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姚文瀚繪《七夕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星河燦爛,長空廣袤,烏鵲填河成橋。
牛郎和織女駕乘祥云,在隨從的陪同下,奔向鵲橋。
正是: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
其實,牛郎和織女相愛前,它們只是星星,比太陽還要大的恒星。
古人密切關注星象和物候,發(fā)現(xiàn)牛郎星和織女星對耕織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時候的牛郎和織女,還只是純粹的工作關系。
對這兩顆星神較早的記載,見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小雅》:
“跂(qì)彼織女,終日七襄(xiāng)。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àn)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織女雖然忙,卻沒有織出一匹布;牛郎盡管亮閃閃,卻不能用來拉車。
每年七月黃昏的時候,織女星高懸在頭頂?shù)囊箍?,她是北方夜空第二亮的星?/p>
七月也是古代女子開始紡紗織布的季節(jié),人間的織女,期盼天上的織女星神賜她們心靈手巧,繡出絲綿云錦。
(明人繪《宮蠶圖》,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畫《胤禛耕織圖》,故宮博物院藏)
向織女星神“乞巧”的星宿崇拜,成了“七夕節(jié)”的主題。隨著古人對織女星旁邊那顆牛郎星的遐想,愛情給“七夕”帶來了更浪漫的溫情。
漢高祖寵愛的戚夫人,她有一個侍兒叫賈佩蘭。據(jù)傳,賈佩蘭出宮嫁人后,回憶起當年在宮里的趣事,專門說到:“七月七日……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保ā段骶╇s記》卷三)
最早描寫“七夕”愛情的詩歌,應是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p>
最早明確牛郎織女夫妻關系的,應是《昭明文選》對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句,引用曹植《九詠》注的解釋:“牽牛為夫、織女為婦……七月七日乃得一會?!?/p>
牽牛就是牛郎星。牛郎星是丈夫,織女星是妻子,每年七月七日才能見一次面。
為了愛情,唐玄宗還為楊貴妃在宮中建了一座“乞巧樓”。之所以要建乞巧樓,或許是因為樓越高,離天上的織女神越近,得到“巧”的可能性就越大。像這樣: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乞巧活動結(jié)束后,人去樓空,就剩唐玄宗和楊貴妃月夜獨處。“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p>
趟過唐詩宋詞的瑰麗長河,“七夕”的愛情色彩,讓人越來越著迷。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孟浩然、李商隱、杜牧、盧照鄰、韋應物、劉禹錫、溫庭筠、辛棄疾、柳宗元、蘇軾、秦觀、柳永、李清照……都寫過“七夕”。
杜甫《牽牛織女》:“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p>
崔顥《七夕》中的“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描述的,就是古代女子月下穿針引線的乞巧活動。
(《月曼清游圖》,故宮博物院藏)
天上佳期無別緒,人生清味是同游。杯深不覺憑欄久,河影星光共一樓。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七月乞巧)
大暑過,立秋來,又是一年秋風起?!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p>
杜牧《秋夕》里的“畫屏”,就是畫有圖案的屏風。類似這樣: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屏風藏品。
屏風上雕有高懸天空的明月,有或坐或跑的小鹿,有鮮花奇草,有溪水潺潺,一幅月鹿花溪的美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