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練習
陳某,男,12歲。
患兒因食用粽子過多,次日胃痛,腹脹,啼哭不止,大便已3日未行,觀其腹部,腹脹如合瓦,按其腹則哭叫不已。脈沉滑有力,舌苔黃白膩。
處方:__湯。一劑
服藥后腹痛止而思睡。轉(zhuǎn)用他藥善后。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青龍加石膏湯
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yī)案
李某,男,63歲,病案號156679。
初診日期1966年1月4曰:咳嗽吐黃白痰已4個月,自去年1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湯藥治療,咳嗽不減反又加上喘。
患者很細心,把服過藥的處方都帶來了,其主要處方是桑杏湯加減,患者自己說他吃川貝母都有一斤多了。
刻下癥狀:咳嗽,吐黃白痰量多,心煩胸滿,背惡寒,口干思飲,但飲水后胃脘不適,苔黃膩、舌尖紅,脈弦滑細。
與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三錢,桂枝三錢,細辛二錢,干姜二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三錢,五味子三錢,半夏五錢,生石膏一兩半。
上藥服三劑,心煩胸滿減,咯黃痰減少,口干減。舌苔白微膩,增細辛、干姜為三錢,減生石膏為一兩,繼服六劑。
背惡寒已,吐痰減少,己不見黃痰,去生石膏,繼服12劑癥已。
(胡希恕醫(yī)案)
按語:
處方完后問胡老,患者熱象明顯,用這么多熱藥行嗎?
胡老說:“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熱藥而癥狀越來越重,已說明藥不對證。再看他現(xiàn)在的癥狀,有背惡寒,飲水后胃脘不適,為內(nèi)有停飲之征。
本有寒飲內(nèi)停,治用苦寒清熱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體陽氣大傷而痰飲加重。痰飲重,停滯日久,郁久化熱,上犯于心胸,故出現(xiàn)心煩胸滿。
故不去痰飲,則熱不去,則咳無寧日。因證屬外寒內(nèi)飲兼有上熱。為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用小青龍湯解表祛飲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熱以除其標。
學習經(jīng)典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各家論述
《醫(yī)宗金鑒》引李彣: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fā)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細辛溫中以散水于內(nèi),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金匱要略論注》:《傷寒論》中寒得風脈而煩躁者,主以青龍湯,故此亦主小青龍;然壅則氣必熱,故仍加石膏耳。
《金匱要略心典》:此外邪內(nèi)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并進,水熱俱捐,于法尤為密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