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節(jié),深明大義且直截了當(dāng),短短幾句話言明人生哲理:“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xué)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找回來那喪失了善心罷了)”。
說明:在《離婁下》(第十二節(jié))中,有提及過所謂的“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找回≈不失),此節(jié)內(nèi)容里的找回那喪失了的“善心”其實就是“赤子之心”的一部分。
提:此節(jié)內(nèi)容大多是為陳述的說理,故賞析引申部分依舊只是提點一下人們?nèi)菀缀雎缘臇|西。
賞析:
①、為什么“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們有雞狗走丟了,便知道去找回來;有喪失了善心的,卻不知道去尋找。)”?
第一、雞狗所代表的物質(zhì),看得見摸得著,當(dāng)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就知道雞狗走丟了。而,雞狗的看家護院對于古時的0人們來說關(guān)系到每家每戶的人身安全問題,所以,雞狗一旦走丟,會直接或間接導(dǎo)致人們生活的安全系數(shù)大大降低。
第二、善心(念)本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相較物質(zhì)而言),所謂的仁心與義路,都也只是精神層面的自我認(rèn)定而已。何況,走丟了就是走丟了,但是否喪失了善心沒有特定標(biāo)準(zhǔn),更無從說起去尋找已然丟失的善心。換言之,對于性善論來說的儒家思想,個人覺得此間的“放心”應(yīng)該不包括善念完全被泯滅的人們。
②、如何分辨自己是否還擁有善心,或是何時需要把自己的善心找回。
第一、其實,善心=心,作為一個人而言,“心”與“人”的詞性相同,都近乎為褒義詞,而在褒義詞含義之下的心或是人,都至少應(yīng)與“善”有關(guān),所以,換句話說自己是否還擁有善心,就是問自己是否還擁有一顆人心。人心較于善心而言,含義較為寬廣,又更能把握,在分析過程中也更好理解。
那么,什么是人心?符合人類這個種族身份的一顆心,即是人心(由內(nèi)心出發(fā),做一個真正的人類)【人類的日常、生活、工作、學(xué)習(xí)等是怎樣的,應(yīng)該已經(jīng)不用再多說什么了】。
然而,很多人會覺得就算我保留了一顆人類的心,但也不至于能說我的這顆心就是善心呀,我沒有做任何“善”事???其實不然,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善,與他善才是善,有且僅有這一種善的形式。他們卻不知道與他善之前,一個人先善的是他自己——選擇正確的道路行走(義),學(xué)習(xí)正確的東西貫徹(仁),傳承正確的實質(zhì)發(fā)展等。只有先對己善(盡可能的讓自己符合人類的標(biāo)準(zhǔn)),才能讓自己以人類的身份存活,在走上社會與他人打交道后,自己才能對他人善(換句話說,對他人行善的前提是自己心善)。所以,自己能夠做一個符合人類標(biāo)準(zhǔn)的人,就是最大的善(從善、積善、勸善、責(zé)善的前提)。
簡而言之,只要自己還擁有人之常情,擁有做人的底線,擁有人類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你的善心就依然存在。
第二、丟失善心就差不多等于丟失了人心,從極致角度而言,這樣的人是沒有出路的,不僅僅是重新找回善心那么簡單就可以了的——他已經(jīng)放棄了做人的機會。一個放棄了做人機會的人,要重新讓他回到正軌,也許只有回到天地(他來時的地方)重塑才有一線希望。所以,也許在孟子眼中,沒有了善心的人依舊還有彌補的機會,但是,在個人認(rèn)知中,人類是無法跨種族生活的族群——人類一旦放棄人類的身份,與禽獸無異。
(問題):站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研究課題的儒家,為何還能假設(shè)善良的本性丟失之后,還能夠靠某些方式把善念找回?
答:
第一、其所涉及的應(yīng)是“善心”沒有完全消亡的人們。
第二、只要還有一些人性,就能夠重構(gòu)出人類的善心。
第三、真正的善者希望每個人從善(哪怕是十惡不赦的壞人)——讓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學(xué)到正確的東西,傳承正確的實質(zhì)(內(nèi)涵)——讓自己為善。
引申1:什么都可以丟失,唯獨自己不能丟。
引申2:人類的心性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算因為世道的變遷而無法留存什么,但還是請你在自己的心底留一份最真實的自己,若是害怕這最后的“底線”會因為生活而崩潰,不妨給它建一個帶鎖的小屋,小屋的鑰匙是自己的善意。
引申3:處世為人中,必須知道的是,自己到底用著什么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若不完全出于善念,煩請把自己的善意真正構(gòu)筑完全后再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此時,就算碰到那些褻瀆、輕慢你善意的人,你心中那份純粹的善念也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或是傷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