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彌漫著濃郁悲傷氛圍的一年。
先是年初的時候,一生為革命事業(yè)及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的周總理,在承受了多年的病痛之后,溘然長逝。
到了年中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的朱德總司令,又接著撒手人寰。
9月9日這天,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毛主席,也走完了他為中國的進步與發(fā)展、為中國人民的福祉而斗爭的輝煌人生。
三位偉人的相繼逝世,讓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局勢突變的巨大風險,維護國家安定的責任重重地壓在幾位中央主要領導人的身上。
特別是老帥葉劍英,在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之后,眉頭緊皺,陷入沉思之中。
他最擔心的除了政局之外,還有軍隊的安定。
為此,他很快便把當時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楊成武將軍叫了過來。
葉劍英元帥,是中國革命歷史資歷最深的老帥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新中國的開國將帥之中,有不少都是黃埔軍校的學生,比如陳賡、林彪、徐向前等人。
而葉劍英元帥則是他們的老師,他是黃埔軍校最早發(fā)起及創(chuàng)建人之一。
葉劍英元帥
在黃埔軍校,葉劍英元帥擔任了教授部副主任的職務,全面負責黃埔主校多期學生的直接教學,以及教學管理與指導工作。
國共兩黨的眾多黃埔系的高級將領,見到葉帥都要稱一聲“老師”。
而他的資歷,還遠不止于此。
在1924年參與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之前,他已經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共和革命近6年,是中山先生身邊最為重要的革命將領之一。
在黃埔軍校任職期間的葉劍英
葉劍英元帥與朱德總司令,都是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堂,兩人是標準的校友關系。
只是朱德總司令畢業(yè)后追隨了共和革命的先驅人物蔡鍔將軍,而葉劍英元帥則來到了孫中山先生身邊,兩人共同為共和革命,在不同的區(qū)域相互呼應,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葉劍英元帥,在1920年的時候,就以領軍將領的身份,參加了驅逐桂系軍閥的戰(zhàn)役。
而軍閥陳炯明叛亂的時候,正是由葉劍英元帥率領一個營的海軍陸戰(zhàn)隊,保護了孫中山先生的安全,并成為討伐陳炯明叛軍的主力部隊。
在北伐戰(zhàn)爭時期,葉劍英元帥就已經是國民革命軍中一個主力師的師長。
在大革命失敗之后,基于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戰(zhàn)略考量,總共發(fā)起了三次最為關鍵的武裝起義,即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而廣州起義,正是由葉劍英元帥所親自領導與指揮。
1921年,葉劍英在廣東
在土地革命時期,葉劍英元帥則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總參謀長,是我軍的最高決策與指揮者之一。
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以及解放戰(zhàn)爭階段,葉劍英元帥參與直接軍事作戰(zhàn)并不多,他的主要工作依舊是中央軍委的總體軍事戰(zhàn)略決策,同時,還長期肩負我軍的軍事教育工作、軍事聯(lián)絡與外務工作等。
新中國成立后,葉劍英元帥還是延續(xù)了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工作性質,主要還是負責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一度曾擔任著中央軍委的副主席職務。
而另一位長期在中央軍委工作的將帥,則是楊成武。
楊成武上將
楊成武將軍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在總參部門,屬于葉劍英元帥的直接下屬,楊成武將軍也是葉帥在中央軍委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他最為信任之人。
1976年的時候,葉劍英已經被中止了中央軍委的工作,成了閑不下來的“閑人”,而此時,楊成武仍在中央軍委負責并掌管著總參事務,是與各軍區(qū)最直接對接與打交道的人。
已經失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職務的葉帥,為了在特殊時期確保全國部隊的穩(wěn)定,在他自己已經沒有履行相應職責的名分與權力之時,他唯一能夠依靠的,就只有最為信賴并長期在中央軍委并肩工作的楊成武將軍了。
這也是為什么當他意識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連忙把楊成武將軍秘密叫過來的原因。
論年齡,葉劍英元帥比楊成武將軍大了整整17歲,楊成武將軍面對葉帥時,既是自己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又似長輩與兄長。
基于葉劍英元帥深厚的革命資歷,以及在長期革命斗爭歷史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年長自己許多,楊成武將軍對葉帥既仰仗,又極為尊重。
葉劍英
而且兩人也算是半個老鄉(xiāng)關系,葉帥的家鄉(xiāng)廣東梅州與楊成武將軍的家鄉(xiāng)福建長汀距離并不遠,甚至彼此的語言都是相通的,這進一步增進了兩人的關系。
1976年,當葉劍英元帥在為當時的時局及部隊的安定焦急與操心的同時,身在中央軍委總參的楊成武將軍也同樣憂心忡忡。
此時,必須要有個德高望重的人的站出來。
而當時論革命資歷與軍隊影響力,只剩下幾名老帥,再加上鄧小平、李先念等一批老革命家,這些人當中,資歷又高、影響又大,還熟悉部隊情況,并長期跟部隊打交道的,首推葉劍英元帥。
當葉劍英元帥想到楊成武將軍時,他也同樣想到葉劍英元帥。
在跟葉劍英元帥碰面前,楊成武將軍先是找到了聶榮臻元帥,而聶帥的態(tài)度很明確,讓他盡管與葉帥說明情況,商議對策。
楊成武
一方面要考慮如何應對后面的局勢,另一方面想辦法讓葉帥站出來主導,以維護部隊的穩(wěn)定。
楊成武將軍雖然相對于幾名老帥,屬于年輕一輩的將軍,但是,他同樣也擁有深厚的革命資歷。
楊成武將軍雖然出身貧寒,自小卻接受了系統(tǒng)的新式教育,在當年的紅軍隊伍中,算是文武全才之人。
他14歲還在讀中學的時候,就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先進的革命思想。
同時,因為楊成武將軍出身的關系,他有著更強烈的投身革命事業(yè),改造舊中國,拯救黎民于疾苦的志向。
1929年,年僅15歲的楊成武將軍,便參加了由共產黨領導的閩西古城的武裝暴動,正式投身到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
1930年,楊成武于江西廣昌縣留影
楊成武將軍經歷了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歷經艱苦磨難,隨中央紅軍到達了革命對地延安。
剛到延安不久,他便參加了一場針對國民黨與馬家軍聯(lián)合組成的三大騎兵團的阻擊戰(zhàn)斗,這場戰(zhàn)斗由彭德懷元帥親自指揮,充分利用一個叫做吳起鎮(zhèn)地方的地形優(yōu)勢,用傳統(tǒng)步兵將敵軍三大騎兵團打得人仰馬翻。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zhàn)斗,不僅通過繳獲的敵軍大量戰(zhàn)馬與戰(zhàn)刀,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隊伍,而且還觸發(fā)了毛主席的詩興,為躍馬歸來的彭德懷元帥題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名詩。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這首六言詩,不僅描寫了彭德懷元帥的雄偉豐姿,而且也是對打贏這場漂亮大仗的將士們的贊譽。
而這場戰(zhàn)役的主力部隊是紅4團,前線進行軍事指揮的,就是楊成武將軍。
1935年,楊成武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時留影
通過這一戰(zhàn),不僅打出了彭大將軍的威名,也讓楊成武將軍一仗成名,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第一次全面的彰顯。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楊成武將軍更是鋒芒畢露。
他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的115師麾下的獨立團團長,先是在林彪的指揮下,通過穿插阻截,打了一個平型關的大勝仗,挫敗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接著,在太行山區(qū)的黃土嶺戰(zhàn)斗中,楊成武將軍采用夜襲的方式,將一個日軍的混成旅團圍困在一個山坳之中,此戰(zhàn)不僅殲滅日軍近千人,而且還擊斃了被稱為日軍“名將之花”的阿部規(guī)秀,也是在八年全面抗戰(zhàn)中,被我軍擊斃的日軍職別最高的將領。
阿部規(guī)秀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楊成武將軍開始的率領大兵團作戰(zhàn),先后通過張家口、石家莊等城市攻堅戰(zhàn)役,打出了朱總司令所贊美的“奪取大城市的創(chuàng)例”典范,也為后來的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打出了一個大后方,掃除了障礙。
楊成武成了縱橫華北戰(zhàn)場,令敵人聞聲膽寒的我軍猛將,毛主席曾稱他是我軍的“趙子龍”。
新中國成立后,楊成武將軍因為他的卓越戰(zhàn)績,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能力,再加上他文韜武略,毛主席便將他重點安排到了中央軍委的總參謀部。
雖然中間也曾有過一段時間的起起伏伏,但楊成武將軍憑借他的實力,成為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長期領導人,也是長期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葉帥的親密戰(zhàn)友與得力助手。
在1976年以前,鄧小平同志也曾擔任過一段時間中央軍委的總參謀長,此時,小平同志曾開玩笑說:“我只是個掛名的總參謀長,總參的工作還是由楊成武同志來實際負責。”
楊成武和鄧小平
從這兒,就不難看楊成武將軍對中央軍委總謀部工作的得心應手,不管軍委誰來主管,總參一塊的工作,都離不開楊成武將軍的主導與參與。
中央軍委雖然還有其他不少常設部門,但許多重大的軍事指令下達與部隊調動,都要通過總參謀部才行。
這也是楊成武將軍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感到壓力巨大的原因所在,同時,也是葉帥對部隊這塊的擔憂要找他分擔的原因所在。
葉帥十分清楚當下的局勢,他給維護兩個層面的穩(wěn)定,一是政局,二是部隊。
首先,在政局穩(wěn)定方面,他必須有所行動,清除掉不安定的因素與人員。
為此,他必須征得當時的主要領導人華國鋒同志的同意,并團結高層領導人當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華國鋒同志
他制定了嚴密的應對方案,并頻繁也李先念、汪東興等人商議對策,提前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不確定的問題,并做好預案。
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無論是主要人員之間的會面,還是談話,都必須做到嚴格保密,連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時刻處于危險之中。
于是,葉劍英元帥一邊不斷地轉移住所,據(jù)說,最多的一次,一晚上就搬了三個地方,一旦發(fā)現(xiàn)有危險的跡象,就即刻轉換地方。
這些地方,葉劍英元帥之所以不斷變動,不只是考慮到自己住宿的問題,最主要的是當成工作與會談的地方。
即便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但他所見之人都是當時的主要領導人,這些人的任何行動,都不可能做到無人知曉,這樣一來,每一次會面,他所處的位置就會暴露一次。
這就成了他頻繁搬家的主要原因。
葉劍英
葉劍英元帥從不在電話中說任何事情,所有的事務都全部采用面談的方式進行。
面談時,他與來人也不用口頭交談,而是雙方都在紙上寫出要說的話,以免被別人竊聽到交談內容。
當所有的計劃制定好,并準備開展行動時,他就必須解決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不能讓部隊介入。
有著長期軍事管理經驗的葉劍英元帥非常清楚,只要部隊不介入,也就是說,只要對手調動不了部隊,那么,所有的事都可以快速地在小范圍內解決。
如果部隊一介入,那么事情必須會擴大化,將會對整個中國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
他不希望,也不能接受國家的動蕩與混亂。
所以,控制并管理好部隊,便成了重中之重。
而已經失去了中央軍委領導職務的葉劍英,只能將這一重任,交付到在軍委主持總參工作的楊成武將軍身上。
而楊成武將軍,并沒有辜負葉帥的期望。
楊成武
他先是以總參的名義,向所有部隊下達了軍事命令,指出:任何部隊的調動,哪怕只是一個班一個排的調動,都必須征得軍委總參謀部的同意,否則將軍法處置。
正是由于楊成武將軍對部隊的嚴密把控,讓葉劍英元帥所主導的避免亂局、維持穩(wěn)定的行動,非常機密而快速地在小范圍內,得到了圓滿的處理。
在1976年末這個關鍵時期,本來已經離開領導崗位的葉劍英元帥,在國家局勢處于危機之時,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主動挑起了維持政局及部隊穩(wěn)定的重任。
葉帥再一次掛帥行動,除了其他人員的配合之外,更離不開對黨對國家極為忠誠的楊成武將軍的大力配合。
楊成武將軍立足于本職崗位,卻極富政治格局,他再一次成為了葉劍英元帥的助手,非常策略而巧妙地保證了在危急時刻對部隊的管理,為整個國家化解了一次巨大的危機。
正是因為有了葉劍英元帥與楊成武將軍,在特殊歲月的力挽狂瀾,為中國的和平與發(fā)展,以及后來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