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史上最牛的中國哲學史筆記【完整版(4)】

第十二講:漢代的經(jīng)學

* 經(jīng)典與經(jīng)學

* 今文經(jīng)學

* 古文經(jīng)學

* 讖緯


. 經(jīng)典與經(jīng)學

* 經(jīng)典的形成——六經(jīng)

* 經(jīng)典的解釋——今古文經(jīng)學


. 今文經(jīng)學

* 今文經(jīng)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

*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立五經(jīng)博士,使儒學獨尊,從而使今文經(jīng)學特別是《春秋公羊》學盛極一時。

* 今文經(jīng)學中又分很多派別,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詩》有魯、齊、韓三家,《禮》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嚴、顏二家。

* 今文經(jīng)學注重和現(xiàn)實結(jié)合,闡發(fā)經(jīng)書中的微言大義。


. 古文經(jīng)學

* 古文經(jīng)學用戰(zhàn)國時候的六國文字寫成。

* 古文經(jīng)書出于孔子壁中。

* 西漢末年,劉歆發(fā)現(xiàn)古文經(jīng)傳。他曾經(jīng)請求建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春秋左氏傳》博士,但是遭到當時儒生的反對。

* 古文經(jīng)學在漢代沒有立入學官,他們注重訓詁和文字解釋,把經(jīng)傳當做歷史來研究。


. 讖緯

* 讖與緯

* 宇宙

* 孔子

1. 讖與緯

1.

* 讖是一種詭為隱語,預決吉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易緯》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兩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預言,為現(xiàn)實政治斗爭服務。早在春秋時期就曾出現(xiàn)過趙讖、秦讖,秦始皇時期更在燕齊一帶的方士中流行。如亡秦者胡也”。

2.

* 緯是經(jīng)之支流,衍及旁義”(《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卷六《易緯》下),即對經(jīng)而言,是由儒生用陰陽災異之說來解釋、演繹和附會儒家經(jīng)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經(jīng)就有七緯,易有易緯,書有書緯等。

2. 宇宙

* 昔者圣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tǒng)天地也。夫有形生于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易緯·乾鑿度》)

3. 孔子

* 易緯以外其他緯書,大都是將儒家經(jīng)典宗教化、神秘化,將儒家推崇的帝王、圣人神靈化。例如尚書緯《璇璣鈐》說:”尚書篇題號,尚者上也,書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節(jié)度,書也如天行也。”這是說尚書具有代天立言的神秘意義,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 春秋緯《演孔圖》說,孔子首類尼丘山,長十尺,大九圍,在端門受命,上帝派他為漢代劉家立法等等,將孔子描繪成神。


. 思考

* 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有什么不同?

* 談談讖與緯的區(qū)別?



第十三講:王充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ㄎ淙?,充生。 ……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之言。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論衡·自紀篇》

*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夫賢圣歿而大義分……各自開門。通人觀覽,不能釘銓。遙聞傳授,筆寫耳取,在百歲之前。歷日彌久,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實論》。 ——《論衡·自紀篇》

* 元氣

* 自然無為

* 實知與知實

* 性與命


. 元氣

* 提出元氣”為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zhì)基礎(chǔ)。氣是和云煙相似的物質(zhì),是沒有意志的。他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保ā墩摵狻ふ勌炱罚?/span>

*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自然篇》)氣的屬性是自然”,無為”。


. 自然無為

* 自然與無為

* 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對感應說的批判

1.自然與無為

*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自然篇》)

* 謂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澹無欲無為無事者也?!保ā蹲匀黄罚?/span>

2. 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保ā段飫萜罚?/span>

* 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秉氣之元,與物無異”(《辨祟篇》)

* 人之生,其猶水也,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冰極一冬而釋,人竟百歲而死?!保ā兜捞撈罚?/span>

* 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保ā段飫萜罚?/span>

3. 對感應說的批判

* 天人感應論者抹殺了天和人的差別,鼓吹天人合一”,但是天是客觀存在著的自然界,根本沒有意志;而人是動物中具有智慧的東西,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進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

* 天人感應論者認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是把天當成農(nóng)夫桑女之徒”了,是完全和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相違背的。

* 天人感應論者說,人君的喜怒能夠影響到氣候的寒溫,所謂人君喜則溫,怒則寒”(《寒溫篇》)。王充反駁時指出,寒溫氣候?qū)儆谧匀患竟?jié)的變化,不是人事所能決定的,他說:”寒溫,天地節(jié)氣,非人所為?!保ㄍ希?/span>


. 實知與知實

* 聞見于外

* 詮訂于內(nèi)

* 效驗

1. 聞見于外

* 實者,圣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圣人知事,事無不可知?!掠胁豢芍ト瞬荒苤?,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難知之事,學問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問之學之,不能曉也。(《論衡·實知篇》)

2. 詮訂于內(nèi)

* 夫論不留精澄意,茍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nèi),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保ā侗≡崞罚?/span>

* 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保ㄍ希?/span>

* 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茍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同上)

3. 效驗

*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知實篇》)

* 齊都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保ā冻滩钠罚?/span>

* 使材士未嘗見,巧女未嘗為,異事詭手,暫為卒睹,顯暴易為者,猶憒憒焉?!保ㄍ希?/span>


. 性與命

*

*

1.

* 王充在人性論問題上,把人性分為三等,有生來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來就惡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無善無惡,或善惡混的人,是中人。

* 認為人生之初所稟受的元氣”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惡賢愚的不同,他說:”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 (《率性篇》)

* 王充雖然認為人性是天生的,而且天生就有善惡的不同,但是他又承認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人性的作用,特別是對中人的作用。他說:”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本性篇》)

2.

* 人生性命當富貴者,初稟自然之氣,養(yǎng)育長大,富貴之命效矣。”(《初稟篇》)

* 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保ā睹x篇》)

*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祿篇》)

* 故命貴,從賤地自達;命賤,從高位自危。故夫富貴若有神助,貧賤若有鬼禍?!保ㄍ希?/span>


. 思考

* 談談王充的元氣論。

* 王充的效驗思想。

* 比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論。



第十四講:王弼

* 王弼(226--249)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

* 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書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開玄學消談風氣,競事清談。

* 認為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萬物皆由道而生。強調(diào)貴無賤有,并從本末、體用、動靜、一多等關(guān)系上來論證以無為本。認識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從凡有皆始于無,肯定名教()出于自然()。用援老入儒方式。為封建倫理綱常辯護,即以新的玄學代替當時逐漸失勢的漢儒經(jīng)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jīng)學煩瑣之風。

* 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 所謂玄學

* 以無為本

* 名教與自然

* 得意忘言


. 所謂玄學

* 玄學與孔子

* 玄學之演變

* 玄學之方法

1. 玄學與孔子

*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世說新語·言語》

*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世說新語·文學》)

玄學雖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為最大圣人。不過其所講孔子之學說,已為道家化的孔子了。

2. 玄學之演變

3. 玄學之方法

馮友蘭:辯名析理

湯用彤:得意忘言


. 以無為本

* 有與無

* 本與末

* 動與靜

* 一與多

1. 有與無

*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保ā独献印匪氖伦ⅲ?/span>

* 在王弼看來,任何具體的東西(有),都不能作為另外一個具體東西的本體,更不能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因為具體的東西總有其規(guī)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圓的,是溫的就不能又是涼的。因為有其規(guī)定性,就不能成為萬有共同存在的依據(jù),所以萬有的本體只能是無形無象的無”。

* 王弼所講的無”并不是空無,而是世界萬物的無形無象的本體。他曾這樣來說明這個本體:”欲言無邪?而萬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保ā独献印肥恼伦ⅲ?/span>

2. 本與末

*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

*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注》)

3. 動與靜

* 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保ā吨芤住拓浴纷ⅲ?/span>

世界萬物是千變?nèi)f化的,但對不變來說,變化是相對的,不變才是絕對的,所謂動”、語”不過是靜”、默”的變態(tài),終究要歸于靜默。因此,人們應在動”的現(xiàn)象中看到本體的常靜,于動中求靜,這叫做反本”。

4. 一與多

* 王弼認為,萬有是多種多樣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須有一個至寡”的東西來統(tǒng)率它們,世界才有秩序。他說:”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貴,寡者眾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說:”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保ㄍ希?/span>

*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保ā独献印匪氖伦ⅲ?/span>”一”也就是無”,用一”來統(tǒng)眾”,也就是用無”來統(tǒng)萬有”。


. 名教與自然

* 名教本于自然

* 圣人有情無累

1. 名教本于自然

* 王弼認為,無為”是推行禮義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據(jù)它來建立,就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他說:”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保ā独献印啡苏伦ⅲ?/span>

* 他認為,以無為為本,仁義的作用才會真正地顯示出來,禮法的作用才會真正地發(fā)揮出來。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保ㄍ希?/span>

2. 圣人有情無累

* 何晏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圣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何劭《王弼傳》)


. 得意忘言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


. 思考

* 玄學是如何產(chǎn)生的?

* 談談王弼的以無為本思想?

*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第十五講:阮籍與嵇康

*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jīng)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 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景元四年冬卒,時年五十四。

——《晉書·阮籍傳》

*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 好《老》《莊》。 ——《晉書·嵇康傳》

* 竹林七賢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聲無哀樂


. 竹林七賢

* (嵇康)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晉書·嵇康傳》)

* 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劉伯倫、阮仲容、王浚仲為竹林名士 (《世說新語·文學》注)

* 山濤,字巨源,河內(nèi)懷人也。父曜,宛句令。濤早孤,居貧,少有器量,介然 不群。性好《莊》《老》,每隱身自晦。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 交,著忘言之契。 (《晉書·山濤傳》)

* 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祖雄,幽州刺史。父渾,涼州刺史、貞陵亭侯。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晉書·王戎傳》)

* 咸字仲容。……咸妙解音律,善彈琵琶。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知弦歌酣宴而已。與從子脩 特相善,每以得意為歡。諸阮皆飲酒,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 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 (《晉書·阮咸傳》)

* 向秀,字子期,河內(nèi)懷人也。清悟有遠識,少為山濤所知,雅好老莊之學。莊 周著內(nèi)外數(shù)十篇,歷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旨統(tǒng)也,秀乃為之隱解,發(fā)明奇趣, 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 (《晉書·向秀傳》)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 阮籍的自然與名教思想

* 汝君子之禮法,誠天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shù)耳;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禮法,不亦過乎! (《大人先生傳》)

* 故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故天地萬物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同上)

* 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故道不可逆,德不可忽也。(《通易論》)

2.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 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 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 (《釋私論》)


. 聲無哀樂

* 夫哀心藏于內(nèi),遇和聲而后發(fā),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而后發(fā),其所覺悟,唯哀而已,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自己哉?

* 聲音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guān)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fā),則無系于聲音。

* 夫五聲有好丑,待物而成耳。至夫哀樂,自以事會先遘于心,但因和聲以自顯發(fā)。 (《聲無哀樂論》)


. 思考

* 談談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 論述嵇康的聲無哀樂思想?



第十六講:裴頠與歐陽建

* 貴無與崇有

* 濟有者皆有

* 言盡意論

* (裴)頠字逸民。弘雅有遠識,博學稽古,自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見而嘆曰:頠若武庫,五兵縱橫,一時之杰也。” ——《晉書·裴頠傳》


. 貴無與崇有

* 頠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shù),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尸祿耽寵,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遂相放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以釋其蔽。(《晉書·裴頠傳》)

* 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方以族異,庶類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體也。 化感錯綜,理跡之原也。

* 夫品而為族,則所稟者偏,偏無自足,故憑乎外資。是以生而可尋,所謂理也。理之所體,所謂有也。有之所須,所謂資也。資有攸合,所 謂宜也。擇乎厥宜,所謂情也。(《崇有論》)


. 濟有者皆有

* 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 有為已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故養(yǎng)既化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循也。(《崇有論》)

* 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謂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須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謂匠非有也。是以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隕高墉之禽,非靜拱之所能捷也;審投弦餌之用,非無知之所能覽也。由此而觀,濟有者皆有也,虛無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 (《崇有論》)

* 歐陽建字堅石,世為冀方右族。雅有理思,才藻美贍,擅名北州。時人為之語 曰: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辟公府,歷山陽令、尚書郎、馮翊太守,甚得時譽。 及遇禍,莫不悼惜之,年三十余。 ——《晉書·歐陽建傳》


. 言盡意論

1. 三理

* 舊云:王丞相(王導)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yǎng)生、言盡意三理而已。(《世說新語·文學》)

* 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fā)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茍其不二,則無不盡,吾故以為盡矣。(《言盡意論》)


. 思考

* 比較貴無與崇有思想?

* 談談歐陽建的言盡意思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想全面了解中國哲學,漢代的經(jīng)學和魏晉的玄學你得知道!
玄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
玄學與中國哲學 WORD
【國學常識】魏晉玄學與儒學
魏晉玄學引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