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碑》,全稱《東武侯王基碑》。隸書,由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在洛陽關林。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陽城北十五里處農(nóng)民掘地得之,后移至洛陽城明德中學中,嵌于壁間。初出土時,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鑿,朱書燦然。惜因未加保護,書丹之字很快磨滅。這塊碑因此成了一塊很特殊的碑。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云:“三國時刻石惟有《九真太守》、《天璽紀功》(《天發(fā)神讖》)、《國山碑》及《受禪》、《上尊號》、《封孔羨碑》數(shù)種,久為世所傳摹。邇年創(chuàng)見諸碑尤多,奇?zhèn)ト粲柙陉P中訪得褒城李苞《石門》題字,孫孝廉星衍游句容訪得吳《衡陽太守葛祚碑》及此皆金石家所未著錄;足與史傳發(fā)明,殊可寶也。”
同時,它雖然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碑,但卻成為漢魏時碑刻系先書丹后鐫字的有力的實證。碑主王基,字伯輿,東萊(魏治掖,今山東掖縣)曲城(故城在今掖縣東北)人。歷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xiāng)公、元帝五代,文武兼?zhèn)?,勛著魏室。官至東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贈司空,謚“景侯”。《三國志·魏志》有傳,業(yè)績、官職與碑文多合。
《王基碑》的書法與魏之《受禪表》、《上尊號》以及《曹真殘碑》近似,結法嚴整,用筆斬截,風神雄健清雋。其運用所謂“折刀頭”的筆法更為強烈(參見《受禪表》條),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書,故評家亦指其“上托隸源,下開魏齊風范(由云龍《定庵題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