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這樣說:“我是典型的脾虛,用了很多中醫(yī)方法,吃過健脾丸,用過參苓白術(shù)散,還吃過歸脾丸,可是身體幾乎沒有改善,依然脾虛?!?/span>
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真的是脾虛,按理說,或多或少會有點效果,為什么她就沒效果呢?后來,我問了她一些深入的問題,發(fā)現(xiàn)她還真的是脾虛,從小就脾虛。
根據(jù)她的身體特點,我推薦她吃一段時間小建中湯看看。
一個月后她來反饋,說這次喝小建中湯的效果還不錯。
原來調(diào)理一個脾虛這么難,要找對適合自己的方法,還真不容易。
脾虛只是一個統(tǒng)稱,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很多類型。如果沒有對上自己的號,也是不會有好效果的。為了方便大家了解脾虛,我先打個比方。
脾虛,簡單來說,就是脾臟消極怠工了。它為什么消極怠工?假設(shè)脾臟是一個人,他消極怠工的原因有很多??赡苁且驗樽蛲戆疽勾蛴螒颍部赡苁墙裉鞗]吃早餐,也可能是跟同事鬧不愉快,還有可能是準備跳槽了。
等等一大堆原因。
我們想要脾臟恢復(fù)工作,同樣的道理,應(yīng)該找到深一層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中醫(yī)這里,通常有2種思路解決脾虛。
第一種叫補脾,第二種叫健脾。
什么叫補脾?所謂的補,就是往里面加?xùn)|西。一個人早上沒吃早餐,所以他沒力氣工作,這時候你讓他吃碗米飯,填飽肚子,這叫“補”。
什么叫健脾?所謂的健,簡單來說就是改善環(huán)境。辦公室里烏煙瘴氣,同事之間勾心斗角,導(dǎo)致他不能好好工作,這時候應(yīng)該改善工作氛圍,這叫“健”。
簡單來說:
往脾臟里加?xùn)|西的,叫做補脾。
改善脾臟工作環(huán)境的,叫健脾。
脾虛到底有哪些類型呢?我給大家總結(jié)了5種,大家可以自己對號入座。
第一種,脾寒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寒了,寸草不生。
脾寒的人,會有這些表現(xiàn):
1.脾寒的人,稍微吃點冷的,就拉稀,吃什么拉什么。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脾本來就寒,就更受不了寒涼的食物,寒涼食物一進來就讓脾臟死機了,這些食物在身體里運化不了,只能從腸道排出。
2.脾寒的人,小肚子冰涼。中醫(yī)觀念里,脾主少腹,脾里面有寒,所以脾寒的人小肚子摸上去冰涼的。
3.脾寒的人,總是容易肚子痛。中醫(yī)觀念里,寒則凝,凝則不通,不通則痛。所以脾寒的人容易肚子痛,一開始痛就要上廁所,上完廁所就不痛了。因為大便把寒氣排出去了,壓力釋放掉了,就不痛了。
4.脾寒的人,容易五更瀉。有些男性是一過性生活就容易腹瀉,也是說明脾腎里有寒濕。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在早晨的時候,人的陽氣要從底下往上升起來,而你的脾臟里都是寒氣,沒有陽氣來往上升。升不起來,腸道里的濁物就要往下降,所以就腹瀉了。
脾臟里太寒了,最關(guān)鍵一步,就是要把寒氣祛除掉,把寒氣排出去了,就是在改善脾臟的工作環(huán)境,就是在健脾了。
最推薦的方子是:附子理中丸。
擴展閱讀: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專門用來調(diào)理脾胃虛寒的。這個中成藥得認真了解一下,因為現(xiàn)在脾胃虛寒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今天這個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為脾胃虛寒的人量身打造的。附子理中丸是在醫(yī)圣張仲景的《理中丸》基礎(chǔ)上,加了一味附子,大家都知道,附子是扶陽驅(qū)寒第一藥,加了附子增強了驅(qū)寒的力量。對于當(dāng)代人來說,十人九寒,適合附子理中丸的人更多一些。
附子理中丸:人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炮附子。
這個方子很簡單,只有5個藥,卻緊緊圍繞脾胃中土展開,目的只有一個:改善脾土環(huán)境,恢復(fù)脾胃功能。
人參,補脾氣第一藥,相當(dāng)于給土壤施肥。脾胃虛的人,相當(dāng)于土壤太貧瘠了,首要任務(wù)是給土壤施肥,補脾有2個很重要的藥,一個是人參,一個是山藥,人參偏重于補脾氣,山藥擅長補脾陰,脾胃功能不足的,選人參;脾胃陰分物質(zhì)不足的,選山藥。
白術(shù),健脾第一藥,相當(dāng)于給土壤排水濕。太潮濕的土里也很難長出好莊稼,同理,脾臟很討厭水濕的環(huán)境,它在水濕太重的環(huán)境里就沒法工作,所以,健脾的第二個重要任務(wù)是除濕。白術(shù)是燥濕健脾第一藥,放在這里用來排出脾胃寒濕,改善脾土環(huán)境。
干姜,溫脾第一藥,相當(dāng)于陽光普照大地。所有的花草樹木,都離不開陽光,有了陽氣才有生命。同理,脾胃的陽氣跟人的生命一樣重要,只有脾胃有陽氣,才能維持它的正常運轉(zhuǎn)。一味干姜,讓脾胃溫暖如春。
炙甘草,調(diào)和脾胃,讓藥力持續(xù)發(fā)揮。
附子,扶陽第一藥,提高散寒能力。附子和干姜相配,這2個都是威猛剛強的男人,他們聯(lián)手把脾胃中土的寒氣,甚至腎中的寒氣,一并驅(qū)趕出去。陽光進來,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一片生機勃勃。
再回過頭來看,附子理中丸雖然只有5個藥,但是選用的每個藥物都極其經(jīng)典,補脾健脾溫脾,一個都沒落下,火力全開。
總而言之,脾胃虛寒,請記得附子理中丸,千古名方,不會讓你失望。
第二種,脾濕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里的水太多了,莊稼被水淹死了。
脾臟,是喜燥而惡濕的,脾臟喜歡干燥的工作環(huán)境,討厭潮濕的工作環(huán)境。養(yǎng)過花的朋友深有感觸,花不能澆太多水,澆水太多就把花養(yǎng)死了。
大家經(jīng)常喜歡說的“脾虛濕重”,實際上他們是互為因果的。脾虛運化不掉水濕,就會導(dǎo)致身體濕氣重。脾臟里水濕太多,脾臟就罷工,表現(xiàn)出來就是脾虛。
脾濕的人,有這些表現(xiàn):
1.脾濕的人,嘴巴里總是感覺乏味,不想喝水。為什么呢? 因為脾里面已經(jīng)有很多水濕,身體不需要水,自然也不再想喝水。
2.脾濕的人,身體容易浮腫水腫。 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臟自己都被水淹了,身體里的水運化不出去,水濕泛濫,就成了浮腫水腫。
3.脾濕重的人,容易肚子脹。為什么呢? 因為脾被水濕掩蓋了,脾臟的氣機都流通不起來了,氣就會堵在里面,氣堵住了就容易肚子脹。
4.脾濕的人,還容易頭暈。有種病叫做美尼爾氏綜合征,也是因為脾里面水濕太多的緣故。為什么呢? 因為脾主升清,升上來的清氣供給頭部。如果脾臟被水濕掩蓋了,這清氣就上不來,就容易犯暈,就會出現(xiàn)美尼爾氏綜合征。
5.脾濕的人,舌頭還胖大有齒痕。為什么呢?舌頭也是一塊肉,肉泡水里就會發(fā)泡變大,舌頭變大之后,跟牙齒擠壓,就形成了齒痕。
脾濕的人,最推薦的方子苓桂術(shù)甘湯。
擴展閱讀:苓桂術(shù)甘湯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的一個祛濕鼻祖名方——苓桂術(shù)甘湯。這個方子是從脾胃入手,健脾胃,化濕氣。后來的很多祛濕方子,基本都是在這個方子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而來。
方子很簡單,一共4味藥: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6克。
茯苓,從脾胃往下走,把水濕往下帶,然后通過二便排出去;
白術(shù),從脾胃往上走,升發(fā)清陽,把多余的水濕重新利用起來,重新變成身體需要的津液。
桂枝,張仲景最愛用的一味藥,桂樹的枝頭那一小段嫩嫩的枝椏,生發(fā)之力很強。這里為什么用桂枝呢? 我們知道這個方子是喚醒脾胃功能,脾胃喜溫,所以要用溫?zé)岬牧α咳ソ行阉?。桂枝能強心陽,溫?zé)崤K腑,所以在這里用它喚醒脾胃。
炙甘草,主要功效補中益氣,調(diào)和諸藥,在這里主要是補正氣。
看完了這個祛濕湯的用藥,不得不感嘆,張仲景用藥太精巧了。四味藥配伍,有升有降,有陰有陽,有補有泄。不光排掉了濕氣,還把濕氣產(chǎn)生的根源調(diào)理好了,真是天衣無縫的一個方子,不愧是千古祛濕方的鼻祖。
如果不想喝湯藥,還可以用艾灸。
艾灸祛濕三皇穴:地機、三陰交、陰陵泉。
第三,脾精不足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太貧瘠了,莊稼長勢不好。
農(nóng)民伯伯都明白一個道理:土壤要肥沃,才能長出好莊稼。養(yǎng)脾胃也是同樣的道理。
脾精不足的人,沒有什么明顯癥狀,能吃能睡,就是不長肉,氣血也不足。
廣東的那位妹子,從小脾胃就不好,就是土壤一直是貧瘠的狀態(tài)。要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要去施肥,而那位妹子用的方法,都是在改善土壤環(huán)境,本來應(yīng)該要補脾的,她卻用了健脾的方法,所以沒效果。
土壤貧瘠了,就得施肥,也就是補補身子。很多人理解的補身子,就是吃大母雞,吃魚吃肉。對嗎?不是這么簡單的。吃進去的營養(yǎng),要經(jīng)過脾胃吸收,才能轉(zhuǎn)化成氣血?,F(xiàn)在的人,不缺營養(yǎng),缺的是把營養(yǎng)變成氣血的能力。
脾精不足的人,最推薦的方子是小建中湯。
擴展閱讀: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醫(yī)圣張仲景之手,是一個調(diào)脾胃補氣血的千古名方。這個方子叫小建中湯,建是建立的意思,中是中焦中氣,小建中湯是建立恢復(fù)中氣的意思。脾胃又是氣血化生之源,小建中湯幫助人體建立中氣之后,氣血也會補足。
小建中湯: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大棗4枚,炙甘草10g,飴糖(麥芽糖)50g。
用法:先將前5味正常煎煮,過濾藥汁出來,再加麥芽糖溶化后即可服用。調(diào)脾胃需要時間較長,為了方便,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是熬成小建中膏來服用。
很多朋友一看這方子就似曾相識,小建中湯跟桂枝湯很像,桂枝湯倍用芍藥,然后加了一味麥芽糖。
桂枝湯是萬方之祖,桂枝湯在外調(diào)營衛(wèi),在內(nèi)可以調(diào)陰陽。很顯然,桂枝湯用了2倍的芍藥,意圖是把能量往里收,收到脾胃里去。
桂枝湯是一個五行生化的方子,而小建中湯用了2倍芍藥,將靶心移到中焦脾胃,讓脾胃源源不斷地化生出能量來。再加一味麥芽糖,超甜的麥芽糖大補脾胃,給脾胃的化生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
張仲景的這個方子實在太妙了,妙不可言。我的文字表達能力實在有限,無法將它的精髓描述出來??偠灾@是一個調(diào)補脾胃的不二良方,針對脾胃虛寒的人最為合適。
還有,建議每天用山藥片煮水喝。
第四種,肝郁脾虛證。
你可以理解成:土壤旁邊的樹太高了,把陽光都遮住了,莊稼長不好。
大多數(shù)莊稼都是喜陽的,所以呢,有經(jīng)驗的農(nóng)夫不會在地里種樹,樹太高了把陽光遮住了,莊稼就長不好了。
身體是一個整體,臟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脾虛的問題,不要只盯著脾臟看,也可能是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是因,脾虛是果,這種肝郁脾虛的人,要肝脾同調(diào),最推薦的方子便是:逍遙丸。
擴展閱讀:逍遙丸
逍遙丸:柴胡,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白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用量不寫了,大家直接去藥店買中成藥來服用就行。
逍遙丸主要就2大功效,一個是疏肝,一個是健脾。
先看第一梯隊,用柴胡+薄荷+當(dāng)歸+白芍來疏肝養(yǎng)肝。柴胡是疏肝第一藥,配合薄荷的升散,幫助肝臟把郁結(jié)之氣散出去。但是,光疏肝氣還不夠,還得照顧到肝體,用當(dāng)歸來補肝血,用白芍來補肝陰,這樣把肝體和肝用都照顧全面了。
第二梯隊,用白術(shù)+白茯苓+生姜+炙甘草來健脾。要調(diào)肝就得要健脾,因為肝木容易克脾土,只有強壯脾土,才能真正解決肝木的問題。
白術(shù)+白茯苓+白芍,稱為三白,是健脾祛濕,美容養(yǎng)顏的絕佳組合。然后,配上生姜和炙甘草來溫脾胃補中焦,從各個方面來讓脾胃強大起來。
方子很簡單,思路也很明確,就是圍繞肝臟和脾臟,來調(diào)整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來為人體治病。
大家都知道逍遙丸是一個調(diào)肝的藥,但是也別忘了,逍遙丸還是一個健脾的藥。
第五,氣虛下陷證。你可以理解成:土地下沉,莊稼下陷。身體里的氣,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升降出入正常,人體就正常。氣機下陷,就如同土地陷下去了,莊稼肯定要受到影響的。
氣虛下陷的人,通常有這些表現(xiàn):
1.各種臟器下垂,胃下垂,子宮下垂,胸下垂。為什么呢? 因為脾氣要升起來,臟腑在脾氣的升舉作用力下,能保持位置固定。而現(xiàn)在中氣下陷了,脾氣沒有力量來升舉了,臟腑受重力影響,就會自然往下掉。
2.全身乏力,少氣懶言。為什么呢? 因為中氣不足,脾胃是能量中心,脾胃沒有能量了,全身就沒有力氣。
氣虛下陷,應(yīng)該去補中氣,然后把氣提上來。
最推薦的是:補中益氣湯。
擴展閱讀: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組成相對簡單,由8味藥組成:黃芪18g ,人參10g,白術(shù)10g,炙甘草5g ,酒當(dāng)歸10g, 橘皮6g, 升麻3g ,柴胡3g。
一個方子的核心思想最為重要,補中益氣湯的思路是什么呢?我分為3個梯隊來解讀。
第一梯隊,補氣四藥:黃芪、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
這4味補氣藥幾乎把中藥里補氣最強的都拉過來了,黃芪是補氣之長,人參是補氣之最,白術(shù)是健脾厚土之最,炙甘草鎮(zhèn)守中焦。
細心的朋友一看這4味藥,就會發(fā)現(xiàn),跟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只差了一味藥,把茯苓換成了黃芪。
茯苓基本沒有補氣作用,把茯苓去掉換成黃芪,那補氣的力量迅速增強了。
為什么要去掉茯苓,加入黃芪呢?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考慮到氣的作用力,中氣在中焦可上可下,茯苓的作用力是向下的,而黃芪的作用力是向上的,這里去掉茯苓換成黃芪,目的很明顯,就是希望把中氣往上提,把肝氣和脾氣升起來。
另外,大家再看黃芪用量,黃芪用了18g,是其他藥量差不多2倍,在這個方子里,黃芪是絕對的君藥。為什么用這么多黃芪?這是黃芪的用量秘訣,20g左右的黃芪有升脾氣提肝陽的效果,也就是把中氣往上提。
第2梯隊,當(dāng)歸來養(yǎng)血潤氣,陳皮來行氣,用來輔佐第一梯隊補氣藥。為什么加當(dāng)歸呢?補氣藥基本都是比較燥的,像人參、黃芪、白術(shù)都是燥的,很多人吃了這樣的補氣藥就會上火,有經(jīng)驗的人就會加些當(dāng)歸,或者麥冬,或者知母來中和,就不會上火了。
李東垣在這里加當(dāng)歸,用的非常巧妙,當(dāng)歸跟黃芪相配,補氣的同時也補血,成了氣血雙補。
為什么加陳皮呢?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高手,也懂得在補氣方子里加陳皮,陳皮有通行氣機的作用,相當(dāng)于在補氣之前先把氣機疏通,先通再補,才能補得進去。
總的來說,這個方子里加了當(dāng)歸和陳皮,使得第一梯隊的補氣藥,補而不燥,補而不滯,構(gòu)思十分巧妙。
第3梯隊,用升麻和柴胡升提氣機,是整個方子的點睛之筆。這個方子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升麻和柴胡用得恰到好處,功不可沒。
升麻和柴胡放在這里,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氣機往上提,補中益氣湯的核心思想是把中氣補足了然后往上提,李東垣先生把這個中心思想貫徹到底,加了升麻和柴胡進去,如虎添翼,能把肝脾之氣提上去。
再回過頭來看,補中益氣湯的這8味藥,用得非常精妙,沒有多一味,也沒有少一味,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目的只有一個:補足了中氣,然后把中氣往上提,故名:補中益氣湯。
最后總結(jié)一下,脾虛常見的5種類型:
1.脾里有寒的,要散寒溫脾,用附子理中丸;
2.脾里有濕的,要祛濕健脾,用苓桂術(shù)甘湯;
3.脾精不足的,要去補脾,用小建中湯;
4.肝郁脾虛的,要去疏肝健脾,用逍遙丸;
5.脾虛下陷的,要去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丸。
請問,大家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了嗎?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了,感謝粉絲朋友們的閱讀,記得點贊,轉(zhuǎn)發(fā)給身邊的朋友,收藏起來以后備用,你的每一個點贊,都是給予我前進道路上的一份動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