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陸游晚年在一首生日詩中感嘆:“白首功名無尺寸,茅檐還聽雨聲眠?!边@里是用長度單位名詞“尺寸”來形容“短小”、“些微”,意思是自己頭發(fā)都白了,還沒有取得些微的功名。
那么,最常見的用來表示長度單位的“尺”和“寸”它們的本義是什么呢?古人一般用什么樣的字來表示長度呢?古代的尺寸與今天的尺寸究竟孰長孰短?
先來看看“寸”。小篆寫作“
”,云夢睡虎地秦代竹簡里寫作“
”?!墩f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贝缡且粋€指事字,一橫指明了寸口所在的位置,所以其本義就是人的寸脈,即手腕上邊可以切脈的部位,從這一部位到手掌的跟部的距離就叫做一寸?!俺摺币彩沁@樣,金文作“
”,像人形,加一短橫表示人小腿部足上十寸處為一尺;云夢秦簡寫作“
”,與小篆基本相同,改從人為從尸(人體很多部位字都從尸)?!墩f文解字》里說:“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p>
原來古人對長度單位的命名,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依據(jù)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的名稱,經(jīng)過《漢書·律歷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十分為寸,十丈為引,這就是所謂五度。再小的長度單位,一般生活中不太使用得到,大都是算數(shù)學(xué)者使用或文人墨客寫作時為強調(diào)微小而使用的。南北朝時代的《孫子算經(jīng)》卷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的說法。
另外古代的尺寸與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尺寸并不完全相同。我們讀《三國演義》,看到劉備身高七尺五寸,張飛身高八尺,關(guān)羽身高竟達九尺!如果按照現(xiàn)在公制與市制換算,關(guān)公豈不是成為3米巨人?其實秦漢時代的一尺大約只相當(dāng)于今天的23厘米左右,這樣劉備身高大約是1.73米,張飛是1.84米,與現(xiàn)代人的身高也差不多。只是關(guān)羽的九尺身高還是有一點夸張成分的。
尺寸除了表示長度外,還可以用來比喻時間。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一句人盡皆知的比喻時間寶貴的名言。這句詩最早出自唐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中的第一首:
讀書不覺已春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什么光陰會用長度單位“寸”來表述呢?原來古代是用日表或日晷這樣的儀器來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成書于先秦的《周禮·冬官·匠人》中就有用日晷定時間的記載。日影是可以計量長度的,因此古人就用表示長度單位的寸、分等來計量光陰的長短,以致出現(xiàn)了“寸陰”“寸晷”“分陰”等詞匯。成語“尺璧寸陰”指的是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直徑一尺的玉璧還要珍貴。其出處就是西漢劉安及其門客所著的《淮南子·原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p>
在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許多詩文中,我們可以找到把光陰與珍貴的璧、珠玉、玙璠等進行比較句子,這些都是啟唐王貞白把“一寸光陰”與“一寸金”相比較的先河。自王貞白把光陰的寶貴與金相比之后,到了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軾寫了一首題為《春宵》的著名七絕: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xì)細(xì),
秋千院落夜沉沉。
從此,“春宵一刻值千金”,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耙豢糖Ы稹钡某烧Z也源于此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