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流行于中國的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區(qū),是中國茶藝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時?又如何演變的?它與前代的茶藝有何聯系?下面試加以考證。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境內,明代以前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為佛教勝地,同時還是朱子理學的搖籃。后人曾以“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來形容武夷山獨特的文化與自然特征。武夷茶肇始于晚唐,興于元,繼于明,復興于清。
▼ (一)唐宋元——武夷茶為蒸青綠團茶
晚唐五代人徐夤《謝尚書惠臘面茶》詩有“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笨梢娢湟牟枰岩娪谕硖?。
明人徐勃《武夷茶考》記:“按《茶錄》諸書,閩中所產,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諸處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聞也。然范文正公《斗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子瞻亦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瘎t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元大德間,浙江行省平章高興公始采制充貢,創(chuàng)辟御茶園于四曲,……”
宋代茶著,如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諸書,均未提及武夷茶。但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軾《荔枝嘆》詩有“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其《鳳啁古研銘》有“帝規(guī)武夷作茶囿”,宋祁《貴溪周懿文寄建茶偶成長句代謝》詩有“茗篋緘香自武夷”。葉清臣《述煮茶泉品》則記:“大率右于武夷者為白乳,甲于吳興者為紫筍?!彼未娢?,對武夷產茶有記錄。宋代貢茶,首重建安北苑,次則壑源。武夷茶不入貢,名不顯,但在北宋“亦有知之者”。
南宋趙若樽、白玉蟾、朱熹等人撰有《武夷茶》詩,可見南宋時期,武夷茶有所發(fā)展,較北宋更聞名。
元代,趙孟煩《御茶園記》:“武夷,仙山也。巖壑奇秀,靈芽茁焉。世稱石乳,厥品不在北苑下。然以地嗇其產,弗及貢。至元十四年,今浙江省平章高興公,以戎事入閩。越二年,道出崇安。有以石乳餉者,公美芹恩獻,謀始于沖佑道士,摘焙作貢?!卑刀即獭逗吧脚_記》:“武夷產茶,每歲修貢,所以奉上也。”張渙《重修茶場記》:“建州貢茶,先是猶稱北苑龍團,居上品,而武夷石乳,湮巖谷間,風味惟野人專。泊自圣朝始登職方,任土列瑞, 產蒙雨露,寵日蕃衍?!贡核炫c北苑等?!?/span>
武夷所產石乳茶,品質不在北苑龍風團茶下。因為產量少,未能充貢茶。元代,浙江省平章高興赴任福建,路過崇安,人獻以石乳茶。高興覺石乳茶好,謀于山中道士,造焙入貢。作為建州貢茶,名并北苑龍團。
此外,元人丘巒、袁樞、陳夢庚、林錫翁、杜本、蘇伯厚等均寫有《武夷茶》詩,武夷茶在元代作為貢茶聲名顯赫。
武夷茶肇始于唐,聞于北宋,興于元。元大德間開始充做貢茶,在武夷山四曲溪創(chuàng)辟御茶園。宋元貢茶,制成團餅,如北苑龍團鳳餅。凡制茶,先蒸,后搗爛,榨去水份及少量茶汁,再加水研和,入模成型,飾以龍鳳圖案。武夷石乳茶,亦屬團餅茶,具體來說,乃為蒸青綠團茶。
▼ (二)明代——武夷茶為綠散茶
明代初年,朱元璋詔罷貢團茶,于是散茶大興。武夷山原產團餅茶,改制散茶后一時難于適應,茶產一度衰微,但不久又重新振作,武夷茶又成為明代綠茶中的名品。
許次紓《茶疏》“產茶”記:“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陽羨,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span>
羅廩《茶解》“原”記:“而今之虎丘、羅岕、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諸有名之茶”。
徐謂《刻徐文長先生秘集》“名茶”記有“羅岕、天池、松蘿、顧渚、武夷、龍井、……?!?/span>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武夷茶”記:“武夷諸峰,皆拔立不相攝,多產茶?!?/span>
陳繼儒《白石樵真稿》“書《岕茶別論》”記:“若閩中之清源、武夷,吳之虎丘、天池,武林之龍井,新安之松蘿,匡廬之云霧,其名雖大噪,……”
謝肇淛《五雜俎》記:“今茶品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羅岕也,龍井也,陽羨也,天池也,而吾閩武夷、清源、鼓山三種可與角勝。”其《西吳技乘》又云;“余嘗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遠也;松蘿、龍井次之,香而艷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厭也?!?/span>
此外,徐勃撰《武夷采茶詞》六首和《閩道人寄武夷茶》、《試武夷茶》詩,余渾然、閔齡作有同題《試武夷茶》詩,謝肇淛、周千秋作有同題《雨后集徐興公汗竹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諸茗》詩,陳勛作《武夷試茶》詩,江左玄作《武夷試茶因懷在杭》詩,鄭邦沾作《江仲譽寄武夷茶》詩,卓爾堪作《大明寺泉烹武夷茶》詩,等等。
明代,茶以虎丘、天池、羅岕、松蘿、龍井、陽羨、武夷最為著名,武夷茶聲譽日隆。
明代制茶,羅岕先蒸先焙,虎丘、松蘿炒而不焙或先炒后焙,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蒸青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
陳繼儒《太平清話》記:“武夷山力則、紫帽、龍山皆產茶。僧拙于焙,既采則先蒸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宮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既試之,色香亦具足,經旬月則紫赤如故?!蔽湟牟?,先效羅岕制法,先蒸后焙,但色多紫赤;后仿松蘿制法,炒而不焙,當時色香還好,十天半月后又變紫赤。
吳拭《武夷雜記》:“武夷茶賞自蔡君謨,始謂其味過于北苑龍團。周右文極抑之,蓋緣山中不曉制焙法,一味計多徇利之過也。余試采少許,制以松蘿法,汲虎嘯巖下語兒泉烹之,三德俱備,帶云石而復有甘軟氣?!眳鞘糜盟商}法所制的武夷茶品質較好。
明代,武夷茶先效岕制法,屬蒸青綠茶;后效松蘿制法,屬炒青綠茶或烘青綠茶。
▼ (三)清代——武夷茶為青茶、紅茶
按照制茶學上的分類,我國茶葉基礎類別分六大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綠茶、黃茶、黑茶從殺青開始,白茶、紅茶、青茶從萎雕開始。
我國最先發(fā)明綠茶制法,由蒸青團茶發(fā)展到蒸青散茶,繼而發(fā)明炒青、烘青綠茶。
紅茶制法主要有萎雕、揉捻、發(fā)酵和干燥四道工序。武夷山星村最先發(fā)明小種紅茶制法。
青茶制法主要有曬青、晾青、做青(搖青)、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先是紅茶制法,后是綠茶制法,因而青茶兼有紅茶和綠茶的優(yōu)點。
六大茶類中,以青茶的加工技術最為考究。
陸廷燦《續(xù)茶經》引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璨珊笠灾窨饎蜾仯苡陲L日中,名曰曬青。俟其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而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時半青半紅,青者炒色,紅者焙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fā)越即炒,過與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形容盡矣?!?/span>
陸廷燦,字秩昭,江蘇嘉定人,1717--1720年任崇安知縣。官崇安時,廣泛涉獵茶葉史料,依照《茶經》原目,采摭諸事故實而續(xù)之,成《續(xù)茶經》三卷。
王草堂,本名復禮,浙江錢塘人,王陽明六世裔孫,學識豐富??滴跛氖吣?1708年)夏,王復禮受福建制臺、撫臺的聘請來閩??滴跷迨?,王復禮在大王峰麓所建“武夷山莊”落成。此后,王復禮隱居山莊十多年,修志著文,期間經歷了王梓、梅廷雋、陸廷燦三任崇安縣令,特別是陸廷燦“嘗與王草堂校訂《武夷山志》,表彰往哲,刊播各集……”
王復禮《茶說》記錄的武夷茶的制作工序有曬青、搖青(摝意為搖)、炒青、烘焙、揀剔等,這些工序乃是武夷巖茶(青茶)的基本工序。
武夷茶沖泡后“半青半紅”,也符合青茶葉底“綠葉紅鑲邊”的特征。“心閑手敏工夫細”概括了青茶加工技術精巧考究的特點,“如梅斯馥蘭斯馨”頗符合武夷巖茶(青茶)花香特點。
至遲在清初康熙年間,作為青茶的武夷茶已初步形成。
陸廷燦《續(xù)茶經》還引《隨見錄》:“凡茶見日則味奪,惟武夷茶喜日曬。”“
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最為得法。至洲茶采回時,逐片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又名壽星眉。摘初發(fā)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風尾、龍須。要皆異其制造,以欺人謝利,實無足取焉。”
《隨見錄》不知為何人何時所作,大約是明末清初人所作?!拔湟牟柘踩諘瘛?,應是指制茶中的曬青。武夷茶分巖茶與洲茶兩類,洲茶又有蓮子心、白毫(壽星眉)、風尾、龍須等品種。
巖茶、洲茶有何區(qū)別?再看陸廷燦《續(xù)茶經》所引王梓《茶說》:“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種茶。茶性他產多寒,此性獨溫。其品為二:在山者為巖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香清濁不同,且泡時巖茶湯白,洲茶湯紅,以此為別?!晃湟谋臼?,峰巒載土者寥寥,故所產無幾。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鄰邑近多栽植,運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賈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產,尤為不堪。或品嘗其味,不甚貴重者,皆以假亂真誤之也。至于蓮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蘭花熏成欺人,不及巖茶遠矣。”
巖茶香清,洲茶香濁;巖茶湯白,洲茶湯紅;巖茶所產無幾,洲茶所在皆是。可能巖茶萎雕輕,做青時間短,品質接近綠茶,湯色較洲茶為清淡。連子心、白毫等洲茶,往往熏以木蘭花香,其品質遠不及巖茶。
蔣希召《蔣叔南游記》記:“武夷產茶,名聞全球?!柚奉?,大別為四種:曰小種,其最下者也,高不過尺余,九曲溪畔所見皆是,亦稱之半巖茶,價每斤一元;曰茗種,價倍于小種;曰奇種,價又倍之,烏龍、水仙與奇種等,價亦相同,計每斤四元。水仙葉大,味清香,烏龍葉細色黑,味濃澀;曰上奇種,則皆百年以上老樹,至此則另立名目,價值奇昂。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游亦十數兩耳。武夷各巖所產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巖之大紅袍、金鎖匙,天游巖之大紅袍、人參果、吊金龜、下水龜、毛猴、柳條,馬頭巖之白牡丹、石菊、鐵羅漢、苦瓜霜,慧苑巖之品石、金雞伴鳳凰、獅舌,磊石巖之烏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雞冠,蟠龍巖之玉桂、一枝香,皆極名貴。此外有金觀音、半天搖、不知春、夜來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詭異,統(tǒng)計全山將達千種?!?/span>
從蔣希召所記看,應屬于青茶中的武夷巖茶、水仙、烏龍。
柴萼《梵天廬叢錄》記:“武夷山在福建崇安縣南三十里,……山中產茶,紅茶中最佳之烏龍,即武夷山所產。”徐珂《清稗類鈔》“制烏龍茶”載:“烏龍茶,閩粵等處所產紅茶也。當生葉曬干變黃后,置槽內揉之,烘之使熱,再移于微火之釜而揉結之,以布掩覆,使發(fā)酵變紅而成。香味濃郁,為茶中上品。”柴萼、徐珂均為清末民國時期人。青茶湯色金黃、橙黃,綠腹紅邊,一般人也往往稱之為紅茶。但從曬干變黃,槽內揉之,烘之使熱,釜中揉結之,以布掩覆,發(fā)酵變紅來看,應是紅茶制法。所以,武夷山所產烏龍茶既可是青茶,又可為紅茶。
總之,清代,武夷山除產綠茶外,以生產青茶(巖茶、水仙、烏龍等)和紅茶(烏龍)為主。
丁以壽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