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民國走上政壇的文人:(二)監(jiān)察院長蔡元培(上)

1868 年1 月 11 日,蔡元培生于人杰地靈的浙江紹興。蔡元培乳名阿培,入墊后,取名元培。原字鶴卿,后改字仲申,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他創(chuàng)辦愛國學社時,自號民友。任《警鐘日報》主編時,自謂“吾亦一民耳,何謂民友?”于是取《詩經(jīng)·大雅》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兩句中各一字,改號孑民,以后便一直沿用。

在紹興,蔡元培家世代經(jīng)商,祖父曾任當鋪經(jīng)理,父親當過錢莊經(jīng)理。蔡弟兄三人中,屬他最聰穎好學,父親對他著意培養(yǎng),5歲時,延聘塾師來家中課讀。

11 歲時,他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母親周氏,克勤克儉,典賣首飾,撫養(yǎng)稚子成人,并經(jīng)常以“自立”和“不依賴”勉勵他們。父母的言行,對蔡元培的性格有很大影響。

他一生勤奮,為人寬厚和不茍取,就是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下養(yǎng)成的。

父親去世后,蔡家請不起家庭教師,他便到別處附讀,他從 12 歲開始習作八股文。因他在寫文章時常用古書中的通假字換常字,用古書中奇特的句法換常調(diào),被人笑稱“怪八股”。

17 歲時,參加小考,文章“筆輕而靈,意曲而達”,“論尤警當,與眾不同,詩亦有動日句”,“簡潔名貴,滴滴歸原”,考中秀才。

從此,他結(jié)束了私塾學習生涯,在家鄉(xiāng)設館教書,當起了塾師。

蔡元培舊照

兩年之后,蔡元培到同鄉(xiāng)徐樹蘭家當陪讀,并幫助??彼滩貢?。四年里,蔡元培翻閱了徐家十余萬卷藏書,博覽群書,學識大長。

1889 年秋,蔡元培赴杭州參加鄉(xiāng)試,得中舉人,同科舉人有徐維則、王佐、童學琦、汪大燮、汪康年等。

第二年春,蔡元培和徐維則一道北上京城,參加為光緒皇帝親政所舉行的恩科會試。他金榜題名,在本科錄取的 327名貢士中名列第 80 位。

不過,會試中被錄取貢士后,還需經(jīng)殿試合格,方可稱進士出身。“因殿試朝考的名次均以字為標準,我自量寫得不好”,蔡元培未參加本科殿試。

三年后,蔡元培補行股試,被錄取為第二甲第 34 名進士。之后,在朝考中列名第一等,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元培通過散官考試,升格為翰林院編修。

此時,年僅 27 歲的蔡元培,已是一名才華橫溢,“聲聞當代,朝野爭相結(jié)納”的士大夫了。

翰林院編修是個閑職,蔡元培沒有多少事可做,每日足不出戶,鉆研古文詩詞,“都無做官意,唯有讀書聲”。

就在年輕的蔡元培在科舉仕途上一帆風順、平步青云之時,清王朝卻由于外國侵略者的一再打擊和它自身的腐朽,正處于風雨飄搖、日趨沒落中。

甲午戰(zhàn)敗,《中日馬關(guān)條約》簽訂,國勢衰微,維新運動隨之興起,蔡元培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幡然覺醒,擺脫仕途,開始涉獵“新學”,思想為之一變,走向革命。

戊戌變法失敗后,蔡元培“知清廷之不足為,革命之不可已,乃浩然棄官歸里,主持教育以啟發(fā)民智”。1898 年 9 月,蔡元培攜眷回到紹興老家。

歸鄉(xiāng)后,蔡元培先后被聘為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這是蔡元培教育救國思想的萌芽,也是他委身教育服務于新式學校的開始。

蔡元培熱心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實地考察之后,寫成《浙江籌辦學堂節(jié)略》,主張在省城杭州設一高等師范學堂、一高等學堂、一中學堂,以及若干小學堂和蒙學堂,在縣城各設一小學堂和若干蒙學堂,在各鄉(xiāng)設若干蒙學堂。

1901 年8 月,蔡元培應聘為上海南洋公學特班教授。

南洋公學是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一所訓練洋務人才的學校,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特班于 1901年增設,主要是培養(yǎng)高材生,其章程第一條規(guī)定:“特設—班以待成材之有志西學者。”

在南洋公學,蔡元培培養(yǎng)的學生中有黃炎培、邵力子、洪允祥、李叔同等 40 余位名人。

在教學的同時,蔡元培開始涉足報界和出版界。10 月,他與好友張元濟合議創(chuàng)辦《開先報》(后改名為《外交報》)。同時,他選錄梁啟超、嚴復等名士著譯文章42 篇,編輯為《文變》一書。

這時,蔡元培還兼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負責制定國文、歷史、地理三科教科書的編纂體例。

1902 年4月,蔡元培和葉瀚、蔣觀云等上海教育界人士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教育會,蔡為會長。

中國教育會以教育中國男女青年,開發(fā)其智識,而增進其國家觀念,以為他日恢復國權(quán)之基礎(chǔ)為目的,“表面辦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是20 世紀初年國內(nèi)最早的革命團體。

教育會成立不久,即創(chuàng)辦了一所愛國女校。隨后,為了接納南洋公學學潮中的退學學生,蔡元培又創(chuàng)辦了愛國學社,并被推選為學社總理,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以倡言革命為己任,是革命黨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與此同時,蔡元培還和吳稚暉、章太炎等在《蘇報》上連續(xù)發(fā)表鼓吹反清革命的評論文章,“崇論橫議,震撼一世”。

1903 年4 月,拒俄運動興起,中國教育會與東京留日學界緊密呼應,在上海開展了拒法、拒俄運動,蔡元培是這一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者之一。

他還創(chuàng)辦了刊物《俄事警聞》(后改為《警鐘日報》),專門登載俄兵侵犯滿洲的消息,并抨擊清政府外交的失敗,以通過反帝愛國的宣傳,激發(fā)人們的反清革命意志。

中國教育會在張園舉行演說會,1200 多人參加了集會。蔡元培首先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接著,他宣讀東京留日學生的來電,當讀到“俄禍日急,留日學生已電北洋主戰(zhàn),結(jié)義勇隊赴敵,望協(xié)助”時,全體與會者列隊向東行一鞠躬,以表示對留日學生的支持和敬意。

上海《字林西報》對此稱贊說:“夫中國立國以來二千余年,其人民有愛國心者,自此次會議開始?!?/p>

會后,蔡元培以愛國學社學生為基礎(chǔ)組成義勇隊,進行軍事訓練,他本人也剪短頭發(fā),身穿制服,與師生同受軍訓。

在上海張園的集會,引起清政府的嫉恨,要求江蘇巡撫“即將為首之人密拿嚴辦”。盡管蔡元培身處險境,臨危不懼,仍熱心愛國學社工作。

這時,愛國學社學生發(fā)生內(nèi)訌,蔡元培痛心疾首,憤然辭職,離開上海前往青島。十余天后,《蘇報》案發(fā),章太炎、鄒容被捕人獄,蔡元培因遠在青島而幸免。

此時,蔡元培認為,革命只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受俄國民粹派的影響,他思想上傾向于暗殺。

《蘇報》案鳳波過后,蔡元培回到上海,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并加入暗殺團。當時,因武裝起義計劃泄露,黃興等華興會會員避難上海,蔡元培參與了華興會在上海的活動,深受啟發(fā),決定仿照華興會成立光復會。

蔡元培和獄中的章太炎詳細籌劃,經(jīng)各方努力,光復會很快成立,蔡元培被推為會長。光復會以“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發(fā)展很快,徐錫麟、陶成章、柳亞子、黃炎培、劉師培、秋瑾、孫毓筠等都是光復會會員,而蔡元培逐漸成為東南地區(qū)革命活動的核心人物。

同盟會成立后,光復會納人同盟會的領(lǐng)導之下,蔡元培任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

1906 年夏,清政府擬派翰林院編修出國,蔡元培一直希望能到歐洲國家學習,得此消息,便將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一職委托黃炎培代理,于8月底只身一人來到北京等候派遣。

就在蔡元培準備赴歐之際,清廷卻因經(jīng)費短缺,決定改派日本,蔡元培不愿去日本,決意赴德游學,只好暫時留京,從長計議。

天賜良機,次年春,蔡元培故交孫寶瑄之兄孫寶琦出任駐德公使,孫寶琦答應接納他為駐德公使職員,并允以每月資助學費 30 兩。

7 月初,蔡元培隨孫寶琦一行來到柏林,半工半讀由此開始了他為期四年多的留學生活。

留學德國的蔡元培舊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在柏林生活一年之后,蔡元培遷居萊比錫,進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在異國他鄉(xiāng),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從哲學到文學,從心理學到美學,從民族學到比較文明史,從美術(shù)史到自然科學發(fā)展史,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人文學科。

1909 年,蔡元培破例進入萊比錫大學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學習。

留學期間,蔡元培依據(jù)西洋學術(shù)史的原則,在日本學者研究東洋倫理學史的基礎(chǔ)上,系統(tǒng)整理了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學說,寫成《中國倫理學史》。

全書將中國倫理學史的發(fā)展分為“先秦創(chuàng)始時代”、“漢唐繼承時代”和“宋明理學時代”。

蔡元培認為,我國四千年來的倫理學說,先秦最盛,倫理學說是儒、道、農(nóng)、墨、法、名各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后,儒、道、釋三教并存,儒教始終是倫理學的正宗。自漢而唐,倫理學方面成一家之言者屈指可數(shù)。宋、明兩代,朱熹、陸九淵兩派,一直是倫理學的主流。

此外,蔡元培還翻譯了康德派哲學家包爾生的著作《倫理學原理》,該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關(guān)注,被一些學校采用為倫理學教科書。

蔡元培在研究倫理學的同時,對國學中素不重視的“美學”也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美育者,子民在德國受有極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之者也”。

“美育”一詞,即是蔡元培從德文 Asthetiache Erziehung 譯得,蔡元培畢生都不遺余力地提倡美育,強調(diào)美育是養(yǎng)成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中國之有美學,實以蔡元培先生提倡為最早”,“以美有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理論。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蔡元培于 1911 年 12 月,結(jié)束其在德國的工讀生活回到上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

出任教育總長時的蔡元培舊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民國初建,百廢待興。1912 年初,蔡元培主持教育部先后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民國教育部官職令》以及一些教育法令,改革清末舊學制,以確保近代教育思想和方針的實施。

其主要內(nèi)容有:小學廢止讀經(jīng);廢禁清廷頒布的教科書,各科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國國民宗旨;稱呼上改學堂為學校;初等小學男女不分校;廢止獎勵出身的舊制等。

蔡元培極為提倡社會教育,致力于普及教育、有教無類,他在教育部內(nèi)設有社會教育司,由教育部通令各省推行社會教育,使社會教育首次在教育行政上獲得了獨立地位。

南北議和告成后,蔡元培受命率領(lǐng)迎袁專使團,北上迎袁南下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不肯南下,大耍兩面派伎倆,使得蔡元培對其一手導演的京、津、保地區(qū)“兵變”信以為真,最終,袁世凱在北京宣布就職。

袁世凱上臺后,蔡元培在唐紹儀內(nèi)閣中,繼續(xù)擔任教育總長。

1912 年2 月,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期間寫過《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為今后的教育方針。

該文一舉否定了前清教育宗旨中“忠君”、“尊孔”最重要的兩條,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從而打破了兩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兩條不可動搖的信條。

除了“破”的功勞外,該文還有“立”的意義,蔡元培首倡德、智、體、美四育,從而為民主共和教育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實際上承擔了中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在教育方面的綱領(lǐng)性作用,體現(xiàn)出辛亥革命的偉大成果和民主共和精神,不僅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對民國以后教育的影響也很大。

針對傳統(tǒng)封建專制影響下的一些軍政人員私德不夠、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素養(yǎng)的社會現(xiàn)象,蔡元培等在上海發(fā)起成立“進德會”。隨后,他又和宋教仁等發(fā)起組織“社會改良會”,闡明宗旨在以人道主義及科學知識為標準而定改良社會之條件,列舉改革社會上種種惡習,提出不狎妓、不置婢妾、不賭博,破除迷信、為官不受饋贈等共 36 條,以圖通過這一組織的提倡,為新的民主共和社會樹立新風。

在蔡元培及同仁的竭誠努力下,全國臨時教育會議于 1912 年7 月10 日在北京正式開幕。

這次會議歷時一個月,通過了 23 項提案,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先河,新的教育制度在我國以法律的形式開始確定下來,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基礎(chǔ),是對清朝教育制度的一次徹底否定。

接著,他因不滿袁氏獨裁專政,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期間,辭去教育總長職務。蔡元培卸職后,攜眷赴萊比錫大學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宋教仁案發(fā)生后,蔡元培接到孫中山的電召,邀他回國共商討袁對策,便迅速返國參加二次革命。

雖然蔡元培主張反袁,但在方法上卻不贊成孫中山提出的武力討袁之法,而想通過和平調(diào)解來解決南北方的沖突。后調(diào)停不成,他又寫了一系列文章抨擊袁世凱專制。

二次革命失敗后,蔡元培無法繼續(xù)留在國內(nèi),只好游學法國。前后兩次西方留學的經(jīng)歷,使得他主張向西方學習,反對閉關(guān)自守。

旅法期間,蔡元培學習之余,協(xié)助李石曾、汪精衛(wèi)、吳稚暉和吳玉章等人辦理留法儉學會,幫助留法青年。

1916 年 3 月,中法兩國合辦的華法教育會在巴黎成立,蔡元培任中方會長,并在該會開辦的華工學校親自授課,前后為華工學校編了德育、智育講義40 篇左右,講義內(nèi)容多含哲理和積極的辯證法因素,具有啟迪民智的作用。

蔡元培是旅法學界的一面旗幟,華法教育會的創(chuàng)立既為中國有志青年提供了留法勤工儉學的機會,更促進了法國文化科學在中國的傳播。留法勤工儉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和留學史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chuàng)舉,也是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十分有益的新形式。

隨后,這種形式在五四前后獲得了較大發(fā)展,為國內(nèi)許多無力出國求學的青年提供了半工半讀留學法國的機會,也促成了中西文化的進一步碰撞與交融。

1916 年9 月初,蔡元培收到教育部總長范源濂來電,電云:“國事漸平,教育宜急?,F(xiàn)在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nèi)人士,咸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啟行在即,先祈電告?!?/p>

蔡元培接電報后,心情難以平靜,當即決定歸國就職。

12 月 26 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 年元月,北大舉行開學典禮,蔡元培發(fā)表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蔡元培舊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這個全國最高學府的官僚腐敗習氣是出了名的,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與北大學生約法三章: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礪德行,三是敬愛師友。

他教導北大學子,要“以研究學術(shù)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抱定宗旨”是要“為求學而來”,“宗旨既定,自趨正軌”。

蔡元培的到來,給暮氣沉沉的北京大學帶來新的氣息。當時,北京大學“像個衙門,沒有多少學術(shù)氣氛。有的教師不學無術(shù),一心只想當官;有的教師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學問不大,架子不小;有的教師死守本分,不允許有新思想”。學生則大多是官僚和富人子弟。

蔡元培根據(jù)多年辦學經(jīng)驗,認為“大約大學之所以不滿人意者,一在學課之凌雜,二在風紀之敗壞。救第一弊,在延聘純粹之學問家,一面教授,一面與學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guān)。救第二弊,在延聘學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飭學風”。

上任伊始,蔡元培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破“年齡”和“資格”限制,廣攬人才。文科方面,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錢玄同為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教員,劉半農(nóng)為預科國文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教員,周作人為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編纂員,胡適為文科教授兼哲學研究所主任,李大釗為圖書館主任,兼任經(jīng)濟、史學等系的教授。

他力排眾議,聘請梁漱溟到北大講授印度哲學,理科方面,蔡元培聘用國內(nèi)第一個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物理學家夏元琛為理科學長,另陸續(xù)聘請李四光、丁文江、朱家驊等知名學者任教。

法科方面,蔡元培留任司法部的王寵惠和羅文干為講師,解聘了不稱職的教員,并規(guī)定專任教員不得在他校兼課,政府官員不得為專任教員。一時間,北京大學名家云集,可謂群星閃爍。

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八

字方針指導下,蔡元培極力打造北大為“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的學府,使各派思想并存北大,百家爭鳴,爭奇斗妍,討論、研究之風盛極一時。

他認為,墨守成規(guī),守一家之言,思想一元獨裁,是不可能使學術(shù)得到真正發(fā)展的。他還認為,學術(shù)上派別林立是相對的,各學科教員即使主張不同,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應該并存,讓學生在思想的百家爭鳴中自由選擇。

正是在蔡元培的鼓勵下,在北大“為學同而學問的精神蓬勃一時,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都同樣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背后托著長辮,心理眷戀帝制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人物并坐討論,同席笑謔。

教室里、座談會上、社交場合里,到處討論著知識、文化家庭、社會關(guān)系和政治制度等等問題。這情形很像中國先秦時代,或者古希臘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時代的重演”。

此外,蔡元培熱心延請中外著名學者來校講演。梁啟超、章太炎、杜威、羅素、泰戈爾等都曾到北大講演,北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

隨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猛將的到來,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教員中除了提倡新文化運動的進步人士,還有許多思想保守卻學術(shù)造詣頗深的著名學者,比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崔適等。

在蔡元培力倡下,1917 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各學門先后分別成立了研究所。

文科研究所分哲學門、國文門和英文門,由胡適、沈尹默、黃振聲任主任;理科研究所分數(shù)學門、物理門和化學門,由秦汾、張大椿、俞同奎任主任;法科研究所由法律門、政治門、經(jīng)濟門組成,依次由黃右昌、陳啟修、馬寅初負責。

后來,北大在1919 年12 月又增設地質(zhì)學研究所,何杰任主任,這些研究所的創(chuàng)立,開國內(nèi)大學設立研究所之先河,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蔡元培積極引導北大學生創(chuàng)造進取活潑的精神生活,支持全校師生創(chuàng)辦刊物,組織各類學術(shù)研究團體。

一時之間,各類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北大校園,“學生們打麻將、吃花酒的越來越少,研究學向和關(guān)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越來越多”。

到 1919 年初,北大已有各種團體 20 多個,打破了改革前沉悶、頹廢、腐朽的局面,學術(shù)討論和思想爭辯蔚為風氣,學校出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管理方面,蔡元培仿效德國大學制度,改校長大權(quán)獨攬為民主辦校,設立評議會,實行教授治校。

評議會是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gòu)和權(quán)力機構(gòu),評議員除校長外,包括各科學長和主任教員,各本科、預科教授二人,由教授自行互選,任期一年。1919 年后,評議員的產(chǎn)生按名額分配,每5 名教授選舉產(chǎn)生1 名評議員。

為擴大教授治校的范圍,1917 年 12 月,蔡元培主持召開評議會會議,決定設立各學科教授會,教授會會員由各科的教授和講師組成,教授會主任由會員選舉產(chǎn)生,任期兩年。

1919 年,北大采用分系制后,改由各系成立教授會,各系主任由教授會投票選舉。由此加強了各學科專家學者的責任心,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從而促進了學校的蓬勃發(fā)展。

1919 年4 月,各科教授主任組成全校統(tǒng)一的教務處,負責領(lǐng)導全校的教學工作,文、理、法各科學長制從此廢止。教務處設教務長,教務長從各系教授會主任中推選,任期一年。

9 月,設立行政會議,作為全校最高行政機構(gòu)和執(zhí)行機關(guān),負責實施評議會的各項決議。蔡元培建立的這套“教授治?!鳖I(lǐng)導體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外界對教學工作的影響,保證了正常的教學工作。

蔡元培堅持平民教育、擇優(yōu)錄取的招生原則,使許多出身貧寒、學業(yè)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進入了北京大學。他還主張開門辦學,學校的學術(shù)活動和課堂的教學活動,都可以向社會公開,每年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旁聽生、選科生。

同時,北大打破陳規(guī),正式招收女生人學,開我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在學制和體制方面,蔡元培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學制改革方面,首先,擴大了文理兩科,增設史學門和地質(zhì)學門;法科獨立,商科則并入法科;工科與北洋大學合并,預科改屬本科。

其次,撤銷文理科界限,將各科所屬的專業(yè)一律改稱為系,學長制也因此廢除。

另外,改年級制為選科制。大學本科應學滿80約分,必修、選修各占一半,可提前修滿畢業(y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學章程與教授治學在歷史記憶中準確重構(gòu)
民國時期,都有哪些名人曾在北大教書?他們在校園里有什么逸聞趣事嗎?
魯迅罵蔡元培,為什么被指“忘恩負義”?
蔡元培與清末《中學修身教科書》
民國三大校長 第一編 北大校長蔡元培
大學雖已遍天下,世間再無蔡元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