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文源自百度百科,本人對其加以修改編輯,并進行進一步解釋,作為孟子之后的一員,也算是為先人平反了,原文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1134.htm《孟子·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边@句話成為很多同志的家長譴責男同性戀的語句,少部分知識水平較差的媒體,也如此使用,殊不知,這種用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是一種斷章取義,歪曲原意的說法。孟子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他不像孔子那樣理想化,也不像墨家那樣過于嚴謹,他強調(diào)做人應該講求誠信道德,有責任感,有擔當,每個人對于事情的對錯應該有基本的底線,應該把握事物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特征,去偽存真。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后,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币簿褪钦f,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其實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后代的責任,在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講明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么。
后漢代趙岐在《十三經(jīng)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睂ⅰ盁o后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并且將其列為第三種不孝。而后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孝為了不斷后,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chǎn)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
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xiàn),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jīng)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jīng)開始反思,對于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