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一)腎肝虧損,髓海不足
1,臨床表現(xiàn):智力遲鈍,目無神采,發(fā)育遲緩,抬頭、匍匐、坐、爬、站、走、語等發(fā)育均明顯遲于正常同齡小兒。日久兩且干澀,筋骨痿軟,懶以動作,反應遲鈍。舌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弱、尺脈尤著。
2,病因病機:腎為先天之本,肝為養(yǎng)血之臟,腎氣不足則腦髓空虛,肝血虛虧則筋脈失養(yǎng)??梢娪谙忍煊扌?、退行性腦病和出生后腦損傷等。
3,治法:滋補肝腎,填髓養(yǎng)腦。
4,方劑:左歸丸(《景岳全書》)合龜鹿二仙膏(《醫(yī)便》)加減。
藥物:熟地10g,山藥10g,山萸肉10g,枸杞于l0g,菟絲予l0g,杜仲10g,當歸10g,牛膝10g,鹿角膠6~10g(烊沖),河車粉3g(分沖),龜甲腔6~10g(烊沖)。
方義:熟地、山萸肉、山藥滋補腎陰,拘杞子、菟絲子平補腎氣,杜仲、牛膝強筋壯骨,當歸和血養(yǎng)肝,鹿角膠、龜甲膠、河車粉為有血情肉之品,可填髓養(yǎng)腦,大補精血。
加減:陽虛者加巴戟天、肉蓯蓉溫腎,陰虛加天冬、麥冬、石斛養(yǎng)陰,語遲者加菖蒲、遠志通心竅。
5,變通法:用河車八味丸(《幼幼集成》),即金匱腎氣丸加麥冬、五味子、河車、鹿茸,壯陽補腎,通竅養(yǎng)腦。
(二)心腎兩虛,神志失養(yǎng)
l、臨床表現(xiàn):智力不全,形貌笨拙,反應遲鈍,神情默默,舉止粗魯,動作發(fā)育遲緩,細動作不靈敏又欠協(xié)調(diào),學習困難,成績低劣,接受教育能力差,但生活尚能勉強自理。舌質(zhì)數(shù),脈細數(shù)。
2,病因病機:心藏神,腎藏志,先天稟賦不足,腦髓空虛,神志失養(yǎng),心智不開。
3,治法:補心養(yǎng)血,益腎生精。
4,方劑:地黃飲子(《宣明論方》)加減。
藥物:熟地10~15g。山萸肉10g,麥冬10g,石菖蒲10g,炙遠志6g,益智仁10g,五味子10g,茯苓15g,肉蓯蓉10g,肉桂3g,巴戟天10g,白芍10g,當歸10g。
方義:熟地,山萸肉益腎養(yǎng)陰,肉蓯蓉、巴戟天補腎溫陽,麥冬、五味子補心陰,益智仁開心智,石菖蒲、遠志通心竅,肉桂通腎陽,白芍、當歸補肝血。
加減:夜臥不寧,驚叫啼哭者加生龍牡、磁石鎮(zhèn)驚:行動障礙加牛膝、杜仲、川斷、木瓜壯筋骨。
5,堂通法:若煩鬧不安,行為沖動,心神不安,可用孔圣枕中丹(《千金要方》)臺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加減,藥用甘草、小麥、棗仁、遠志、菖蒲、龍骨、龜甲、琥珀、珍珠粉、丹參等,安神鑲驚、通竅益智。若精乏髓枯,難以教育,不通人事,生活無法自理,神識不明者,用河車大造丸(《醫(yī)方集解》錄吳球方)加減,藥用河車、鹿角、龜甲、熟地、天麥冬、牛膝、杜仲、黨參、茯苓等,可長期服用丸散之劑,以補養(yǎng)先天。
(三)心血不足,神失所養(yǎng)
1,臨床表現(xiàn):神情呆滯,智力遲鈍,不哭不鬧,語遲甚而只能無意識發(fā)音,不能用語言表達意思,或語言含混不清,詞不達意。面黃少華,或蒼白無華,唇舌指甲色淡,頭發(fā)稀疏。舌淡紅苔少。脈緩弱。
2,病因病機:久病體弱或腦病后遺,致語言發(fā)育遲緩,由心血不足,舌竅不利引起。
3,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智開竅。
4,方劑:菖蒲丸(《醫(yī)宗金鑒》)合人參養(yǎng)榮湯(《局方》)加減。
藥物:黃芪10~15g,黨參10g,白術10~15g,茯苓15g,當歸10g,白芍10~15g,熟地10g,遠志6g,麥冬10g,龍眼肉10g,五味子6~10g,石菖蒲10g。
方義:當歸、熟地、白芍、龍跟肉補血。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益氣,遠志、菖蒲通竅,麥冬、五味子養(yǎng)心。
加減:納少便溏加山藥、砂仁健脾和胃,腎虛不足加杜仲、益智仁、補骨脂補腎,涎多不能自收者加訶子、芡實收斂。
5,變通法:可用歸脾湯(《濟生方》)合遠志丸(濟生方)加減,藥用遠志、菖蒲、龍齒、茯神、人參等補益心脾,益智開竅。
(四)痰濁蒙蔽,心竅失靈
1,臨床表現(xiàn):失聰失語,反應遲鈍,意識不清,動作不由自主,或勝體強硬,或行動不便,或吞咽困難,口流痰涎,喉間痰鳴,舌淡苔膩。脈滑。
2,病因病機:痰濁蒙蔽清竅,內(nèi)擾心神,腦竅失靈。見于中毒性腦病后遺癥、先天性腦缺陷。
3,治法:滌痰泄?jié)?,通竅益智。
4,方劑:溫膽瀝(《千金要方》)加減。
藥物:法半夏10g,陳皮6g,石菖蒲10g,炙遠志6g,竹茹10g,積實6g,龍齒10g(先煎),琥珀粉3g(另沖)。
方義:石菖蒲、遠志開竅,琥珀粉、龍齒重鎮(zhèn)。半夏、陳皮,竹茹、枳實理氣和胃化痰泄?jié)帷?/p>
加減:痰火上擾,煩躁不安,苔黃者加黃連、木通清心火:痰濕重而胸悶脘痞、苔膩者加天竺黃、陳膽星滌痰:見瘀血者,加紅花、桃仁、丹參化瘀。
5,變通法:心肝火旺者,可用瀉心導赤散(《醫(yī)宗金鑒》)合珍珠散(經(jīng)驗方)加堿,藥用生地、黃連、麥冬、茯神,大黃、珍珠、羚羊角等清心瀉肝、鎮(zhèn)靜開竅。神志失常者,可用服蠻煎(《景岳全書》),生地、石斛、丹皮、麥冬、木通、丹皮、竹葉等,養(yǎng)陰清心。
(五)瘀阻腦絡。神明失聰
1,臨床表現(xiàn):神情麻木,反應遲鈍,時作驚叫,動作延遲,語言謇齪,關節(jié)強硬,肌肉軟弱,或有癲癇發(fā)作。舌黯紫有瘀點(斑),脈沉澀。
2,病因病機:有顱腦產(chǎn)傷或外傷史,瘀血交阻腦絡,氣血運行不通,元神失主,神明失聰。
3,治法:活血化瘀,通竅開絡。
4,方劑:通竅活血場(《醫(yī)林改錯》)加減。
藥物:桃仁l0g,紅花6~10g,赤芍10~15g,川芎10g,石菖蒲10g,生蒲黃6~10g(包),丹參10~15g。
方義:桃仁、紅花、丹參、蒲黃活血化瘀,赤芍、川芎和血通絡,石菖蒲、蒲黃合用可化痰瘀而通心竅。
加減:四肢抽搐加天麻、鉤藤、全竭、僵蠶息風止痙,氣血不足加黃芪、黨參、生地、當歸益氣補血。
5,變通法:氣虛血瘀用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加水蛭、菖蒲,益氣化瘀。氣滯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部金、菖蒲,理氣活血。
【簡易方藥】
1,人參、蟬衣各3g,黃芪、靈芝、白術、五味子、僵蠶各6g,河車5g,狗脊、地骨皮、牡蠣、首烏各9g,研末。小于7歲3日總藥量(g)=(年齡+1)×5:≥7歲3日總藥量(g)=周歲數(shù)×5.將3 日總藥量分成3份,每日l份,用開水浸泡15分鐘后,再煮沸片刻,濾汁分3次口服。
2,紅參、白參各1,5g,龍眼肉、茯苓各10g,五味子、菖蒲各3g,山藥15g,遠志5g,陳皮6g。每日1劑,水煎服。
3,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巴戟天、制首烏、黃精、杜仲、茯苓、豬脊髓、兔腦髓、黨參各30g,黑芝麻、核桃肉各60g,砂仁(后下)12g,龜甲30g,厚樸15g。共煎去渣,濃縮,加冰糖、蜂蜜各350g收膏。每服1匙,日3次。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取穴:①百會、四神聰、神門、太沖;②通天、上星、風府、大陵、昆侖;③玉枕,內(nèi)關、照海,精神情感區(qū)。每月更換一組穴位。
方法:毫針常規(guī)刺法,平樸平瀉,留針20~30分鐘。
療程:隔日1次,3個月為l療程。
(二)穴位注射法
鼠穴:①啞門、腎俞;②風池、足三里;③大椎、內(nèi)關。交替應用,每次一組穴。
方法:頭穴用乙酰谷酰胺,四肢軀干穴用活血注射液(吉當歸、紅花、川芎、丹參),每日每穴注射1~2ml。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用3~6個療程。
(三)耳針法
取穴:①腎、脾、枕、種門、腦點、內(nèi)分泌;②腎、脾、心、皮質(zhì)下、腦干、枕;③腎、脾、肝、腎上腺、腦,額。單側(cè),兩耳交替。每次用一組耳亢。
方法:王不留行敷貼,每天自行按壓3次,每次2~3分鐘。
療程:1周2次,3個月為l療程。
【評述】
智力低下先天為病者補虛益智、填精養(yǎng)髓,后天為病者可開竅通腦、活血化瘀、滌痰化濁。需長期守方常服,可將有效方制成蜜丸、膏劑,以半年為1療程,重復2~3個療程。注意盡可能早期治療,并配合針灸、推拿、教育及訓練等方法,綜合治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