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樹人學校的校園是很美的。從古色古香的紅木校門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有著古式高閣的教學樓,教學樓前面的假山,兩側對稱的長廊,對面的圖書館,還有隨處可見的可供單人或雙人坐的各式秋千,以及石榴、欒樹、銀杏、棗樹等各種樹木,無不令人賞心悅目。當然,最美的風景還是這兒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他們的讀書聲和歡笑聲洋溢到校園的天空,讓人感到生活之美好與未來之希望。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與山泉的交流也在不時地進行著。
——張建安
學生們在校園內蕩秋千
張建安:聊天的時候,會常常感受到你對數學的那種熱愛。你是什么時候對數學感起興趣來的?
王山泉:在高中的時候,很偶然的一個機會。
那時候,我并不是很優(yōu)秀的學生,但是喜歡思考一些問題,對數學老師講解問題的方法覺得不太對勁,老是覺得他所講的,很難讓你產生那種驚嘆、驚奇、佩服、舒服、豁然貫通等等這樣的感覺。他很少能激發(fā)起我們這種動力。
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里琢磨以后就認為,老師總是講一些具體的題目,開始問大家會不會做,接下來就是講這道題應該這么做。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整個過程就是教你怎么做一道具體的題。就像過去一些工匠、藝人傳授技藝的時候,直接告訴你怎么做,而不講這里面的原則、原理、思路。這引起我的困惑。然后我就想,我心目當中一個理想的老師是什么樣的?令我敬佩的老師,他的講課方式應該注重哪些方面?而我作為一個學生,我到底缺什么?就像撓癢癢,我到底哪兒癢?
當時的高中老師解決不了我心中的困惑。于是乎我有了很多與老師想法不一樣的東西。我不是一個乖學生,不是那種老師要求你怎么學你就怎么做的學生,而是有一些自我的思考。老師這么講的時候,我會琢磨琢磨為什么這樣。
有一次,老師又講一道數學題,按老師的解法還是蠻復雜的,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老師在講這道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一種更巧妙的方法,運用了一種很好的思路,能夠很巧妙地解決掉問題。然后,我就按我的方法寫下來,寫下我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或者該怎么去思考,還把我的一些感受和怎么學數學的想法寫出來,而且還寫了一些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不讓于師等等這樣的一些話。就是說,老師一定是對的嗎?老師一定是權威嗎?我們不可以去挑戰(zhàn)嗎?我們不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思考嗎?作為一個學生,不要完全被老師的這些東西所框住。我寫了至少三頁紙,寫出一篇類似小論文之類的東西,拿給老師看。當時我的成績應該說是比較靠后的,老師看了這篇文章以后非常驚訝,就說我非常愛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老師當時教兩三個班,他就在這些班里念我這篇文章,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從此對數學的感情就不一樣了。
張建安:這位老師后來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不像有的老師,看到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覺得觸犯了自己的權威,就隨意給學生戴一頂叛逆的帽子,或者不去理會。
你的這個過程有兩步。首先你自己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了,對已有的東西其實并不是很滿意,然后才能寫出那么幾頁紙來,而寫出以后受到了老師的鼓勵,更大的興趣就被激發(fā)起來了。
王山泉:是的。一個人干什么事,興趣和成就感,影響很大。如果能體驗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你就能夠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解決遇到的問題,解決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得到收獲。這樣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潛在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激發(fā)你對這個東西更感興趣,更加自信。
樹人學校的長廊
張建安:你最初的興趣,或者你的思想,受到過哪些人的影響?
王山泉:現在想想,我這種思想受一個人的影響比較大。有一次,我看了一個中學的刊物,我記不清什么刊物,那上面有一篇李政道寫的文章。李政道有一次去復旦大學做講座,看到復旦大學的校訓,是《論語》里面的兩句話:“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然后他這兩句話中取出“學問”兩個字來。學問學問,就一定要問。問,怎么問?問誰?問天問地問老師問自己。問的方式,不僅可以用嘴巴問,還可以用眼睛問,可以觀察、思考,反思這些問題。而現在的很多老師不是教學生怎么去問,怎么去思考,怎么提出好的問題,而是教學生學答,怎么去答題,怎么去找標準答案,然后去考試。
張建安:目的就是為了考試。其實就是應試教育。
王山泉:《學記》里面有句話,“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就是說,如果說你只是教學生去記東西,或者只是教學生怎么去答一些東西,僅僅教這些,是不足以為人師的。李政道提倡的是什么呢?博學而篤志。
張建安:《中庸》里面也講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弊鳛槔蠋煟瑧撘龑W生問問題。而作為學生,則必須會問,問得不夠徹底的話你就不罷休,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收獲。學問學問,不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學、一個問嘛。假如你不知道問,你怎么可能學到真正的東西呢?
王山泉:對。你看,這里面是學、問。《論語》里面還講到“學”和“思”。問自己不就是“思”嗎?
李政道那篇文章講到老師只去教學生去答、去記,使我產生很強的認同感。所以我就想到我們老師當時教的那些東西、學生寫的那些東西,是不徹底的,不是根本的,不是大道。這些不值得你付出畢生的精力,不值得你付出所有的身心去追求。
李政道還舉一個例子,說屈原作為一個詩人、文學家,有一篇文章叫“天問”,一口氣提出了一百六十七個問題,有對天地的問題,對人生的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的問題,各種各樣,可見古人是非常善于觀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我讀了這篇文章以后,心里就出現很多思考。
張建安:產生共鳴了。
王山泉:對,產生共鳴了。就去做自己獨立的思考,去研究,而不僅僅是滿足于把這道題給做對了,能夠得分,能夠完成作業(yè)。這就是我為什么后來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張建安:還有一點很重要。當時老師鼓勵了你。
王山泉:是。
張建安:所以就說,要“合內外之道”。首先是你有一種內在的需要,然后老師的鼓勵也對你產生了推動作用。是吧?
王山泉:對。所以老師要習慣于發(fā)現學生的長處,要學會很好地激勵和鼓勵學生。
(待續(xù))
王山泉:河南尉氏樹人學校校長。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優(yōu)秀園丁,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優(yōu)秀教練員,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一級訓練員。講課風趣幽默,不只教方法,更重講思路;不只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怎么想。
張建安:北京史記研究會副會長,山西工商學院·通才學院客座教授,央視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總集撰稿,央視法律講堂“始皇遺囑密碼”(五集)主講人,央視“人物”欄目《教育家張伯苓》編導。出版《中國古代哲學》、《低學歷的五大師》、《文化名人的最后時光》等十九本專著;編《現代大學校長文叢·蔡元培卷》等書;主編《少年背誦名家文筆精華》(四本)獲冰心圖書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