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有媒體發(fā)文稱公攤面積存在多年,伴生的一系列亂象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關于公共空間的計算,始終是筆糊涂賬。如果購房合同上不注明得房率、套內面積等詳盡數據,老百姓購買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開盲盒”。
公攤面積究竟怎么算
買過房的人都知道公攤面積的存在,它是指商品房銷售中應分攤計入銷售面積的商品房中公共建筑空間的面積。簡單來說:房屋建筑面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
據了解,我國在2000年開始實施的《房產測量規(guī)范》中早已對分攤的公用面積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電梯井、樓梯間、公共門廳、地下室、警衛(wèi)室等區(qū)域都包括其中,這些面積會分攤到每一戶。
然而,公攤面積究竟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公攤面積多少才算合理?絕大多數購房者并不清楚。
目前市場上公認的住宅公攤標準大概是:7層以下:7%-12%,7-11層:10%-16%,12-33層:14%-24%,別墅類:1%-8%,一些超高層住宅的公攤率可能會達到30%。實際購房中,“最牛公攤”頻頻出現。
“對購房者而言,頂多只能測量自己房屋內的套內面積。而公攤部分具體測哪里?按照什么標準去測?幾乎沒有人能搞清楚?!辈稍L中,有市民表示,現在小區(qū)出售出租地下車庫、內部經營性場所等,這些都是算作公攤面積分攤給每家每戶。但在現實中,能夠將業(yè)主公攤面積經營收益返還的情況極少,自己真金白銀買來的面積卻讓別人來獲利,本應屬于業(yè)主的收益不知去向,想想都覺得這筆錢花得冤枉。也有市民表示,在新房未拿到手之前,購房者很難看到房屋“廬山真面”,對于實際的公攤面積也無法去測量,通常都是開發(fā)商說多少就是多少。另外,小區(qū)房屋的物業(yè)費和供暖費等也都是按照公攤面積收取的,一直以來,這筆錢大家也花得糊里糊涂。
取消公攤面積將是趨勢
為減少矛盾的發(fā)生,取消公攤面積,提高房地產市場透明度,探索用套內面積替代建筑面積計價,將公攤面積“水分”擠出去的呼聲近年來也越發(fā)強烈。
據了解,早在2002年,重慶就實行以套內建筑面積作為商品房計價依據。到2019年2月23日,住建部官網發(fā)布了《住宅項目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住宅建筑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這也是主管部門首次提出按套內計價方式交易。
對此,業(yè)內人士表示,全面取消公攤面積將是一個趨勢或者方向,但是操作起來并非一蹴而就,在過渡階段,相關部門可在明確公攤面積范圍、標準上下功夫,實現源頭治理,加強全流程監(jiān)管,及時封堵漏洞,切實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
首席記者 龔偉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