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器
用可塑性較好的粘土(或加入一些不同的摻合料,如砂子、稻殼、貝類的碎片等等),經過成型,干燥,燒制而成的器物,燒成溫度800—1000℃左右,特別疏松的僅600℃.
2、瓷器
瓷器以瓷土為原料(高嶺土,石英石等),經過成型、干燥、施釉,經1300℃高溫燒成。質地堅硬,表面光潔,胎體較薄成半透明狀,敲擊時聲音清亮,且不吸水(吸水率極低)。瓷器又可分為藝術瓷、日用瓷、工業(yè)用瓷、建筑用瓷等幾大類。
首先是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成型,瓷器用瓷土成型。其次是燒成溫度不同:陶器一般在600-1000℃,瓷器大都在1300℃左右。再就是吸水率不同:陶器吸水率較高,瓷器不吸水或吸水率極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不上釉,有沒有釉不是陶與瓷的區(qū)別。唐三彩是陶器,不僅有釉而且非常豐富。原始青瓷因燒成溫度偏低而劃歸為陶器,而且有釉。瓷器大部分上釉,但也有例外,如不上釉的雕瓷以及澀瓷等等。
4、炻器
炻器英文為Stone ware,意為石器,名稱源于歐洲。日本人為了表明器物由火燒成,加火字旁為“炻器”。我國古陶瓷中沒有這一名稱。實際上是介于陶和瓷之間的一種器物,歐洲和日本將我國的原始青瓷稱為炻器,并未得到我國陶瓷界的認可。
5、高嶺土(Kaolin)
因發(fā)現(xiàn)于景德鎮(zhèn)的高嶺村而得名,俗稱瓷土。它具有可塑性、粘結性、高耐火度、良好的絕緣性和化學穩(wěn)定性。
6、化妝土
在不夠白的瓷胎上所施的一層白色瓷土漿水,稱化妝土,俗稱“胎衣”。上化妝土的目的是為了遮蓋顏色較深的胎色,填補胎體上的氣孔和疵點,減少粗胎對釉的色澤和質感的影響。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因原料顏色偏深,使用化妝土比較普遍,工藝上不甚講究,器物上施化妝土的印記較明顯。
7、氧化氣氛
燒窯時窯內空氣供給充分,燃料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火焰氣氛。我國北方因為陶瓷原料中含鐵量較少,一般陶瓷器對白度要求不高,所以多用氧化氣氛燒窯。
8、還原氣氛
燒窯時,窯內空氣供給不充分,燃燒不完全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火焰氣氛。還原氣氛的特點是有煙、渾濁,燃燒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可燃物質,如一氧化碳和碳化氫等。這些氣體能把釉中的氧化鐵還原成氧化亞鐵。我國南方瓷區(qū)由于原料內含鐵質較多,一般都采用還原氣氛燒窯。
9、石灰釉
如果釉料中RO(一氧化物)的含量在18%以上,而RO2 (二氧化物)和Fe2O3(三氧化二鐵)含量都較低,這就是石灰釉。因為釉料中RO的成分主要是CaO(氧化鈣),氧化鈣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所以稱這種釉為石灰釉。
釉中加入石灰石的成分可以降低釉的熔融溫度,所以石灰石也被稱為助熔劑。我國從商代的原始青瓷到五代以前的青瓷上都是施石灰釉,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特點是高溫粘度較低,易于流釉,貝類、玻璃質感強。
10、石灰堿釉
如果釉料中的CaO(氧化鈣)含量相對較低,從18%降低到15%左右,F(xiàn)e2O3和TiO2(氧化銻)的成分相對較低,從3%降到1%左右,而RO2的含量相對提高,從3%提高到5%左右,這種成分的釉料就是石灰堿釉。釉中含鐵和銻的成分少,才能使釉色呈現(xiàn)如玉的青色,不致發(fā)灰發(fā)黃。石灰堿釉的助熔劑成分除了石灰石外,還摻有草木灰,草木灰中多含RO2,即鉀、鈉等堿金屬的成分,(氧化鉀、氧化鈉)所以稱之為石灰堿釉。
從北宋至現(xiàn)在的青瓷都是使用石灰堿釉。它的特點是高溫粘度較石灰釉大,燒成的青釉釉層較厚,釉面細潤,光澤柔和,有玉質感。
11、窯
窯有三個含義,第一指窯爐,是焙燒陶瓷器的設備。古代有橫穴窯、豎穴窯,后來有饅頭窯、龍窯、方窯、圓窯,現(xiàn)代有隧道窯、梭式窯等等。第二,指在一個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內,生產具有同一典型特征的器物的窯廠的總稱。如河北曲陽的定窯,生產白釉刻花、印花及醬色釉瓷器。第三,指具體的瓷器生產作坊之名,如磁村窯、寨里窯、博山大街窯、八陡窯等等,而這些窯場又都隸屬淄博窯。
12、窯系
窯系指生產具有同類典型特征瓷器的瓷窯體系。已故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將宋代古陶瓷分為六大體系: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zhèn)青白窯系。窯系的劃分,以代表性的大窯場為主導,以器物的典型特征為依據(jù),不考慮地區(qū)性,比較科學有據(jù)。
13、窯口與類型
窯作為一個區(qū)域概念,它是相對集中的,每個窯有一兩個甚至多個中心窯場,且都是具體的生產單位。世界上的事是復雜的,又是相容的,一方面,一個窯場可能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瓷窯的典型風格的產品,如磁村窯即生產白釉瓷、黑釉瓷、醬色釉瓷,也生產雨點釉瓷、兔毫釉瓷及黑地白杠瓷。另一方面,每個窯口最典型的風格只有一兩種,否則就不稱之為典型類型了。
窯
越窯
邢窯
長沙窯
汝窯
官窯
哥窯
鈞窯
定窯
耀州窯
龍泉窯
磁州窯
淄博窯
鞏縣窯
景德鎮(zhèn)窯
元代稱“仰燒”。瓷器裝燒方法之一,與覆燒相對而言。坯件仰放在墊餅上放入匣缽中,再把匣缽一個個堆垛起來入窯焙燒。這種裝燒瓷器的方法,稱正燒。正燒的器物口緣都有釉而底足露胎。正燒也有用支釘燒法的,如定窯。淄博窯在宋金時期也用支釘燒法。
瓷器裝燒方法之一,與正燒(仰燒)相對而言,亦稱反燒或伏燒。覆燒工藝由河北定窯在宋代中期首先創(chuàng)用。是指口緣無釉,里外滿釉的坯件反扣在多級墊缽或支圈內入窯焙燒。覆燒因占用窯位少,產量高而被許多窯口使用,如江西湖田窯、吉州窯、山東淄博窯、河南扒村窯等等。
北方窯口日用器皿大多數(shù)為刮圈疊燒,淄博窯更是如此。刮圈是為了防止燒結到一起,疊燒自然是為了提高產量。當我們看到北方窯的大多數(shù)碗內底都有一圈澀圈時,就不足為奇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