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一戰(zhàn)后,劉邦振臂高呼所成立的第一次反項羽聯(lián)盟立刻就崩潰了。之前那些信誓旦旦要為義帝報仇的諸侯,馬上就變換陣營站到弒主的壞人那邊去了。在亂世中,“利”始終要高于“義”?。?/p>
最先叛漢的就是那兩個前秦的諸侯,塞王和翟王,不過這兩人沒有什么兵力,不造成實質(zhì)影響;魏王豹本來一直跟隨劉邦作戰(zhàn),看到劉邦失勢,就找了個借口說要回家探視雙親的病,但一回到魏國就斷絕了黃河渡口,倒戈降楚;而趙國實際控制人陳馀呢,也發(fā)現(xiàn)之前劉邦騙了他,根本沒有替他殺死仇家張耳,加之漢軍在彭城大敗,就干脆也跟劉邦斷絕了往來。
不過,這次劉邦至少不用白手起家。他逃跑的路上沿途也收了不少逃亡的漢軍士兵,同時,留守關(guān)中的蕭何,聽說劉邦軍慘敗的消息,立刻組織了關(guān)中的老老少少,送到前線,漢軍的軍威又重新振興起來。
更重要的是,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回到了劉邦的身邊。
劉邦意識到,五十六萬大軍在楚軍面前不堪一擊,可見戰(zhàn)斗的關(guān)鍵不是兵力的多寡,而在于將領(lǐng)水平是否高明和戰(zhàn)略部署是否得當。因此,劉邦這次豁出本了,要募集大將(兵團長)。他開出的價碼是裂土封王。
張良提出了三個人:黥布、彭越、韓信(推薦順序如此)。
張良看人確實很準。這三人后來在歷史上被并稱為“漢初三大將”。
黥刑與稱王
韓信和彭越之前都介紹過了,今天來重點說說黥布。
其實黥布原本不姓“黥”,他有個帥氣得多的姓,叫“英”。因為之前犯了秦律,做了刑徒,身受黥刑,所以得了個外號叫“黥布”。
說起黥布受的這個黥刑還頗有點意思。據(jù)說英布小時候,一個懂點算命的人給他看了相,給了個特別不靠譜的預(yù)測,說:這小屁孩長大之后,要先受黥刑,然后就可以稱王。
這個預(yù)測要是給現(xiàn)在的父母聽了,估計他們的反應(yīng)會是:寧可不稱王也不愿自己骨肉的臉上被刺上字去做刑徒的。但在當時,這番話似乎還挺讓英布本人和家里人開心的——至少是沒有給小英布留下任何心理陰影。
到英布壯年的時候,果然因為犯法被判處黥刑。跟他一起處刑的刑徒都個個悶悶不樂,唯獨英布是個例外,他不但沒有任何消沉,還特別高興。別人很奇怪,就問他;英布也不做任何掩飾,就把小時候看相的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他們,而且還說得特別歡欣鼓舞,一副即將稱王的樣子。
這幫人誰也不相信英布的話,都笑他是個傻子。我也要覺得英布確實有點傻,甚至可以說有點“二”。
英布的這段經(jīng)歷,倒是可以有個當代版本的解釋。心理學(xué)上有個叫“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Pygmallion Effect)”的東西。這個效應(yīng),簡單的說,就是你期待什么,就會得到什么。算命人那句話里頭對英布一共做出了兩個預(yù)言:1、這小子會受黥刑;2、這小子會稱王。且這兩件事的發(fā)生有先后順序。由于“稱王”這件事的吸引力很大,小英布就很期望這個預(yù)言能成真;但“稱王”的預(yù)言要成真,前提是他要先受黥刑。
于是,英布從小就很期待黥刑的到來——因為那是他能夠稱王的先決條件。他的期待如此之強烈,以至于他極有可能自己去找機會犯法受黥刑,并在成功犯法之后,非常開心的面對刑罰——乃至在嗣后欣然接受“黥布”這個頗帶侮辱性的名字。黥刑發(fā)生之后,算命人的第一個預(yù)言已經(jīng)實現(xiàn),由此更加堅定了英布稱王的信心,使得他的后半生更加投入、充滿信心的去追求“稱王”這件事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Pygmallion Effect)”是個好東西,父母教育孩子,老板鼓勵下屬,都可以從中借鑒。
言歸正傳,受了黥刑之后,英布就成了黥布,在驪山做苦役,修秦始皇陵。后來,找了機會帶著一幫小伙伴逃了出來,落草為寇。
陳勝起義后,黥布首先跟從了吳芮(后來被項羽封為衡山王),屢立戰(zhàn)功,頗受賞識,吳芮還把自己女兒嫁給了黥布。后來,黥布又跟隨項梁,在攻打景駒、秦嘉的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出色,戰(zhàn)功位居諸軍之首。項梁死后,跟隨項羽,先是坑殺章邯降卒二十多萬人,而后又為項羽打開函谷關(guān)的關(guān)門,戰(zhàn)功頗豐,是項羽賬下五大將之一。
項羽也非常賞識黥布的才華和勇略,在分封天下的時候,把他封為九江王,封地緊鄰著項羽,立都在他的故鄉(xiāng)“六”,讓他衣錦還鄉(xiāng)。
至此,算命人的預(yù)言全部實現(xiàn),黥布從一介刑徒晉升王侯。
黥布的心病
照這么個思路,項羽如此器重黥布,封他做王,黥布也應(yīng)該對項羽以死相報才是,他倆這對君臣關(guān)系應(yīng)該非常好才對,張良何以提出黥布可以助劉邦軍一臂之力呢?
張良是個洞察力極其敏銳的人,他在當時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兩人不對勁了。
田榮叛亂齊國的時候,因為離九江王的封地近,項羽就向黥布征調(diào)部隊,但黥布卻說自己身體不好,只是讓手下的將領(lǐng)帶了幾千個人去幫助項羽;到彭城之戰(zhàn)的時候,幾線作戰(zhàn)的項羽再次讓黥布發(fā)兵救援,黥布繼續(xù)以自己身體不佳為由,拒絕了項羽的救援要求,更過分的是,這次連一個人都沒派!
為什么?黥布真的身體不好么?
說是也是,但肯定是心病占大頭。
史料里頭并沒說得很詳細。據(jù)我分析,黥布之所以不愿意出兵助項羽,主要是有兩種心態(tài)在作祟。
第一種心態(tài),是“富貴病”——得了富貴以后不想再冒險了。之前黥布在項羽都是充當先鋒的角色,每次都帶兵沖在最前面,罔顧生死;他膽子那么大,一來是勇武過人,二來也是算命人的話起了效果。黥布相信自己是稱王的命,所以不會死在戰(zhàn)場上。但算命人可沒有給他算過稱王之后的命運哪!這好不容易當上王了,還沒享幾天清福呢,又去打仗,打贏了,也不可能再進一步了;打輸了,運氣好點能保條命,運氣不好連命都沒了。所以,這時候還去拼殺,犯得著嗎?
所以,第一次出兵打田榮,九江王那么金貴的身子當然不能再風(fēng)餐露宿了,派底下將軍帶點人馬湊個數(shù)就行了。
第二種心態(tài),是“正義病”——不愿意做天下公敵。義帝是黥布在項羽的命令下派人殺死的。義帝死后,劉邦果斷抓住這個把柄,大罵項羽弒主、背信棄義、是大叛徒。黥布沒有項羽那么放得開,而且,殺義帝這件事,黥布沒有任何好處,空背一個罵名,心里自然就對項羽有想法。后來項羽要求他派兵救援彭城,在他看來就是要求他公然與天下諸侯為敵,承認自己是殺義帝的劊子手,他就不樂意了。于是,他就干脆來個“兩不相幫”,等兩虎相斗完了之后,他再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實現(xiàn)主權(quán)獨立。
因此,彭城之戰(zhàn),他不僅自己“臥病在床”,而且一個手下人都沒派。
大家都知道項羽是暴脾氣,兩次讓黥布派兵的要求都受到了黥布的冷遇,非常憤怒,陸續(xù)派了很多使者去罵他,并且要求黥布來謁見自己。
黥布跟從項羽那么多年,也知道項羽是個喜怒無常、睚眥必報的人,越是催得急,越不敢前往,導(dǎo)致二人之間的疙瘩越結(jié)越大。
其實,項羽這時候完全沒有殺黥布的意思,只是想跟他說說清楚,堅定的和他一起并肩作戰(zhàn)。當時的項羽正是用人之際,黥布這樣的猛將,怎么舍得放棄呢?可項羽確是一個情商不高的人,他所采用的“拉攏”方法實在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
這些動態(tài)都被張良看在了眼里。當劉邦問他誰堪大任的時候,他第一個就推薦了黥布。
說降黥布
劉邦也知道說降黥布所帶來的價值極大。黥布加入漢軍,不但能極大的加強漢軍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能沉重的打擊項羽和楚軍的士氣。
但項羽和黥布知遇一場,即便有點小矛盾,也不意味著黥布會反叛項羽??!
因此,去說降的人很重要。這個人不僅要有極高的口才,把死馬說成活馬的本事,還要有視死如歸的覺悟。
劉邦物色了很久,都沒有物色到何時的人選,很懊惱。一次,在自己的幕僚團隊面前,就發(fā)了脾氣,說這幫人都是庸才,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這時候,身邊一個叫隨何(注意,不是蕭何)的人就問了,說漢王你這是什么意思啊。
劉邦就說,我需要一個人替我出使九江,勸說黥布背叛項羽,從背后牽制楚軍,這樣我就能奪取天下了!
隨何,之前只是一個負責(zé)傳令的低級官吏,此時卻毛遂自薦,主動要求承擔此項任務(wù)。
劉邦想了想,反正也沒別人,不如讓他去試試吧,派了二十個人跟他一同出使。
漢軍的使者到了九江之后,一直不受待見,等了三天,連黥布的面都沒見上——由此可見,黥布還是很小心的。他非常忌憚項羽的實力,閉門不見漢使,也是怕被項羽抓住把柄。
隨何是個主動性很強的人。他找到負責(zé)外交事務(wù)的太宰,說,我明白,楚強漢弱,因此九江王不愿意見我。但其實九江王大可不必如此,聽我一席話,如果說得對,可以考慮采納;如果說得不對,可以直接殺了我們,以示對楚國的忠心!
隨何這話說得很對。漢使到了九江的地界,就已經(jīng)是任人魚肉的境地了。如果說不上話,十有八九會被黥布殺死用以表露其對項羽的忠心的。既然如此,不如主動把自己的底牌亮出來,反倒還有機會?!皟绍娊讳h、不斬來使”,很多時候也就是嘴上說說的。
黥布聽了這番話,終于接見了漢使團隊。接下來是隨何展現(xiàn)口才的時刻了。
他上來先問黥布,大王你跟楚王是什么關(guān)系?
黥布說,項王跟我是君臣之屬。
隨何料到黥布會這么說,他早已經(jīng)準備好了說辭了。他主要的撒手锏有兩個。
第一個撒手锏是,黥布雖然名義上跟項羽保持著“君臣之分”,但實際上卻想擁兵獨立。項羽兩次招呼黥布幫忙,黥布都托病推辭,外人都看出來黥布的意思了,項羽會不知道?這件事做得如此明顯,一旦項羽能抽身回頭,必定進軍九江,以報此仇。
第二個撒手锏是,楚軍處于失勢的狀態(tài)中,而漢軍的實力則在快速擴張?,F(xiàn)在的楚國雖然表面上強盛,但已淪為天下公敵的狀態(tài),是不得天下人心的,遲早要滅亡;所以,如果黥布要抱大腿的話,也應(yīng)當抱劉邦這條大腿。
黥布是武將出身,不善言辭。聽了隨何這番話,覺得有些道理,且無從反駁,就先答應(yīng)了下來,但要求隨何先替他保密,不要走露風(fēng)聲。
隨何知道,黥布還在猶豫,他始終對項羽還存有濃厚的感情,因此抱有幻想。所以,隨何要斷了黥布這個念想。
剛好,項羽派來督促黥布發(fā)兵的使者此時也在九江。隨何聽說黥布又在接見楚使了,生怕有變,當機立斷,沖到使者的住處,劈頭蓋臉的對楚使說,九江王已經(jīng)投奔漢軍陣營了,楚國還妄想要黥布發(fā)兵救援,真是笑話。
一旁的黥布大吃一驚。楚國使者倒是表現(xiàn)得很鎮(zhèn)靜,站起身來就要回楚國復(fù)命。隨何乘勢勸黥布,事以至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殺了楚使,然后火速赴漢。這時候的黥布已經(jīng)沒有別的路可選了,就聽了隨何的建議,殺楚使后,起兵反楚。
項羽聽說黥布反了,幾乎出離憤怒了,特地從前線抽回了項聲、龍且兩員大將攻打九江。不知道是黥布太久沒打仗還是怎么的,堅持了幾個月之后,他的軍隊就被悉數(shù)攻破。他只得與隨何倆人走小路投奔劉邦。
劉邦可能有腳疾,要么就是有香港腳,黥布覲見的時候,劉邦又在洗腳,而且絲毫不避諱。黥布一看劉邦對他如此傲慢,非常后悔投奔漢軍,羞憤不已,當下就想自裁了事;但等他到了自己的營帳一看,發(fā)現(xiàn)所有的器具飲食、人員配備都跟劉邦帳中一模一樣,又大喜過望,就此死心塌地的跟了劉邦,開始為漢軍賣命。
看來黥布還是跟年輕時候一樣好騙??!
彭越和韓信的動向
張良推薦的第二人是彭越。
彭越之前為田氏所用進擊楚國下轄的梁地,在彭城之戰(zhàn)前,曾一度打下了不少城池;但項羽回身大破漢軍后,這些城池又悉數(shù)丟掉了。之后,彭越就轉(zhuǎn)入了游擊戰(zhàn)法,替劉邦在黃河沿線襲擾楚軍,攻擊他們的糧道,為漢軍重振旗鼓贏得了不少時間。
楚漢對峙的時候,彭越又趁著楚國后方空虛,攻下梁地十幾座城池,但隨后在項羽的親征下,再次失陷。彭越北走谷城,繳獲了不少軍糧,給漢軍之后的作戰(zhàn)提供了保障。
而韓信呢,是張良認為當時的漢軍中唯一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lǐng)。之前韓信雖然進言被劉邦采納,但也終究沒有獲得獨立帶兵作戰(zhàn)的機會。不過,前一次的進言讓他獲得了劉邦的信任,這次又有張良的極力推薦,韓信因此得到了機會,率軍攻打反叛漢軍的魏國。他采用了疑兵之計,非常輕松的就打敗了魏軍,俘虜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全境。
隨后,韓信和張耳二人繼續(xù)北上進攻趙國。韓信這路軍發(fā)生了很多故事,待我們下次繼續(xù)。
不過,預(yù)先給大家交個底,太會打仗并不是好事。漢初三大將之后確實憑借軍功各自裂土封王了,但最后也都因“謀逆”之罪受到誅殺。
======
本系列文章版權(quán)專有,未經(jīng)允許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