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軍語中,“火神”代表最高機密,然而只有共和國總統(tǒng)、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才能閱讀的絕密文件,卻從一個年輕的工程師手中流入了蘇聯(lián)間諜之手。原來,出賣情報的是一位在中子物理部工作的核物理博士唐佩維勒。
6000人參加的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成功地避開了德國間諜的耳目,令世人驚奇,而法國勞民傷財研制的微型中子彈技術,卻輕易地被蘇聯(lián)間諜竊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為了搶先制造出原子彈,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了20多億美元,在極其嚴格保密的條件下,經過多年的研究,造出了3顆原子彈。原子彈的試制成功除了科研人員的努力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功績則應當屬于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他最早在工業(yè)和科學安全措施中實行“隔離”原則,并把這一原則成功地推廣到美國原子彈的秘密工程“曼哈頓計劃”之中。
首先是地域的隔離。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是“曼哈頓計劃”的秘密工程據點之一。當初,格羅夫斯將軍之所以選定這一地區(qū),是從安保的角度來考慮的。洛斯阿拉莫斯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它遠離人口中心,從外面接近它是相當不易的。只有幾條道路和少數峽谷可通該處。從地面位置上不僅有利于對在那里工作的人員進行隔離,還可以減少他們無意中向社會上或業(yè)務上的外界朋友散播機密情報的機會。
萊斯利·理查德·格羅夫斯
其次是知識的隔離。在格羅夫斯看來,保安工作的核心問題是知識的局部化。也就是說,每人應知道他執(zhí)行任務時所需的一切東西,但不應知道更多的與己無關的東西。堅持這一原則,不僅提供了保密的適當措施,而且使工作人員都堅守自己的崗位,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總效率。
新聞保密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格羅夫斯管制新聞的總原則很簡單:不準發(fā)表可能泄露機密的消息;不準發(fā)表會使人們注意我們計劃的任何方面的消息;尤其重要的是,不準發(fā)表那些能被敵國間諜猜到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工作的消息。例如,他要求報紙和廣播都要避免使用像“原子能”這一類的字眼。為了防止出現推測性的文章,防止把工作情況泄露出去,甚至有些毫無關系的字如“釔”,也被列在禁字表內,以掩蓋其真正的目的。
曼哈頓計劃(美國陸軍部研制原子彈計劃)
對人員的隔離也相當嚴格。在洛斯阿拉莫斯地區(qū),由于保安的限制,一個人除非有業(yè)務接洽,并經過保安審查,否則是極難進入這一地區(qū)的。有一次,格羅夫斯上班前換了一套軍裝,忘了把通行證帶在身邊,鐵面無私的警衛(wèi)人員雖然都認識格羅夫斯,仍攔住他的去路,不準通行。格羅夫斯遵從命令返回家中,取了通行證,才得以放行。從這一側面可以看出,“曼哈頓”原子彈研究計劃就處于這樣的高度保密之中。
此外,對其他企業(yè),格羅夫斯也同樣采取了特別嚴厲的、前所未聞的防衛(wèi)措施。在著名的工程師協(xié)會中,800名工程師、制圖員和秘密機構被安置在四幢大樓里,與外界完全隔絕。在這四幢大樓的每層樓面上,武裝值勤人員24小時晝夜警戒,門窗上裝置了電子防盜信號器。
“隔離”原則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則就是注意情報的隔離。需要保密的材料一經確定,下一步立即采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使盡可能少的人員與之接觸。在格羅夫斯親自建立的研究原子彈武器的組織里受到他信任的個別科學家,也只準許得到工作所必須的資料,以防走漏消息。這一保密原則目前在各國已廣為采用。無論誰,哪怕是絕對可靠的親信,企圖得到超出范圍的機密材料,都會受到懷疑。格羅夫斯認為,這樣做可以保證絕對的安全,使泄密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為了防止文件泄密,他還在工作區(qū)準備了兩只廢紙簍。一個用來盛放普通廢紙,另一個是紅色的,專門扔寫有秘密方程式和計算公式的廢紙。每天晚上,紅色紙簍內的廢紙在聯(lián)邦情報局人員監(jiān)督下燒毀。
來訪的客人必須填寫會客單,而且要在離開時親手撕下。這樣,他們就會在特殊的紙張上留下指紋。經過嚴格考察的男子青年負責在大樓之間傳送文件,他們執(zhí)行任務時都有佩戴手槍的“勃蘭特”偵探護送。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在原子城洛斯阿拉莫斯建成后,保密措施嚴格到更加令人神經過敏的程度。就連格羅夫斯本人在武裝部的兩間辦公室5120室和5121室,也是警衛(wèi)森嚴,大概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
正是由于有了格羅夫斯將軍的嚴格的保密措施,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得以成功。當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時,整個世界被這個破壞性極大的武器所震驚。當德國人了解了美國在原子武器研制方面的成就時,一個個目瞪口呆,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德國發(fā)現鈾裂變現象的科學家奧托·漢得知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時,竟然想自殺。
美國擁有6000人參加的“曼哈頓計劃”一直成功地避開了世界各國,特別是德國間諜的注意,全然不被外界所知,這是格羅夫斯的一大貢獻。
相反,在1990年發(fā)生的震驚法國的間諜案則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痛的教訓。1989年——1990年,法國在法屬穆魯羅瓦進行微型中子彈的研制工作。
法國在中子彈研究領域比蘇聯(lián)先進10年。這種“干凈”的中子彈可以通過核輻射消滅3——6公里范圍內的所有生命,但毫不損害經濟和軍事設施。中子彈可用幾種工具發(fā)射,尤其是用一種最先進的武器———多管火箭炮發(fā)射,這是法國航空和航天工業(yè)公司制造的美國LTV公司專利產品,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曾發(fā)射射程為100多公里的戰(zhàn)術導彈。這種導彈既可以攜帶常規(guī)彈頭,也可以攜帶核彈頭或中子彈。法國第12炮兵團裝備了這種攜帶微型化彈頭的武器,蘇聯(lián)人則沒有這種微型化彈頭技術。因此,蘇聯(lián)人便把目光瞄向了負責這項技術研究的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軍事技術局中的核物理部。
在法國軍語中,“火神”代表最高機密,然而只有共和國總統(tǒng)、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才能閱讀的絕密文件,卻從一個年輕的工程師手中流入了蘇聯(lián)間諜之手。原來,出賣情報的是一位在中子物理部工作的核物理博士唐佩維勒。
負責調查此案的法國本土警戒局在審訊唐佩維勒后,得到的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1982年11月9日,法國試制中子彈成功,中子彈是中子輻射武器的一種
這位科學家兼間諜平靜地解釋說,他偷絕密文件易如反掌,就像在超級市場購物,只要向處里的秘書要文件,秘書就會從保險柜里取出,送到他面前。唐佩維勒拿到文件后用辦公室的復印機復印,然后將復印件裝入普通的塑料袋中帶出去。這對唐佩維勒來說簡直是在做游戲,因為原子能委員會門口沒有任何檢查哨。原子能委員會對此作出的解釋非常愚蠢:這些秘密屬于國家核心機密,除了相信在利梅伊——布雷瓦諾工作的原子學工程師們的愛國主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有效的保密方法!
這樣松懈的保密制度,致使蘇聯(lián)人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制造中子彈的技術,為此蘇聯(lián)人節(jié)省了大筆的軍事預算費用和時間。據說,1990年戈爾巴喬夫總統(tǒng)曾簽署命令嘉獎克格勃,正是因為他們刺探到了如此重要的法國戰(zhàn)略情報。
這起震驚世界的間諜案給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和法國政府敲響了一記長長的警鐘,同時,也給世界各國反間諜組織帶來了深深的思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