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好的感受”不一定就會把我們引向好的目標和結(jié)果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進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感受。
我們都知道,人是進化的產(chǎn)物。說白了,我們的存在本質(zhì)上是在為我們的基因服務(wù)?;蛳胍粡?fù)制和傳播,我們就得好好求生存求發(fā)展,要覓食,要求偶,要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斷奮斗。那么,怎樣才能確保我們會去做對基因復(fù)制有利的事情呢?感受自然就是最好的工具了。
不管感覺最初在何時出現(xiàn),行為科學家對于“好感覺和壞感覺的最初作用”已經(jīng)基本達成一致:使生物體接近對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對其有害的事物。接近和躲避是最基本的行為決定,感覺則像自然選擇的工具,它可以引導(dǎo)我們做出有利于基因復(fù)制和傳播的“正確決定”。那些對于生存和繁衍有利的事情,自然選擇就會給予我們快樂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就會促使我們?nèi)プ非筮@樣的事物。相反,那些對我們有危害的事物最好躲開,所以自然選擇就給了我們厭惡的感覺。
可問題是,我們的感覺是自然選擇在特定的原始生存環(huán)境下設(shè)計出來的,和過去相比,我們當下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在當時有利于我們生存的偏好換到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就不一定是有利的了。
比方說,“懶惰”原本是進化賦予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食物匱乏的原始生存環(huán)境,它能幫助我們避免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謂的“拖延癥”不過是大腦為了省力而產(chǎn)生的一種本能抵抗。如今,它卻成了阻礙我們成長和發(fā)展的障礙。
再比如,我們之所以會進化出“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本能,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群體中生存和繁衍。自我意識會使得我們經(jīng)常思考和評價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特別在意別人怎么看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受人喜愛,擁有更高地位人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基因傳播,所以自然選擇鼓勵我們?nèi)ヅψ非笏说恼J可,去追求更高的地位。當我們得到了認可和更高地位時,我們就會感到特別快樂,當我們的地位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在過去的狩獵—采集時代,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非常有限,而且身邊的人彼此間都很熟悉,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所以我們不需要總是去擔心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擔心自己地位下降。然而在網(wǎng)絡(luò)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信息和機會大大增加了,這個時候,自我意識反而會帶來麻煩,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自己的地位,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不是“足夠好”,是不是“足夠成功”。
事實上,現(xiàn)在很多人越來越焦慮,就是因為自我意識太強,太依賴于社會認可,以及與他人對比之后的優(yōu)越性所帶來的快感了,而這種感受卻正在變得越來越難獲得,因為需要比較和在意的人太多了。即便是獲得了,這種快感也是十分短暫的,因為不管你多優(yōu)秀、多成功,你總會發(fā)現(xiàn)更成功、更優(yōu)秀的人,于是你又會因為自我地位受到威脅而感到焦慮,并因此而去尋求更多的認可和更大的成功。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不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錯配”,我們的感受依然不是完全可靠的,因為我們是自然選擇塑造出來的,自然選擇的目標是實現(xiàn)基因的復(fù)制與傳播,別無他求。自然選擇根本不關(guān)心我們的長期幸福,正如這句話所說的那樣:we are created not to be happy but to reproduce.(我們被創(chuàng)造出來不是為了獲得幸福,而是為了繁衍)。假如一種幻覺有利于我們祖先的基因傳播,自然選擇會毫不猶豫地迷惑我們,使我們分不清什么能夠帶來持久的幸福、什么不能。
我們常常容易把快樂的感受和幸福弄混,認為幸福就是要讓自己一直處于快樂的、積極的情緒之中。其實,不光是普通人,很多心理學家也都這么認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都把“快樂的情緒”看成是幸福的核心內(nèi)涵。
后來,塞利格曼自己也意識到這種過于強調(diào)主觀感受的定義方法存在著一些問題,于是,他對幸福進行了重新的定義,他把那種強調(diào)生活滿意度的幸福叫做happiness,它側(cè)重的是快樂的情緒,而真正的幸福應(yīng)該是一種蓬勃發(fā)展(flourish)的人生狀態(tài),這種幸福叫做well-being。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我們?nèi)プ非蟮娜松?/span>
那么,蓬勃發(fā)展的人生狀態(tài)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呢?用我自己的話來解釋就是,能夠投入地去做那些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可以不斷提升,并且還能與他人建立起積極的連接。
這種狀態(tài)聽上去很美好,然而這個過程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與快樂,而是充滿著迷茫、困惑與艱辛,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沒有人一開始就擁有很強的能力,人生的方向都是在一步步探索出來的,能力也都是通過不斷走出舒適區(qū),不斷迎接新挑戰(zhàn),才能慢慢積累而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定要承受很多的“痛苦”,比如迷茫和不確定性的痛苦,沒有掌聲和鼓勵的痛苦,突破舒適區(qū)的痛苦,失敗的痛苦等等。如果我們無法克服自己想要“尋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性,總想立刻得到快樂或者消除痛苦,那么只要遭遇了困難情緒,感到有所不安,我們就會想要逃避,想要向外尋求安慰或者某種快感。
這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現(xiàn)狀:想要幸福,卻討厭困難,總是在想方設(shè)法用更輕松的方法獲取幸福,結(jié)果卻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
事實上,那些能夠找到人生方向的人并不是不迷茫,他們也迷茫,也困惑,只不過他們接受迷茫和困惑,他們知道人生原本就沒有什么確定的答案,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所以他們不會讓迷茫阻止自己探索、行動和試錯的步伐。
而那些擁有成就、獲得了尊重與認可的人,也并不是一開始就很厲害,他們也經(jīng)歷過默默無聞的成長和奮斗過程,他們也遭遇過無數(shù)的挫敗,只是他們扛過來了,沒有選擇逃避。
毋庸置疑,幸福的生活肯定離不開快樂的感受,但快樂的感受卻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因為幸福還與自我成長,能力發(fā)展,以及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息息相關(guān),這些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qū),需要我們?nèi)ビ赂业孛鎸涂朔N種挑戰(zhàn)。
由此可見,痛苦實際上也是幸福的一部分(痛并快樂著),正如《與內(nèi)心的沖突和解》這本書里所寫的那樣:“你不想面對的是什么?然而只要勇敢面對它,你的人生道路必將開闊起來,無論過程多么艱辛?!?/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