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實版樊勝美
△ 女兒用媽媽淘汰的手機
△ 爸爸問小蔣借錢
△ 媽媽認為自己沒有爭吵
△ 小蔣自己上下學
△ 父母不知道女兒在哪里上班
在豆瓣,有個小組叫“我們出生在多子女家庭”。
小組成員17803個人。
在這里,有不止17803個小蔣。
在非獨家庭里,現(xiàn)實版樊勝美常有。
對很多女孩來說,甚至連她們的名字,都是為了弟弟而存在的。
大白在帖子里記錄著自己和姐姐的名字來歷。
從小到大,父母從不掩飾對弟弟的偏愛。
甚至直接告訴她和姐姐:
就是為了生弟弟,才有了她和姐姐,所以,她們要感謝弟弟。
招娣,是她的名字,意思是“招來弟弟”。
婷婷,是姐姐的名字。意思是“停止生出女孩”。
成年之后,她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
因為這個名字,時時刻刻都在提醒大白:
自己的存在,只是弟弟生命的注腳。
除了名字,差別待遇更多地存在于生活細枝末節(jié)里。
牛乳,只有弟弟才能喝,姐妹倆只能喝奶粉。
衛(wèi)生紙,只有弟弟能用,姐妹倆只能用日歷紙的背面。
讀書時,家里一個月給弟弟生活費3000,姐妹倆只有700。
她和姐姐快畢業(yè)那年,父母開口問姐妹倆要家里的學費,畢業(yè)后的第一年,她們咬著牙存錢還父母的債。
家有家規(guī)。
當姐姐的,過年必須給弟弟發(fā)紅包。
家的溫暖對她們來說,只是電視劇里的溫馨畫面。
但聞其聲,不見其形。
一個叫蝴蝶的女孩說:她上二年級時,妹妹出生了,四年級時,弟弟出生。
那時候不過10歲的她,明明自己還是個孩子,就開始幫家里照顧孩子。
每天給弟弟洗衣、做飯、燒水。
有一次手里的熱水壺炸了,她的腳被潑落的熱水燙傷。
但媽媽第一時間跑去關心的,是一旁的弟弟有沒有被熱水濺到。
之后,她每天一個人赤腳騎自行車去醫(yī)療室打針,因為燙傷的腳不能穿鞋。
并不是所有的傷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未成年時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平,只是女孩們?nèi)松牟颓疤瘘c。當女孩擁有了獨立賺錢的能力,是她們真正被剝削的開始。
小別發(fā)帖說,大學畢業(yè)三年,她攢了20萬,把16萬交給父母保管。
直到她想買房,問父母要錢時,才聽父母說,給錢可以,但要她先給弟弟買個房子。
除了覬覦女兒的錢財,甚至還會覬覦女兒的子宮。
△ 網(wǎng)友投稿
前兩天代孕話題很火。
一個網(wǎng)友的媽媽看到代孕的新聞后感嘆:要是國內(nèi)合法就好了。你就可以代孕賺錢給兒子賺個首付了。
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望著是自己的女兒。
除此之外,還一直向她灌輸所謂的“正確價值觀”。
打罵=為你好。
不給買衣服、伙食差=不要攀比。
也許這些都是小事吧,但當女孩門發(fā)現(xiàn)父母的愛是有差別的,甚至有性別差異的,就會開始陷入失望——懷疑自己——埋怨——不知所措的糾結(jié)之中。
她們開始追問:我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好、我到底該怎么辦!
問題到最后總是無解。
因為大多數(shù)女孩都像小蔣一樣,一邊心涼,一邊繼續(xù)受父母擺布,無法掙脫。
△ 豆瓣網(wǎng)友的帖子
快逃!
在每一篇帖子下面,都有網(wǎng)友留下這兩個字。
意思是讓女孩早日逃離原生家庭,不要被過分的道德標準束縛。
父母不要臉,你就比他們更不要臉。
父母對你不好,你就對他們更不好。
不行就搬家,換城市,換電話。
如果女孩成年后依然做著扶弟魔,也有人在留言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逃離,說起來簡單,卻遠沒有那么容易。
因為十全十惡的父母少有。
即使是在扶弟魔的家庭里,也遠遠算不上罪大惡極。甚至還常常會有溫情的那一刻。
比如,對小蔣來說,即使父母跟她的感情淡漠,還總是問她要錢。
可爸爸每年寄給她的冬棗,也能讓小蔣感到一絲絲心安。
產(chǎn)生一種被毫無保留愛著的短暫的感受。
△ 小蔣在微博感謝父母
當?shù)弥鍪中g,媽媽也會關心她,要不要陪護。
雖然母親沒有強烈的態(tài)度。
但哪怕僅僅是一句問候,也會讓她陷入糾結(jié)的漩渦之中。
△ 小蔣發(fā)微博提到母親
愛意從不怕少,就怕比較。
小蔣們不是一點親情都得不到,只是她們得到的親情,遠遠沒有那么多。
甚至,在她們得到父母的愛之前,還要她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去討好,去奉獻。
哪怕最終,她們得到的只有父母的一點點關愛。
哪怕需要用錢、用婚姻、用一生的幸福來交換。
但對這些女孩來說,原生家庭雖然破破爛爛,但好歹是一塊布。
在寒冷的時候,仿佛還能防風御寒。
我曾問過90后的二胎父母,你更偏心哪一個孩子?
偏心,每次聽到這個這兩個字,父母都會有一絲不自在。
這是他們最害怕聽到的一個詞。
別說是在姐姐弟弟,哥哥妹妹中選其一。即使是生的雙胞胎,也總會有一個更受寵愛。
就像我們小時候被問道,愛爸爸多,還是媽媽多?
不管嘴上如何說著“都愛”, 內(nèi)心里都有一個不愿面對的答案。
沒辦法承認,但的確存在。人性大概如此,誰也無法改變。
但對非獨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來說,到底是選擇逃離,還是裹著這塊破破爛爛長滿虱子的布繼續(xù)取暖?
誰也無法給她們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
最清楚怎樣解決才是最好的對待自己的方式的人,正是她們自己。
但我還是想對每一個在非獨家庭中受到不公的女孩說一句, 每一個人成長的瞬間,就是能夠不再在意來自父母、老師、長輩的評價和偏愛。
因為可以靠自己保護好內(nèi)心的小孩,也有能力把積極的情感傳遞。
編輯:清一色
視覺:蒜 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