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zhì)豐裕的時代,過年時的精神文化活動就顯得更加重要。
新春季節(jié),萬物生發(fā)。在古代很多地方、很多行業(yè),過了初三,就意味著休閑的時間結(jié)束了,農(nóng)民們開始準備播種,商人們開始準備經(jīng)營,上工的人也要開工了。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介紹,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春節(jié)假期和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并不完全符合,但是辭舊迎新的道理未變,感恩祖先、感恩自然的道理未變。古人的習俗,并不意味著今天并不適用,但也不必完全照抄,唯有集成創(chuàng)新,活學活用,才是現(xiàn)代人的春節(jié),現(xiàn)代人的生活。
諸神下界
古代中國人相信萬物有靈,灶有灶神,櫥有櫥神,門有門神……他們在一年中冷眼旁觀,看天下人作威作福、積善行惡,到了過年時,上天述職,言人得失禍福,定來年賞罰兇吉。在今天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但倘若換一個角度,這樣的習俗,亦象征著中國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之道。
到了正月初四這天,上天述職的諸神們正式回歸人間,所以叫“諸神下界”,人們在這一天迎接諸神歸來,準備祭品,祭祀神靈。這一天最好不要出門,一方面要舉行隆重的接神儀式,到了晚上擺上四方桌,供上神像。有財力的人家講究比較多,神像要精致,木偶泥塑之類,一般人家就是木版畫。
高巍說:“中國人講究初五之前不搞衛(wèi)生,但這一天除外,因為要迎神,所以下午就要開始搞衛(wèi)生,以示尊敬。當然,今天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這些東西相信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照著去做的也很少。但我想,有些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這些習俗、傳說背后所蘊含的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p>
開門營業(yè)
諸神下界,開始工作,人自然也要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了。古代不少行業(yè)假期只到初三,初四已經(jīng)開始上班,不過這一天的主要任務,還是迎神。
舊時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伙計,分發(fā)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毖鐣芯朴胁?,酒后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后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辭退之人飯后自動收拾行李告辭。
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干脆在這一天不請他,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那位沒有被請的,自然也就明白了。
高巍說:“在今天,假期一般都到初六,所以有些習俗已經(jīng)不一樣了,但同時,還有一些行業(yè),整個過年都不休息,比如服務業(yè),商場、超市、飯店三十晚上也不歇業(yè),大年初一還照樣開,這又是另外一種現(xiàn)象,他們怎么過年,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打掃年貨
在物質(zhì)供給并不豐裕的時代,過年無疑是大飽口福的最好時機,過年時候,人們總會盡可能地置辦最好的食物,改善生活,寄托祝愿。但另外一方面,準備的充分,也就意味著常常會有剩余。所以到了初四這一天,不但要準備開始工作了,也要將之前剩余的食物加以處理。
初四大餅卷雞蛋,某種意義上也有類似的功能。老北京初四有吃“折籮”的傳統(tǒng),張壽臣《化蠟千兒》:“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晚上吃的折籮”。所謂“折籮”,本意是宴會剩余的飯菜,在尋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間的剩飯菜便稱為“折籮”。
高巍介紹說:“勤儉節(jié)約是我們的傳統(tǒng),也是美德。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F(xiàn)代人生活好了,平常吃得也很好,對于過年的食物沒有那么大的期望了,但在以前食物匱乏的時候,過年吃好的,但仍不能忘了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這一點今天依然值得記住?!?/p>
報喜除霉
初四這一天,過年的節(jié)奏進入尾聲,人們走上大街,準備開始正常的生活和交際。很多人各自回家過年,這一天相見,可能是新年第一次見面,所以在初四,人們見面就要說“新年好”之類祝福的話。當然,之前見面也說,但這一天要求比較嚴格,乃成習俗,叫作“報喜除霉”。
此外,在北方一些地方,還有送火神的習俗。到了這一天晚上,人們扎成火把,點燃后從自家開始,一路小跑送到就近的河里,祈愿一年平安,無有火災。
高巍說:“許多習俗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不怎么做了,尤其是在城市里更少。但我想,新的生活方式,應該有新的風俗和文化。人生天地間,感恩祖先,感恩天地,感恩自然總是沒錯的,做一些讓自己愉悅也讓別人愉悅的事情,并不能說就是迷信,就應該抵制。古人說‘每行吉祥事,常生歡喜心’,現(xiàn)在人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這個道理。重視節(jié)日的文化,重看節(jié)日的風俗,我們對生命、對父母、對自然會有一番新的感悟。”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