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氣虛的“氣”與氣實(shí)的“氣”不是一個(gè)“氣”?!端貑枴ねㄔu虛實(shí)論篇》記載:'邪氣盛則實(shí),精氣奪則虛'。所以說到氣虛,主要指的是正氣虛,五臟精氣虛弱。而氣實(shí),主要是邪氣實(shí)。
邪氣實(shí)又分外界六淫之邪氣和內(nèi)在七情、飲食之傷造成的臟腑邪氣雍盛。
氣虛:
氣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推動,即推動一身機(jī)能的運(yùn)行。所以不管是哪種氣虛,一般都會伴有乏力、神疲這兩種癥狀。
五臟之中,唯肝氣易壅滯而成氣實(shí),其他四臟臨床常見為氣虛。
病理變化,主要由于情緒失常,勞倦過度,損傷臟氣。
1. 肺氣虛:
肺為嬌臟,居上焦,蓋其他諸臟之上,又稱華蓋。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所以肺氣虛,則呼吸短淺,聲音怯弱。又肺主皮毛,與衛(wèi)氣同起固攝作用。故肺氣虛時(shí)還可見自汗,易受風(fēng)寒,或咳嗽氣喘,運(yùn)動乏力。另或可見面色晄白,脈細(xì)弱無力等。
2. 心氣虛:
心氣虛多以心陽衰微為主。心為十二官之首,神明之府。故心氣虛者,常有心慌、怔忡,惶惶不可終日。
宗氣貫心脈、行呼吸,若心氣虛同時(shí)伴宗氣虛,可胸悶氣短,語言低微。
心主血脈,心氣虛不能鼓動血脈至四末和腦部,可見神疲肢冷。汗為心之液,心氣虛不能固攝,又或見冷汗直出。
心陽虛一般脈遲細(xì)無力,舌淡,面色不華。
3. 脾氣虛:
脾主運(yùn)化,胃主受納。脾虛不運(yùn),則易腹脹、水谷不易消化。水濕不運(yùn),則見便溏。脾胃相連,脾不能運(yùn),則胃納受阻,可見納谷不香、食少易飽。
脾主四肢肌肉,脾虛又可見倦乏無力、嗜臥,精神不振等。
脈細(xì)無力,舌質(zhì)淡,苔白。
4. 腎氣虛:
腰為腎之府,腎氣虛可見腰腿酸痛,軟弱乏力。腎主納氣,腎氣虛可見動則氣喘。
腎主藏精,腎氣虛還可見遺精、遺尿或小便頻數(shù)、起夜多等。
另命門之火可溫脾土,若脾腎同時(shí)陽虛,又可見五更大便溏泄。
脈沉細(xì),舌淡。
氣實(shí):
氣實(shí)是指邪氣壅滯,阻塞不暢。一般帶來或脹或痛之感。
肺氣實(shí):
寒邪者居多,其次肺熱邪。肺氣實(shí),必引起肺失肅降。引起胸膈痞悶,呼吸不暢,咳嗽痰多。上涌至鼻竅則鼻塞、流涕。重者邪氣居肺,從而造成喘不能臥。
肝、胃氣實(shí):
肝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dá)舒暢。如情志不舒,則易肝氣郁結(jié),結(jié)而日久或肝氣壅滯成脹實(shí),易橫逆犯胃。胃氣本該降而不能降,從而呃逆、疼痛,反酸、暖氣。若胃氣因積成實(shí),則食不得入,打嗝反胃。
大、小腸氣實(shí):
大腸傳導(dǎo)之官,小腸化物之官。若氣虛則食物停蓄不下。六腑宜通不宜堵,腹實(shí)可見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jié)不解。重者氣向上沖、呃逆,反酸曖腐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