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接到一個特殊的燒造任務,任務下達后,卻無論如何都燒不出來。
為啥呢?
因其燒制工序復雜,而且技術難度大,屢燒屢敗。
這玩意的名字叫龍缸!
是明代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制的一種專供宮廷使用的官窯大缸,因器身用青花繪畫龍紋裝飾而得名。
目前存世的龍缸以嘉靖朝居多,口徑最大可達70cm以上。
《景德鎮(zhèn)陶録》中記載:“洪武二年(1369),設廠于鎮(zhèn)之珠山麓.......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大小橫窯六種共二十座”。
《景德鎮(zhèn)陶録》中記載:“明廠有'龍缸窯',稱'大龍缸窯’,亦曰'缸窯'。窯制前寬六尺,后如前,饒五寸,入身六尺,頂圓......每窯約用柴百三十摃,遇陰雨或有所加?!?/span>
可見,洪武二年已經(jīng)開始籌謀燒制龍缸,每窯燒造出一個大龍缸就需要用木柴一百三十扛。
曾有人估算,明代御窯廠大型瓷器的燒制每件需花費銀五十八兩八錢,而當時一般器型官窯瓷器也只需要白銀一兩而已。
民間窯廠燒造的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約八九十扛,燒造一窯大龍缸就要比民窯多出四五十扛的柴量。
明早期青花大龍缸,上海博物館
嘉靖時期,青花龍缸開始大量燒造,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供御”條多處記載燒造龍缸事,其中:二十三年“外青雙云龍寶相花缸一百二十口”,二十五年“青花白瓷青雙云龍等花缸三百口”。
可見,嘉靖時期燒造的龍缸很多。
《明神宗實錄》中記載:萬歷十三年(1585)四月乙卯,“閣臣附奏云,臣等又聞燒造數(shù)年新式大龍缸亦屬難成,請并停之、票入,上欣然從焉?!?/span>
萬歷十三年,任江西巡撫的陳有年在《乞免難成燒造疏》中記載:當時窯廠奉旨燒造龍缸等器物,雖“廣洵博諏、經(jīng)心設法、重懸賞格、召募智巧匠人,采擇泥土、廣造坯胎,入窯屢次試燒、百無一成,悉皆坼裂......龍缸花瓶之類,百不得五,謂之難成......又有大樣龍缸,高闊難成。'
不論是陶錄還是實錄里面記載的都是難以燒成,成品率極低。
為滿足宮廷的需要,御窯廠內(nèi)還設置一個燒制龍缸的部門,到處網(wǎng)羅出色的工匠和各種夫役,專門燒造龍缸。
明嘉靖龍紋青花大缸 土耳其 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藏
萬歷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窯工們因技術、原料等原因,無法再燒制出大龍缸,因此遭到負責此事的總管潘相的重罰,引得整個御窯廠人心惶惶。
隨著燒造期限的臨近,潘相更是變本加厲對窯工進行苛索。一個姓童名賓的窯工見到同僚們?yōu)闊忑埜姿啵瑧嵖y平,縱身躍入窯內(nèi),以示抗議。
窯工們對童賓之死悲痛萬分,順勢發(fā)起對潘相的反抗,制造暴動。
朝廷為平民怨,緩和局勢,便在御窯廠的東側修建“佑陶靈祀”。
這也是官方默許了給董賓建立牌位紀念的行為。
到了清代,在唐英的大力推動下,董賓逐漸被神化,民間稱其為風火仙師。
自此,童賓一直被奉為景德鎮(zhèn)的窯神,窯工們將工作的壓抑和對燒瓷的信念寄托在窯神身上,每年祭祀時都是熱熱鬧鬧的。
《陶冶圖說》之《祀神酬愿》
清朝督陶官唐英,將董賓的故事寫入《龍缸記》中,一方面是敬其魄力,另一個方面是在其管轄的窯工心中塑造一個神人,以神治人,妙也。
唐英所著《龍缸記》中記載:“青龍缸,邑志載,前明神宗間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憫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
這種大缸為何如此重要,數(shù)朝皇帝即使是屢敗也要屢燒呢?
因為這種大缸燒成后主要是放在皇陵、太廟等皇家祭祀重地使用。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嘛。
還有就是故宮是以木質(zhì)結構的建筑群,宮內(nèi)的防火事項極為重要,以大缸來儲水防火是一個好的辦法。
因其結實耐用,還被用來儲存糧食、油等。
萬歷御窯已經(jīng)無法燒出像樣的大龍缸了,以至于萬歷皇帝的定陵中不得不使用嘉靖朝的龍缸,這也是當皇帝的無奈。
來源:本圖文轉載自網(wǎng)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