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的后代在周朝為卿士.他的第六代孫奄父曾駕車跟隨周宣王參加討伐姜戎的千畝(在今山西介休南)之戰(zhàn).在周軍大敗之際,救護宣王脫險。由于周幽王昏庸,諸候離心,朝政混亂。奄父之子叔帶率部分宗族,投奔周朝同姓國晉國.在晉文侯下為卿士.誰知這次外遷,竟是趙姓發(fā)展史上的一次轉(zhuǎn)機,不但在晉國扎下根來,并且昌盛壯大,最后竟由趙姓子孫在原晉國裂地封侯稱王,享國近200年。
叔帶的第五代孫趙夙在晉獻公時開始顯貴。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趙夙為將,率軍滅掉霖國,霍公出奔到齊國.后來晉國大干早.卜籠結(jié)果說是“東太山的鬼神在作怪”.晉獻公就派趙夙到齊國召回霍君.復(fù)其國,并使之敬奉霍太山祭祀,晉國才再度豐收。晉獻公就把耿(今山西河津東南)封踢給趙夙,趙姓在晉國有了第一塊封地.趙夙之子趙衰在晉文公時執(zhí)掌國政,受封于原.趙衰之子趙盾接替其任晉國正卿,輔佐晉襄公、靈公、成公、景公,獨攬朝政十幾年。晉成公時,踢予趙姓為公族大夫.世世代代為晉國公卿。趙盾死后.其子趙朔雖不為正卿.但任下軍將軍.仍是腎國索要卿士,并娶成公的姐姐為妻。晉景公時.晉國將上、中、下三軍擴充為六軍,六軍統(tǒng)帥中趙姓就占了三個.即趙穿、趙括、趙旗.趙盾一家連同其庶兄趙同、趙括、趙要齊和趙盾的同宗兄弟趙穿等在晉國不但顯貴,而且形成人口眾多的大族。
晉景公時,趙氏遭到一場橫禍,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連同他們家族全部被殺.但在晉乎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趙朔的遺腹子趙武(文子)接任晉國的正卿.趙氏勢力復(fù)振。趙武的孫子趙軟(簡子)任正卿執(zhí)政時,聯(lián)合魏、韓、范、中行、智五家,消滅了晉國的舊公族祁氏、羊舌氏,將他們的封邑劃為10個縣.各派自己族中人為縣大夫,來管轄這些地區(qū),六卿把持了晉國大權(quán)。后六卿內(nèi)部因爭權(quán)奪利發(fā)生矛盾,范氏和中行氏聯(lián)合鄭、齊、魯、衛(wèi)等諸侯,一起反對趙秧。趙軼聯(lián)合韓、魏兩姓大夫.在鐵地(今河南浪陽西北)打敗范氏、中行氏及諸侯聯(lián)軍.并將范氏、中行氏逐出晉國。鐵地大捷,不但鞏固、提高了趙較的地位,而且擴充了趙氏的封邑。趙較名義上是晉的正卿,實際上專搜晉國的政權(quán),祿秩封邑與諸侯等齊.可以說,趙軼時趙國已初具雛形.趙較的兒子趙毋郵(襄子)繼位后.與智、魏、韓瓜分了原先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兩姓消滅了勁敵鉀伯,一起分割了智氏封地.晉國的政權(quán)實際控制在趙、韓和魏三家公卿手中,晉國的大部分+.地也歸他們所有,在原晉國的土地上.實際出現(xiàn)了三個國家即趙、魏、韓.趙襄子準備傳位于其兄伯魯?shù)膬鹤哟删?,可惜代成君先死,趙襄子立代成君子趙院為太子。趙院嗣位,史稱獻子.將都城自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遷到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趙獻子死后.子趙籍繼位。
趙籍于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自稱諸侯,并追尊獻子為獻侯.派城有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部、河北西南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朝鑒于既成事實,不得不追認趙籍和魏斯、韓虔為諸侯,趙國和韓國、魏國正式成為諸侯國,從此可參加諸侯會盟。趙籍時用牛畜、荀欣、徐越三位賢士進行改革,政權(quán)逐漸像固,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國都遷往邯鄲(今屬河北),與魏武侯、韓哀侯滅掉晉國,把晉國國君僅有的一點封地也瓜分完畢。
趙國建立之時,正當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占領(lǐng)土地,控制人口和掠奪財富,彼此間進行了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它們之間時而戲劇般地結(jié)盟,時而兵戎相見,在戰(zhàn)國政治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活生生的話劇.位居天下之中,軍事實力頗為強盛的趙國自然不能置之度外,身不由己地卷入戰(zhàn)爭的漩渦中.戰(zhàn)國初年.趙國與韓、魏在三家分晉的基礎(chǔ)上結(jié)成聯(lián)盟,魏國勢力強盛,趙、韓兩國跟隨魏國曾大敗楚、齊、秦等國。但魏國在奪取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成為稱霸中原的大國后,大有恢復(fù)晉國統(tǒng)一局面的野心,趙國為自身安全考慮,曾與韓國出兵攻打魏國,三國聯(lián)盟自此破裂.為對付魏國.趙國曾與齊國結(jié)成聯(lián)盟。
趙武靈王時,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隊伍,又對周邊游牧民族用兵.擴充了祖界,國力大增。趙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與秦國杭衡的國家。趙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趙國與齊、燕、韓、魏五國軍隊向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將以前侵占的趙國領(lǐng)上歸還。秦昭王采用盡相范唯的建議.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大舉向趙、魏、韓進攻.趙國為了抑制秦國的進攻,與秦國進行了幾次空前的大戰(zhàn)。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90年),趙國名將趙奢在闊與擊敗秦軍,析時延緩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但秦國的軍事實力畢竟強大.其東進吞并鄰國的既定目標并未為之改變.趙孝成王四年至六年(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之間進行了先秦時期最大、也是最殘酷的一次戰(zhàn)爭—長平之戰(zhàn)。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撤換主將廉頗,改用長于空談而無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趙奢子趙括為將。趙括一反廉頗筑壘固守、堅不出戰(zhàn)、以逸待勞的策略,向秦軍大舉進攻,被秦將白起用遷回戰(zhàn)術(shù).將趙軍四十余萬人全部消滅.趙舉國震動,埋下亡國的禍根。秦國挾勝利余威.包圍邯鄲,企圖一舉滅趙.趙國開展外交努力,向楚、魏兩國求援,后由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竊得兵符.發(fā)兵攻案.才解除邯鄲之田。但趙國從此一撅不振.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此后幾十年,趙國不斷割地納幣向秦國求和,并與楚、韓、齊、魏、燕保持松散的聯(lián)盟,以對抗強秦.才得以茍延殘喘。
秦王贏政親政后,調(diào)整了對付山東六國的戰(zhàn)略和策略,開始了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fā)生大地震和大災(zāi)荒之機,派大將王翦領(lǐng)兵攻趙。趙將李牧的軍隊勇掛秦軍,使王翦無法得手。后來王藺買通趙王遷的寵臣邪開.讓他進讒言,使趙王遷撤換并殺死趙軍主將李牧,引起趙軍內(nèi)部上下相疑,戰(zhàn)斗力渙散。王翦乘機擊敗趙軍并包圍了邯鄲.趙王遷只得出降,獻出趙國地圖、府庫、寶截.邯鄲被攻破后.趙公子熹率領(lǐng)趙國部分宗室大臣數(shù)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在宗室和大臣的擁戴下,稱代王。代王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貴的軍隊在俘獲燕王喜后,又進攻代郡,將代王嘉虜至秦國國都咸陽.趙國最后滅亡。
趙國的11位國君是:趙烈侯籍、烈侯弟武公、烈侯子敬侯奄、敬侯子成侯種、成侯子肅侯語、肅侯子武靈王雍、武靈王子惠文王何、惠文王何子孝成王丹、孝成王子悼襄王偃、悼襄王子趙王遷、趙王遷兄代王嘉,趙國存在了187年,在歷史上留下深深烙印。如脫穎而出、邯鄲學(xué)步、完璧歸趙等成語,將相和的故事等,都來自趙國。以上內(nèi)容由起名之家搜集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