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梧葉,80后,老文青,純爺們,少女心。內(nèi)心單純的教書匠,行為純粹的寫字人。影視情感,成長感悟,隨手涂鴉,聊以自娛。
昨晚更新的《人世間》,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拜訪,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jié)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y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著,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周秉義自不必說,上山下鄉(xiāng)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jīng)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guī)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里,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里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后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里,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為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qū)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xiāng),但是做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為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后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干的還是體力活。
最為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里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里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干,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里,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里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后來,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馮化成被抓了起來,周媽媽因此暈倒,緊接著周秉昆也坐了牢,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統(tǒng)統(tǒng)都扔給了鄭娟。
那半年時間里,鄭娟一邊要照顧仨孩子,一邊要伺候癱瘓在床的周媽媽,為了給周媽媽按摩,一雙手都給磨爛了。
劇中有個細節(jié),等到周秉昆出獄之后,鄭娟說周志剛經(jīng)常往家里寄錢,似乎并沒有說到周秉義和周蓉,雖然這跟他們不知道家里的情況有關,但是我猜測,這兄妹倆應該是沒有往家里寄錢的。
不知道周蓉是在什么時候知道母親昏迷的事情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對周秉昆兩口子拖累最多的人。
等到后來一家團聚的時候,周秉昆和鄭娟忙前忙后,周蓉一家和周秉義兩口子,雖然也在做家務,但是在我的直覺里,他們一直處于“半客人”狀態(tài)。
記得那次,知道周蓉要回家的消息之后,周秉昆馬上就準備買電風扇,雖然是因為他心疼鄭娟,卻也是因周蓉他們而起。
這些年來,周秉昆夫婦在家里照顧老人,撫養(yǎng)孩子,還得打點鄰里關系,收拾哥哥姐姐留下的爛攤子,也實在太難了一些。
只是很可惜,雖然他們付出了這么多,但是等到周秉義和周蓉兩家人回來之后,眾人都只看到他們身上的光環(huán),卻忘了這些年來,如果不是周秉昆和鄭娟這兩只螢火蟲的話,周家可能早就沒了。
而且,這些年來,對鄰里幫助最多的人,也是周秉昆夫妻。
其實,周秉昆這樣的情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在我的同齡人中,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正如老話所說,十個指頭有長短,孩子的能力也不會絕對相同。
能力強一點的,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并不多;如果家里有念書念出來吃了公家飯的,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工作上,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之后,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也就更少了。
相反,那個念書不好,能力不好,只好留守在家的孩子,反倒成了陪伴父母最多的人,也是對父母盡孝最多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能力強的,念書念得多的,也是父母花費精力最多的,偏偏這些父母付出最多的孩子,沒有時間好好照顧父母,反倒是那些不被偏愛的孩子,反倒成了對父母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不是那些在外打拼的孩子不想好好照顧父母,老家也有很多年輕人發(fā)達了之后,把自己的父母接進了城,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們的父母要么因為不喜歡城里的生活,要么受不了獨自待在家里的孤寂,紛紛又回到了農(nóng)村。
這個時候他們會發(fā)現(xiàn),那個留守在家的孩子,才能給他們最想要的生活,也才能給他們更多的陪伴。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趕上父母生病啥的,等那些在外面的孩子趕回來的時候,留守在家的孩子,早就把父母送到了醫(yī)院。
當然,還有更壞的情況,很多父母臨終的時候,都沒辦法見到自己最想見到的那個孩子。
父親經(jīng)常跟我念叨說,培養(yǎng)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沒道理——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yǎng)出來,可是孩子要奔赴自己的生活,根本沒辦法留在父母身邊,身為父母,除了名聲好聽之外,好像什么都沒有。
可是遇到孩子“沒出息”的,等到孩子成年之后,雖然面子上看起來不好看,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后,卻是最不看好的孩子一直陪在身邊。
幾年來,老家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家老人生病了,是家里沒工作的小兒子一直在照顧,一直等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另外幾個孩子才趕回來,等到他們回家之后,都對小弟弟挑三揀四。
等到把老人送上山之后,小弟弟再也忍不住了,質(zhì)問他的哥哥姐姐老人生病的時候他們在哪兒,一年到頭來就回家呆一兩天,根本配不上父母為他們花的精力。
好在他們兄妹感情還算比較好,雖然鬧了一些不愉快,后來他們還是把話說開了,并沒有鬧出更多的齷齪。
只是父母不在了,那幾個在外的兄弟姐妹,回老家的次數(shù)也就更少了。
至于,清明節(jié)掃墓之類的事情,大多也都是留守在家的那個孩子在做。
也許,正如老話所說的那樣,如果孩子有出息,我們就是在為國家培養(yǎng)孩子,如果孩子“沒出息”,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培養(yǎng)孩子。
有能力的在外盡忠,能力差的在家盡孝,這樣明確地分工,倒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希望那些在外盡忠的孩子,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那些在家盡孝的孩子,也需要擁有自己的事業(yè),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得好一些。
圖片系電視劇《人世間》截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