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媽媽著急上班,孩子卻哭喊著不肯讓媽媽離開;只要媽媽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媽媽身上,甚至媽媽去廁所也吵著要跟去。怎么對待這些“粘人”寶寶呢?
第一步認識“牛皮糖”
“粘人”是孩子是心理安全需要的一種表現,是孩子對成人依戀需要的一種表現,在什么年齡階段的孩子身上都可能會發(fā)生。但是過度“粘人”,像沾在媽媽身上的“牛皮糖”一樣,只跟媽媽在一起,和媽媽分開一會就會大哭大鬧,則是孩子心理安全需要得不到合理滿足,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第二步不同的“粘人”,不同的對待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粘人”,媽媽抱過之后,孩子得到滿足,能很快轉向其他事情,這是正常的現象。就像媽媽有時也會對孩子又親又抱一樣,孩子也只是表達自己對媽媽的依戀。媽媽可以想想:是不是只有在你有事忙碌而這時孩子又向你尋求擁抱時,才會覺得孩子像個的“牛皮糖”呢?
而對于孩子的過度“粘人”意識和行為,父母則要意識到:孩子心理正處于不安之中,這時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評,更不是威脅,而是關懷——越是喜歡“粘人”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的關懷。因為父母的批評和威脅,不僅不會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相反,還會增加孩子內心的不安,進而可能會使得孩子“粘人”的欲望更加強烈。父母應在孩子對我們表現出粘人行為時,盡量通過親密的動作和行為與孩子“粘一粘”以滿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
第三步盡量避免媽媽一個人帶孩子
如果孩子長期只和媽媽呆在一起,可能會讓孩子形成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表現出離不開媽媽的情況。如果讓爸爸等人更多地參與育兒中,可以避免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戀而造成過度“粘”媽媽。如果能讓孩子覺得與每位家庭成員在一起都有安全感,都有樂趣,孩子就不會刻意地、特別地去“粘”某一家庭成員,其“粘人程度”也就被稀釋了。
第四步向孩子說明離開的理由
媽媽在外出時,記得給孩子說明理由,平時也可以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戲。讓孩子明白媽媽只是離開了,并不是“消失”了,媽媽還會出現或回來的。有的媽媽擔心孩子“粘”著不容易走開,便采取悄悄離開的方式。這種方式反而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媽媽什么時候就會突然“失蹤”了,更會一步不離地跟著媽媽。
另外,在媽媽長時間離開時,可以時不時給有“粘人”傾向的孩子打個電話,問候問候他,表示對他的關愛之情;如果條件許可,辦完事回家時,別忘了時不時給孩子帶些他喜歡的禮物,讓孩子有個意外的驚喜,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在外時仍然惦記著他,這樣,孩子就不至于會擔憂父母因外出辦事而“不愛”自己了,因而也就安心在家而不再強烈地“粘”著父母要同去了。
TIPS:對待粘人寶寶最重要的是樹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她的。
★營造家庭快樂氛圍。與孩子打交道時,微笑應該成為父母的一種習慣。
★每天至少擁抱孩子2次,每次至少擁抱8秒鐘;
★每天至少抽出1個小時的時間與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戲;
★每天至少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與孩子到外室外散散步,聊聊天,或者玩耍。
隨著親子間關系的逐漸親密,孩子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其刻意“粘人”的動機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
精彩回放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