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惑”之解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四十不惑"中"惑"字,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陶淵明棄官歸隱,說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男人年過四十以后,其觀念變化歸納有十大不惑。
第一個不惑,是突然意識到行政事務的煩瑣,自己是一個小人物。
第二個不惑,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后,突然戀起家來。
第三個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第四個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殘缺的,美是殘缺的,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
第五個不惑,是不在盲目迷信權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
第六個不惑,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有懈可擊的地方。
第七個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
第八個不惑,叫“承認一切都有定數(shù)”,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第九個不惑,是打破了對異性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是沒有的。
第十個不惑,是“念舊”,懷念那些舊人、舊事和曾經(jīng)給你幫助的朋友。
當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緊時間做事了,因為時間于自己已經(jīng)不多了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于是聽過或讀過圣人言的40歲左右的男人都自詡到了“不惑之年”。
所謂不惑,無非是說把功名利祿、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看淡泊了,看透徹了,大徹大悟了。借用莊周的話說就是“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悠然而已”。不惑不是 說什么追求也沒有了,無所謂了,與世無爭了,而是說追求開始趨向自我完美的境界。譬如品行、德性、節(jié)操等等……。
但就嚴格意義而言,不是所有到了40歲左右的男人都達到了“不惑”的狀態(tài),孔圣人是在說自己,自己的人生軌跡。而大多數(shù)的人的人生軌跡似乎更合乎《禮記·曲禮上》的描述。
《禮記·曲禮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在這里,人生階段劃分的內(nèi)涵與孔圣人的劃分內(nèi)涵大相徑庭了??鬃诱f:四十不惑,禮記則說:四十而壯——當官的年齡;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自知之明了,禮記則說:五十服官政——到了理應掌握權利的年齡了;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善意的分析別人的話,有道理的就要接受了;禮記則說:六十而指使——到了該有資格命令別人的年齡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