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第二十三章,本章老子用狂風(fēng)暴雨,不能持久的道理,說明;統(tǒng)治者如果施狂暴,那肯定也長不了。最好的治國方法,就是“無為”而治。即“希言”,少發(fā)號(hào)施令,不打擾百姓(《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悠兮,其貴言”),這才合乎自然,合乎“道”和“德”。如果失“道”又失“德”,就一定會(huì)面臨失敗的結(jié)局。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而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曾在《資治通鑒故事》看到本章的“譯詩”很有意思,且與譯文相似,特摘來分享:
發(fā)號(hào)施令盡量少,百姓安樂不受擾。理想國君應(yīng)如此,合乎自然才最好。狂風(fēng)難刮一早晨,暴雨不能整天澆??耧L(fēng)暴雨哪里來?天地一手來制造。天地狂暴尚難久,人間狂暴長不了。按照“道”、“德”施政令,他和“道”、“德”同命運(yùn)。失“道”失“德”胡亂來,他和失敗就同在。誰能跟著“道”“德”走,“道”“德”和他交朋友。誰要失“道”又失“德”,失敗和他手拉手。國君若是失民心,百姓對他就不信。
《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本章我們大可以可以和第二十二章作比較,老子重在說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不良后果。從“道”的觀點(diǎn)來看,這些行為就像“剩飯”、”腫塊“一樣,為有“道”之人所不齒。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日余食贊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身子反而立不牢;邁起大步想要前進(jìn)得快,反而不能遠(yuǎn)行且落后。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應(yīng)該叫做剩飯菜,又可叫它腫瘤塊。因?yàn)樗鼈兪橇钊藚拹旱臇|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我們回顧下《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中提到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文獻(xiàn)參考——《資治通鑒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