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茶葉種植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飲茶習俗的變更,飲茶器具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
從先秦的陶器、青銅,到唐宋的「南青北白」、茶爐茶碾,再到明清的青花紫砂琺瑯彩,埋藏在時代中的老茶具成了見證一段歷史的依據(jù)。
老茶具為后世解讀古代飲茶史打開了一扇窗戶,使后人得以一窺古人飲茶生活的別趣與詩意。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人對茶的認識僅停留在藥用價值階段。早在距今8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便已出現(xiàn)。
當時的陶制品可看作早期茶具的源頭。分布于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的代表。
戰(zhàn)國
戰(zhàn)國時期,南方一帶士人階層已開始飲茶。時人以爐煮茶。圖為仿青銅器的原始瓷鼎式爐,盤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兩側(cè)有兩耳,系陪葬用的明器。
秦漢
秦漢時期,人們采用羹煮法飲茶,出現(xiàn)了以青銅釜為代表的煮茶器具。將茶碾碎后,加入蔥、姜、鹽等,在釜中煮飲。
漢代獸耳青銅釜斂口,平底,腹微鼓,器壁較薄,兩側(cè)肩部有對稱的獸面環(huán)形把手。
東漢時期的原始瓷燒制技術(shù)更為成熟。彼時飲茶在南方四川一帶士人間流行,以煮茶為主,時稱「茗粥」。
圖為陪葬用明器,由火膛和煙囪及灶體組合而成,灶體上再承一雙耳釜及斂口釜,是東漢時期灶臺的真實寫照。
魏晉南北朝
兩晉南北朝是越窯青瓷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南方一帶的士族上層漸漸流行飲茶。
南方越窯繁榮發(fā)展,越窯青瓷茶具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并出現(xiàn)了為防止茶碗燙手而設(shè)計的新型茶具:盞托。
唐
唐代茶葉種植面積大增,茶事興盛,飲茶方式更為藝術(shù)化。茶葉以團餅茶為主,多煮飲、煎飲:將茶餅炙烤后放入茶碾中碾成末,入茶羅篩選,以茶盒儲茶。
將水放入茶釜,置于風爐上煮至「水泡如魚眼」,投放茶末。飲茶方式的細致化使相應的茶具應運而生。陸羽在 《茶經(jīng)·四之器》中提到的茶器便有29種之多。
唐代陶瓷業(yè)發(fā)展迅速,以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 唐代白釉茶具( 左:白釉煮茶器;右:邢窯白釉玉璧足茶碗)
越窯地處浙南,茶葉經(jīng)濟發(fā)達,使越州青瓷成為諸多瓷窯中的佼佼者。其中以茶甌最為典型。
茶甌又分為兩類,一類以玉璧碗底為代表,「口唇不卷,底卷而淺」;一類碗口為花形,圏足稍外撇。邢窯位于河北內(nèi)丘,陸至認為邢「稍遜于越」。
邢窯白瓷堅實致密,瓷化程度較高,更為大眾化,以白瓷茶碗較為典型。
唐代對外交流高度頻繁,廣泛吸納西方金銀器加工工藝與琉璃制作技術(shù),制造了大量金銀及琉璃茶器。其中以1987 年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鎏金銀茶具與琉璃茶盞及盞托最具代表性。
△ 唐代茶具
宋
宋代茶葉品飲更為考究,以點茶和斗茶最具特色,茶具藝術(shù)也進入一個全新階段。不同于唐代的煎茶法,點茶法是將茶葉末置于茶盞,再用湯瓶點茶注湯。因而茶筅、湯瓶、茶盞成為宋代點茶必備的器具。
審安老人繪《茶具圖贊》,將宋代12種典型茶器分門別類,并「封」以官爵,時稱「十二先生」。
宋代陶瓷技術(shù)爐火純青,窯口數(shù)量為史上之最。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形成于此時。汝窯瓷胎色灰白,胎質(zhì)細膩,釉層較?。欢ǜG以白瓷著名,另有醬釉、黑釉、綠釉更為名貴。
官窯主要為南宋宮廷燒制禮器及生活用器;鈞窯瓷器經(jīng)窯變表面生成自然紋樣。傳世哥窯瓷胎骨較厚,以仿古代青銅器物為主。
△ 宋代茶具
元
元代處于唐宋團餅茶向明清散茶沖泡的過渡階段,瓷器發(fā)展也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
元青花大量外銷。卵白釉是元代瓷的創(chuàng)新品種,由青白釉發(fā)展而來,釉層更厚,呈失透狀,又名鵝蛋青。相傳此類器具為元代樞密院定制燒器,故稱「樞府釉」。
明清
明清時期,散茶替代了團餅茶,沖泡方式較前朝大大簡化。茶碾、茶羅、湯瓶等茶器皆廢棄,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茶以「青 翠為勝」,「盞以 雪白者為上」。點茶法被淘汰,宋代推崇的黑釉盞式微,景德鎮(zhèn)白瓷取而代之。
景德鎮(zhèn)在明清兩代成為瓷都,制瓷工藝達到歷史高峰,制造的茶器品種多樣,造型各異,釉色豐富,有青花、釉里紅、單色釉、琺瑯彩等。
△ 清代茶具
其中以青花瓷最具代表性。成熟的青花瓷誕生于元代,并大量銷往海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在燒制工藝和產(chǎn)量上都達到歷史高峰。
青花瓷屬釉下彩瓷,其制作是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青白相映,華而不艷。青花茶具種類多樣,以茶壺、茶碗、茶洗、茶海、茶盤、茶船等最為常見。
明代的散茶沖泡直接推動了紫砂壺業(yè)的發(fā)展。相傳紫砂礦土最早由江蘇宜興金沙寺僧發(fā)現(xiàn),而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供春被認為是紫砂壺制作的鼻祖。
△ 清代茶具
《中國陶瓷史》記載紫砂器早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北宋梅堯臣就曾在《宛陵集》里留下「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詩句。
紫砂壺由于其獨特的材質(zhì)與窯燒方式形成了致密的雙氣孔結(jié)構(gòu),吸附性強,能 夠保存茶香,使茶味醇厚雋永。茶素日漸滲入陶質(zhì),只泡清水亦能散發(fā)茶香。
清代紫砂壺制作工藝大大提高,造型多樣,以石瓢、合歡、匏瓜、井欄等壺式為典型。其中「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所設(shè)計的「曼生十八式」最為著名。
明清時期,文人銘壺興盛。陳鴻壽將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他與宜興紫砂名家楊彭年合作的曼生壺更是為世所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