很厚,圈足外撇,足端平切,足墻比較厚啊,內(nèi)墻直立,當中有小乳突。
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盤、折腰碗為多,大都沿襲元未舊制。青花色澤偏灰,胎體厚重;圖案裝飾線條粗疏豪放,改變了元代層次多。
花紋滿的風格,趨向多留白;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的繪畫卻不如元代規(guī)矩。
折枝菊花
折枝牡丹紋
纏枝牡丹
洪武瓷器的特征
瓷器的造型,從一個大的時代脈絡來看,唐豐、宋秀、元墩、明肥、清秀。明洪武時期一般為大件器物,有罐、大盤、棱口盤、碗、玉壺春瓶、執(zhí)壺、盞托等。
元代的敦厚到了明洪武時期,依然有這種延續(xù)現(xiàn)象。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為元、明兩代瓷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異。
圖案紋飾特征: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流暢,豪放生動。洪武時,官窯與民窯發(fā)現(xiàn)程度不一。
胎釉: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chǎn)品薄,呈現(xiàn)白色或者灰白色。因為瓷土淘洗的粗細不同,胎質(zhì)也有粗有細。
明洪武 青花纏枝蓮玉壺春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器足:常見的有圓滑行厚底足,高足,里裹壁斜削外傾斜式圈足等。
另外,民窯青花碗一類,則底無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過肩,殘留有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
尖圈足
外削斜齊平窄足
平齊淺足
尖足
里墻底有槽足
外墻內(nèi)斂里斜道足
渦形突乳釘足
外墻內(nèi)斂里圓角足
里外斜削足
齊平足
尖圓底足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青花用料:洪武時期用國產(chǎn)青花料較多,少部分是元代留下的進口青花料。因此,洪武青花發(fā)色多灰暗,少數(shù)為黑褐色,這是由于底釉厚濁泛青所致。
—有著朱元璋的“紅色情節(jié)”—
單從青花的發(fā)色和畫工來講,洪武青花似乎不及元青花的色正和畫工精美。但是它比元青花瓷有了厚樸感和古拙美。這也是洪武帝刻意追求的一種與元朝極為不同的效果。
明洪武 青花纏枝菊紋碗(正面) 大英博物館藏明洪武 青花纏枝菊紋碗(內(nèi)部) 大英博物館藏但是釉里紅的表現(xiàn)超過了元代釉里紅,甚至大大提升了。
紅色更能表現(xiàn)漢民族的意志和決心,紅色也是朱色,那時的釉里紅為皇家獨享,所以洪武明朝的的釉里紅個個都是寶。
明洪武 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zhí)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它是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制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fā)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里紅”。
釉里紅系用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后在高溫中一次燒成。
釉里紅瓷器是洪武瓷器的主要品種,包括器形較大的陳設用瓷,以及圓器類的生活用瓷。陳設所用的釉里紅常見器型有大罐、大盤、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zhí)壺、軍持等。
然而青花瓷器自元代至今,歷經(jīng)三個王朝卻從沒有間斷過,而釉里紅卻因種種原因不斷停燒。由于釉里紅燒制的難度較大,呈色不穩(wěn)定,燒成的幾率非常低,因此現(xiàn)存的釉里紅瓷器數(shù)量較少。
也正是因為釉里紅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
歷史上,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里紅瓷器燒造的三個重要時期,而最珍貴的釉里紅瓷器卻燒造于明代洪武時期。
如果沒有明洪武瓷的大膽創(chuàng)新,也不會有永宣瓷的高峰期,更沒有成化瓷的特有風貌。洪武瓷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它在古陶瓷史上的歷史地位是不容抹殺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