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周報從勘誤開始。
讀者 @田 給我留言,我經(jīng)常引用的這句話:
要想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并不需要頂尖的智商、超凡的商業(yè)智慧或內(nèi)幕消息,而是需要一個穩(wěn)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chǔ),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
并非出自格雷厄姆,而是巴菲特在給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的第四版序中所寫。我查了一下確實如此,我記錯了,特此更正。感謝 @田。
開始今天的話題。
今天我想推薦一本我最近讀過的好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他曾經(jīng)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的主編,閱書無數(shù),由他來寫這樣一本如何閱讀書的書,再合適不過。
但我得承認,這是我讀的相當吃力的一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讀了 3 周,還少見的跳過了一些章節(jié)。另一方面,這本書給我的幫助很大?!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既然接下來還會讀很多書,花一些時間改進一些讀書的方法,也算是資本支出前置吧(這是投資走火入魔的典型癥狀,什么事情都往投資上靠)。
在書中,艾德勒認為最好的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閱讀,這里的主動是指,你應該能提出自己的問題,“隔空”和作者對話。
今天我就按照艾德勒的方式,提出我的問題,和他一起探討。
1)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和讀者的關(guān)系是什么?
3)怎樣快速閱讀一本書?
4)如何仔細閱讀一本書?
5)讀的多重要還是讀的精重要?
6)這本書跟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
我喜歡讀書,對我來說,讀書是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聆聽大師的教誨。你想,那些很厲害的人,一輩子就寫了幾本書,如果你真的能讀懂他們想說的,多過癮。
艾德勒的定義更系統(tǒng)化,他認為閱讀有三種目的:消遣、獲得資訊或增進理解力。
消遣和獲得資訊不必多說,這里解釋一下“增進理解力”:這里的“理解力”可以看成我們自身“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或者說一種能力。
艾德勒認為當我們閱讀過一本好書之后,我們對那本書論述主題的觀點會多少有點兒變化,而我們對一般事物的看法也會多少有些調(diào)整。這說明這本書已經(jīng)變成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這個角度仔細想想也是滿恐怖的,我們讀的每一本書,都在日積月累、不知不覺的塑造著我們自己。
因此,選擇讀什么書,盡可能讀懂書中傳遞的“知識”,把它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就非常重要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艾德勒提出有四種閱讀方式: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的要求依次提升。
艾德勒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 95% 的書連“略讀”(檢視閱讀的一部分)都不值得,但有很少的一些書值得我們用“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方式仔細閱讀,甚至一讀再讀,讓我們和這本書一起成長。
我之前認為作者和讀者的關(guān)系很簡單,作者寫、讀者看。
艾德勒不這么認為,他認為作者和讀者的關(guān)系就像是棒球中“投手”和“接球手”的關(guān)系。作者很像一位投手,好的作者知道如何“控球”,他們知道如何與“接球手”溝通,可以精確的把球送到“接球手”手中。而一個毫無“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投出的球很難被讀者“接住”。
這個比喻真的很棒。對于作者和讀者而言,成功的溝通,都發(fā)生在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信息,剛好都被讀者掌握住了。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和讀者需要共同付出努力,才能達到共同的終點。
雖然我并不寫書,但我寫了很久的公眾號文章,也可以算一個作者。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世界,我對自己有一個要求,我的每篇文章,一定要有獨特的觀點和價值,有它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的理由。如果只是一些時效性的信息或者重復的觀點搬運,對我和讀者而言都是浪費時間。
但我似乎從來沒有思考過,我的觀點是否清晰的表達出來?讀者是否“接住”了那些球?如果用百分比來衡量的話,我想表達的東西,有百分之多少最終被讀者收到了?
以前在讀一本有關(guān)寫作的書的時候讀到過有關(guān)寫作的三個步驟:
1)像音樂一樣構(gòu)思
2)像建筑一樣構(gòu)造
3)像紡織一樣織成
當作者想要寫一本書或者一篇公眾號的文章,他從構(gòu)思一個觀點開始,然后開始制造骨架,最后則是在骨架上添加血肉,使得作品豐滿起來。而讀者則恰恰相反,他需要去從血肉中發(fā)現(xiàn)骨架,最終得到作者希望表達和傳遞的東西。
如果是一個完美的作者和一個完美的讀者,作者擬定的骨架(綱要)和讀者發(fā)現(xiàn)的骨架(綱要)應該是完全相同的。
這太美妙了,我從來都沒這么想過。
我讀書有兩個頑疾:
勻速閱讀
不能棄書
按照艾德勒所說,80% 的“理解力”來源于 20% (甚至更少)的書。因此,大多數(shù)書應該先做略讀,之后再決定是否值得用“分析閱讀”的方式仔細研讀。
怎樣略讀呢?
1)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的話就快速的看一下,注意作者的視角和目的。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好比出發(fā)旅行之前先看一下地圖一樣。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人讀書根本不看目錄(包括我),事實上很多作者在編排目錄上是花費巨大精力的。
3)查看索引和新書腰封,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4)從目錄中挑一些你熟悉或者感興趣的章節(jié)來看。
5)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找?guī)锥紊踔翈醉搧碜x讀。
6)讀全書的最后兩三頁。艾德勒認為很少有作者能夠抵抗在結(jié)尾將自己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誘惑,因此讀一下最后兩三頁是很重要的。
這樣 6 個步驟就完成了對一本書的略讀,這是一種非?!爸鲃印钡拈喿x,大概一個小時就能完成。
略讀完成后,你已經(jīng)得到了一本書的“骨架”,并且可以決定是否值得用“分析閱讀”的方式繼續(xù)精讀。
艾德勒認為關(guān)于一本書,我們應該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么?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本書跟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
特別是第四個問題,作為合格的讀者,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兒”,而要進一步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么,應該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這才算增加了“理解力”。
為了回答這四個問題,我們需要采用“分析閱讀”的方式。
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特別重視作者提出的“論點”和“假設”。這部分內(nèi)容通常會比較枯燥,但實際最為重要。這是作者要重點表達的東西,也是一本書真正要傳遞的知識。為了證明論點而具體展開的案例部分,則可以快速閱讀。如果你對這個論點沒有異議的話,甚至可以跳過不讀。
艾德勒認為一個好的讀者應該有能力控制閱讀的速度。閱讀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能做到“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戴雨森寫過一篇有關(guān)高效閱讀技巧的文章(見閱讀原文),文中他也說過類似的話:“讀書和投資、做企業(yè)一樣,平均分配精力是愚蠢的。讀書人的精力應該重點放在書中提出的論點,以及論述邏輯上面?!?/p>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讀書筆記。閱讀是一項主動的行為,如果不把思考寫下來,通常我們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個寫下來的過程,也是幫助我們回答那四個問題的過程。
讀書筆記分為三個層次:
1)在重點以及有力量的句子下劃線;
2)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或者與自己的經(jīng)歷和見解共鳴或相悖的內(nèi)容記錄在書頁的空白處;
3)將全書的整體架構(gòu)寫下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后篇章,以及最重要的核心論點。
當我們努力的完成這些,回答了前面的 4 個問題,才算是和作者通過文字完成了心靈上的交流。
楊絳先生說:“中國人的問題在于想的太多,而書讀的太少”,而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則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么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這兩句話都沒有錯。
有人不讀書,有人讀書很廣泛、卻并不精(比如我)。
我從艾德勒這里得到的答案是:
1)讀書的質(zhì)量很重要。同一本書,躺在床上任由文字從眼前劃過,和上面介紹的主動閱讀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足夠努力,讀的足夠精,我們可以盡可能的達到作者的程度;
2)好書值得反復讀。我相信你也有同樣的感覺,很多好書在重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悟。這是因為在初讀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遠超過我們,隨著閱歷的增加,重讀的時候我們才能明白一些以前沒有讀懂的東西;
3)通過略讀和粗讀擴大閱讀量,但也應該要抓住書的框架和作者想表達的核心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想回答一下艾德勒提出的最后一個問題:這本書跟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
雖然書名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但艾德勒告訴我們的,不止讀書。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生怕被時代拉下而拼命增加信息的獲取量。你訂閱了多少公眾號?買了多少知識付費的課程?參加了多少各種各樣的培訓?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獲取“知識”來提升我們的系統(tǒng)的話,“質(zhì)量比數(shù)量”、“精比多”,要更加重要。
“篩選”真正好的信息(無論是公眾號、課程還是書),主動的“精”讀它,提問題、找框架、反復讀、做筆記,努力理解作者想傳遞的信息,達到與作者匹配的程度,才能真正的增加“理解力”。
少即是多,少才是多。
無
實盤投資周報第 125 期,最新的資產(chǎn)是 5,755,831.64,基金凈值是 1.1222,本周增長 6.10%。
最后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圖(2020年3月6日)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記錄不代表任何推薦之用,僅作為自己的長期投資驗證。投資者應保持獨立思考。
孟巖
我手寫我心,你賞表你心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