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評論家、前耶魯大學副教授德瑞塞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在最新一期《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雜誌上撰文批評,美國菁英私校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的教育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思想呆滯的階層,其尖銳論點引起各界熱議。
這期《新共和國》雜誌封面以《別送子女去長春藤》為標題,十分聳動。德瑞塞維茲在文中提到,常春藤盟校就像教育產(chǎn)業(yè)園區(qū),只是特權小孩從離開搖籃到取得文憑的一座加工廠。
此文刊出後,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有觀察家表示,這篇文章在提到長春藤學校長期存在和支持的階層優(yōu)越感上確有獨到論點,但它忽略了年輕人進大學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找到更好工作。
50歲的德瑞塞維茲畢業(yè)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於1998年至2008年在耶魯大學任教,教授英國文學。
五十歲的德瑞塞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畢業(yè)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於1998年至2008年在耶魯大學任教。(網(wǎng)路擷圖)
耶魯著名教授:名校成為職業(yè)訓練所
德瑞塞維茲在該篇長文中表示:「我們的菁英教育體系創(chuàng)造出聰明、有才幹、具動力的年輕人,但同時他們卻也焦慮不安、膽小和迷惘,學術好奇心變小,意志力也搖搖欲墜。他們陷入優(yōu)越特權之中,沒骨氣地朝同一方向前進,雖然能夠把事情做好,卻不知為何而做。」
德瑞塞維茲說,從他的教學經(jīng)驗中,他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只滿足於菁英教育加在他們身上的光環(huán),而愈來愈少學生將大學視為追求知識的學術殿堂,每個人只是為即將到來的工作機會做準備。他批評,學校成了職業(yè)訓練所,而不是教導莘莘學子追求與檢視人生意義。
文中,他也為全美名校的一種現(xiàn)象擔憂,就是許多頂尖大學只是為各族裔的企業(yè)家與專家的下一代提供玩在一起的平臺。儘管有些學校會優(yōu)先錄取少數(shù)族裔的學生,但是許多大學所謂的種族多元化政策,卻只侷限在同一個社會經(jīng)濟階層的多元化。
德瑞塞維茲提到他對菁英教育限制的解決之道,他建議必須倡導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讓學生從菁英教育的桎梏與高額助學貸款的壓力中解脫出來。
反對意見:償還高額學貸 需選修賺錢專業(yè)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對德瑞塞維茲的此番論點,也有持反對意見者。如弗吉尼亞州一所中學教務主任查普曼(JD Chapman)表示,大部分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都很重視弱勢學生的申請,這一點就是德瑞塞維茲所忽視的。
BBC還提到「IvyGate」網(wǎng)站上一位哥倫比亞大學學生賀曼(Alison Herman)的反饋: 德瑞塞維茲忽略了為什麼「安全」問題(非財富或是名利)取代了心智培育,因為學生於畢業(yè)後必須面臨高額學貸還款的壓力,這個現(xiàn)實問題讓他們不得不優(yōu)先選修容易賺錢的專業(yè)。
芝加哥大學四年級學生Osita Nwanevu在綜合新聞網(wǎng)站「Slate.com」發(fā)表文章說,德瑞塞維茲過於強調高等教育的教化功能,二十幾歲的大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另外,他說大學教育能夠傳授知識這點是絕對肯定的。
新聞記者萊曼(Chris Lehmann)則在《In These Times》雜誌反駁,德瑞塞維茲對於精英教育的現(xiàn)狀並沒有提出太多建言。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沒有辦法脫離對這群特權菁英的關照。萊曼同意德瑞塞維茲的高等教育平民化,但是他認為這是一段漫長的路。他說,此刻,這些接受菁英教育的才智領袖才能救了大家。
回歸百年前的創(chuàng)校精神
縱觀當代全球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似乎已進入「功利」時代,高級技術人員「能」的培養(yǎng)重於具有古風精神「才」的造就。也許此時此刻各名校百年前的創(chuàng)校精神,就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良方。
常春藤盟校的校訓如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真理;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光、真理;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法無德不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讓她以上帝的名義繁榮;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借汝之光,得見光;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我們祈望上帝;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修直主的道路;以及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裡學到想學的科目。
綜觀這「古老八大」的校訓,幾乎均是崇敬神的偉大、肯定道德的價值以及對真理知識的追求。我們看到古老西方教育所強調的,正是韓愈於《師說》所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箓鞯啦攀且磺械幕A。
清末民初鴻儒辜鴻銘,中華文化堅定的捍衛(wèi)者,在其著作《春秋大義》一書中提到,文明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大城市、高樓華廈、完善的硬體設備,或是擁有瑰麗舒適的家具,也不是那些僅僅發(fā)明藝術和科學的機構。要評斷文明的價值,我們必須捫心自問,什麼樣的人性、什麼樣的人格才是這個社會所最需要的,這才是文明的靈魂所在。祟尚名利的當今社會,物質雖重要,但精神更不容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