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面食種類多,但最常吃的是兩樣:面條、饃。饃的種類已經(jīng)不少。有專用的,羊肉泡用饦饦饃,肉夾饃用白吉饃,過年送禮送油酥饃。節(jié)慶婚禮蒸花饃饃。各地還有自己當(dāng)家的饃。岐山鍋盔 ,寶雞茶酥,蒲城椽頭,扶風(fēng)鹿糕饃,西安貴妃餅,都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摹懊x”。但饃的種類再多,也比不上面條。陜西的面條種類多到什么程度呢?前兩年陜西省搞名面評比,各地報上來的,竟達(dá)一百多種。嚇人。后來省里挑了五十種,作為候選名單,搞得沒評上的地方很有意見。即使只把這五十種列出來,也夠把人看得眼花繚亂了。排頭幾名的是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乾縣寸金面、戶縣擺湯面、華縣洋芋面、渭南衡香面、韓城大刀面、耀州窩窩面、西府干拌面、扶風(fēng)涎水面、漢中梆梆面、安康漿水面、藍(lán)田饸饹面、關(guān)中酸湯面。沒列進(jìn)來的,更多了去了。我才疏學(xué)淺,吃過得不多,只能說點粗淺體會。
陜西評面,第一名是岐山臊子面。臊子是什么?狹義地說,就是肉丁。廣義地說,是吃面條時,與面條相配的,用碎肉、碎菜制成的蓋頭。臊子是古語,水滸傳里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就是拿臊子說事兒??梢姶嗽~的久遠(yuǎn)。但現(xiàn)在,叫臊子面的,全國只有陜西、四川兩個地方。臊子是肉,因而臊字從肉,是肉字旁。有個學(xué)生不同意,反駁說,明明是月字旁,怎么是肉字?其實真是肉字旁。象胖、膘、肥、肘這類字,都與肉有關(guān),都從肉。朋友的朋也從肉,是兩片肋條緊緊靠在一起,朋友嘛!說臊子面,先把臊子說明白,很重要。
岐山臊子面用臊子冠名,就說明此面是以臊子見長。臊子面的用料講究,配料除了臊子外,還有底菜和漂菜??梢哉f是葷素搭配,干鮮兼?zhèn)?,酸辣為主,精炒?xì)燴。臊子具體制法是:將豬肉切丁或薄片,與鹽、姜絲、花椒面、辣椒面入鍋烹炒,九成熟時調(diào)入陳醋炒透。好臊子軟滑細(xì)嫩,二分肉,一分油,油香、辣香、麻香、醋香并有。底菜用金針、木耳、豆腐。均改刀切成丁,炒熟。漂菜用雞蛋、蒜苗。雞蛋攤成蛋皮,改刀成菱形小片,蒜苗切成小段。既用其味,也用其形色。臊子面的面更講究。面條必須是手搟面,要求面薄條細(xì)、筋韌光滑、軟硬適度。既然是岐山臊子面,當(dāng)然最好用岐山的麥面精紛。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先將底菜入碗,將面條煮熟撈入碗內(nèi),澆湯,面上蓋臊子。最后將漂菜灑在臊子上。要求面一分,湯二分,寬湯窄面。要達(dá)到如下條件才算好面: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薄,筋,光,是面要輕薄色亮而筋道。煎、稀、汪,則要求滾燙、寬湯、油旺。酸、辣、香首先突出酸與辣,酸辣兼?zhèn)鋭t自然香。
岐山歷史悠久,文明延綿。岐山臊子面據(jù)說周代即有,有三千年的傳承。岐山臊子面能爭得陜西頭籌,與此傳承有關(guān)。在歧山,女人有沒有本事,以搟面來衡量。別處娶媳婦,第二天一般都是新媳婦回門。唯獨(dú)岐山人娶媳婦,新媳婦過門第二天,要行搟面禮。婆家親屬均要到場,周圍鄰居也請來觀摩。客人上席后,公婆便令新媳婦上案搟面,面搟愈薄愈長,愈顯能耐。鄰居交口贊揚(yáng),公婆喜氣洋洋。為了這個搟面禮,岐山人生了女兒,從女兒七歲起,便要授其技藝,個子小,搭個凳子也要臨案使杖,十幾歲便練就一身了得功夫,免得嫁不出去。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chǔ), 岐山面安能不好?
臊子面其實不止岐山,不但在陜西,在陜甘寧到處都能吃到。但我的體會是,現(xiàn)在市面上掛岐山臊子面招牌的,十家有九家是摻水的。你想吃一頓油汪汪、鮮湯湯,筋道道,噴噴香的臊子面,不易。我在銀川就吃過一碗假冒岐山臊子面。招牌明明掛著岐山臊子面,結(jié)果臊子里連個肉星也尋不著,更不用說蒜苗、金針、木耳,全用白菜幫子代替。搞的我好幾天沒精神。
Biang biang 面
陜西的面條好,其實是得益于陜西的小麥好。小麥好,則面粉好。能把面條做得筋、勁、亮、薄。有了這個基礎(chǔ),往下就好琢磨了。如果單就面而言,該評第一名的,我認(rèn)為還不是岐山臊子面,應(yīng)該是一種以面論面的面——biang biang面。此面不用別的東西調(diào)配烘托,面撈出來潑上辣子油,就是一碗好面。且符合陜西人對面的最高要求:耐咬,耐嚼,耐餓。在陜西,此面大名鼎鼎。
為什么叫biang biang?因為此面筋道異常,做起來biang biang有力。吃起來biang biang有聲。biang biang,念起來,你便可以會聲會義,但十個人中有九個人不會寫著個字。據(jù)說漢字里還真有這個字,不過只用于此面,范圍太窄,筆畫又太多,多到五十六畫,麻煩,字典里不收。怎么寫呢,這么寫:上面一個穴字頭。往下,左邊一個月字。右邊一個立刀。中間就復(fù)雜了。因為又要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是幺言幺,中間是長馬長,下面是一個心字。這還沒有完,所有這一堆,都用一個“走之”載著。因為這個字沒有簡化字,就是繁體。五十六畫,堪稱漢字筆畫之最。字難記,但有一個口訣,背會了,就記住了??谠E是:“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里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游咸陽 ”。這個口訣,用普通話念,不好聽。用陜西話念,順口。陜西面,還得陜西腔。
biangbiang面不完全是搟出來的,基本是扯出來的,或者說是摔出來的。為什么?biangbiang面要求柔韌光滑,耐咬耐嚼,所以面和的極硬,揉的極韌。想把它搟成薄片,幾乎不可能。只能把揉好的面先搟成刀背薄厚的大張,再切成寸把寬的長條。再下來,便開始biang biang。做biang biang面的師傅,首先要求體格粗壯,手臂有力。biang biang時,兩手抓起一根面,雙臂用力,將面在案板上猛烈摔打,biang biang有力。及至摔成褲帶寬窄,銅錢薄厚,便可下鍋。
Biang biang面有三種吃法。一是炒食。先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將辣子與時鮮蔬菜與煮好的面共同翻炒,三番即可出鍋食用。二是澆鹵。與臊子面相類,不贅述。最典型的是油潑。將面煮過幾滾后撈起,盛入陜西特有的大號粗瓷大碗里,面上先布料,先將醬油、醋墊在碗底,再將辣椒面、花椒面、蔥花、姜絲、蒜末和咸鹽撒在面上,將菜油燒至十分,往面上一潑,聽到呲啦聲起,一碗香噴噴,立挺挺,顫巍巍的面便大功告成。面筋道耐咬,辣氣沖喉,吃時口舌費(fèi)勁,難免要弄出些聲響,其聲仍如biang biang之聲。否則,此面便不是biang biang面了。
可惜,我在陜西還真沒吃過這面。只在北京民族宮背后的粗糧餐廳吃過一次。牙不好,看著害怕,但請我吃面的老展非要讓我體驗體驗。吃了。吃后,給了老展一個評價: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