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中記載:“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
艾灸法以艾絨為灸材,將其點燃,放置在體表的腧穴或病變部位燒灼和溫熨,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傳導至全身,從而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調和陰陽、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灸是火與艾的共同作用?!墩f文解字》里提到:灸,灼也,從火音“久”。
既然灸與火密不可分,很多人在艾灸時就老擔心:“會不會燙到?”“燙傷皮膚咋辦?”尤其是看到艾灸的部位出現水泡,更是嚇了一跳,甚至對艾灸產生抗拒、畏懼的心理。
那么,灸后起泡真的因為燙傷了嗎?
艾灸之后出現水泡,不一定是燙傷,也可能是灸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
什么是“灸花”?
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通常表現為局部起水泡,水泡里或有少量膿液。
灸花是調理過程中邪氣外排的正?,F象,屬于“排病反應”的一種。
02
為什么會出現灸花?
濕寒之氣屬于邪,而艾草為純陽之物,當我們通過艾灸的方式激發(fā)了正氣,正氣不斷沖擊病邪,那么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換句話說,灸花可以看作是我們人為地給體內的寒氣、濕氣以出路了。
03
如何分辨灸花和燙傷?
燙傷一般是艾灸時火頭離皮膚太近、溫度過高或艾灰掉落導致的,當時就會感覺到灼痛并且很快起泡,屬于施灸時操作不當所造成的意外事故。
而灸花的出現與溫度無關,而是與你體內的寒濕之氣重不重、經絡通不通有關,它有時不會在艾灸時或艾灸后馬上出現,而是在灸后一段時間內才出現。
04
灸花傳遞出什么信號?
通過灸花,我們可以得知身體的一些信號:
初次艾灸的人,容易起泡,而且水泡也比較多,說明體內寒、濕等邪氣可能比較重,需要繼續(xù)調理;
經常艾灸的人,隨著體內邪氣慢慢被艾灸驅除,相對來說水泡會出得比較小和少;
通常經絡越不通或者濕氣越重的人,起的水泡就會越大;
用同樣的火力艾灸時,有病灶的地方會比其他地方敏感,會更容易起灸花,是身體某些地方是否有病邪的提示。
05
為什么說出現灸花
是身體好轉的現象?
古代醫(yī)家很看重灸花,把這種現象稱為“開門驅邪”,并認為灸瘡的起發(fā)與否是艾灸成敗的關鍵,只有灸瘡起發(fā)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艾灸調理的效果。
《針灸易學》里就強調了:“灸瘡必發(fā),去病如把抓?!?/p>
《太平圣惠方》中也有相關記載:“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fā)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fā)膿壞,其疾不愈。”
《外臺秘要》更是直白地告訴我們:“得發(fā)則疾易愈。”這些都說明了,出現灸花并非壞事,而是身體好轉的現象!我們不應該懼怕它、排斥它,而是應該接受它、歡迎它!
06
出現灸花,怎么處理?
灸花雖好,但對于現代人來說,出現灸花可能會影響美觀,或者帶來一些不便。那么,出現灸花,該怎么處理呢?
如果水泡只有小米粒那么大,那么可以不管它,也不要用手去抓,水泡會自行吸收,然后消失,一般不會留下疤痕。
若灸后皮膚起的水泡較大,可以用消毒后的針頭,從水泡下方和皮膚相交的位置刺破(水泡太大就多刺幾個小洞),放出液體,敷以消毒紗布固定,或用淡膏藥(也可用艾灰加香油調糊)覆蓋。
如果想要更快地收口,可以適度在水泡的周圍施灸,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創(chuàng)面干燥,盡量避水。
提醒一下:出現灸花是福音,切勿中途放棄!灸后起泡可以等處理完善后繼續(xù)艾灸,更有利于機體正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