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箍兒”及“緊箍兒咒”在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出現(xiàn)多次,對小說的主旨及人物性格具有重要意義?!熬o箍兒”及“緊箍兒咒”源于何處,有何意蘊,在小說中有著怎樣的作用,是本文擬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從“石槃陀”到“鐵戒箍兒”
在唐僧取經(jīng)故事的流傳衍變過程中,《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其中出現(xiàn)了一位胡人石槃陀,唐僧為其“授五戒”后相伴而行。但這位石槃陀的意志很不堅定,一方面他“斬木為橋,布草填沙”,幫助唐僧過了黃河。但另一方面,當兩人休息時,他又“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唐僧見狀,“即起誦經(jīng),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睡”。天明再出發(fā)時,他竟然提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wěn)”。最終以“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為由拒絕繼續(xù)前行。臨別時還怕唐僧如果被捉會連累于他,當唐僧“為陳重誓”,又“與馬一匹”,這才相別而去。① 這段情節(jié)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第一,這位石槃陀對唐僧懷有異心,動過殺害唐僧的念頭。第二,唐僧以誦經(jīng)的方式使石槃陀放棄邪惡念頭,并保護自己免遭侵害。第三,石槃陀尋找種種借口拒絕繼續(xù)前行。這位石槃陀雖然接受了“五戒”,卻并不受其約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沒有寫石槃陀頭上有何飾物,但安西東千佛洞二號窟的取經(jīng)壁畫上所繪的石槃陀,卻是行者裝束,長發(fā)披背,并用一根帶箍將頭發(fā)束攏于腦后。有研究者指出,這條“帶箍兒”有可能就是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頭上“緊箍兒”的源頭。但是安西地處偏遠,《西游記》的作者是否曾經(jīng)見到過這幅壁畫,是首先應(yīng)當論證的問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意在以胡人石槃陀的猶豫不決突出唐僧取經(jīng)路上所受的磨難,這對后來的取經(jīng)故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刊行于宋元之際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首次出現(xiàn)了猴行者,他化為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② ,主動來助唐僧取經(jīng)。這位猴行者可以視為孫悟空的原型,所以王國維在《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跋》中指出:“書中載元奘取經(jīng),皆出猴行者之力,即《西游演義》所本。”③《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猴行者頭上有了飾物,但不是“緊箍兒”而是“隱形帽”,《詩話·入大梵天王第三》寫道:“天王賜得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盂一只?!?span>④ 根據(jù)后文可知,隱形帽、金鐶錫杖和缽盂都是猴行者降妖伏魔的法器,幫助唐僧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詩話 · 入九龍池處第七》寫九條馗頭鼉龍興風作浪,攔住了去路?!氨缓镄姓唠[形帽化作遮天陣,缽盂盛卻萬里之水,金鐶錫杖化作一條鐵龍。無日無夜,二邊相斗?!?span>⑤ 可見這頂“隱形帽”與“緊箍兒”并無關(guān)系。而且在《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沒有猴行者與唐僧產(chǎn)生矛盾、要離開唐僧的情節(jié)。
明無名氏(一說賈仲明)《錄鬼簿續(xù)編》著錄了元明間戲劇家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今存“明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本 ⑥ ,全劇共六卷二十四折,第三卷第九折“神佛降孫”和第十折“收孫演咒”寫孫悟空被降伏事。孫悟空已經(jīng)由《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的“白衣秀才”猴行者變?yōu)榱恕皩O行者”。值得注意的是,第十折“收孫演咒”中出現(xiàn)了“鐵戒箍”和“緊箍兒咒”。唐僧將行者從花果山下救出后,行者暗自說道:“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哪里來尋我!”這時觀音菩薩上場訓(xùn)斥行者道:“通天大圣,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我與你一個法名,是孫悟空。與你個鐵戒箍、皂直裰、戒刀。鐵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獸身,戒刀豁你之恩愛。好生跟師父去,便喚作孫行者。疾便取經(jīng),著你也求正果。玄奘,你近前來。這畜生凡心不退,但欲傷你,你念緊箍兒咒,他頭上便緊。若不告饒,須臾之間,便刺死這廝?!比缓髮⒕o箍兒咒語告訴了唐僧。山神對孫悟空唱道:“觀音救苦大慈悲,賜與你戒箍僧衣。花果山險壓損你脊梁皮,得師父放你相隨。休更出你那鎖空房腌見識,振著矢不得伶俐。琉璃腦蓋戒箍圍,比著你那小帽最牢實?!边@時唐僧將緊箍兒咒語演示一遍,孫悟空立即跌倒在地,想摘下鐵戒箍,但已無濟于事。山神見狀又唱道:“恰便似釘釘入頭皮,膠粘在鬏髻。你那凡心若再起,敢著你魄散魂飛。為足下常有殺人機,因此上與師父留下這防身計,劣心腸再不可生奸意。如夢幻出塵世,至誠心謹護持,早去疾回。”
此處情節(jié)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相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孫悟空要吃唐僧肉然后回花果山的舉動,或許是受到了石槃陀故事的啟發(fā)。石槃陀雖然受了“五戒”,但卻可以絲毫不受約束,依然為所欲為。有鑒于此,《西游記雜劇》的作者想象出了可以制約孫悟空的方法,這就是“鐵戒箍”和“緊箍兒咒”。但問題在于,“鐵戒箍”和“緊箍兒咒”是《西游記雜劇》作者的首創(chuàng)呢?還是另有源頭呢?
二、從“腦箍”到“戒箍兒”
根據(jù)《西游記雜劇》的描寫可知,“鐵戒箍”對人體的傷害是十分嚴重的。勒緊到一定程度,可以讓人“魄散魂飛”,甚至被“刺死”,這實際上是由一種名為“腦箍”的刑具演變而來。早在唐代武則天執(zhí)政時,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索元禮等就曾動用過“腦箍”這一刑具。將鐵箍套在犯人頭上,在鐵箍和頭皮的空隙加木楔,用鐵錘敲打。鐵箍越收越緊,受刑者疼痛如刀劈,甚而至于頭顱開裂、腦漿溢出?!杜f唐書·來俊臣傳》載:
來俊臣,雍州萬年人也?!瓋措U不事生產(chǎn),反覆殘害,殘忍荒慝,舉
無與比?!?nbsp;
又以索元禮等作大枷,凡有十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
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
即死,十曰求破家。復(fù)有鐵籠頭連其枷者,輪轉(zhuǎn)于地,斯須悶絕矣。⑦
這兒所說的“鐵籠頭”,就是“腦箍”。唐代之后,腦箍被歷代官府所沿用。如元人鄭廷玉雜劇《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第二折:“好不忍事桑新婦,好不藏情也魯義姑。又不曾麻,下腦箍,你怎么口聲的就招伏?”⑧《明史·刑法志二》載:嘉靖六年,給事中周瑯向皇帝進言,稱“獄吏苛刻,犯無輕重,概加幽系,案無新故,動引歲時?!奔尉富实邸吧钊黄溲?,且命中外有用法深刻,致戧民命者,即斥為民,雖才守可觀,不得推薦。凡內(nèi)外問刑官,惟死罪并竊盜重犯,始用酷刑,余止鞭撲常刑。酷吏輒用挺棍、夾棍、腦箍、烙鐵及一封書、鼠彈箏、攔馬棍、燕兒飛,或灌鼻、釘指,用徑寸懶桿、不去棱節(jié)竹片,或鞭脊背、兩踝致傷以上者,俱奏請,罪至充軍?!?span>⑨ 因為給事中周瑯的進言切中時弊,才引起了嘉靖皇帝的重視。由此不難看出,包括“腦箍”在內(nèi)的各種酷刑在當時已經(jīng)泛濫成災(zāi)。
明代小說戲曲中不乏有關(guān)“腦箍”刑罰的描寫,如《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八回“曾御史參劾提刑官,蔡太師奏行七件事”中,縣丞狄斯彬?qū)徲嵰砂?,“于是不由分說,先把長老一箍兩拶,一夾一百敲,余者眾僧都是二十板,俱令收入獄中?!?span>⑩ 這里的“箍”應(yīng)該就是腦箍。明代湯顯祖 《牡丹亭》第四十出“仆偵”:“那鳥官喝道:‘馬不弔不肥,人不拶不直,把這廝上起腦箍來!’” ? 再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寫縣衙的幾個陰捕對無辜者秀童濫施刑罰:“眾捕盜吊打拶夾,都已行過。見秀童不招,心下也著了慌。商議只有閻王閂、鐵膝褲兩件未試。閻王閂是腦箍上箍,眼睛內(nèi)烏珠都漲出寸許;鐵膝褲是將石屑放于夾棍之內(nèi),未曾收緊,痛已異常。這是拷賊的極刑了。秀童上了腦箍,死而復(fù)蘇者數(shù)次,昏憒中承認了,醒來依舊說沒有?!?? 秀童應(yīng)當說相當堅強了,但面對腦箍這一刑具,還是無法忍受??梢娔X箍這一刑具的殘酷性非同一般。
“腦箍”作為刑具對人的肉體能夠造成巨大的傷害,佛教徒頭上的“戒箍”受其啟發(fā)而來,但只是要求信徒恪守戒律的一種精神威懾?!端疂G傳》第三十一回“張都監(jiān)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中,張青、孫二娘為幫助武松逃脫官府的追捕,設(shè)計讓武松裝扮成行者。孫二娘說道:“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里過,吃我放翻了,把來做了幾日饅頭餡。卻留得他一個鐵戒箍,一身衣服,一領(lǐng)皂布直裰,一條雜色短繐絳,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shù)珠,一個沙魚皮鞘子插著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 ? 不難發(fā)現(xiàn),在孫二娘送給武松的衣物中,有三件與《西游記雜劇》中觀音菩薩送給孫悟空的衣物相同,這就是鐵戒箍、皂直裰和戒刀。看來,這幾樣衣物是當時“行者”必備的物品。所謂“行者”,是指雖然修行但尚未剃發(fā)出家者。皂直裰是為御寒,戒刀本為“供割三衣之用”,所謂“三衣”,是指僧人穿的三種衣服?;蛟S因為行者還不是真正的僧人,所以頭上要戴上“戒箍”,時刻提醒行者要恪守戒律。盡管“戒箍”的警示作用是從“腦箍”而來,但對于行者來說,它不過是一種象征而已。
然而,從《西游記雜劇》到百回本小說《西游記》,觀音菩薩送給孫悟空的“鐵戒箍”或“緊箍兒”卻具備了“腦箍”和“戒箍”的雙重作用?!段饔斡涬s劇》中“鐵戒箍”的威力已如前述,“緊箍兒”的威懾力在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體現(xiàn)的也十分鮮明。第八回觀音菩薩奉如來佛之命,前往東土尋找取經(jīng)之人。如來佛授他五件寶貝,其中有“緊箍兒”和“金、緊、禁”三篇咒語?!凹偃袈飞献惨娚裢◤V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xué)好,跟那取經(jīng)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 看來如來佛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依靠肉體的折磨迫使妖魔皈依佛教,“眼脹頭痛,腦門皆裂”,顯然與刑具“腦箍”的傷害力相同。黃周星評道:“此箍非頭間之箍,乃心上之箍耳。” ? 實際上“緊箍兒”是通過對肉體的懲罰達到精神控制的目的?!熬o箍兒”帶來的“眼脹頭痛,腦門皆裂”,開始時只是皮肉之苦,久而久之,便成為對內(nèi)心的一種震懾。
三、從“戒凡性”到禁錮個性
雖然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的“緊箍兒”源于《西游記雜劇》中的“鐵戒箍”,但兩者仍有明顯不同。首先,孫悟空重回花果山的原因不同。雜劇中孫悟空見唐僧是個胖和尚,便要吃掉他,然后回花果山。小說《西游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孫悟空之所以要離開唐僧,是因為唐僧不滿于孫悟空打死了“六賊”,“緒緒叨叨”。孫悟空“受不得人氣”,不能忍受唐僧的指責埋怨,于是“使一個性子”,一個筋斗,跑得無影無蹤了。? 這時的孫悟空頭上還沒有“緊箍兒”的管束,因此能夠為所欲為,率性而動。第二,雜劇中孫悟空的“凡心”表現(xiàn)為“常有殺人機”,而小說中的孫悟空殺的或是歹徒,如“六賊” 等輩;或是偽裝成人的妖怪,如白骨精之流,從未殺害過無辜百姓。第三,雜劇中觀音菩薩直接出面送給孫悟空鐵戒箍、皂直裰、戒刀等三種衣物,并當著孫悟空將“緊箍兒咒”傳授給唐僧,且明確告訴孫悟空“鐵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獸身,戒刀豁你之恩愛”。小說中則是觀音菩薩化為“年高的老母”,送給唐僧一領(lǐng)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和緊箍兒咒。唐僧哄騙孫悟空說:“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jīng),就會念經(jīng);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當孫悟空戴上帽子后,唐僧默默地念起緊箍兒咒,孫悟空疼得打滾,那緊箍兒“似一條金線模樣”,緊緊的勒在了頭上。? 可見小說中觀音菩薩和唐僧是用欺騙的方式將“緊箍兒”戴在了孫悟空的頭上。
《西游記雜劇》中“鐵戒箍”的作用是戒除“凡性”,與戒刀豁除恩愛同一功用。按照佛教教義,“戒”是為佛教徒制定的戒規(guī),用以防非止惡,與“定”、“慧”共稱“三學(xué)”,為大乘“六度”之一。據(jù)傳釋迦牟尼時已制定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在《西游記雜劇》中,因為孫悟空吃人的獸性未改,所以觀音菩薩讓他戴上“戒箍兒”。觀音菩薩特別叮囑唐僧:“但欲傷你,你念緊箍兒咒。”也就是說,只有當孫悟空傷人的獸性發(fā)作時,唐僧才應(yīng)當念“緊箍兒咒”。但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緊箍兒”的功用則發(fā)生了變化,成為管束、威嚇、懲罰孫悟空,從而制約其個性的有效工具。
小說《西游記》中“緊箍兒咒”又名“定心真言”?!岸ㄐ摹迸c佛教三學(xué)之一的“定學(xué)”相關(guān)。“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tài),佛教以此作為取得確定之認識、作出確定之判斷的心理條件”?!洞蟪税俜鏖T論忠疏》說: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不散,依斯便有決擇智生。”“定”有兩種,一謂“生定”,即人們與生俱有的一種精神功能。一謂“修定”,指專為獲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習(xí)所生者。在中國,“定”往往與“禪”連稱,重在“修心”、“見性”。?
“真言”與佛教密宗相關(guān)?!懊茏凇庇址Q“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為“真實”言教,故名。一般認為是七世紀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別與印度教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中國密教雜密經(jīng)典早在魏晉時期即有譯介,并一直流傳不斷。唐開元四年(716)善無畏帶來《大日經(jīng)》,四年后金剛智及其弟子不空傳入《金剛頂經(jīng)》,從而輸入了密教,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之一。該宗派認為如果眾生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結(jié)印契(特定的手勢)、口誦真言(咒語)、心觀佛尊,就能夠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與佛的身、口、意相應(yīng),即身成佛。其中的口誦真言,也就是“咒語”的來源。?
然而,不難看出,小說《西游記》中的“定心真言”即“緊箍兒咒”并未嚴格符合上述教義。每當唐僧念動“緊箍兒咒”時,并非因?qū)O悟空傷人的“凡性”而起。恰恰相反,大多時候都是因為孫悟空個性鮮明、堅持己見所致。不妨列舉數(shù)例:第三十八回為救烏雞國國王,孫悟空哄騙八戒下到井里,將死去三年的國王背了上來。八戒惱怒在心,向唐僧謊稱孫悟空能夠救活國王,挑唆唐僧念起了“緊箍兒咒”。孫悟空哄騙八戒固然有其頑皮的一面,但其目的卻是為了救人,并無惡意。第四十回孫悟空識破了紅孩兒的詭計,幾次將唐僧從馬上推下來。這種舉動雖然有些魯莽,但用意卻是為了保護唐僧。唐僧不但不感謝,反而認為孫悟空戲弄他,又要念“緊箍兒咒”。
有時孫悟空行為的確有些過火,但即使他承認了錯誤,唐僧仍然毫不留情。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中,唐僧師徒四人被二三十個強盜追趕,孫悟空把他們打得“星落云散”。唐僧“見打到許多人,慌的放馬奔西”。孫悟空又把一個賊人的首級拿給唐僧看,“三藏見了,大驚失色,慌得跌下馬來”,“在地下正了性,口中念起緊箍兒咒來。把個行者勒得耳紅面赤,眼脹頭昏,在地下打滾”。? 唐僧還不罷休,執(zhí)意要將孫悟空趕走。緊接著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孫悟空雖然再三向唐僧保證不再行兇,唐僧“更不答應(yīng),兜住馬,即念緊箍兒咒。顛來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了深淺”。21 孫悟空只好向觀音菩薩求情。
還有幾次是以“緊箍兒咒”來要挾孫悟空,第七十一回孫悟空降伏了怪犼后,將三個紫金鈴藏了起來。觀音菩薩讓孫悟空交出,不然就念“緊箍兒咒”,孫悟空立即將紫金鈴交還。第九十四回天竺國王有意招唐僧為駙馬,孫悟空勸唐僧應(yīng)允。唐僧“越生嗔怒”,以念“緊箍兒咒”讓孫悟空閉嘴。第九十六回寇員外盛情挽留唐僧師徒四人,八戒也勸唐僧多住幾天,孫悟空和沙僧在一旁忍不住笑起來。唐僧責怪孫悟空:“你笑甚么?”就要念“緊箍兒咒”。“慌得個行者跪下道:‘師父,我不曾笑,我不曾笑!千萬莫念,莫念!’”22 顯然,“緊箍兒咒”已經(jīng)成為禁錮個性的有效工具。
如來佛曾傳授給觀音菩薩三個緊箍兒,除了收伏孫悟空外,另外兩個分別收伏了熊羆怪和紅孩兒。值得注意的是,熊羆怪和紅孩兒都神通廣大、個性十足。第十七回觀音菩薩對孫悟空說道:“那怪物有許多神通,卻也不亞于你?!?span>23 雖然觀音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但“那妖起來,提槍要刺”,毫不懼怕。這時,觀音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丟了槍,滿地亂滾”。24 在“緊箍兒咒”的威逼下,熊羆怪只得皈依觀音菩薩,成為守護落伽山的守山大神。這時孫悟空開玩笑說:“誠然是個救苦慈尊,一靈不損。若是老孫有這樣咒語,就念上他娘千遍!這回兒就有許多黑熊,都教他了帳!”25 孫悟空的話語里面暗含著譏諷,表現(xiàn)了對觀音菩薩自私虛偽的不滿。
在取經(jīng)路上的眾多妖魔中,“圣嬰大王”紅孩兒應(yīng)當是魔力最強者之一,也是最難降伏的妖魔之一。他的“三昧真火”連龍王也無法澆滅,讓孫悟空連吃幾次敗仗。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中,孫悟空對八戒、沙僧說道:“這妖精神通不小,須是比老孫手段大些的,才降得他哩。”26 八戒誤將紅孩兒認作觀音菩薩,又被紅孩兒捉去,孫悟空只好向觀音菩薩求救。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中,紅孩兒并不把觀音菩薩放在眼里,“望菩薩劈心刺一槍來”?!坝^音菩薩化道金光,徑走上九霄空內(nèi)”。紅孩兒冷笑道:“潑猴頭,錯認了我也!他不知把我圣嬰當做個甚人。幾番家戰(zhàn)我不過,又去請個甚么膿包菩薩來,卻被我以槍,搠得無形無影去了,又把個寶蓮臺兒丟了。且等我上去坐坐?!奔t孩兒坐上寶蓮臺后,觀音菩薩施展法力,將寶蓮臺變?yōu)榈都?,紅孩兒只得表示愿意皈依法門。但當觀音菩薩將他放出后,他綽起長槍,又向菩薩劈臉刺來。觀音菩薩取出金箍兒,迎風一晃變?yōu)槲鍌€箍兒,套住了紅孩兒的頭與四肢。又念起“金箍兒咒”,紅孩兒疼得“搓耳揉腮,攢蹄打滾”。即使如此,他還要挺槍去刺挖苦他的孫悟空。27 可見觀音菩薩收伏妖魔,是通過懲罰肉體達到禁錮個性的目的。
四、從禁錮個性到“求放心”
由以上論述可以得知,孫悟空及其前身的反抗精神和桀驁不馴的性格有一個發(fā)展演變過程?!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分械暮耸瘶勍映鲇趥€人安危的考慮,對保護唐僧取經(jīng)左右搖擺,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放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猴行者比唐僧還要小心謹慎,途經(jīng)西王母池時,他說“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萬七千歲,不曾來也?!碧粕f:“愿今日蟠桃結(jié)實,可偷三五個吃?!彼卮鸬溃骸拔乙虬税贇q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來到西王母池前,唐僧只問了一句:“此莫是蟠桃樹?”他趕忙說:“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猶怕。”28 結(jié)果還是被西王母輕易拿下,配至花果山紫云洞。因為《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猴行者沒有表現(xiàn)出強烈的個性和反抗精神,因此“緊箍兒”及“緊箍兒咒”也就沒有必要出現(xiàn)。
明初楊景賢《西游記雜劇》中孫行者的個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十足的野性,他初次見到唐僧便想將其飽餐一頓,這與其他妖魔鬼怪完全一致。他儼然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妖猴,正如他本人所說:“一自開天辟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擾,七冥北斗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攪海翻江。金鼎國女子我為妻,玉皇殿瓊漿咱得飲。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zhuǎn)煉得銅金鐵骨,火眼金睛?!彝档猛跄赶商野兕w,仙衣一套,與夫人穿著。”29 面對這一妖猴,李天王也無可奈何,只能對觀音菩薩感嘆道:“這廝神通廣大,如何降伏得他。”30 他的這種野性與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相比,顯然缺乏某種精神因素。他未與玉皇大帝一爭高下,也沒有自封為“齊天大圣”,更沒有喊出“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驚世之語。他的野性表現(xiàn)為“常有殺人機”的“劣心腸”,因此觀音菩薩的“鐵戒箍”從肉體上對其實行懲罰,雜劇作者顯然是非常贊同肯定的。
《西游記雜劇》創(chuàng)作于元明之際,程朱理學(xué)是這一時期社會文化思想的主流。以“鐵戒箍”來制約孫悟空的“凡心”、“野性’,與程朱理學(xué)的主張相一致。從《西游記雜劇》的描寫也可看出,唐僧只念過一次“緊箍兒咒”,是為了驗證“緊箍兒咒”是否靈驗。此后,唐僧從未因為孫悟空剿滅妖怪而隨意念動“緊箍兒咒”。這就是說,“鐵戒箍”和“緊箍兒咒”對孫悟空的精神制約已經(jīng)成功。如果唐僧反復(fù)念“緊箍兒咒”,反而降低了其應(yīng)有的威力。
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個性要復(fù)雜得多,簡而言之,前七回充分表現(xiàn)了他放縱不羈的個性特征。他既不像《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猴行者那樣膽小怕事,也不像《西游記雜劇》中孫行者那樣一味蠻干,他攪亂三界是為了滿足自己那不可窮盡的欲望: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寫孫悟空鬧龍宮借兵器、鬧冥界銷名號,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寫孫悟空鬧天宮要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都極為鮮明地揭示出了這一特征。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作者渲染孫悟空的欲望有著深刻用意,并非僅為肯定孫悟空的反抗與自由意識。因為緊接著小說便寫孫悟空在五行山下等待五百年,一旦遇見唐僧,便高興地大喊:“我?guī)煾竵硪?!我?guī)煾竵硪?!?span>31 清初文人黃周星在第三回回前評道:“篇中忽著‘放下心’三字,是一回中大關(guān)鍵。蓋心宜存不宜放,一存則魔死道生,一放則魔生道死?!诵牟乓环畔?,便有六怪相隨而來?!募葹榱\所迷,又安得惺惺如故?于是,樂而醉,醉而睡,睡而勾死人來矣。神昏意亂,樂極悲生,此又‘放心’之大效驗也。”32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在第四回回后總評中說道:“定要做齊天大圣,到底名根不斷,所以還受人束縛,受人驅(qū)使。畢竟并此四字抹殺,方得自由自在?!?span>33 這兩位不同時代的評論者都表明了同一觀點,即必須收回那顆“放縱之心”才能修成正果。《西游記》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才將孫悟空置于全書之首,并以前七回非常情晰地勾畫出了孫悟空由“放心”到“定心”的過程。
但是“定心”不是對個性的禁錮,目的在于“求放心”、“致良知”, 所以還必須經(jīng)過八十一難的反復(fù)磨練,即所謂“修心”。按照心學(xué)的主張,“修心”依靠的是內(nèi)心的自覺,而非外力的逼迫。明代心學(xué)的肇始者陳獻章(1428-1500)和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都力主此說。陳獻章被黃宗羲譽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34,他繼承了南宋陸九淵心學(xué)的本體論學(xué)說,創(chuàng)造了以個體人生為世界主宰的本體觀,以此與程朱理學(xué)相區(qū)分。他主張心是本體,認為心、道之間存在著本質(zhì)聯(lián)系,道體現(xiàn)為心。因此,以個體自我之心,可得道之本體。陳獻章的學(xué)說在當時雖未得到朝廷的承認,但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卻逐漸擴大,正如黃宗羲所說:“有明之學(xué),至白沙(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始入精微,其吃緊功夫,全在涵養(yǎng),喜怒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后大。兩先生之學(xué),最為相近……”35
王守仁的心學(xué)思想正式形成于正德、嘉靖年間,他批評朱熹的“格物”說分裂了“心”與“理”,導(dǎo)致了學(xué)問與修養(yǎng)的分離,于是他在陸九淵“心即理”說的基礎(chǔ)上進而論道:“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fā)之事父便是孝,發(fā)之事君便是忠,發(fā)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36“致良知”是王守仁全部思想的集中和概括,表達了他的心學(xué)宗旨。他說:“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所由分也。”37 他所說的良知,是每個人獨立人格與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致良知”就是發(fā)揮自我意識的作用。其具體方法則可歸納為一靜一動,既要息除念慮,專注于內(nèi)心,又要“事上磨煉”,在心體上下功夫。嘉靖年間,王守仁的心學(xué)思潮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正如《明史·儒林傳序》所稱:“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學(xué),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fù)幾人矣。”38
關(guān)于百回本小說《西游記》的成書時間,學(xué)術(shù)界雖然存在爭議,但從嘉靖、萬歷間人周宏祖的《古今書刻》已著錄有“魯府”和“登州府”刊刻的《西游記》來看 39,其成書時間應(yīng)不晚于萬歷初年。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問世時,王學(xué)已成為社會主要思潮,而王學(xué)左派尚未形成。因此百回本小說《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主旨帶有鮮明的心學(xué)色彩,全書通過孫悟空由“放心”而“定心”,由定心而“修心”,形象化地表明了心學(xué)的主張。《西游記》第十四回寫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被唐僧解救出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剿滅“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等“六賊”。然而這一舉動卻遭到了唐僧的指責,悟空“按不住心頭火發(fā)”,一個筋斗便離開了唐僧。聽龍王講了“圯橋進履”的故事后,他沉吟半晌,回心轉(zhuǎn)意,決定重回唐僧身邊。孫悟空之所以離開唐僧,不是對取經(jīng)心存疑慮,更不是因為要吃唐僧,而是不愿受人管束。為了控制悟空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小說作者在以往“鐵戒箍”的基礎(chǔ)上,讓觀音菩薩給悟空戴上了“緊箍兒”,并傳授給唐僧《定心真言》。悟空被“緊箍兒”束縛住后,“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晃一晃,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聽說這是觀音菩薩的主意時,他還要上南海打觀音菩薩。只是因為懼怕觀音也會念“緊箍兒咒”,這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束一束錦布直裰,扣背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進”。40可見作者對觀音菩薩的做法持一種矛盾態(tài)度,既對悟空個性遭受壓制表示不滿,又對悟空能夠收斂自我表示贊同。從小說情節(jié)的進展來看,每當唐僧念《定心真言》時,又總是冤枉了悟空。這不僅是為了諷刺唐僧是非不辨、冥頑迂腐,而是要通過“緊箍兒”和“緊箍兒咒”告訴人們,修心不能完全依賴于禁錮個性的強硬措施,更需要內(nèi)心的自覺。試看,每當唐僧不分青紅皂白念緊箍咒時,悟空嘴上雖說不敢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他那降妖伏魔的行動也并未因此而停止。因此小說中的“緊箍兒”和“緊箍兒咒”作用十分明顯,一方面對禁錮個性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了對“求放心”的肯定。
注 釋
① [唐]慧立、彥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見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103頁。
② ④ ⑤ [宋]無名氏《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見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156、160頁。
③ 王國維《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跋》,見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頁。
⑥ [明]楊景賢《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雜劇》,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3年版。
⑦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來俊臣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288-3289頁。
⑧ [元]鄭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明脈望館?!豆琶译s劇》本。
⑨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315頁。
⑩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局影印明萬歷本,第1139頁。
? [明]湯顯祖《牡丹亭》,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頁。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23頁。
? 《水滸傳》,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522頁。
? ? ? ? 21 22 23 24 25 26 27 31 [明]吳承恩《西游記》,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92、175、178、692、695、1150、215、217-218、218、506、520-522、165頁。
? [清]黃周星《西游記》第十四回回前評,見吳承恩《西游記》,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頁。
? ? 參見杜繼文、黃明信主編《佛教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29、36-37頁。
28 [宋]無名氏《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頁。
29 30 [明]楊景賢《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雜劇》第三卷第九出,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3年版。
32 [清]黃周星《西游記第三回回前評》,見吳承恩《西游記》,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頁。
33 [明]李贄《西游記第四回回后總評》,見吳承恩《西游記》,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頁。
34 [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卷首《師說·陳白沙獻章》,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頁。
35 [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卷五《白沙學(xué)案》,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8頁。
36 [明]王守仁《傳習(xí)錄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
37 [明]王守仁《傳習(xí)錄中·答顧東橋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頁。
38 [清]張廷玉等《明史·儒林傳序》,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222頁。
39 [明]周宏祖《古今書刻》,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頁。
40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頁。
END
編輯整理 | 西游記學(xué)刊
文章來源 | 中國西游記文化研究會學(xué)術(shù)研究中心
征稿郵箱 | xkzg@xiyoujiwenhua.org.c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