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媽媽說:很多父母心里明白著呢,但是一著急,就脫口而出,有事沒事總是沖孩子嚷嚷,總是不自覺的用自己的年齡來衡量他們。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溝通、交流。只有注重親子間的有效交流,才會順利地將孩子培養(yǎng)成才。當家長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孩子對家長教育的逆反和抵抗就會減少,變得聽話,并且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第一種: 什么都想要的人,最終什么都得不到
下午吃完飯在路上散步時,看到一友人肩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手里拉著孩子火急火燎迎面而來??此绱思鼻校谊P(guān)心地問:“孩子放學怎么這么遲?”誰知她一臉苦相,“我這是吃完飯送他去上數(shù)學輔導班,這緊趕慢趕,今天出門又有點遲了?!?/p>
“我這也是不得已,他在家里做作業(yè)托托拉拉,說他千百遍也不聽。他每晚做作業(yè)我都要坐在身邊陪他,他啥時做完,我啥時才能休息。最主要的是,他什么問題都來問我,自己根本不思考。你說這樣的孩子我能有什么方法,只有給他報一輔導班,讓老師去教他?!?/p>
我的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也曾有過這種現(xiàn)像,但我沒有像她這般解決。
因為,我感覺給孩子報輔導班只是把家長面對的問題又轉(zhuǎn)拋給了輔導老師,讓輔導老師繼續(xù)陪孩子做作業(yè),用表象上的成功掩蓋了問題的真像。
其實,友人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形成自主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孩子對于做作業(yè)還是處于等、靠、要的思想。
孩子從小被家里人寵愛,什么事都替他做,事事不用自己動手、動腦。這樣的孩子上學后,突然面對需要獨自完成的作業(yè)時,心里就沒有了底,還是會寄希望于父母。
第二種: 做錯事就該得到懲罰,但懲罰不是最終目的
小孩子沒有不犯錯的,犯錯就該有懲罰,但這位媽媽的懲罰規(guī)則卻是條條精辟。
1、 冷處理,讓孩子自己體驗后果
任何時候,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如果不影響他人,就視而不見,如果影響他人,就馬上抱走,把他放在不影響其他人的地方,讓他鬧夠了為止。
冷處理是為讓孩子知道,你沒有理由的哭鬧是不會有人哄你的,要學會自己承擔責任,自己體驗無理取鬧的后果。爸媽不會支持這種做法,自然下次懂得避免。
2、懲罰前先進行警告
懲罰之前,要先冷靜下來對孩子進行“事先警告”。
例如:你再這樣胡鬧,我就要沒收你的玩具汽車了!
馬上好好吃飯,不然以后你餓了我也不會管你。
父母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言出必行。提出警告,如果孩子繼續(xù)不聽話,想挑戰(zhàn)父母權(quán)威,那么你說好的懲罰一定要執(zhí)行。不然,你的懲罰從此便失去了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