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河南省河流情況介紹
河南省都有哪些河流?河南省河流情況介紹

2016-12-03 13:48 · 210閱 · 首頁 > 地方歷史 > 河南歷史 >

 河 流

  河南是中國河流眾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各河流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491條,其中100~1000平方公里有432條,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43條,5000~10000平方公里有9條,10000平方公里以上有7條,這些河流分屬于黃河、淮河、長江和海河四大水系。

第一節(jié) 河川徑流

一、河川徑流量
  河南省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徑流總量為313億立米。其中淮河流域為178.5億立米,長江流域為66.94億立米,黃河流域為47.4億立米,海河流域為20億立米。
  河南省河川年徑流的地區(qū)分布與降水量的分布趨勢基本一致,即南部大于北部,山區(qū)大于平原?;茨仙絽^(qū)徑流深高達600毫米,伏牛山區(qū)的魯山及太行山東麓的輝縣南寨一帶也分別達400及300毫米。而黃河干流附近及豫北平原都在100毫米以下,金堤、馬頰河一帶僅40~50毫米。2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基本上橫穿河南省中部地區(qū)。該等值線以南,水量較豐沛,氣候較濕潤;該線以北,徑流短缺,氣候較干燥。全省地表徑流在地形的影響下,形成了三個相對徑流高區(qū)和三個相對徑流低區(qū)?;茨洗髣e山區(qū)是全省徑流最大的地區(qū),年徑流深高達400~600毫米;伏牛山東緣為徑流相對高區(qū),年徑流深一般在300~400毫米;豫北太行山東麓的輝縣、淇縣、湯陰以西一帶,年徑流深達250~300毫米,為全省徑流的第三個高區(qū)。徑流的相對低區(qū)為豫北平原的長垣、濮陽、清豐、南樂、內(nèi)黃等地,年徑流深小于50毫米;豫西的澠池、三門峽、靈寶一帶,年徑流深在50~100毫米;鄧縣、新野為中心的南陽盆地區(qū)年徑流深不足200毫米,比周圍相對明顯偏低。
  河南省的地表徑流年內(nèi)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各河流汛期徑流集中數(shù)量大,最大連續(xù)4個月的徑流量,分別占全年88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權(quán)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的60~70%(西部)和70~80%(東部),夏季多洪澇災害;冬春季節(jié)降水量小,徑流也很小,甚至出現(xiàn)干涸斷流。
  徑流的年際變化很大,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值由南部的0.5向北遞增到1.2。越是徑流低值區(qū),值反而越大。在1956~1979年期間,全省大水年是1964年,總水量為718億立米;最枯水年是1966年,水量僅有99.5億立米。






二、河水水質(zhì)
  河南省河流的水質(zhì)總的說是比較好的,大部分河水均適宜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生活用水。由于全省幅員廣闊,自然條件差別大,各地水化學特征有明顯的差異。在淮河以南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川徑流量大,相應(yīng)河水礦化度低?;春痈闪骷盎茨现Я鞲鳒y站的離子總量只在100毫克升左右,總硬度小于4度(德國度),為很軟水,水化學類型為;唐、白河、丹河水系年均降水量為800~900毫米,離子總量在200毫克升左右,總硬度4~8度,為軟水;水化學類型為、;潁河、沙河、北汝河、及干江河水系年降水量為700~800毫米,離子總量大部分在200毫克升以上,個別站(周口)為300毫克升左右,有的為軟水,有的為中硬水,水化學類型絕大部分為;省境的東部和北部平原,年降水量只有600~700毫米,有的河水是以地下水補給為主,河水離子總量普遍偏高,一般在500~1000毫克升,為中度硬水、硬水,水化學類型東部為、,北部為、。在衛(wèi)河汲縣站及共產(chǎn)主義渠黃土崗站,個別年份出現(xiàn)類型。
  全省各河流的離子徑流量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高溫多雨,風化過程和生物過程強烈,有利于化學淋溶作用的進行,但此時雨量集中,河水中離子含量被稀釋,礦化度降低;而枯水季節(jié)降水少,徑流主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礦化度升高。
  河南省大部分山區(qū)如發(fā)源于太行山系、伏牛山系及桐柏、大別山系的河水水質(zhì)中缺碘。在熊耳山山系的河流水中除缺碘外還缺硒。從熊耳山向東南,經(jīng)外方山到大別山,還有一條螢礦石分布帶,普遍含氟較高。在東部黃淮海平原的低洼易澇區(qū),也同樣存在含氟偏高區(qū)。



三、河水含沙量
  河南省雨量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xiàn),這時河水挾帶泥沙數(shù)量劇增。在西部和西北部山區(qū),山高坡陡,相對高度大,徑流匯集快、水量多、流速大、沖刷力強,河水含沙量比平原多。在豫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地地帶,土質(zhì)松馳,植被覆蓋率低,易溶性強,抗侵蝕差,流經(jīng)這一帶的河流,其含沙量都比較高。
  在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全省各河流含沙量的總趨勢是西部山區(qū)大,東部平原小。靈寶往東至滎陽一帶屬黃土臺地、丘陵區(qū),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地帶,含沙量為5~20公斤立米;其次為伏牛山區(qū)和太行山區(qū)為1~5公斤立米;京廣路以東、淮河以北的廣大平原為0.5~1公斤立米;伏牛山主脈南側(cè),由于土薄石厚,耕地很少,森林草地覆蓋面積大,加之土質(zhì)粘重,雖屬山區(qū),含沙量只在0.5~1公斤/ 立米;淮南大別山區(qū),植被覆蓋率高,土壤結(jié)構(gòu)密實,耕地中水田多,旱地少,含沙量僅在0.1~0.5公斤/立米,是河南省含沙量最小的地帶。
  各河流年平均輸沙量懸殊很大。黃河干流及其支流可達幾千萬噸到十多億噸。省境三門峽站為14.9億噸,花園口站為12.9億噸,支流伊洛河黑石關(guān)站為2040萬噸,其他各河只有數(shù)百萬噸,各河流輸沙量年內(nèi)分配的集中程度,比降水量和徑流量還要高。各河汛期輸沙量一般要占輸沙總量的70~80%。



第二節(jié) 黃河水系


  黃河是中國第二條大河,干流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內(nèi)河段長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主要特性:一是水量小而變率大。黃河徑流量僅為長江的1/20,但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很大。夏秋汛期的水量可占全年60~70%,大部分洪水具有猛漲猛落的特點。黃河流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如據(jù)陜縣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不過1546/秒,而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36000/秒(1843年)和22000/秒(1933年)的特大洪水和大洪水。二是含沙量高。黃河的含沙量在世界河流中占第一位。陜縣站多年觀測,平均年輸沙量為16億噸,最高時為33.6億噸,其中大約3/4輸送入海,其余的堆積在河床上,河床淤高,成為“地上懸河”。
  河南省境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計有88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有1條,5000~10000平方公里的有2條,1000~5000平方公里有6條,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42條。在省內(nèi)支流均在鄭州以西,伊洛河是黃河南岸最大的支流,還有宏農(nóng)澗河、汜水等。北岸有沁河、丹河和莽河。鐵路橋以東較大的支流有金堤河和天然文巖渠。
一、河道與湖沼
  (一)河道變遷 黃河河道多次變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約300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有5次大的變遷,洪水波及范圍,北到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黃河每次決口泛濫,對豫東北平原一帶地理面貌的變遷影響巨大。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總趨勢是決溢改道愈來愈趨頻繁,但并非直線上升,也出現(xiàn)過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一般說來,黃河下游自然決口、選擇新道后,河道的演變有一個過程。過程長短由整個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以及下游河道的具體條件所決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下游河道具體條件的變化。每一歷史時期黃河河道變遷有其規(guī)律和特點。戰(zhàn)國筑提以前長達數(shù)千年的歲月里,黃河基本流向大都是流經(jīng)華北平原,在渤海西岸入海。由于沒有堤防,每遇汛期,漫溢泛濫,每隔一個時期就要改道,情況頗似近代不筑堤的河口三角州地區(qū)。因而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以至春秋時代,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寬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qū)。
  黃河下游兩岸大規(guī)模的筑堤開始于戰(zhàn)國中葉(公元前4世紀40年代左右)。筑堤以后固定下來的河道即《漢書·地理志》中的大河。自此,其他諸道漸歸消失,頻繁改道的局面基本結(jié)束。但河道固定后,導致泥沙堆積加速。西漢前期(公元前2世紀中葉),黃河改道又趨頻繁。因此,西漢一代“河決溢常在平原、東郡左右”。漢武帝元光3年(公元前132年),河水決東郡濮陽瓠子口(今濮陽西南),東南入巨野澤,由泗水經(jīng)淮水入海。造成歷史上黃河第一次奪淮入海。洪水泛濫所及,達16郡,歷時20余年。
  自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末的大河,在以后相當長歷史時期內(nèi)仍保持其故道—“大河故瀆”。
  歷史上黃河決口所經(jīng)的各條故道,擇其主要而言,大致可分為北流的滱水、滹沱、御河、漳水,東流的漯水、馬頰、濟清,南流的泗水、汴水、濉水、渦水、潁水等12條泛道。
  北流中的滱水泛道即《山經(jīng)》大河下游,在今天津市區(qū)入海,是歷史上最北的一條泛道。滹沱泛道是《禹貢》大河的下游、漢代滹沱河的正流。漳水泛道是《山經(jīng)》、《禹貢》大河下游的上段。御河泛道即隋代的永濟渠和宋代的御河,北宋時期曾三次為黃河所奪。
  東流中漯水泛道原是古大河下游的一條分流。春秋時代以后長壽津(濮陽西南)以上為黃河所奪,東漢以后,東武陽(今山東莘縣南)以上又為黃河所經(jīng),自此而下河、漯二水幾乎平行入海。馬頰泛道為西漢大河的減水河,唐代大河北支。濟清泛道指古濟下游(又稱北清河),唐宋以前黃河南決巨野澤,元明以后黃河北決梁山泊或張秋,都是走濟清泛道入海。
  南流中泗水泛道即黃河東南決入今濟寧、徐州間的古泗水(又稱南清河),由泗入淮。汴水泛道的流路大致近似今地圖上的淤黃河。睢水泛道是黃河在開封、商丘間分出走古濉水至宿遷入泗水。潁、渦二條泛道,是元明以后黃河在鄭州、開封間南決的主要泛道,也是12條泛道中最南的兩條。
  歷史上這12條泛道的更迭演變,基本上是先自西向東,后自北向南,作扇面形狀展開。到13世紀,黃河下游已從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到南端掃射一遍。元明時代下游河道又有向北擺動的趨勢,由于人為的因素,才制止了這種擺動。自有文獻記載以來,12世紀以前黃河都由渤海灣入海,12世紀以后改東南注入黃海,19世紀葉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
  12條泛道的行水時間,以漯水泛道和汴水泛道行水時間最長,與其他泛道關(guān)系最密切。黃河決溢的地點和泛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北宋前期決口多集中在南岸滑縣、濮陽一帶,決口后泛道以東流為主,后期決口多集中在濮陽、大名一帶北岸,決口后泛道以北流為主。金、元以后黃河以汴道為干流,干流大體上以今武陟至蘭考一線為脊軸,決口后多向東北、東南輻射,在原陽、封丘一帶決口,多北沖張秋運道,挾大清河入海;在鄭州、開封一帶決口,多南奪渦潁入淮。
  (二)湖沼變遷 河南東部平原自第三紀在不斷沉降的過程中,形成不少凹陷和洼地;黃河下游在古代尚無堤防約束以前,擺動于太行山脈以東,泰山山脈以西的沖積平原上,在自然堤之間又出現(xiàn)一些河間洼地,這些凹陷和洼地后來都形成了湖沼。另外,先秦時代黃河流經(jīng)太行山東麓,其西側(cè)自然堤與太行山?jīng)_積扇之間的扇前洼地,湖沼尤為發(fā)育。其后,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影響的加深,特別是黃河不斷泛濫堆積,以及農(nóng)業(yè)發(fā)展對耕地的要求,使平原湖泊的分布與興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
  周秦至西漢時代,河南省的湖泊分布在豫北地區(qū)有大陸澤(今修武、獲嘉間),熒澤(今??h西)、澶淵(今濮陽西)、黃澤(今內(nèi)黃西)、修澤(今原陽西)、黃池(今封丘南)。在豫東、豫中地區(qū)有:馮池(今滎陽西南)、滎澤(今滎陽北)、圃田澤(今鄭州、中牟間)、萑苻澤(今中牟東)、逢澤(今開封東南)、孟諸澤、蒙澤(今商丘東北)、空澤(今虞城縣東北)、濁澤(今長葛)、狼淵(今許昌西)、棘澤(今新鄭附近)、鴻隙陂(今汝南、息縣北)、洧淵(今新鄭附近)等(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歷史地理》,第五輯,1987年)。而事實上古代河南境內(nèi)黃淮海平原的湖沼,遠不止此。因戰(zhàn)國中期黃河下游全面筑堤防以前,河道決溢泛濫頻繁,遷徙游蕩無定,留下來的廢河床、牛軛湖和崗間洼地,為湖泊的發(fā)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左傳》莊公十七年,有“冬,多麋”的記載,當時華北平原早期湖澤密布,洼地連片,盛產(chǎn)蘆葦和香蒲等水產(chǎn)植物的自然景觀。在豫東南還有一些湖沼,因水體隨季節(jié)變化大,尚無固定名稱??傊?,東部及北部平原湖沼十分發(fā)育,分布很廣,星羅棋布。
  《水經(jīng)注》記載,當時黃淮海平原上被稱為湖沼、陂、塘、淵、淀、渚、潭、藪、坈的大小湖沼和積水洼地有180余處之多,先秦西漢時代的湖沼大部分在此時也存在著。其分布特點為:一是太行山前平原存在一條自南向北的湖沼帶,是山前洪積沖積扇和古大河(《山經(jīng)》大河)西北側(cè)自然堤之間的交接洼地,由發(fā)源太行山各河流潴匯而成。二是豫西山地東麓洪積沖積和鴻溝之間交接洼地,由洧(今雙洎河)、潩(今潩水河)等河流下游宣泄不暢,聚積而成。三是豫東有一片由濟水、濮水、汴水、睢水等河流的河間洼地和河口洼地。經(jīng)水流匯集而成的東西向排列的湖沼,著名有圃田澤和孟諸澤等。四是淮北低洼平原的汝淮、汝潁、潁渦之間,支流眾多,下游宣泄不暢,沿河壅塞成一連串的湖泊,除最大的由人工圍堤的鴻隙陂外,還有規(guī)模較小的數(shù)十處,形成分布極密由西北—東南的湖泊帶。
  黃淮平原上湖沼變遷的轉(zhuǎn)折點從宋金之際黃河南泛開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長達800多年的時間內(nèi),黃河不斷南決造成黃淮平原上大部分地區(qū)的湖沼都受到黃河泥沙的堆積。洪水所到之處,城廬飄沒,良田被毀,河床淤成湖沼。河南東部平原湖沼興廢變化劇烈,其中幾個主要的湖澤演變?nèi)缦拢?br>  滎澤在漢代滎陽縣東北(今古滎鎮(zhèn)東北),是古代著名的湖泊,為古濟水和黃河水溢注而成。濟水分黃河水東南流,首先在滎澤停滯,給滎澤帶來大量的泥沙,在《漢書·地理志》中已不見滎澤之名。西漢時,滎澤已經(jīng)淤淺。東漢以后,由于王景治河,濟、汴筑堤,水量受到控制,溢進滎澤的水量大減,滎澤逐漸干涸,變成桑田(《禹貢錐指》)。
  圃田澤在今鄭州、中牟之間,是古代中原著名大澤(《詩、小雅、車政》:鄭玄注“鄭有圃田”)。西北與浪蕩渠、黃河相通。戰(zhàn)國時梁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引河入圃田澤,又引圃田澤水東流經(jīng)大梁城(今開封),開通了歷史上著名鴻溝水系,圃田澤成了黃河下游與鴻溝系之間調(diào)節(jié)水量的水庫。以后,由于黃河水的長期灌注,湖區(qū)逐漸淤淺。《水經(jīng)注》時代(六世紀),圃田澤跨中牟、陽武二縣?!皷|西四十里許,南北二十里許,中有沙崗,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湖區(qū)已被大小沙崗分割成為許多小沼澤,湖中長滿了水生植物麻黃草(《水經(jīng)·渠水注》)。宋元以后,逐漸淤為平陸。
  孟諸澤又名明都、盟諸、望都、望諸等,在今商丘縣東北,為豐、獲二水所蓄。漢時,梁孝王在澤中筑宮室。唐代湖區(qū)面積達五十里(《元和郡縣志》卷七)。元至元以后,由于黃河在今商丘附近屢決,舊跡已不可復識。
  蒙澤在孟諸澤附近,宋代以后淤廢。
  其他還有開封附近的逢澤、睢水上游杞縣境的白羊陂、于城縣北的空澤、鹿邑縣南的陽都陂、內(nèi)黃西的黃澤、中牟東的萑苻澤等。




二、河川水文
  (一)黃河干流段 據(jù)1919~1975年的水文系列資料計算,三門峽站實測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418.5億立米,花園口站469.8億立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三門峽站為498.4億立米,花園口站為559.2億立米。其中7~10月汛期徑流量占60%左右,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比值在4.3左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qū)間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60.8億立米,其中來自伊、洛、沁河占83%以上。
  黃河為多泥沙河流,三門峽多年平均輸沙量約為16.2億噸,多年平均含沙量是34.8公斤/立米,其中汛期輸沙量約占85%,主要集中在汛期幾次高含沙洪水中。1974年三門峽水庫實行“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以后,非汛期泥沙大部分攔在庫內(nèi)。汛期基本上排泄全年的泥沙。1974~1978年,汛期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97%。
  黃河干流段在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上取得很大成就。三門峽樞紐工程,除繼續(xù)發(fā)揮防洪、防凌等效益外,每年還結(jié)合防凌、灌溉蓄水約12~14億立米;利用低水頭發(fā)電裝機2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11億度;截至1980年,三門峽水庫建站提水5.79立米/秒,設(shè)計灌溉面積7.11萬畝。在孟津以下截至1983年已建成引黃涵閘28座,另外有東方渠渠首閘及灘區(qū)引水渠首閘3處,虹吸15處,揚水站15處,共控制灌溉面積1090萬畝,1972~1983年每年引水32.6億立米,年引進泥沙0.65億噸,灌溉面積504萬畝,淤地改土150余萬畝,每年為沿黃各城市和中原油田等工礦企業(yè)供水3~4億立米。
 ?。ǘ┮谅搴?br>  1.流域大勢 伊洛河在三門峽至花園口之間從鞏縣巴家 注入黃河,是黃河10大支流之一。干流全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上游大部分在洛陽境內(nèi)。主要由洛河和伊河組成,在偃師縣楊村匯合后,始稱為伊洛河。河呈雙子河型。歷史上曾稱為洛河或雒河,而以伊河為一大支流。伊洛河流域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河源處海拔1748.4米,河口處海拔101.4米。流域內(nèi)山峰毗鄰,丘陵起伏,地貌類型多種多樣。按其產(chǎn)匯流條件和地表形態(tài)不同,可將全流域劃分為石山區(qū)、丘陵區(qū)和平原區(qū)三個地貌單元,分別占全流域面積的50%、39.9%、9.4%,素有“五山四嶺一平川”之稱。
  石山區(qū)主要分布在兩河的中上游地區(qū)。洛河在長水以上,伊河在陸渾以上,山峰重疊對峙,不少山峰廣布次生林,是河南省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土壤以棕色森林土為主,下伏變質(zhì)巖系,產(chǎn)流條件好,特別是中游地區(qū),匯入的支流多,河網(wǎng)密度達320米/平方公里,徑流系數(shù)為0.34;丘陵區(qū)主要分布在兩河的中下游,包括土石丘陵和山麓丘陵,土壤以褐色土為主,黃土厚度由幾米到幾十米不等。黃土地區(qū)的侵蝕地貌較為發(fā)育,山坡平緩,出露有基性火成巖和石英斑巖等。地表侵蝕嚴重。侵蝕模數(shù)為1200~2600公斤/平方公里,產(chǎn)流條件差,徑流系數(shù)小于0.3;平原主要分布于兩河的下游地區(qū),屬于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輕沙土和兩合土為主,土質(zhì)肥沃。在一級階地上種植有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等作物為主,是河南省主要糧食基地之一。
  伊洛河流域內(nèi)陸表系由太古代和古生代堅硬巖石組成,其中分布著一系列北東走向的燕山斷裂地塹,沉積有第三紀紅色砂礫巖。伊洛河切穿了這些山地,河谷為峽谷和紅色盆地相間分布。
  伊洛河干流兩旁各呈羽狀水系,干支流落差比降都較大,其中洛河落差為1647米,河道平均比降為2.04‰,伊河的落差為1566米,河道平均比降為2.45‰。
 ?。?) 洛河 發(fā)源于陜西省蘭田縣秦嶺華山草鏈嶺南麓,東南流約108公里,于索峪河口附近進入河南省境。東流盧氏、洛寧、宜陽,又橫穿洛陽市區(qū),在偃師與伊河相會后,流入鞏縣,經(jīng)黑石關(guān)到康店為峽峪,最后在神堤莊流入黃河。
  洛河全長453公里,進入河南省后,大致以長水(洛寧)為界,河谷的上段和下段明顯不同,上段長148公里,其中峽谷有105公里,占整個上段的70%。峽谷最窄處的神溪(寬50米)和響溪(不到10米),分別形成5~7米兩級跌水。從望云庵到范里,河長26公里,又是盆地外,多呈寬谷散流河床,從范里到長水河長45公里,切穿古老的安山巖和粗面巖山地。除其中施村到潰村長約7公里的故縣紅盆地外,分別形成了長13公里和25公里上下兩段峽谷。峽谷水面寬處60~70米,窄處20~40米,多險灘和急流。兩岸懸崖陡壁,平均谷深在250米左右,加上谷中藏谷,是良好的水庫壩址選區(qū)。下段長146公里,脫離了山區(qū),河床加寬,流勢更緩,沙洲出露。從長水到宜陽,河流穿行在丘陵地帶,河谷包括階地在內(nèi),寬3~5公里,卵石河床可達1公里,水面寬100米左右。在洛陽市和偃師縣境內(nèi),河谷和河床更加寬展,再下便與伊洛河漫灘連成一片,河道為沙土和淤泥堆積,水淺多沙洲,兩岸有高約1米的自然堤。
  洛河進入省內(nèi)后,接納很多支流,長度在3公里以上有105條,其中10公里以上有61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24條。這些支流南北錯開,均勻流入,無過于集中現(xiàn)象,而且大部順山坡直下,一般河道的變曲度在1.2~1.5之間,除偏下游的一些支流發(fā)源于低山丘陵坡降略小外,大部來自中山區(qū),比降在15~30‰之間,有的在40‰以上,由于比降大,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
 ?。?) 伊河 發(fā)源于秦嶺東支熊耳由南麓的欒川縣張家村,從欒川經(jīng)嵩縣、伊川、洛陽、偃師,在揚村注入洛河,伊河長265公里,流域面積6029平方公里。伊河河道大致從源頭到崖口(嵩縣)為上段。河長154公里,其中峽谷段為100公里。具有峽谷和盆地交替的特點。源流出自深山區(qū),廟底到廟子為長達40公里的寬谷和河岸平原。廟子到故城河流穿切太古代結(jié)晶巖系而過。形成長約50公里的大清溝長峽谷。這一段平均谷深250米左右。谷坡陡峻,河槽狹窄,平時水面寬20~40米,水流很急,并有多級跌水出現(xiàn)。伊河過古城后,先后經(jīng)過3個盆地(潭頭—中、下營—故縣)。分別為3個峽谷所隔開,形成一束一放,寬窄谷相間的串珠狀態(tài)。其中以送兜溝至崖口一段最長,達27.5公里,上段河道比降雖然不大,平均5,但流路迂回曲折。多次成直角轉(zhuǎn)折,彎曲度達2.27。崖口以下為下段,河長114公里,下段雖有兩個峽谷,但都短小,陸渾峽僅0.1公里,系河道切過火成巖而成。龍門峽長1.5公里,為切穿石灰?guī)r而成,其余絕大部分河段谷寬丘淺,地勢平坦,在伊川境谷寬平均為3~6公里,伊河在龍門峽谷,兩岸更加開闊,河道寬展。一般水面在60~150米。整個下段河床落差減小,僅為上段比降的1/3,因此愈往下游泥沙沉積愈甚,且河道直向東北流去,彎曲度僅1.21。
  伊洛河支流長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76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41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支流10條。








  2.徑流特征 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由北向南遞增。伊河流域的徑流深較洛河流域大,伊河的龍門鎮(zhèn)年徑流深為225.1毫米,陸渾為262毫米,欒川為343.2毫米;洛河的白馬寺年徑流僅為183.7毫米,長水為227.7毫米,瑤溝為261.6毫米。但年徑流量洛河大于伊河。洛河白馬寺以上來水占黑石關(guān)總徑流量的61.1%,伊河龍門鎮(zhèn)以上來水只占黑石關(guān)總徑流量的34.6%。總的看,伊洛河流域河川徑流資源比較豐富,黑石關(guān)站天然年均徑流量為35.5億立米。
  伊洛河的水量大部分來自上游山區(qū)。伊河在東灣以上,集水面積只占龍門以上的49.3%,而徑流量卻占61%;洛河在長水以上集水面積只占白馬寺以上的52.5%,而徑流量卻占71.7%。沿程徑流量增長比較均勻,但增長速度上游快于下游,其原因是南部山區(qū)降水量大,地表又多為堅硬基巖所組成,植被覆蓋率又高,構(gòu)成了河川徑流的重要產(chǎn)流區(qū)。如伊河在東灣以上,年徑流模數(shù)為9.35升/秒、平方公里,洛河的瑤溝口一帶為8.19升/秒、平方公里。而在北部平原區(qū),年徑流模數(shù)一般在5~6升/秒、平方公里。
  由于伊洛河流域地處季風區(qū),降水年際變化大,徑流的多年變化也較大。各測站變差系數(shù)Cv值都大于0.5。其中白馬寺在0.52,龍門在0.54。黑石關(guān)最大年徑流量為97.5億立米(1964年),最小為16.3億立米(1972年),其比值為5.98。從徑流的多年變化情況看,存在多水與卡水年組。如黑石關(guān)站1952~1980年間可分為四組:1951~1958年、1963~1968年為兩個多水年組,其平均流量為135~150立米秒;1959~1962年、1969~1980年為兩個少水年組,其平均流量為65~76立米/秒,多水年的流量為少水年的2倍。
  該流域徑流年內(nèi)分配很不均勻。7~10月份為豐水期,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從12月到翌年3月為枯水期,流量僅占全年的8~17%。4~6月和11月份為過渡期。6月份出現(xiàn)的最小的月平均流量的機會最多,其次為4~5月份。
  伊洛河流域常在汛期發(fā)生洪水,尤其是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中旬,出現(xiàn)頻繁而且流量大。三國時魏文帝四年(223年)8月8日,伊河龍門鎮(zhèn)曾發(fā)生最大洪峰流量為20000立米/秒,1931年8月12日洛河洛陽洪峰流量為11100立米/秒;1935年7月8日伊洛河黑石關(guān)的洪峰流量為10200立米/秒。1958年7月17日龍門站最大實測流量為6850立米/秒,白馬寺站為7230立米秒,黑石關(guān)站為9450立米/秒。
  伊洛河懸移質(zhì)輸沙量和河水含沙量,都是黃河流域中較少的幾條支流之一。1970~1980年白馬寺站的月平均含沙量為4.99公斤/立米,龍門站為1.93公斤/立米,黑石關(guān)為3.21公斤/立米,10年由伊洛河進入黃河的泥沙平均每年為648.9萬噸。泥沙年內(nèi)變化大,6~9月份占全年的80%,且以7月份為最大,而1~3月份含沙量最小,往往為零。伊洛河泥沙粒徑平均為0.017~0.022毫米。泥沙粒徑多年變化不大。
  龍門站年平均水溫為14.8℃,白馬寺為14.1℃,黑石關(guān)為15.4℃。各河平均水溫略低于氣溫,各河月平均水溫分配曲線與氣溫分配曲線基本一致,月平均最低水溫出現(xiàn)在1月份,最高水溫出現(xiàn)在7月份。平均水溫由上游向下游逐漸升高,但差別不很大。從水溫過程來看,3~10月為增溫段,這一時段水溫略低于氣溫,11~2月份為秋冬降溫階段,水溫高于氣溫,一年中4~10月水溫都在10℃以上,12~2月份水溫在5℃以下。
  伊洛河河水類型屬于阿列金分類的~型,其化學組成為:陽離子為主,陰離子以為主,各斷面的陰離子均在17毫克升以上。
  黑石關(guān)站離子徑流總量為139.04萬噸,白馬寺站為84.37萬噸,龍門站為39.52萬噸。水的硬度黑石關(guān)站為8.97度,白馬寺站和龍門站分別為8.18度和8.56度。
  (三)宏農(nóng)澗河 源于靈寶崤山北麓,向北流在靈寶北寨村流入黃河,河長97公里,流域面積2062平方公里。在朱陽關(guān)以上河長37公里,屬于源流部分,河道流行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石質(zhì)深山區(qū),兩岸山高坡陡,谷深水急,比降在14‰以上;朱陽關(guān)至岳渡間,河長28公里,干流穿低山丘陵而過,比降為8‰,河谷時窄時寬。窄口水庫即建于此;岳渡以下,河長27公里,兩岸丘陵逐漸疏遠,河流縱穿流行于平坦窄長寬谷之中,河床逐漸加寬,一般在60~100米,落差變小,比降為3.5‰。
  窄口站多年平均流量為5.01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58億/立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958年的4.43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972年的0.72億立米。1898年窄口處發(fā)生過3000立米/秒的洪水。




 ?。ㄋ模┣吆印∏吆影l(fā)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經(jīng)沁洛高原的沁原、安澤、沁水等縣。于陽城縣潤成鎮(zhèn)進入太行山區(qū),東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濟源縣五龍口出山后,流入平原,在武陟縣城南方陵村注入黃河,全長485公里。河道曲折率(彎曲度)為1.95。沁河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含支流丹河在內(nèi)),其中河南省境內(nèi)僅1228平方公里,占沁河全流域的10.2%。沁河在五龍口以上,河谷深切50~60米,多急流瀑布,谷底礫石廣布,僅局部地段,坡度較緩;出五龍口后,坡度猛降,接納北來的丹河,流行于平原上,兩岸有堤束水。在省境沁河干流長125公里。落差194米,平均比降1.55‰。
  丹河是沁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山西省高平縣玻璃山石堂溝村,自北向南流入河南省博愛縣,至沁陽縣北金村入沁河。河長120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其中在河南省河長52公里。
  沁河水資源比較豐富,1953~1979年,沁河控制性水文站小董站的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7.8億立米,五龍口為14.3億立米。丹河山路平站為322億立米。沁河約90%以上的徑流量來自山西省,河南省來水量很少。沁河多年平均汛期6~9月天然徑流量占全年總水量的50~60%,最大年徑流量為最小年徑流量的四倍左右。
  沁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多發(fā)生在每年七、八月間。五龍口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4280立米/秒。小董站1982年8月2日洪峰流量為4130立米/秒,五龍口歷史最大洪峰流量出現(xiàn)在1895年8月8日,為5940立米/秒。
  沁河含沙量少,全流域平均的侵蝕模數(shù)每平方公里為619噸(小董站1951~1979年),屬水清沙少的河流。多年平均輸沙量為798萬噸(小董站),年際變化較大,歷年最大在1954年,為3130萬噸,歷年最小為1965年45.8萬噸,年內(nèi)分配不均,汛期6~8月輸沙量占年輸沙量的86%。沁河河水質(zhì)好,受污染輕微。
  (五)莽河 莽河是黃河北岸的一條小支流。發(fā)源于濟源,大致由北向南橫切山地流入平原。流經(jīng)濟源、孟縣、溫縣,至黃河沿岸受新構(gòu)造運動的影響,河流折向東流,于武陟縣沁河口西入黃河,稱為新漭河。全長106公里,流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237公里,丘陵區(qū)180平方公里,平原786平方公里。在上游山區(qū)部分,河谷深切石灰?guī)r層,成峽谷狀,岸坡高達50米,谷寬約30米,個別地段僅寬1~2米。谷地巖石裸露,比降很大,約1/30~1/40。平常水流很小,洪水量很大,出山以后,支流匯集,水量漸增,但由于比降驟降至1/2000,渲泄能力運不及上游,極易引起河水漫溢。
  近20多年趙禮莊站的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0.923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64年的2.3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72年的0.37億立米,二者相差62倍多。汛期6~9月天然徑流量只占全年總量的46%,森林對徑流的調(diào)節(jié)的作用比較明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莽河流域經(jīng)全面綜合治理,取得很大成就。創(chuàng)造了流域治理的典型。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起了根本性的改變。1959~1978年莽河趙禮莊水文站的實測資料與附近未治理而流域自然條件大致相似的東洋河八里胡同同期觀測對比。治理后的莽河流域,由于森林植被的涵養(yǎng)作用,其多年平均降雨量比東洋河多100毫米,年徑流量多1565萬立米。而最大洪峰流量只有東洋河的47%。最大含沙量只有東洋河的43%,最大侵蝕模數(shù)只有東洋河的1/10。
  (六)金堤河和天然文巖渠 金堤河為平原坡水河道。河長159公里,河床比降0.91~0.59。發(fā)源于豫北滑縣,流經(jīng)濮陽、范縣,在臺前縣張莊匯入黃河。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形狀窄長,外表象一個菱形,屬于黃河沖積平原。1951年將金堤河中下游劃為防御黃河特大洪水的滯洪區(qū)。流域自然特點是上寬下窄,坡洼地多,渲泄支流多。由于金堤河出口受黃河河槽逐年淤積抬高的影響,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出路不暢,以致中、下游地下水埋深淺,水質(zhì)苦咸,洪、澇、旱、堿交替為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長期低而不穩(wěn)。
  范縣站的17年觀測資料。1963年金堤河最大天然年徑流量為10.2億立米。1966斗最小天然年徑流量為0041億立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248億立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58毫米,年平均流量為7.86立米秒。據(jù)估算金堤河流域3天洪量5年一遇澇水為1.92億立米,20年一遇為3.45億立米。
  金堤河流域因黃河河堤逐年淤高,影響干流排洪、排澇不通暢,隨著又影響濮陽以下排澇困難。1963年前,范縣由于降水積澇的情況不多,只在一些低洼地塊,或在排水溝淤塞地段才積水成災,澇災主要是金堤河干流洪水倒灌、頂托,使支流澇水成災。1963年后,發(fā)生大澇災就有5次,平均3年1次,都是由金堤河洪水倒灌造成的,澇堿相隨,澇水下滲,抬高了地下水位,又加重了三角地帶鹽堿化的發(fā)展。
  天然文巖渠發(fā)源于武陟縣張菜園,流經(jīng)獲加、原陽、延津、封丘、長垣,至濮陽渠村入黃河。河長147公里,流域面積2555平方公里。大車集以上分天然渠和文巖渠兩支,在大車集以下兩渠會合,始稱天然文巖渠。天然文巖渠流域緊臨黃河,南部屬黃河背河洼地,受黃河浸潤影響很深,北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壤多為潮土或鹽化潮土,沙土分布面積也較大。
  據(jù)大車集水文站觀測,天然文巖渠的最大年徑流量為3.75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0.629億立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82億立米,年平均流量為5.77立米/秒。
  天然文巖渠流域現(xiàn)有耕地180萬畝。排水渠系1963~1965年曾按3年一遇標準治理,5年一遇標準配套,基本上建成較為完整的排水渠系。但以后由于引黃退水泥沙淤積,黃河本身河床也逐年在抬高,天然文巖渠入黃處的河床較60年代初,已抬高到2米左右,原設(shè)計黃河流量在8000立米/秒時可自排,而現(xiàn)今黃河過3000立米/秒,即開始頂托倒灌,洪澇鹽堿災害,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甚大。



第三節(jié) 淮河水系


  淮河干流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經(jīng)河南、安徽至江蘇省揚州市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196米,平均比降為0.2‰。從河源到洪河口(河南與安徽交界處)為上游,長360多公里,落差176米,比降為0.5‰;從洪河口至洪澤湖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落差16米,比降為0.03‰;洪澤湖以下為下游,干流(入江水道),長150公里,落差6米,比降為0.04‰。
  淮河在河南省的流域界線,北部以黃河及廢黃河為界,西以伏牛山、外方山與伊洛河為界,南及西南以大別山、桐柏山與長江流域分界?;春恿饔蚴呛幽鲜》秶畲蟮乃?,在省內(nèi)面積88310平方公里,約占河南省總面積的53%。
一、河道
  (一)淮河干流 《水經(jīng)》記載:“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清乾隆年間,畢源奉詔探求淮水源,據(jù)畢源稱:“胎簪山,乃桐柏之中峰,循山麓南上約十六、七里,見水一泓。當?shù)厝朔Q為淮水之源,名曰淮池。恐初源尚不在此,因延緣細徑而上,十余里至山頂。有大石盤陀,廣十余畝。石旁凹處成潭,徑丈許。泉從石間出,深丈余。遂飭從人汲干積水,拎涸旋盈,其為淮瀆真源,自無疑意”(乾隆《淮源記》)。因此,淮河源是出于桐柏縣西15公里的桐柏山,東流經(jīng)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蘇北部,至今江蘇漣水縣入海?;春酉掠喂实涝诮胥艨h向東至淮陰。宋代淮河在云梯關(guān)。金以后,黃河奪淮入海,淮河下游兩瀆并行,沖積日甚,久而久之,形成了新陸地。云臺山(古名郁淋山)也由海登陸。六、七十年間,河口東延50多公里。
 ?。ǘ┿旰印∈区櫆纤档墓歉珊恿鳌樵搮^(qū)歷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長期是黃河、淮河兩大流域間的漕運干線。
  汴河變遷極為復雜。隋大業(yè)以前,汴河(稱鴻溝、蒗蕩渠等)分黃河水口在河陰縣(唐開元二十二年置,故城在今鄭州西北15公里)西10公里的廣武山北。分黃河水后,大體經(jīng)今滎陽大胡村、小胡村,沿枯河,經(jīng)惠濟僑,走索河,經(jīng)張橋、姚店堤后,至張和橋附近入中牟縣,經(jīng)縣北的十里店、五里店、萬勝、賀崗、杏花營西北的汴河堤,至開封北,又東經(jīng)蘭考(蘭考以東的河道大體為今黃河故道)、睢縣、寧陵、商丘縣北,至江蘇省徐州市(彭城)匯泗水入淮河。
  隋大業(yè)元年(605年),為溝通南北交通,開鑿了歷史著名的南北大運河。其中“通濟渠”就是在汴渠的基礎(chǔ)上,利用了古睢水、古靳水的河段,經(jīng)過截彎取直后修成的。通濟渠分黃河水口,由河陰縣西的舊汴口,改在汜水東北20公里的板渚(又稱板域渚口,在今滎陽縣東北的??谟粠В瑬|經(jīng)廣武山南,走今枯河,河陰縣西面,下接隋前汴河故道。到開封后,經(jīng)太平崗、高家樓,河勢折向東南,不走徐州入泗匯淮的舊道,而是利用睢水的故道(今惠濟河上游),經(jīng)今陳留北10公里、杞縣北、睢縣、寧陵、商丘縣南2.5公里、蔡道口、谷熟,下經(jīng)永城、宿縣到靈壁,直接入淮。這條河道的開通,大大地縮短了黃淮的距離。
  唐開元以后,又廢板渚,恢復河陰縣西10公里的舊汴口,“通濟渠”改名為“廣濟渠”。
  宋元豐元年(1078年),為了解決汴河水源不足和泥沙的淤積問題,引洛水入汴河。其主體工程是從鞏縣伊洛河口至滎陽縣汜水鎮(zhèn)西北之間的黃河高灘上開渠一道,長25公里,深3.3米,兩岸筑堤長65公里。渠成后,引伊洛水經(jīng)新渠至汜水鎮(zhèn)西入汴河,經(jīng)鎮(zhèn)東關(guān)匯汜水,東經(jīng)上街、滎陽北,沿索河,經(jīng)岔河會須水,至鄭州北接舊汴河。新渠修成后,因洛河水比較清,故汴水也有“清河”之名。
  12世紀后,宋、金對峙,河事日非,黃河改道走南流泛道,在今鄭州、新鄉(xiāng)、開封一帶經(jīng)常決口泛濫,奪汴水、渦水入淮。元明以后益甚,加上海運的開通,南北交通多由海運,不資于汴水,統(tǒng)治階級對汴河的經(jīng)營日弛,汴河日漸淤塞,于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淤為平陸。開封附近汴水始終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09年)至明末,城中溝洫,俱為平陸。但西北有隋堤(即 “通濟渠”)遺跡。
 ?。ㄈ┥乘ú毯印⒒轁?、賈魯河) 沙水屬鴻溝水系,也是該區(qū)歷史上重要的河流之一。自開封以西,與汴水同源。至開封東,汴水東注,沙水南流?!端?jīng)注》載:“浪蕩渠自牟(今中牟縣)東流,至浚儀(今開封市西北)分為二水:南流曰沙,東流曰汴”。沙水的變遷也很復雜,歷代名稱不同。
  唐前的沙水即《水經(jīng)注》中的渠水,也稱鴻溝。鴻溝在開封城東南分沙水南流,經(jīng)禹王臺東、赤倉西、陳留南的斗橋集、通許縣北的七里灣、邢崗,下入扶溝縣東北27公里的閘上、崔橋、古城、太康縣西北之扶樂城,扶溝縣東西的柏子崗西,西華縣東北9公里之道陵崗,經(jīng)淮陽縣西北,繞城東稱百尺溝,東南流經(jīng)槐店鎮(zhèn)(今沈丘縣城)注入沙潁河。
  沙水是黃河流域與陳、潁間的重要漕河干線。隋大業(yè)年間通濟渠開通,南北漕運以通濟渠(汴河)為主,對沙水的疏治不力,使沙水逐漸淤塞,唐初沙水已無通航之利。
  唐代以后,沙水通稱“蔡河”。五代后周建都汴州(今開封)稱東京。為了恢復陳、潁漕運,在唐前沙水故道基礎(chǔ)上,另疏新河,稱為蔡河(也稱東蔡河)。北宋對蔡河大加疏治,成為北宋東京“四大漕蔡”(汴水、金水河、五丈河、蔡河)之一。宋代的蔡河,以開封為中心,分為東西兩大河段,分別稱東、西蔡河(也稱惠濟河)。
  東蔡河首、尾段均在沙水故道以西,從東京陳州門旁普濟水門流出,南流范村、赤倉,入通許縣北,分兩股名雙溝河,在城西城耳崗會合,下經(jīng)百里池、吳召里,入尉氏縣的永興、白潭,經(jīng)扶溝縣東北岳橋、董橋、呂潭、柏子崗,下接沙水故道,經(jīng)西華東北之道陵崗、楊關(guān)廟東,至后張樓,入淮陽縣,下分沙、蔡兩支入潁。沙水即唐前的百尺溝,由沈丘入潁,蔡河由項城(水寨)入潁。
  宋建隆元年(960年),導閔水(發(fā)源于新鄭縣溱、洧等水)東北流,至開封城南會東蔡河。乾德二年(964年),又命陳承召率丁夫數(shù)千人鑿渠,從長葛老城北引潩水(即清潩水)入洧水(今雙洎河),東北今會閔水至開封。從此,“潩水無水患,閔河溢通漕”。開寶六年(973年),賜名“惠民河”。因在東蔡河之西,又稱西蔡河。是在閔水基礎(chǔ)上,引潩水東北流,西南—東北向的人工河流。是東京與陳、蔡間的重要漕路。這條河流自長葛縣老城西北的打繩趙,沿金漁河故道至清潩河,東北流經(jīng)宋樓(今洧川)、朱曲、節(jié)溝、大營、尉氏縣西10公里。下經(jīng)中牟縣的皛店至開封西南的百公崗(白墓子崗),由京城外城南戴樓門旁的廣濟水門入城,折南流,至陳州門旁普濟水門接東蔡河。
  金、元以后,因黃河南泛,東京“四大漕渠”相繼淤塞。開封成了不通漕運的城市,東南漕斷絕。元、明兩代,為了溝通東南漕運。在汴、蔡河流的基礎(chǔ)上,開通了賈魯河。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黃河在開封北面的儀塘灣決口,汴、蔡河流相繼淤塞。江淮漕路斷絕。加上開封以西的京、索、鄭諸水的不能宣泄,為害甚大,為了開通漕路并宣泄瀝澇,工程尚書賈魯主持疏通汴河、蔡河。
  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黃河決滎澤孫家渡口(今鄭州西北)。弘治間,都御史劉大夏等人從孫家渡引黃河水東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經(jīng)鄭州北的雙橋北、張橋、姚店堤,入中牟縣的張胡橋、畢橋、十里鋪、中牟縣城北、板橋、店李口入開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經(jīng)朱仙鎮(zhèn)、腰鋪、鬧店,至夾河集入尉氏,經(jīng)金針、十八里、張市、永興西,由白潭入扶溝縣,接東蔡河故道,至商水縣匯潁水,稱為賈魯河。這條河并非賈魯所開。但在此前,賈魯曾主持疏浚過汴、蔡等河流,故后人稱為賈魯河。
  清代乾隆、嘉慶以前(清代賈魯河的上游不接黃河,而是以京、索、須水為源),賈魯河深、廣(寬約30公尺,深約6公尺),舟楫如林,為南北漕運干線,江淮物資除由海運轉(zhuǎn)輸華北外,一部分由長江入淮,溯賈魯河,至黃河流域的華北各地。
  乾、嘉以后,因黃河決口泛濫,賈魯河淤塞嚴重,加上海運的發(fā)展,會通河的開通,南北交通不走賈魯河,賈魯河逐漸淤廢。清末鐵路開通,交通地理形勢大變,賈魯河終于廢棄。今天的賈魯河,是1938年黃河決園口后,經(jīng)疏浚而成的新道。
 ?。ㄋ模u河 《漢書·地理志》載:渦水,在扶溝,首受蒗蕩渠,東至皖境入淮?!端?jīng)注》載:渦河首受沙水于扶溝縣,流經(jīng)大扶城(今扶溝縣柏子崗)西,東經(jīng)陽夏縣西南(今太康縣南10公里),再東經(jīng)邈城北(今太康縣東南10公里),再東經(jīng)安平故城南(今柘城安平集西南)、故鹿邑城北(今鹿邑護廂集東)、今鹿邑城西南出境。
  6世紀前,渦河是沙水的分流,以扶溝縣東北的柏子崗附近分沙水東南流,經(jīng)太康縣西的扶樂城,下接今渦河河道。
  唐代以后,渦河的上流逐漸北移,分沙水后,東南經(jīng)太康縣北。元明以后,黃河南泛。經(jīng)常奪渦入淮,渦河的上游繼續(xù)向北移動,從通許東南分沙水東南流,其流經(jīng)與今青崗河大體相同。
 ?。ㄎ澹╊∷☆∷疄檩跏幥??!稘h書·地理志》載:“浚儀,故大梁,睢水首受蒗蕩水,東至取惠入泗”。睢水從陳留西分蒗蕩渠(沙水、渠水)東南流,經(jīng)杞縣故城北(今杞縣北),東積成湖(白羊坡,周20公里,杞縣東北睢水上),又東經(jīng)睢縣故城北,寧陵故城南,睢陽(今商丘)故城南,谷熟縣(今谷熟集)故城北,夏邑故城北,永城縣西北15公里,又東北1.5公里,經(jīng)靈壁、符離、泗縣、宿遷入泗水。
  隋開通濟渠,利用睢水上游河道,清代開惠濟河,也利用了睢縣以上睢水(即通濟渠)的故道。隋代以前睢水與北面的汲、獲二水大體上是平行的東西河道。
 ?。╀⑺p洎河) 洧水為溱、洧二水的合稱。明代以后,又稱雙洎河。因河水混濁,又稱小黃河。雙洎河的流經(jīng),分為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宋代以前,《水經(jīng)注》載,雙洎河分為南北兩段:南支為主流,從長葛縣老城北出(土城6.5公里),東南經(jīng)許田(許昌縣故縣,距縣15公里)、鄢陵縣西南(故城在今城西北7.5公里),扶溝縣西南(縣西11公里),大體沿今大浪溝南流,下入西華西10公里,注入潁水。北支又名蔡澤陂水,自長葛老城東南,經(jīng)尉氏縣蔡莊南鄢陵北之彭店,扶溝縣北之董橋,東北的古城(扶溝縣故城),注入沙水(蔡河)。
  宋時,開鑿西蔡河、引洧、潩二水東北會閔水至開封。又自許田引洧水經(jīng)鄢陵縣北10公里下游,沿蔡澤陂水至扶溝會于蔡,以利蔡河漕運,南支逐漸干涸?!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洧水,自許田注鄢陵,歷扶溝合于蔡”。《清統(tǒng)志》記載:“自宋時通惠民河,引洧自許田注鄢陵,歷扶溝合于蔡,明時謂之雙洎河”?!颁⑺f自扶溝之西南迤南流入西華縣界,又東入陳州界,今自扶溝入蔡,又經(jīng)西華縣”。元明以后,黃河南泛,賈魯河逐漸向西移動,境內(nèi)的雙洎河河段也日趨縮短。1938年,花園口黃河決口,雙洎河與賈魯河在扶溝西北的擺渡口匯合,形成今道。
二、流域特征
  流域內(nèi)的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京廣鐵路以西和淮河干流以南,京廣鐵路以東為沖積平原區(qū)。山區(qū)面積19390平方公里,占省淮河流域面積的22%;丘陵區(qū)面積14460平方公里,占16.5%;平原面積54460平方公里,占61.5%。在沙潁河以北為平原,歷史上受黃河泛濫影響很深,地形大平小不平,地表起伏較大;沙潁河以南,地形低下,湖沼洼地分布較多。
  淮河流域跨河南省中、南、東各部,達六、七十個縣、市,是河南省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
  淮河水系是全國各大水系中,支流較多的一條河流,而且分布非常集中。在河南省的河道總長度為13076公里,其中流域面積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淮干、洪河和沙河等3條;5000~10000平方公里有5條;1000~5000平方公里有25條;100~1000平方公里有238條。該流域有些支流的流域面積和長度都很大,形成支強干弱的形勢,分布也極不對稱。在干流南側(cè)各支流,多發(fā)源于豫南大別山區(qū),較大的支流有浉河、白露河、史灌河、竹竿河和潢河等,其中史灌河最大。南側(cè)各支流,一般源流較短促,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水量豐富,山水暴發(fā),易形成洪峰,特稱為“山水”;北側(cè)諸支流大部分發(fā)源于豫西山地和黃河南堤平坡地,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沙潁河和洪汝河。沙潁河源遠流長,超過源于桐柏山的正源。洪汝河也發(fā)源于豫西山區(qū),源地水源也比較豐富。相反,發(fā)源黃河大堤南側(cè)坡地諸河,水源貧乏,河床平淺,特稱“坡水”。



三、河川水文
  河南省境淮河流域是全省四大流域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年徑流總量達178.5億立米,約占全省地表年徑流總量313億立米的57%,淮河為雨源型河流。徑流多寡、變化以及地區(qū)分布特點與降水特征密切相關(guān)。1956~1979年省境流域內(nèi)年均徑流深為205毫米,年徑流系數(shù)為0.24。年徑流深的地域分布趨勢,大體與年降水量的流域分布一致,徑流深大小受下墊面影響很大。地區(qū)間的變化幅度較年降水量大。南部出區(qū)年徑流深最高可達600毫米,而北部平原最小只有60毫米,相差10倍。
  淮河是國內(nèi)徑流的年際、年內(nèi)變化幅度很大的河流之一,多水年與少水年的水量相差懸殊,其比值最大的可達數(shù)十倍。例如淮河支流澮河的黃口集站為36倍,沱河的永城為34.3倍,淮河干流淮濱站為9.8倍。
  流域內(nèi)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較?。?.5~0.8),其規(guī)律也是平原大,山區(qū)?。槐辈看?,南部小。伏牛山區(qū)在0.6左右。桐柏、大別山區(qū)只在0.5~0.6。平原地區(qū)為0.7~0.8。
  大部分河流豐水期(6~9)4個月的徑流總量都很大,特別是豫東平原各河豐水期的徑流量可占全年徑流量的75~90%,往南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在淮河干流一帶約占60%,干流以南各河占50%。其四季的分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在淮河干流以南各河,與其他河流不同,一般春季徑流量大于秋季,夏季徑流量也遠不如其他河流那么集中,最小月平均流量常出現(xiàn)在11月份到翌年的1月份。各河的洪水,多由暴雨引起。洪水多發(fā)生在7~8兩月,有時也能提早到6月份。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歷時短的特點。
  淮河干流洪水主要來自南岸大別山區(qū)的支流,洪水來勢兇猛、洪量很大。據(jù)淮濱站觀測,1968年7月16日發(fā)生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6606立米秒,為多年平均流量177立米/秒的80多倍。而淮河最大支流沙潁河,由于河流從山區(qū)流到平原后,河道寬深,河槽調(diào)蓄作用大,洪水漲落較和緩,洪峰流量相對也較小。西部山區(qū)常有暴雨,沙河上游的魯山附近是暴雨中心之一,歷史上洪汝河和沙潁河的水旱災害很頻繁。通常一年內(nèi)是“先旱后澇”。1953年暴雨洪水,洪水波及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平地積水數(shù)丈。1975年8月發(fā)生洪水時,汝河上游板橋水庫潰決后,洪水沖至遂平附近,水面寬展10公里,粗估洪峰流量約在53400立米/秒,平地積水4.5米左右。
  流域內(nèi)各河枯水期很長。在淮河干流以北支流,每年除6~9為汛期外,其余各月,都處在枯水時期。在這個時期內(nèi),各月徑流量變化都不大?;春痈闪饕阅细骱樱菟谥饕霈F(xiàn)在11~2月間,4月份梅雨季節(jié)來臨,河水增加較快,在梅汛和夏汛之間的6月份,往往是一年中水量較少的月份。各水文站觀測資料統(tǒng)計,枯水期一般徑流量很少,最小旬平均流量,大都仍出現(xiàn)春季或夏初,最小月平均流量,也主要出現(xiàn)在2~6月,有70~80%的河流在最枯時期河道斷流。
  該流域在沙河魯山以上、北汝河襄城以上及小潁河白沙鎮(zhèn)以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河水含沙量也多。沙潁河上游地勢陡峻,支流密布,每當暴雨來臨,流速大,沖刷力強,其中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qū)有二:一是北汝河、沙河上游。據(jù)實測資料,沙潁河周口站的平均含沙量為2.43公斤/立米,而淮河干流息縣站只有0.878公斤/立米,洪河班臺站只有0.954公斤/立米。二是賈魯河因受黃河退水(渾水)的影響,其年平均含沙量也比較高,該扶溝站的含沙量為2.43公斤/立米,較鄰近雙洎河的含沙量0.72公斤/立米,將近大3倍多。同時,各月含沙量大小變化也很大。汛期6~9月,可占年總量的90%,而長達七八月的枯水期,其含沙數(shù)量總和只占年總量10%左右。



  各河的年平均水溫的地域分布大體與氣溫一致,絕大部分地區(qū),河流的年平均水溫都略高于當?shù)氐哪昶骄鶜鉁?,但差值只?~2℃。水的熱容量大,對熱量變化的反映比較遲緩,各河流水溫的年內(nèi)變化過程,大部分春夏增溫階段,水溫低于當?shù)貧鉁?,秋冬降溫階段,水溫高于當?shù)貧鉁?。各河流水溫的年?nèi)變幅都較大,流域內(nèi)一般冬季最低月水溫均在0℃以上,多數(shù)河流不結(jié)冰,或者結(jié)冰期很短。
  流域內(nèi)河水礦化度變化在50~450毫克/升。南部各地降水量大,蒸發(fā)量小,河水礦化度明顯較北部小?;春痈闪骰礊I站河水年平均礦化度僅有51毫克/升,而北部惠濟河的大王廟站,卻高達450毫克/公升。按照河水離子毫克當量的對比關(guān)系劃分類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重碳酸鹽鈣組水,個別屬于重碳酸鹽鈉的組水,其中以第Ⅱ型()分布最廣,南部則多屬于第Ⅰ型()水。雙洎河新鄭站所測定的水質(zhì)的各種離子含量中以和占優(yōu)勢,屬于第Ⅲ型水。該流域水的總硬度在1~4毫克當量/升之間,沙潁河以南小于2毫克當量/升,以北在2~4毫克當量/升。
  由于流域各地徑流深和礦化度的組合不同,離子徑流模數(shù)同樣有明顯差異。離子徑流模數(shù)的分布,大致是由南向北逐漸增大。河水離子徑流量,也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一般夏季高溫多雨,風分過程和生物過程較強烈,雖然這時礦化度高,離子徑流量則相對較小。春末夏初流域內(nèi)各河離子徑流量值低,入夏以后,降水逐漸增加。到七八月時,離子徑流量達到最高值,秋季離子徑流量一般大于春季。
  在河南境內(nèi)淮河流域由南而北按其干支河系特點,大體可分為: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汝河、沙潁河、渦河、澮河、沱河、王引河及黃河故道。
 ?。ㄒ唬┗春痈闪骷盎茨现Я鳌』春痈闪髟从谕┌兀?jīng)信陽、光山、息縣到淮濱入安徽省?;春由嫌螐暮釉粗梁楹涌诙?,長360多公里,直線距離220公里,彎曲度1.66??菟娣e落差177.3米,比降0.49‰。
  干流在河南省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共有2298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62%(包括其中凹陷盆地和寬廣的河谷面積在內(nèi)),平原面積占38%,海拔高度大多在30~40米以下,屬于沿淮洼地。該區(qū)共有耕地1000多萬畝,自然資源豐富,生產(chǎn)潛力很大。土壤比較肥沃,在南部大別山區(qū)為黃棕壤和黃褐土,丘陵區(qū)為黃崗土和黃泥土,局部有烏泥田和烏沙田。農(nóng)作物淮南以水稻為主,淮北以小麥玉米等旱作物為主。
  河南省境內(nèi),淮河南岸支流多,水量大,均為山水河流,是淮河干流洪水的主要來源。其中較大的支流有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和史灌河等,這些支流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北岸支流少,其中較大的只有閭河和清水河等幾條。史河是淮河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其流域界線,東鄰淠河,西接白露河,北到淮河,南為大別山脈。地表自南向北傾斜,下游為沖積平原,中游為起伏山崗,上游則重山疊巒,最高峰海拔1460米,坡度陡急。全流域中山區(qū)約占55%,坡區(qū)面積占45%。山區(qū)河長97公里,平均比降2.5‰,坡區(qū)河長119公里,平均比降為0.36‰。
  淮河干流及其南岸各支流區(qū)是全流域徑流量最豐富的地區(qū)。干流淮濱站年均天然徑流量為64.7億立米,南岸最大的支流史河的蔣集站,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9.25億立米。年徑流模數(shù)在淮干以南地區(qū)每平方公里高達15~20升/秒。最大的年徑流量與最小的年徑流量的比值(K),一般只在5~12左右,徑流量的年際變化比較小。
  淮河干流一帶,由于南岸支流均是源短而流急,各河集流速度快,下游洪、澇宣泄極為不暢;北岸支流河道彎曲而淺小,地勢低洼,常受干流頂托倒灌,坡水不易排出,故干、支流兩岸,常常造成洪澇災害。
  區(qū)內(nèi)雖然降水量和河川徑流量都比較豐富,但由于水量調(diào)蓄工程不足,有許多水資源未能很好得到利用,特別是在山地丘陵區(qū),雖有不少坑塘供蓄水用,卻因不少坑塘規(guī)模小,深度不夠,蓄水量很有限,旱情仍然較嚴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了南灣、石山口、五岳、潑河、鲇魚山、梅山等水庫,對該區(qū)防洪、灌溉起了重要作用,也疏浚整理了坡水區(qū)河道和培修了沿淮的堤防工程,減輕了洪澇災害。但山區(qū)來水峰大,蓄排能力又較低,目前仍受洪澇嚴重威脅。





  (二)洪汝河 洪汝河發(fā)源于豫西伏牛山,為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12380平方公里。洪河本干在班臺以上稱為小洪河,班臺以下稱大洪河。小洪河與汝河在班臺匯合,班臺以上流域面積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95%,班臺以下分為洪河和洪河分道兩股,在豫、皖二省邊界王家壩附近注入淮河。洪汝河上游為淺山區(qū),一般高度在200~300米,自西向東逐漸變緩。整個洪汝河流域山地丘陵面積占20%,平原占80%。洪汝河上游已有石漫灘、板橋、薄山、宿鴨湖等4座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中下游有老王坡、蛟停湖等滯洪區(qū)。洪汝河流域約有耕地1200萬畝。
  洪汝河主要由小洪河和汝河構(gòu)成。小洪河發(fā)源舞陽縣境,上游有滾河和卷河兩支,到西平縣合水鎮(zhèn)相會,流經(jīng)上蔡、平輿至新蔡。小洪河全長300公里,流域面積4350平方公里。上游為山區(qū),洪水來勢兇猛,中下游河道窄淺,排水能力很低,兩岸坡水不易排出,常積澇成災。汝河發(fā)源于泌陽縣境,全長223公里,流域面積7390平方公里。在遂平以上,過去河槽的安全泄量為2200立米/秒,并能漫坡下泄,故災情比小洪河輕。遂平以下,河槽逐漸變小,每逢洪水流量稍大時,易向南北漫決,引起災害。汝河在宿鴨湖水庫附近有較大支流臻頭河匯入,另有北汝河和練江河等支流。北汝河在合口以下,河身彎曲,泄量很小,僅600立米/秒,洪水經(jīng)常漫淹到小洪河支流馬腸河、荊河和小青河等地區(qū)。在北汝河上游,南北柳堰河以及練江河、宿鴨湖一帶,為該流域主要內(nèi)澇地區(qū)。
  洪汝河流域徑流量比較豐富,班臺站年均天然徑流量達39.1億立米。但由于流域內(nèi)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徑流又主要來自降水,所以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Cv值)相當大,約在0.75左右。班臺站最大的年徑流量達81.8億立米(1975年),最小的年徑流量僅有2.68億立米(1966年)。特別是流域排水受省界控制,來水量與排水量極不相稱(來的多,去的少),歷來水旱災害比較頻繁,其中尤以洪、澇、漬災害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防洪排澇和灌溉上,先后在小洪河上修建了石漫灘、老王坡等工程。在汝河上修建板橋、薄山、宿鴨湖水庫和蛟停湖等滯洪工程。許多河道也普遍經(jīng)過整治,提高除澇標準,其中老王坡工程對減輕下游洪澇災害作用十分明顯。但洪汝河各水庫防洪標準還不夠高,還有病庫存在,急需進一步整修,加固保安全?!?5.8”暴雨造成的洪汝河洪水,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等中型水庫和多座小型水庫垮壩,造成極其嚴重的洪澇災害。



 ?。ㄈ┥碀}河 沙潁河為淮河的最大支流,全流域總面積39880平方公里,約占淮河流域總面積18.1%。在河南省內(nèi)有344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為9070平方公里,丘陵為5370平方公里,平原為20000平方公里。習慣上將沙河作為沙潁河上游的干流。沙潁河發(fā)源于伏牛山區(qū)魯山縣,流經(jīng)葉縣、郾城、商水、淮陽、項城、沈丘進入安徽省后,在沫河口注入淮河。兩岸支流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潁河、北汝河、浬河、雙洎河、賈魯河、泉河等。
  沙潁河西部上游有白沙、昭平臺、白龜山、孤石灘等大、中型水庫,在沙河與灃河會合口上游有泥河洼滯洪區(qū)。東部平原各主要河道興建有數(shù)座大型攔河節(jié)制閘,對防洪和發(fā)展灌溉均十分有利。沙河、潁河、北汝河及汾泉河等河徑流量較豐富。潁河的李灣站年均天然徑流量為6.95億立米,沙河的漯河站為28.6億立米,北汝河襄城縣站為9.99億立米,泉河的沈丘站為5.23億立米,沙潁河周口站為40.9億立米。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淮河干流及其以南各河大,較豫東北的渦河及沱澮河小。一般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比值(K)在10~15之間,只有泉河和新蔡河、黑河等河的數(shù)值較大。河川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Cv值)一般在0.6左右,而黑河和新蔡河分別達0.9和0.94。徑流年內(nèi)分配不均,汛期6~9月的平均徑流總量可占年平均徑流總量的60%以上。沙潁河全流域,過去洪澇災害一直很嚴重,平均每年受災面積均達500萬畝左右,其中尤以1954、1956、1963、1975年等最為嚴重,災情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5.8”洪水后,河道兩岸大堤全面培修、加高、加固,使各河道的防洪標準普遍提高。
  各支流中以潁河災情最為嚴重,上游來水峰高量大,河道不敷宣泄,支流淤塞,坡水不能入槽,且干流受沙河頂托倒灌,洪水在美公渠的劉坡、宋崗一帶,清潩河的平寧城、稻池一帶,清流河的夏寧莊、陶城等地,漫淹成災,甚為嚴重。經(jīng)過多年不斷整治,情況有所改變。
  賈魯河流域面積5800平方公里,為1938年花園口扒口的黃河主溜,河床寬淺,在中牟水文站以下,過去泄量為5000立米/秒,現(xiàn)因引黃淤灌退水,泥沙沉積嚴重,排水能力大減。賈魯河支流主要分布在雙洎河入口以上的右岸,主要澇區(qū)是在康溝河及沿右岸的低洼地區(qū)。
  北汝河和灃河上游都屬于山區(qū),來水量很大,河道上大下小,故北汝河在襄縣以下,灃河在河口以下,每年防汛都很緊張。汝河在左堤決口危及潁河和吳公渠流域。灃河右岸決口危及唐河流域,故洪水是該二大支流的主要問題。
  汾泉河由汾河和泉河組成。汾河源于郾城縣柳莊西的召陵崗,東行經(jīng)王爺廟,至泥河口下接泉河。泉河東行經(jīng)絕河彎、白廟至三里灣(安徽省匯入沙潁河)。汾泉河干支流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河身狹小,排泄能力低;二是河床彎曲,流水不暢,如支流枯河下王樓以下,有九扭十八彎之稱;三是泉河與鄰近的沙河和洪河,在洪水時期易互相串流。








 ?。ㄋ模u惠河 渦河為淮河流域第二大支流。源出于開封縣徐口鎮(zhèn),東南流經(jīng)通許、太康、鹿邑,入皖境亳縣,于懷遠注入淮河。渦河流域在河南省境內(nèi)面積共有10917平方公里,包括渦河本干及支流惠濟河、大沙河及渦南油洛河等支流,分別進皖境后注入本干。
  渦河水系跨越省境中牟、尉氏、通許、杞縣、蘭考、開封、睢縣、柘城、鹿邑、寧陵、商丘、民權(quán)、鄲城、扶溝等縣??偢孛娣e1100多萬畝,農(nóng)產(chǎn)品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糧食作物為主,也有棉花、花生、芝麻等經(jīng)濟作物,為河南省生產(chǎn)潛力很大的農(nóng)業(yè)區(qū)之一。
  流域地貌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坡降1/4000~1/7000,歷史上多次受黃泛影響,特別是1938年花園口扒口,黃河泛濫達9年之久,使流域地形、地貌起了很大變化,上游地區(qū)多沙崗,并與死洼地相間出現(xiàn),中游多條形坡洼,水系紊亂,微地形起伏多變。區(qū)域內(nèi)土壤質(zhì)地屬于黃河的沉積物,分布錯綜復雜,上游地區(qū)多系沙土、沙壤土和沙丘;中游多輕、中壤土及部分沙壤土,容易發(fā)生土壤鹽漬化;下游大部分為重壤土和粘土。
  渦河水系發(fā)源黃河大堤以南的坡水區(qū),年降水量小,蒸發(fā)量大,產(chǎn)水量小,一般河流年徑流量不大,且年際變化大,年內(nèi)分配不均,故河水可利用量極少,易發(fā)生旱澇災害,若無引黃退水接濟,在干旱季節(jié)經(jīng)常斷流。據(jù)渦河玄武水文站觀測,年均天然徑流量僅有2.38億立米,惠濟河大王廟站年均徑流量僅有0.859億立米。渦河最大年徑流量為(1975年)8.478億立米,而最小年徑流量(1952年)僅有0.470億立米。徑流量的離差數(shù)Cv值可高達0.8,是各水系中徑流變化很大的河流之一。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非常不均,汛期(6~9月)的徑流量,可超過非汛期(10月至翌年5月)8個月徑流總量的3~8倍。渦河在1959年和1960年出現(xiàn)過斷流,惠濟河在1958年也斷過流。
  渦河干流河道,因黃河淤塞,坡緩流長,河道淺平,主要干支流的排泄能力不高。1950~1963年,渦河每年受災面積達700萬畝之多,1963年后河道經(jīng)過整修,防洪除澇能力有很大提高。渦河本干在潁橋以下,惠濟河在惠買池以下,以及大沙河在省界以下的河槽斷面寬深,歷史上發(fā)生的最大洪水位,都在地面以下,排水能力較強,為以上干支流的整治提供有利條件。



 ?。ㄎ澹液?、沱河、王引河、黃河故道 澮河流域位于豫東沱河流域與渦河流域之間,屬于漴潼河水系,發(fā)源夏邑馬頭集以東蔡油場,東行經(jīng)永城縣境南,于李口集入安徽渦陽縣境,在省境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主要由包河和東沙河兩支流構(gòu)成,源頭在商丘縣北郊黃河故道南側(cè)。包河由永城縣丹城集以下人安徽,到臨換集匯入澮河本干,包河省境流域面積754平方公里。東沙河流域面積394平方公里。澮河流域全部在商丘地區(qū),跨商丘、虞城、夏邑、永城4縣和商丘市,總耕地200多萬畝,該流域為黃泛沖積平原,流域狹長,中上游主要由二大支流控制,流域平均寬度,東沙河為4.2公里,包河54公里,都是狹長形。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首尾平緩,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則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變化很大,上游多由沖刷遺留下來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兩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淺。流域干支流,因黃泛淤墊,大部分屬于坡河性質(zhì),斷面淺小,排水困難,大水時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斷面突然變深,平槽泄水能力較大,兩岸無堤,為地下河槽,這種特點對流域河道整治頗為有利。
  澮河流域降水量小、變率大,河川徑流量小,年際變化大,年內(nèi)分配極其不均。黃口集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僅4.19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44億立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963年)6.774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966年)0.211億立米,年際變化劇烈。一般年份(保證率50%)的年徑流總量僅為0.827億立米,地表水可資利用的數(shù)量很小,同時徑流年內(nèi)分配相當懸殊,汛期(6~9月)的徑流總量比枯水期徑流總量大3倍多,所以易旱、易澇、易堿是該區(qū)的重要問題。旱災是全流域普遍現(xiàn)象,但存在中上游干支流河道淺小缺乏前上排水系統(tǒng),溝洫縱橫交錯,斷面上下不一,下游沿河地勢較高,內(nèi)陸多洼地池沼,坡水很難排出,地下水又較高,一遇較大降雨,地面多積水,土壤返鹽快,農(nóng)作物易減產(chǎn)。
  沱河、王引河是崇潼河水系中的兩條排水河道,經(jīng)商丘、夏邑、永城各縣,由永城入安徽濉溪縣境。省內(nèi)的流域面積為2895平方公里,耕地300多萬畝,其中沱河流域面積2315平方公里,王引河流域面積679平方公里。沱河干流至省界長125.5公里,主要支流有龍溝、岐河、韓溝、宋溝等。王引河干流長度(從源地到省界)38公里,主要支流有巴青河、老巴河、小王溝、小運河等。該區(qū)屬黃泛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坡度1/4000~1/6000,由于黃泛的影響,排水溝河大部分偏淺,排水能力低,面上排水系統(tǒng)也不健全,歷史上澇堿災害嚴重,旱災也同時并存。
  沱河永城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為5.1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9億立米。由于該地區(qū)降雨集中、多暴雨,河川徑流年際變化特別大,年內(nèi)分配格外不均,年最大徑流量為(1963年)10.6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1966年)僅0.33億立米。汛期4個月的平均徑流量可占全年徑流量的86%,徑流相當集中,易發(fā)生澇災,而枯水季節(jié),長期斷流,旱情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引河及部分支流進行多次治理,除澇能力普遍提高,但由于標準還不夠高,澇堿威脅仍然存在?,F(xiàn)在流域內(nèi)溝河坡洼基本順暢,所以汛期即使受災,影響較少。近20多年來,各地普遍打井,對解決灌溉和降低地下水位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黃河故道水系位于黃河右岸,在省境主要分布在商丘地區(qū)東北部,由黃菜河、賀李河、揚河和故道本身等10條河道組成??偯娣e225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約有1700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左右。南宋光宗(1194年)到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奪泗的611年間,故道為黃河的主流。故道大堤堤距為10~25公里,因河道變遷頻繁,地形復雜,淤積嚴重,故道地面高于堤外數(shù)米。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比降1/5000~1/7000,流域內(nèi)土壤以輕壤土和沙土為主,部分為重壤土和淤土,由于地形較高,土層底部多沙,土壤滲透強,澇堿災害輕,宜農(nóng)作。流域分屬紅衛(wèi)河和南四湖兩水系,大部分為坡河形式。該水系主要有黃菜河、賀李河、揚河、黃河故道等。
  黃菜河為歷史上的泓治故道,在東樂城河上游,位于蘭考縣東北部,河南省境內(nèi)流域面積471平方公里,耕地54萬多畝。其支流有軍程河、四茨河、吳信莊溝等9條。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1/3700,河床為寬淺坡河,時寬時窄,寬的達400米,窄的只有100米,河床深1~3米,兩岸無堤。1958年修建蘭考三義寨閘引黃后,上游被一、二蓄水區(qū)占用,下游為山東干渠攔截和占用,淤積嚴重,河形淹沒,排水能力低,內(nèi)水無法排除,澇堿較嚴重。
  賀李河位于蘭考、民權(quán)北部,與黃菜河同屬樂城河支流,省境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耕地20多萬畝,地形由西向東傾,高差約5米,平均坡度1/6000~1/7000。因受黃泛影響,流域內(nèi)崗洼相間,形成中游低洼,下游較高的地形特點,低洼區(qū)有一定的內(nèi)澇災害,但下游灘地以下,地形降低很多,故排水尚為順利。
  揚河位于民權(quán)縣北部,耕地45萬多畝,較大的支流有小堤河、安堂溝等。流域地形由西向東傾,地表比降為1/6000~1/10000,地形平坦,中下游地區(qū)因受黃泛影響,形成多為狹長帶狀坡洼,成為自然排水系統(tǒng)。
  黃河故道又稱咸豐故道,發(fā)源于蘭考縣,流經(jīng)民權(quán)、商丘、虞城入安徽碭山。河南省境內(nèi)面積626平方公里,長156公里,流域平均寬度為9公里。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上游陡下游緩,平均坡降1/6000~1/7000。故道地形起伏,崗洼相向,旱、澇、風砂并存,加上土質(zhì)分布不一。利用故道蓄水后,使河槽大量淤積,降低了河道排水能力,加劇了堤外鹽堿地發(fā)展。黃河故道各水系分布區(qū),是旱、澇、堿、砂并存的地區(qū),歷史上災害是以干旱和風砂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植樹造林固沙,取得一定效果。1958年后,由于引黃的影響,引起河道淤積和自然流勢的阻塞,加上林區(qū)受到破壞,風沙又漸趨嚴重,內(nèi)澇、鹽堿、風砂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很大?,F(xiàn)經(jīng)進一步的治理,澇堿有所減輕。





第四節(jié) 長江水系


一、流域大勢與河道特點
  河南省西南部的唐、白河及丹江等河流均匯入長江水系的支流漢水。該水系在省內(nèi)的流域面積為272000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6.3%。
  唐白河由唐河和白河構(gòu)成,流域面積為26400平方公里,流域長度206公里,河流長度266公里。唐河發(fā)源于方城伏牛山東側(cè)的七峰山,自北向南流,經(jīng)方城、社旗、唐河、新野等縣。干流全長247公里,集流域面積約8970平方公里,河底縱比降1/3300~1/5000。河道切割深,一般在8~12米,洪水河床在唐河縣以上比較寬,唐河縣以下郭灘至鄢埠口段較窄,形成上寬下窄的特點,加上彎曲道多,彎曲系數(shù)大(焦營—后營段為5.4),對洪水宣泄極為不利。唐河左岸主要支流有比河、泌陽河及三夾河;右岸有東趙河和桐河。白河發(fā)源于伏牛山黃石埡,自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南召、南陽、新野等縣,至兩河口與唐河合流后稱為唐白河。白河干流全長264公里,集流面積12270平方公里。白河灘多,河槽不穩(wěn)定。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兩次改道:一次是在元末,崗頭決口,奪潦河為白河主干道,老白河迄今猶在;另一次是在1945年的瓦店決口,沖成現(xiàn)在的河道。白河支流多在右岸,主要有潦河、湍河、刁河,其中以湍河、刁二河最大。湍河全長約186公里,集水面積5300平方公里。刁河全長121公里,集水面積1080平方公里,刁河自半店以下,河道安全泄量不足300立米/秒,是洪水災害最頻繁的河流。
  唐白河左岸尚有一大支流稱滾河,長128.5公里,集水面積2500平方公里,由于流域地形為丘陵、崗地,且位于下游,對治理開發(fā)影響較小。
  唐白河流域是漢江中游左岸的一個山間盆地,自然資源豐富,對發(fā)展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十分有利。該流域形狀略呈扇形,東、北、西三面環(huán)山,中部和南部都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形成自北向南傾斜的扇形地,地面縱比降在1/3000~1/5000。盆地東北方城缺口,通向淮河流域,對中線南水北調(diào)或引漢濟黃、濟淮,十分有利。流域平原面積大致占總面積近一半,山地和丘陵各占四分之一強。唐白河流域土地利用率可達50%以上,是長江流域中利用率最高地區(qū),其中平原區(qū),土地利用率高達75%以上,丘陵區(qū)利用率接近50%,山區(qū)利用率只有10%多一些。
  丹江為漢水最長支河,源于陜西省內(nèi),流向東南,從淅川縣荊子關(guān)入本省區(qū),省內(nèi)流域面積594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老灌河和淇河。丹江水系在地貌上的重大特點,是沿江的峽谷與平原相間。從丹江口而上,依次為江口峽谷、李官橋盆地、關(guān)防灘峽谷、荊子關(guān)盆地等,對興建水庫非常有利。
  南陽盆地中部大部分為湖積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為河南省第二個較大的平原。唐白河水系的干支流呈向心平原匯集,該平原地區(qū)的土壤主要是砂姜黑土和淤黃土,土質(zhì)粘重,透水性差,內(nèi)外排水不良,容易形成為澇災害,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最大威脅,當?shù)胤Q為“上浸”。



二、河川水文
  唐白河流域徑流資源相當豐富,年徑流深在200~300毫米。唐河郭灘站年平均流量為54.2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7.1億立米;白河新店鋪站年平均流量為8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27.296億立米。
  唐白河流域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很大,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Cv值)一般在0.5~0.66。據(jù)1949~1979年30年的觀測資料,唐河郭灘最大年天然徑流量為(1975年)39億立米,而最小年天然徑流量僅為(1978年)3.87億立米;白河新店鋪站最大年徑流量為(1964年)87.8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1966年)只有7.1億立米。
  唐河流域各河一年中各月徑流變化很大。一般每年從4月中旬開始河水水量逐漸增加,一直到10月底為止,各月的流量大部分高于年平均值。從11月至翌年3月,流量逐漸減少,各月流量在年平均值以下。一年中徑流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徑流量可占年徑流量的70%左右。
  丹河水系在省內(nèi)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徑流深在250~270毫米左右。丹江支流老灌河西峽站,年平均流量為289立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9.107億立米,丹江支流淇河西坪站年平均徑流為2.26億立米。南陽地區(qū)僅唐、白河和丹江兩水系的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可達50多億立米,水資源相當豐富。
  丹江水系河川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大,其支流老灌河和淇河的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Cv值)在0.56~0.65之間。老灌河西峽站最大年徑流量為(1964年)29.58億立米,最小年徑量為(1978年)2.74億立米,兩者相差10.8倍。丹江水系的徑流主要也集中在汛期6~9月,4個月的徑流量可占年徑流總量的60%左右。
  該水系洪水由暴雨造成。每年7~8月,常形成暴雨天氣,歷時短、強度大、分布廣。暴雨走向自南而北再向西北。一般情況,滾河首先發(fā)生洪水,次為唐河,再為白、湍、刁等河。各河很少同時產(chǎn)生最大洪峰,但因為暴雨分布面積廣,乃有可能兩河同時漲水,洪峰遭遇也有發(fā)生。
  由于該水系呈扇形分布,缺乏自然湖泊調(diào)蓄,加上河道比降較陡,土壤滲透性弱,水土保持工作未跟上,使降雨集流快,暴雨形成徑流大。洪水最大的特點是來勢很猛,洪峰形狀單一,但也有多峰出現(xiàn)?!愫榉宓臐q水部分為1~3天,落水部分為2~5天。
  一年之中枯水流量出現(xiàn)時間長,水量也很小。唐河各年的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一般在1~5立米/秒,而其最小流量出現(xiàn)的月份,不太規(guī)則,幾乎一年各季均有,這一點是與東部平原各河有明顯不同。一般雨季之前和冬季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白河(新店鋪站)各年的枯水流量變幅很大,1958年6月3日只有0.2立米/秒,1960年8月27日只有0.04立米/秒,幾乎斷流。而1964年1月9日的最小流量為16.5立米/秒,1968年為15立米/秒,枯水流量相當大,象這樣的變化特點,在省內(nèi)各河流中不多見。
  漢江水系泥沙的主要來源于唐白河和丹江,其中以唐河的含沙量為最高,年平均可達3~4公斤/立米,白河和丹江的含沙量較少,一般在1~2公斤/立米。原因是唐白河上游多花崗片麻巖,久經(jīng)風化,崗丘坡面十分破碎,加上植被不良,土壤易遭侵蝕。河流的干支流進入平原后,河曲發(fā)達,砂礫很多,故有“白河灘、唐河彎”的說法。河水含沙量的多年變化很大,最大月含沙量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間,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各月中。含沙量的年際變化比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小,如位于唐白河下游的雙溝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98公斤/立米,最大年含沙量為3.8公斤/立米,最小含沙量為1.81公斤/立米,其最大與最小的比值為2.1。該站年平均輸沙量858萬噸,最大年輸沙量1506萬噸,最小年平均輸沙量為417萬噸,最大與最小的比值為3.8。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為869.33噸/平方公里。
  河水的化學成分與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有相當密切的關(guān)系。流域地處河南省西南部,由于降水量較多,蒸發(fā)量較小,所以河水的礦水化度一般較低,約為130毫克/公升左右。其值與淮河流域南部各河差不多,比豫東平原各河都小的多。







第五節(jié) 海河水系


一、河道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各支流水系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歷史上流經(jīng)河南省境的水系變遷情況如下:
 ?。ㄒ唬┬l(wèi)河與南運河 衛(wèi)河前身為白溝,也稱宿胥故瀆,原為黃河故道。清河為南運河前身,也在黃河徙宿胥后形成,因水清而得名,河徙以后水源缺乏。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于枋頭(今浚縣西南頭、西方城村)附近建筑渚截河水,使改流入白溝,由此逐漸發(fā)展成為一條大河。以后為了保證這條河流的水量,保持航運暢通,歷代不斷開辟水源,致使此河本身隨之不斷引伸和發(fā)展變化。如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開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目的是增加白溝的水源以利漕運。至于淇水以西的衛(wèi)河河道,原名清水。建安年間,仍為黃河支流,但《水經(jīng)注》記載,不僅清水與淇水會,丹水也向東分出一些支溝注入清水。這是建安以后,為了增加白溝與清水運道的水原而逐漸向西引伸的。
  《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清水和白溝基本類同今天的衛(wèi)河,只是白溝下的清河個別河段與今南運河不同。隋大業(yè)四年(608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入清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又向南北兩端進一步引伸擴展。其南端是引沁河入清河,目的是增加水源,這時的衛(wèi)河,即海河南界向南擴展得最遠時期。但為時不久,沁河淤廢,不通衛(wèi)河。唐代的濟渠,宋、金、元的衡河,明以后的衛(wèi)河,仍以清、淇水為主流。
 ?。ǘ┱暮印≌暮釉屈S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队碡暋分兴傅暮庹暮徒邓褪钦暮印:髞睃S河南徙,漳河脫離黃河,加入海河水系,為海河中一大支流。歷史上其變遷比較復雜,它的變動最南可達到安陽河,最北可達到滏陽河及其前身衡水,長蘆或葫蘆河所能遷徙之道,其變動頂點是在出山后鄴鎮(zhèn)(古鄴都)之西,即三臺口。古代漳河下游有兩支。自曹操開鑿利漕渠后,又出現(xiàn)了為支援運河的南支,漳河就分為3支。自隋、唐以后,漳水漸趨不穩(wěn)定。明、清兩代,為了支援漕運除南支外,運河下游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則3支,少則1支,這樣漳河的變遷就更加頻繁和復雜。至清朝康熙以后,漳河全由今館陶歸運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二、河川水文
  海河水系在河南省內(nèi)主要有衛(wèi)河及其支流,習慣上也把發(fā)源于河南省流經(jīng)山東省后直接入海的馬頰河和徒駭河,也合并在海河水系一起統(tǒng)計。這樣海河水系在省內(nèi)總面積為1530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9.3%。
 ?。ㄒ唬┬l(wèi)河 衛(wèi)河是海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發(fā)源于博愛縣皂角樹村,自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新鄉(xiāng)、汲縣、滑縣、安陽等地,至南樂縣大北張集,流入河北省境,于山東館陶縣稱溝彎與漳河匯流后叫做衛(wèi)運河。在山東臨清匯小運河后,又叫南運河,最后流注海河入渤海。
  衛(wèi)河全部流域面積15290平方公里(在楚旺水文站以上的流域面積為134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為6280平方公里,平原區(qū)為9010平方公里。通常所說的衛(wèi)河是指新鄉(xiāng)合河鎮(zhèn)至山東館陶縣稱溝彎一段,長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長240公里。合河鎮(zhèn)至皂角樹一段100公里,當?shù)胤Q運糧河。
  衛(wèi)河干流在合河鎮(zhèn)至稱勾彎一段。平均比降1/9600。河道曲折率為1.78,流域不對稱系數(shù)為1.34。衛(wèi)河兩岸支流分布極不對稱,其明顯特征是成一側(cè)(左側(cè))支流特別發(fā)育的梳狀河系。右岸缺少支流,僅一些洼地和溝渠,左岸支流多,其中較大的支流有淇河、安陽河、峪河及沙河等。
  衛(wèi)河水系發(fā)源于西部的太行山區(qū),集水區(qū)主要在山前洪積平原。干流是沿著洪積平原和沖積平原轉(zhuǎn)折地帶的交接洼地,由西南向東北流。衛(wèi)河的許多支流都是順太行山東坡由西向東流,源短流急,山洪暴發(fā)危害較大。
  衛(wèi)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為600多毫米,西部太行山區(qū)可高達700毫米以上。年徑流深在100毫米左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系Cv值在0.45~0.67。衛(wèi)河干流楚旺水文站28年資料,年平均流量為65.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20.6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63年的64.8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79年的7.26億立米。有記錄的最大洪峰流量,干流西元村站1963年8月10日為1300立米/秒。最小流量,河水干枯,西元村站1967~1969年連續(xù)三年出現(xiàn)斷流,楚旺站1965~1969年連續(xù)5年出現(xiàn)斷流。
  淇河為衛(wèi)河支流,發(fā)源于山西省陵川縣的方腦嶺,流入河南省后,經(jīng)輝縣、湯陰等縣,在淇門鎮(zhèn)西的小河口東流入衛(wèi)河。全長在新村站以上為129.7公里,集水面積2118平方公里。賀家村以上,河行于丘陵山區(qū),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廟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賀家莊以下,河道進入平原,比降驟減,兩岸地勢平緩,逐漸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區(qū)洪水漫溢。淇河為山區(qū)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觀測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漲水時,經(jīng)常因衛(wèi)河頂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8年的資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5.35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56年的16.46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79年的1.38億立米。
  安陽河是衛(wèi)河的較大支流之一,源于林縣太行山麓的清泉寺,東流經(jīng)林縣及內(nèi)黃西部,于趙莊西注入衛(wèi)河。河道全長140余公里,流域面積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區(qū)的流域面積占70%。干流流出清泉寺,經(jīng)善應(yīng)、高平出山地。在善應(yīng)以上無可靠水源,干旱時,經(jīng)常干枯斷流;善應(yīng)以下,有大量泉水自兩岸河床中涌出,過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游河道行于丘陵之中,岸坡較陡,河槽深約8米,寬達150米,呈槽狀,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東麻水,左岸有“粉紅江”河注入。據(jù)1952~1979年27年來的資料,安陽河(安陽站)的平均流量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3.54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7.62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僅為最小徑流量4倍。該河由于泉水補給較多,不管是徑流的年際變化和年內(nèi)分配,都比其他河流來的均勻。據(jù)歷史記載,安陽河最大洪峰流量,1922年曾出現(xiàn)過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峰流量都超過1000立米/秒。安陽河在考民屯以下,兩岸開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較大的年份,河槽遠遠不能容納,洪水漫溢成災時有發(fā)生。
  峪河是衛(wèi)河上游左岸的一條山洪性支流,源于山西省陵川縣人都陵,在輝縣峪河口流出太行山后注入衛(wèi)河上游,全長76公里,流域面積558平方公里。上游切入太行山地內(nèi),水流湍急、多谷坎、瀑布,其中最大的黑龍?zhí)镀俨迹?0余米,蘊藏水力資源豐富,過去常年流量約3~5立米/秒,可保證供給下游的穩(wěn)定用水。峪河口站年平均流量為4.0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28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56年的3.62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1979年的0.441億立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出現(xiàn)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63年8月8日的2240立米/秒。歷史上曾出現(xiàn)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29年的3900立米/秒。干旱季節(jié),河水干枯,1959、1961、1962等年都出現(xiàn)過斷流。
  湯河也是衛(wèi)河的支流之一,源于湯陰縣西部牟山東麓,于西元村注入衛(wèi)河,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上游流經(jīng)丘陵區(qū),河谷深8~10米,寬40~80米,坡降由1/400漸降至1/1000,有一定的水力資源。1956年的洪水流量估算為1630立米/秒,一般洪水不漫溢。下游平原區(qū),坡降則為1/1500~1/3000,水流緩慢,雖有堤防,但遇到較大的洪水,有時也發(fā)生漫溢現(xiàn)象。
  新河源于山西陵川縣,流入河南省后,經(jīng)博愛到修武,向東流入衛(wèi)河上游的運河,在修武水文站以上,河長84公里,流域面積1287平方公里。上游為山區(qū),兩岸陡峻,洪水無漫溢現(xiàn)象。出山以后,河槽寬淺,一般不到2米深,兩岸雖有土堤束水,但排水能力低,遇到稍大的洪峰,就會漫溢成災。近20多年的實測資料,新河在修武站年平均流量為4.0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27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1964年為3.14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60年的0.395億立米,最大洪峰量不大,1964年7月8日僅有203立米/秒。每年到枯水季節(jié),河水經(jīng)常干枯而斷流。
  衛(wèi)河及其左岸各支流,均發(fā)源于太行山東麓,上游山勢陡峻,水流湍急;下游流經(jīng)平原,水流平緩,渲泄能力低。汛期常沿共產(chǎn)主義渠、良相坡、長虹渠、白寺坡等坡洼地引洪滯洪,并頂托衛(wèi)河右岸平原區(qū)小支流的澇水排入,造成兩岸洪澇災害頻繁。
 ?。ǘR頰河與徒駭河 馬頰河發(fā)源于延津縣東部,該流域位于黃河、衛(wèi)河沖積平原上,東流經(jīng)王爺廟匯黃莊、賈公、下堤、瓦崗等小河后,當?shù)厥挤Q馬頰河。在河南省內(nèi)長約282公里,流域面積4673平方公里,屬于排泄坡水的平原河道,坡降1/1000左右。流經(jīng)的地區(qū),排水原先比較紊亂,河道淺平,迂回曲折,汛期暴雨產(chǎn)生的最大流量為20立米/秒。60年代初,馬頰河經(jīng)過統(tǒng)一治理,變化很大,排水能力大大提高。現(xiàn)今馬頰河在南樂水文站以上,河道長度為57公里,流域面積為1058平方公里。據(jù)26年的實測資料,年平均流量為1.08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總量為0.34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64年的1.94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66年的0.002億立米,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年內(nèi)分配極不均。
  徒駭河與馬頰河是屬同類型的排水河道,在河南省境長僅59公里,由南樂縣東流入山東省境。




第六節(jié) 水文地理分區(qū)


  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可將全省劃分為兩帶8區(qū)。水文帶以2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為主要依據(jù),把全省分為南部足水帶和北部少水帶。在劃分帶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地貌不同所形成的徑流高低值區(qū),結(jié)合水利條件又將其劃分為:淮南山地區(qū)、秦嶺伏牛山地區(qū)、淮河沖積平原區(qū)、南陽盆地、太行山地區(qū)、豫西黃土丘陵區(qū)、伏牛太行山前平原區(qū)、豫東北平原區(qū)等8個水文地區(qū)。
一、南部足水帶
  該帶包括淮南山地區(qū)、秦嶺伏牛山地區(qū)和淮河沖積平原區(qū)和南陽盆地,北邊以年徑流深200毫米等值線為界。
  此帶水量比較充足,年徑流深大于200毫米,部分山區(qū)達300~600毫米。帶內(nèi)年降水量大多在800~1200毫米以上,南陽盆地最小約在80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50%集中夏季,約為400~700毫米,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5%,春雨多于秋雨。暴雨多集中在6~8月,夏季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它制約著帶內(nèi)洪水性質(zhì)具有相應(yīng)的特性。帶內(nèi)水面蒸發(fā)量在900~1100毫米,陸地蒸發(fā)量在500~700毫米之間,河水封凍期一般很短,大多在10天左右,而西南部南陽盆地全年無封凍。河流受雪水補給很少,幾乎全屬雨水補給,徑流系數(shù)在山區(qū)為0.3~0.45;在平原為0.1~0.2。汛期河水礦化度大多為200~300毫克/升,枯水期局部平原區(qū)可達300~400毫克/升,均屬碳酸鹽水,水質(zhì)良好。
 ?。ㄒ唬┗茨仙降貐^(qū) 位于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平原、丘陵及大別山和桐柏山地。北面以3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為界,南至省界。區(qū)內(nèi)大部是強烈切割的低山丘陵,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個別山峰達1000~1400米。地面比較破碎,多高嶺深谷,而山北側(cè)丘陵較低緩,一般海拔200~300米。
  該區(qū)是河南多雨中心之一,水量為全省之冠,年降雨量大部分地方在1000毫米以上,大別山地可達1200毫米以上。徑流系數(shù)為0.3~0.5,年徑流深300~600毫米,是全省水量最豐富區(qū),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為0.6左右。河流枯水季最小流量出現(xiàn)在12~2月,3月以后流量逐漸增加,4~5月出現(xiàn)梅汛,盛夏(7~8月)多雨時,汛峰頻出。由于洪水導源干暴雨,且河流源短,坡陡流急,所以漲落迅速,歷時較短。水蝕模數(shù)遠遜于伏牛山區(qū),為省境較少的地區(qū)之一,河水含沙量不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中只有1公斤。
   (二)秦嶺伏牛山地區(qū) 區(qū)內(nèi)陸貌多為剝蝕中山或低山,山間多構(gòu)造盆地。中央部分多系海拔1000多米的中山,主峰可達2000米以上,僅西南部的山勢較低,多為海拔600~1000米的剝蝕構(gòu)造低山,相對高度200~400米,并有平緩丘陵穿扦其間。年降水量一般為800~900毫米,高的可達1000~1200毫米。夏季降水相當集中,且多強大暴雨,汛期各月雨量可占全年量的70%左右,對徑流的季節(jié)分配影響很大,最大水月一般出現(xiàn)在7月,最小水月出現(xiàn)在春末,徑流系數(shù)在0.3~0.4之間,年徑流深200~300毫米以上,年變差系數(shù)0.6左右。水土流失現(xiàn)象嚴重,水蝕模數(shù)可達500~1000噸/平方公里、年。
 ?。ㄈ┗春記_積平原區(qū) 該區(qū)南接淮南山地,西界秦嶺伏牛山區(qū),西南至南陽盆地,北邊以200毫米年徑流深等值線為界,包括淮北低平原和伏牛山、桐柏山的低山丘陵區(qū),其地勢西部較高,海拔可達200米以上,東部平原,海拔在50米左右。區(qū)內(nèi)年降水量在800~950毫米之間,夏季集中降水量的50%以上,徑流系數(shù)為0.20~0.30,年徑流深200~300毫米,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在0.6~0.7。徑流量最大月出現(xiàn)在8月,河川徑流量較緊鄰的山地顯著減少。地下水補給河流的比重增大,河道寬淺,多彎,排水不暢,區(qū)內(nèi)有不少滯洪洼地。汛期徑流量約占全年的60%,由于地勢低平,起伏不大,故水蝕模數(shù)較小,一般多在200噸/平方公里、年以下。
 ?。ㄋ模┠详柵璧貐^(qū) 區(qū)內(nèi)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徑流系數(shù)為0.25~0.35,年徑流深200毫米,水量較少,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為0.60~0.65。雨量集中在7~9月,占全年70%,在盆地地形的制約下,平原中部降水較少,是足水帶中唯一的少水地區(qū)。水蝕模數(shù)在200噸平方公里、年左右。河水礦化度一般少于150毫克/升,在盆地中部可上升到200毫克/升。
二、北部少水帶
  該帶位于河南中、北部,大約處于北緯334度以北地區(qū),包括豫西黃土丘陵區(qū)、太行山地區(qū)、豫北平原和豫東平原的一部分。地貌大勢是西部多丘陵山地,東部為坦蕩平原。除黃河谷地外,一般西部水量比東部平原較為豐沛;平原低濕干燥,雨量少而集中,降水變率大。本帶內(nèi)年降水量不到800毫米,豫北平原和豫西黃河西岸黃土丘陵、崗地一帶,在600毫米以下,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夏季雨量占全年總量的70%以上,春秋季均各占10~20%,冬季僅占10%左右。全年降水日數(shù)在100天以下,北部僅有70天左右,水面蒸發(fā)量由南而北從1100毫米漸增17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少,而蒸發(fā)又大,所以較為干燥,年干燥度一般在1.2~1.5以上。徑流系數(shù)為0.25~0.05,徑流深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僅太行山一隅稍超出200毫米。河水的封凍期較南部足水帶稍長,約30天左右。一般冰層厚度都不超過0.25米。冬季降雪量不多,一般無積雪,山地常有短時積雪,對河川徑流影響不顯著。除過境黃河段外,河水春汛很少。汛期一般集中在6~9月,約占全年水量的70%左右,徑流變差系數(shù)較高(0.8左右)。河水礦化度汛期一般為300~400毫克/升??菟谠鲋?00~600毫克/升,最高平均礦化度可達600~700毫克升,為碳酸鹽水。
 ?。ㄒ唬┰ノ鼽S土丘陵山地區(qū) 位于河南西部,黃河東西流貫其間。南邊以200毫米徑流深等值線為界,東界大致與年徑流深100毫米等值線相當,西面至省界,區(qū)內(nèi)大部有黃土覆蓋,海拔高度平均在500米以上,除較高山地外,地貌具有獨特的臺地形態(tài),過境的黃河在此段有10多條小支流,多穿過黃上和沿岸階地,注入黃河,呈不對稱的羽狀水系,黃河谷深達200米以上,寬100~150米不等,河床基巖有震旦系石英巖出露,巖性堅硬,使河床往往有局部轉(zhuǎn)折和急流灘地,形成階梯狀跌落。區(qū)內(nèi)黃土蓋層,質(zhì)地疏松,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暴雨易受侵蝕,水蝕模數(shù)多在1000~2000噸/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嚴重。伊洛河河谷發(fā)育,河網(wǎng)密度大,約在0.35公里/平方公里。河流坡陡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平均每公里蓄能約800千瓦以上。該區(qū)年降水量由南而北遞減,變化在800~600毫米,以黃河谷地最小,約為600毫米以下,且季節(jié)分配不均,6~9月年徑流量占年總量的70%左右,干燥度較大,約在1~1.2之間。由于水量高度集中,急速匯集流失,故該區(qū)干旱缺水嚴重。
 ?。ǘ┓!⑻猩角捌皆瓍^(qū) 主要是伏牛山、太行山東麓的洪積裙所構(gòu)成的傾斜平原,平均海拔高度100~200米,坡降1/1000左右,地表有輕度切割。出山的中小河流谷地切入地面,下切作用明顯。其邊界,東面大致與年徑流深100毫米等值線相當,西界與150毫米等值線符合,南至兩帶分界線,北至省界。全區(qū)呈近似南北長的弓形帶狀。
  區(qū)內(nèi)年降水量650毫米左右,徑流系數(shù)大部為0.1~0.2,年徑流深100~200毫米。地下水豐富,在太行山東麓多良好的天然露頭,往往形成泉帶,水質(zhì)良好,易開采利用。河川徑流受地下水補給顯著增多,年內(nèi)分配比較均勻。
 ?。ㄈ┨猩降貐^(qū) 位于西北邊緣,東界大致與200毫米徑流深等值線相當,西至省界。本區(qū)為斷塊構(gòu)造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主峰達1600米以上,山勢異常陡峻,山坡多系梯狀“斷壁”。山地內(nèi)河谷深切,常達200米以上,多石坎瀑布,谷深流急,水力資源潛力較大,利于攔蓄梯級開發(fā)。河水礦化度僅200~300毫克/升,硬度1~3毫克當量/升,屬碳酸鹽軟水,水質(zhì)良好。
  該區(qū)降水量70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并多冰雹,其余季節(jié)均干燥少雨。徑流系數(shù)0.3,年徑流深200毫米,變差系數(shù)為07。這里系北部少水帶中水量較多的地區(qū),但由于水量過于集中,流失快,因而干旱嚴重,水蝕模數(shù)在200~500噸/平方公里、年之間,河水含沙量為1公斤/立米左右。
 ?。ㄋ模┰|北平原區(qū) 位于東部和北部,地勢以黃河河道為脊軸,分別向東南和東北緩傾,平均坡降則為1/6000~1/8000,甚為平緩。地表沉積物為沙壤質(zhì),局部黃河舊泛道主流以沙質(zhì)土為主,地表低平微有起伏。年降水量在600~70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雨量70%,秋雨一般多于春雨。徑流系數(shù)較小,只在0.1~0.05之間,年徑流深在100毫米以下,最小只有40~50毫米,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高達0.8左右。平均水面蒸發(fā)量達1300~1700毫米,年均干燥度1.2~1.5以上,春秋干燥度可達3~3.5以上,當?shù)氐乇硭Y源貧乏,低洼地區(qū)排水不暢,土壤鹽漬化威脅較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河流大全
中國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稱原意常識總匯
中國各省河流匯總
淮河沒有了自己的入??冢钏蟛糠謪R入長江,它到底算是一條長江支流還是獨立水系
豫魯界河——金堤河
中國各河流水文特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