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某,男,68歲。2006年9月19日初診。
患“冠心病”20余年,近3年來“心絞痛”時發(fā),中、西藥物屢進(jìn),短期似皆有效,但胸痛癥狀發(fā)作漸頻,身體狀況日漸衰退,不得已住院治療。但住院近1月,病情無明顯改善。診見:形體偏胖,面色淡暗,精神欠佳,心前區(qū)時發(fā)悶痛(每日數(shù)發(fā),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緩解),納食欠佳,大便偏稀。舌質(zhì)暗紅,舌苔白潤,脈結(jié)代。前服方藥,多以活血化瘀通絡(luò)為主,有時合用生脈散,靜脈點滴藥物多為中成藥活血化瘀藥。考慮病之標(biāo)為心血瘀阻,病之本為心陽不振。治病求本,治療以溫振心陽為法,方用桂枝甘草湯加附子。處方:桂枝9g,制附子(先煎)15g,炙甘草9g。3劑水煎服。
2006年9月22日二診
藥后癥減,上方桂枝、炙甘草各加為12g,5劑水煎服。
以上方加減,逐漸加用生脈散,但始終未用活血藥,治療2月余,心前區(qū)悶痛不發(fā),精神明顯好轉(zhuǎn),結(jié)代脈消失,停藥。
年高之人,心陽、心氣多顯不足,如一味濫用活血化瘀通絡(luò)方藥,或可暫效,久則陽氣日衰一日,瘀阻日甚一日,無異于飲鴆止渴。
按:心主血,久病入絡(luò),久病多瘀,治療冠心病,活血化瘀通絡(luò)為最常用治法之一。但“心為太陽”,心血的運行須賴心陽、心氣的推動。年高之人,心陽、心氣多顯不足,如一味濫用活血化瘀通絡(luò)方藥,或可暫效,久則陽氣日衰一日,瘀阻日甚一日,無異于飲鴆止渴。張仲景治療胸痹、心痛等病癥,特別重視陽氣的不足、不暢,值得臨床注意。
桂枝甘草湯方見于《傷寒論》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用于發(fā)汗過多、損傷心陽的救誤,后世醫(yī)家多以本方作為治療心陽虛證的主方。原方桂枝、甘草用量為2:1,本案用方時取等量且加附子,實為桂枝甘草湯合附子甘草湯。
清代醫(yī)家徐靈胎在談到桂枝甘草湯方時說:“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本案用方也可這樣理解,本證不屬“陽虛之輕者”,但也未到真武湯證之重者,因此選用桂枝甘草湯方,借用真武湯方中之附子。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師《臨證傳心與診余靜思--從張仲景到李東垣》
尊重版權(quán),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高建忠
編輯:釋慧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