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野豬平均體長為1.5-2米(不包括尾長),肩高90厘米左右,體重90-200千克,不同地區(qū)所產(chǎn)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地區(qū)野豬的體重可達(dá)200千克以上,中國東北南部與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產(chǎn)的野豬體重甚至達(dá)到將近400千克。野豬的體型粗壯,頭部較大,四肢短粗。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年老的背上會長白毛,但也有地區(qū)性差異,在中亞地區(qū)曾有白色的野豬出現(xiàn)。幼豬的毛色為淺棕色,有黑色條紋。背上有長而硬的鬃毛。毛粗而稀,冬天的毛會長得較密。雄性野豬有兩對不斷生長的犬齒,可以用來作為武器或挖掘工具,犬齒平均長6厘米,其中3厘米露出嘴外;雌性野豬的犬齒較短,不露出嘴外,但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
生態(tài)習(xí)性Ecological Habit
野豬群一般有20只,也曾有超過50只。一般的野豬群有2-3只母豬與一群幼豬,公豬只在發(fā)情期才會加入豬群。野豬為了躲避天敵,白天通常不會出來走動。它們的食物來源很廣泛,包括草、果實(shí)、堅(jiān)果、根、昆蟲、鳥蛋、大家鼠、腐肉,甚至也會吃野兔和鹿崽等。當(dāng)受到威脅時,公豬會用獠牙來保護(hù)自己,沒有獠牙的母豬會咬對方。雖然并非致命的,但這樣的攻擊會導(dǎo)致嚴(yán)重創(chuàng)傷。
野豬是老虎的獵物。老虎會跟蹤野豬群,逐一地襲擊它們,此方法曾完全摧毀整群野豬。老虎也會追捕野豬,但很少會如此對付雄豬,盡管野豬因自衛(wèi)而殺死老虎的情況極為罕見。
狼也會吃野豬,尤其在意大利、伊比利亞半島及俄羅斯。狼很少會面對面地襲擊野豬,很多時會攻擊它們的會陰,令它們失去平衡及大量出血。在以往蘇聯(lián)的一些地區(qū),單單一群狼每年就可以殺死50-80只野豬。在意大利的一些地區(qū),由于野豬大量被狼所獵殺,引發(fā)野豬發(fā)展出一種對狼及家犬較具攻擊性的行為。
條紋鬣狗有時也會獵食野豬,但似乎只限位于非洲西北部、中東及印度。
生長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野豬一胎能產(chǎn)8-12只幼豬。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野豬曾廣布于歐亞大陸及北非地區(qū),西至西班牙與摩洛哥,東至日本,北至北歐地區(qū)與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印度與蘇丹。棲息環(huán)境跨越溫帶與熱帶,從半干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溫帶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也經(jīng)常闖入農(nóng)地覓食,但就是沒有在極干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qū)出沒。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它們廣布在中國境內(nèi)。
生存狀況Living Condition
在近幾世紀(jì),野豬的活動領(lǐng)域因人類獵捕而大量減少。他們可能是于13世紀(jì)時消失于英國;英格蘭北部于1610年確定已經(jīng)毫無野豬存活,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試圖重新引進(jìn)野豬到一些國家公園,但因偷獵而告失敗。自1700年后,英國就不再有野豬出沒。丹麥最后的一頭野豬于19世紀(jì)初被射殺,于1900年代于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突尼斯和蘇丹等地完全消失。它們已在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消失,尤其是阿爾泰山以西的地區(qū)。不過,在法國仍有很多野豬,且有增長的跡象。于1950年代后歐洲和中亞的野豬開始回升:在1960年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的郊野發(fā)現(xiàn)有野豬出沒;1970年再次于丹麥與瑞典出現(xiàn),可能是從動物園里逃出來的;于1980年代則因?yàn)榍袪栔Z貝利核事故,電廠周圍的撤離區(qū)漸漸變成了野豬的生活空間;于1990年又有野豬遷徙到意大利北部。另外在英國也有大量野豬從籠中逃出,在野外成長,數(shù)量正在上升。在香港,由于食物和水源充足,加上絕少人狩獵,野豬的增長頗快,甚至經(jīng)常走入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
野豬的英文介紹 Introduction
The wild boar (Sus scrofa), also known as the wild swine or Eurasian wild pig is a suid native to much of Eurasia, North Africa, and the Greater Sunda Islands. Human intervention has spread its range further, making the species one of the widest-ranging mammals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most widely spread suiform. Its wide range, high numbers, and adaptability mean that it is classed as least concern by the IUCN. The animal probably originated in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Early Pleistocene, and outcompeted other suid species as it spread throughout the Old World.
Loadi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