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的動物資源包括海洋水生動物和島嶼陸生動物。

島嶼陸生動物種類不多,主要是海鳥;而生長于海洋里的動物則種類極其多樣。海洋動物分為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潮間帶動物和游泳生物幾大類;從生長棲息環(huán)境分,可分為定棲種類和大洋性洄游種類;按生物學(xué)分類,主要有腔腸類、棘皮類、魚類、蝦類、貝類,此外還有爬行類、哺乳類等,是我國最大的熱帶水產(chǎn)資源寶庫。

一、浮游動物

西南中沙群島海區(qū)的浮游動物種類多、數(shù)量大。西沙群島海域有浮游動物249種,隸屬于8大類群110屬。其中橈足類屬種最多,共44屬135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shù)的53.6%;其次是水母類,共21屬31種,占12.8%(其中管水母4屬8種約占3.5%,水螅水母17屬23種約占8.9%);再次是端足類,15屬24種,占9.6%。以下依次為:被囊類11屬19種,占7.6%;介形類11屬17種,占6.8%;毛顎類3屬15種,占6.0%;瑩蝦類4屬8種,占3.2%;枝角類僅1種,占0.4%。此外,還有一些多毛類、短尾類和蝦蛄幼體等類動物。總平均生物量為115.1 毫克/米3 ,總平均密度為81.0ind/m3。西沙海域分布較多的種是瘦長腹劍水蚤、長尾住囊蟲、扭歪管水母、半口壯麗水母和中型瑩蝦等,其密度較高數(shù)量較大。

南海中部海區(qū)和南部海區(qū)的浮游動物種類組成相似。中部海區(qū)共發(fā)現(xiàn)浮游動物757種和12個變種,其中也以橈足類最為豐富,共293種,以下依次為水母類148種,端足類88種,介形類76種,腹足類52種,其余如毛顎類、磷蝦類等種數(shù)較少。該海區(qū)浮游動物總數(shù)的周年變化幅度不大,周年可見種類約358種,約占浮游動物總種數(shù)的50%以上;種類數(shù)的平面分布隨季節(jié)變化而改變,春季呈東部和南部邊緣水域種數(shù)值最高、中部水域最低的分布格局,整個水域浮游動物總數(shù)量增加而于4月份達到全年最高值,夏季浮游動物的總數(shù)量仍保持相當于春季的較高水平,秋冬季由于受環(huán)流季風等因素影響,分布與種類數(shù)大體與鹽度值的分布分區(qū)相吻合;依其自身生態(tài)、習(xí)性和分布上的不同特點,可劃分為海外暖水類群、近海暖水類群、暖溫性近海類群、低溫高鹽類群等4個生態(tài)類群。本海區(qū)基于大洋熱帶水域的生物學(xué)特性,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低而平穩(wěn),以夏季為年高峰值,秋冬季居中,春季最小。

南海南部因處于熱帶海域,水溫變化幅度小,但種類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季風影響,冬季在東北季風影響下有較多高鹽性種類,夏季在西南季風影響下有較多低鹽性種類出現(xiàn)在表層,而在深海區(qū)仍保持高鹽性種類。本海域浮游動物生物量在相似季節(jié)表現(xiàn)出層次上變化范圍的不同:上層變化范圍為40.8~55.9毫克/米3 ,平均為48.7毫克/米3;下層變化范圍為9~13.5毫克/米3,平均10.9毫克/米3,上層生物量較下層高出4.5倍??梢姡瑹o論南海中部、南部,浮游動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都隨深度變化,深度越大溫度越低,浮游動物的生物量越小,上層浮游動物的生物量起主導(dǎo)作用。

二、腔腸動物

珊瑚蟲是熱帶亞熱帶海洋的腔腸動物,全國約有200種,大部分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域,屬海南省海域的珊瑚種類就有110種和5個亞種,分屬13科,34屬和2個亞屬。西沙群島海域海洋底棲生物類的棘軟珊瑚科有6屬6種,水螅珊瑚2屬7種,其它的包括檜葉螅科、連莢???、木珊瑚科、小圓菜珊瑚科、軟珊瑚科、海底柏科、類尖柳珊瑚科、軟柳珊瑚科、笙珊瑚和巷珊瑚等均為1屬1種;屬于潮間帶腔腸動物類的鹿角珊瑚科有浪花鹿角珊瑚、美麗鹿角珊瑚、橫條薔薇珊瑚、中華薔薇珊瑚等11種,蜂巢珊瑚科有薄片剌孔珊瑚、鋸齒剌星珊瑚等5種,濱珊瑚科有扁枝濱珊瑚等3種,杯形珊瑚科有短角杯形珊瑚等3種,木珊瑚科有漏斗陀螺珊瑚等3種,石芝科有多葉珊瑚等3種,類尖柳珊瑚科有中華小尖柳珊瑚等3種,菌珊瑚科有2種,軟柳珊瑚科有2種,褶葉珊瑚科有1種,梳狀珊瑚科1種,枇杷珊瑚科1種,丁香珊瑚科1種,鐵星珊瑚科1種,奇軟珊瑚科1種,叢柳珊瑚科1種,鞭柳珊瑚科1種等。

處于熱帶地區(qū)的南海珊瑚蟲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嚴格的要求:水溫不能太高或太低,一般適宜在20~30℃之間;鹽度要穩(wěn)定、適中,最適宜的海水鹽度為27‰~40‰ ;水深度為40~60米區(qū)域,不能渾濁,要潔凈、透明,以便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西南中沙群島的珊瑚蟲以單體的造礁珊瑚蟲居多,有12科33屬113種(含亞種)。其個體如縫衣針頭大小,棲息在體型外殼呈圓筒狀的體房內(nèi)。體房由中、內(nèi)兩層細胞構(gòu)成一個體腔,體腔上端有漏斗形的口,周邊生有觸手??诩仁谦@取食物和吞食食物的孔腔,又是排泄體內(nèi)廢物的出口。珊瑚蟲雄雌異體,可單性、雙性繁衍后代。在優(yōu)越的南海水域里的珊瑚蟲其生長速度快的可達每年30毫米,一般的每年也可生長10毫米。幾億甚至幾百億的小蟲聚居在一起,通過新陳代謝,體壁外層細胞不斷分泌出石灰質(zhì)沉淀物,逐步形成新的圓筒體房骨骼,其中軟體組織便會慢慢上升,舊體房逐漸變厚、老化形成樹枝狀的珊瑚體。南海巨大塊狀、球狀珊瑚主要有濱珊瑚(海南漁民稱為“石乸”)、菊花珊瑚(海南漁民稱為“石公”)、蜂巢珊瑚、角狀蜂巢珊瑚、扁腦珊瑚等。此外,還有成片生長的鹿角珊瑚、牡丹珊瑚、蓮花珊瑚、杯形珊瑚、陀螺珊瑚等。按生長環(huán)境又可分為:岸礁(裙礁)珊瑚、離岸礁珊瑚和潟湖礁珊瑚3類。其中岸礁珊瑚占82.44%,離岸礁珊瑚占6.88%,潟湖礁珊瑚占0.68%。中沙黃巖島的軟珊瑚有7種,隸屬于2科4屬,均為我國首次記錄。南海諸島除西沙群島的高尖石等少數(shù)火山島外,絕大多數(shù)均為珊瑚島礁,它們?nèi)际窃旖干汉飨x億萬斯年的不朽杰作;千姿百態(tài)、五光十色的珊瑚,同數(shù)量繁多、色彩鮮艷的海螺及其它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共同構(gòu)成美麗壯觀的“海底花園”。

三、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主要是螺貝類。南海諸島海域素享“貝殼世界”的美稱,繁衍于島礁四周的螺貝種類數(shù)以千計,并以熱帶種類為主。

西沙群島海域已發(fā)現(xiàn)的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其中雙殼類9科13屬14種,單殼類10科12屬12種),僅次于甲殼類動物,列西沙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總數(shù)的第二位。在雙殼類中,鳥蛤科有3屬3種,簾蛤科2屬3種,銼蛤科2屬2種,其余的真珠貝科、扇貝科、紫云蛤科、海菊蛤科、海螂科等均為1屬1種;單殼類中的鳳螺科有2屬2種,骨螺科有2屬2種,其余的蟹守螺科、核螺科、織紋螺科、榧螺科、筆螺科、芋螺科、筍螺科、捻螺科等均為1屬1種。

西沙海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潮間帶軟體動物達51科287種,占西沙海域潮間帶生物種類總數(shù)的43.16%,位居本海區(qū)潮間帶生物種數(shù)之冠。其中芋螺科有瑪瑙革螺、沙芋螺、大尉芋螺、花冠芋螺、象牙芋螺等35種,寶貝科有虎斑寶貝、圓疹、葡萄貝、貨貝、圖紋綬貝等34種,骨螺科有球核果螺、葡萄核果螺、鷓鴣籃螺、武裝荔枝螺等21種,馬蹄螺科有大馬蹄螺、崎嶇枝螺、緣駝峰螺等15種,毛螺科有毛螺、堂皇筆螺、蝶筆螺等12種,筍螺科有黃斑筍螺、索筍螺、卦紋筍螺等12種,鳳螺科有蘺鳳螺、蜘蛛螺、水字貝等11種,蟹守螺科有中華蟹守螺、帶紋蟹守螺、無敵蟹守螺等11種,核螺科有雜色牙螺、馬克薩核螺、塵埃蘇螺等9種,峨螺科有帶唇齒螺、波紋甲蟲螺等8種,嵌線螺科有扭螺、法螺等8種,蜒螺科有漁舟蜒螺、紫游螺等7種,延管螺科有球蕪青螺、紫棲珊瑚螺等6種,細帶螺科有旋紋細帶螺、鴿螺等6種,織紋螺科有秀織紋螺等5種,榧螺科有彩榧螺等5種,硨磲科有鱗硨磲等4種,鑰孔科有4種,口螺科4種,蠑螺科4種,小塔螺科4種,玉螺科4種,梭螺科4種,冠螺科有3種,珍珠貝科3種,鮑科3種,濱螺科3種,瓦尼溝螺科3種,蛙螺科3種,鶉螺科3種,蚶科3種,鉗蛤科3種,輪螺科2種,梯螺科2種,馬掌螺科2種,帆螺科2種,獵女神螺科2種,豎琴螺科2種,塔螺科2種,帽貝科1種,擬蜒螺科1種,麂眼螺科1種,蛇螺科1種,獨齒螺科1種,海蝸科1種,光螺科1種,愛神螺科1種,犬齒螺科1種,緣螺科1種,滿月蛤科1種,鳥蛤科1種,櫻蛤科1種。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貝類資源如按用途劃分,可分為4類:一是食用貝類,主要包括牡蠣、泥蚶、文蛤、翡翠貽貝、褐牡蠣、華貴櫛孔扇貝、紅肉藍蛤、雜色鮑、褐云瑪瑙螺等;二是藥用貝類,主要有鮑魚類(也是食用貝)、寶貝類、角螺、泥螺、珠貝、縊蟶類等;三是珍珠貝類,包括大珠母貝(即白蝶貝)、合浦珠母貝、企鵝珍珠貝、三角帆蚌、褐紋冠蚌等;四是觀賞貝類,如鳳螺類、法螺、唐冠螺、鸚鵡螺、夜光螺(蠑螺)等。但在眾多的貝類資源中,最具南海特色的典型貝類應(yīng)數(shù)寶貝、硨磲、珠母貝、鮑魚和海螺等5種。此外,經(jīng)濟螺貝類品種還有:海菊蛤、櫛孔扇貝、和藹巴非蛤、蟹守螺、芋螺、蜘蛛螺、水字螺、筆螺、骨螺、梭螺、塔螺、筍螺等。茲擇其要者簡介于下。

    鮑魚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常見的有耳鮑、羊鮑2種。鮑魚殼呈長卵圓形,一般分為螺旋頂層和螺體層。殼面是深褐色參雜綠色或紅色。殼表面被一條約20多個突起和小孔的螺肋分為左右2部。在螺肋末端有一出水孔,即是呼吸和觸手,伸出時又是排泄、生殖的孔道。鮑魚一般體長12厘米左右,貝殼似耳,堅厚低寬,又稱“海耳”,足部有極強的附著力。喜棲于礁平臺珊瑚石隙縫間及背側(cè)陰面。肉味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被視為海味珍品。

大珠母貝  又稱白蝶貝。屬異柱目,珍珠貝科,珠母貝屬,是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特有的珍珠貝類。體形較大,殼扁平圓盤狀,大者殼高達30厘米,體重7公斤。殼面平滑,呈黃褐色,頂端綠色。殼內(nèi)珍珠層豐厚,周緣呈黃褐色,閉殼肌痕大,形似腎臟。是生產(chǎn)名貴珍珠的主要珍珠貝。

珠母貝  又稱黑蝶貝,是珍珠貝中比較大的種類之一。屬貝異柱目,珍珠貝科,珠母貝屬。殼體表面呈棕褐色,有明顯的放射條紋和同心形鱗片。殼緣與白蝶貝相同,但不呈波紋狀或鋸齒狀,殼內(nèi)面有豐厚的珍珠層,有虹光色彩,是能產(chǎn)名貴黑色珍珠的珍珠貝類。南海諸島的馬氏珠母貝所產(chǎn)珍珠稱為“南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珠,以顆粒圓潤、凝重結(jié)實、色澤艷麗、寶光瑩韻而馳名中外。

    寶貝  屬寶貝科軟體動物,是棲息在珊瑚礁環(huán)境的主要貝類之一。貝殼呈卵圓形,殼面光滑,灰綠色或黃色,有瓷光,背部膨圓,兩端微凸稍尖,后端殼頂部向內(nèi)凹陷。貝口狹長,位于貝體中部,殼口兩側(cè)有齒狀突起,頭部伸出兩條角須形如“貝”字。寶貝種類很多,僅西沙群島海域就有40多種,最名貴的是個體較大的虎斑寶貝、其它常見的種類還有山貓眼寶貝、肉色寶貝、卵黃寶貝、阿文緩貝、環(huán)紋貨貝、蛇首眼珠貝和個體較小的雞豆疹貝、斑疹貝、紫眼球貝、石紋礁掌貝等。

    硨磲  俗稱蚵,硨磲科軟體動物。是熱帶珊瑚礁區(qū)典型雙殼貝類,也是雙殼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貝種。貝體呈卵圓形或長圓形,大者體長1米以上,重200公斤。殼質(zhì)重實,殼緣如齒,表面有鱗片,呈淺黃色或白色;兩殼大小相當,殼肌壯實厚大,殼內(nèi)外套膜緣呈黃、綠、青、紫等色。喜用膠質(zhì)足絲固粘在礁巖上或半體居于珊瑚礁穴中,終生不移。世界上共有6種硨磲,在南海均有出產(chǎn)。西南中沙群島海域常見的有長硨磲、鱗硨磲和大硨磲。

    貽貝  俗稱海紅,又稱“殼菜”或“淡菜”。貝殼高約44毫米,呈楔形,雙殼對稱,殼表面有光滑平行條紋,黑褐色。殼的最前端為頂喙鉸合部,有2~5個小齒。腹緣略彎或直,背緣呈拋射狀延伸,后緣紋理細密,繞殼環(huán)生。具有群棲的習(xí)性,春秋季節(jié)繁殖,喜棲于低潮線下巖礁底質(zhì)水域,是珍貴的海產(chǎn)品之一。

    馬蹄螺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資源量最大的特產(chǎn)之一。主要有大馬蹄螺、塔形馬蹄螺、斑馬蹄螺幾種,一般高15~20厘米,很象一只馬蹄上尖下大,呈圓錐形。貝殼堅硬厚實,表面有紅褐色水波狀斑紋,多數(shù)有6條更為深陷成等距離排列紋理,迷彩的外殼與周圍珊瑚叢環(huán)境一致,是天賦的御敵盔甲。

    法螺  嵌線螺科軟體動物。貝殼近不規(guī)則卵圓形,螺旋部呈尖圓錐形,體螺層略膨脹,約10層,每層有光滑螺肋和縱腫肋,肋間又有細肋??p合線下方的螺肋有條列疣結(jié)突起。體螺層較大,殼面黃紅色,具有黃褐色或紫色鱗狀螺紋。殼口卵圓狀橘紅色,外唇外翻延伸,有成對齒肋;內(nèi)唇有褐色條紋褶襞;前溝向背方向彎曲。是我國南海重要螺類之一。

蠑螺  又稱夜光螺。蠑螺科軟體動物。殼大質(zhì)堅,螺層較多,近圓筒形。體螺層大,螺旋部呈矮錐形。殼面綠色,參有數(shù)條褐色、白色或紅色相間的環(huán)列條紋斑點。殼頂常有翠綠色斑紋。殼口大而圓,內(nèi)有珍珠層,瓷白光澤。是南海海域名貴螺類之一。

唐冠螺   螺貝類中最為名貴的觀賞品種,在阿拉伯地區(qū),唐冠螺的價值相當于同等重量的黃金。

四、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主要有海參、海星、海膽、蛇尾等幾類。西南中沙群島海域棘皮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很多,西沙海區(qū)的底棲棘皮動物就有13科19屬21種,其中櫛蛇尾科有5屬5種,櫛羽枝科3屬3種,剌蛇尾科1屬3種,其余的短羽枝科、脊羽枝科、頭帕科、柔海膽科、餅干海膽科、盤海膽科、猬團海膽科、壺海膽科、棘海星科、幅蛇尾科等均為1屬1種;潮間帶棘皮動物有18科46種,其中海參類的海參科有黑怪海參、蛇目布氏參、豹斑海參等14種,剌參科有梅花參等3種,錨參科有2種,海星類的瘤海星科有2種,指海星科1種,棘海星科1種,長棘海星科1種,海膽類的長海膽科有2種,毒棘海膽科2種,冠海膽科2種,刻肋海膽科1種,頭帕科1種,偏海膽科1種,蛇尾類的櫛蛇尾科有花櫛蛇尾、蜈蚣櫛蛇尾等7種,剌蛇尾科有3種,輻蛇尾科有2種,鱗蛇尾科1種。

海參體柔軟,近圓柱形,多為灰黑色或黃褐色。兩端鈍圓,一端是口,周邊生有觸手;另一端是肛門。背面常有小突起或肉刺;腹面較為平坦,有密布的管足為附著器。海參種類甚多,形狀各異。廣泛分布于南海諸島嶼與礁、灘,僅西沙群島海域就有20種。海參是營養(yǎng)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都很高的海鮮美食,常見的海參品種有:梅花參、二斑白尼參(俗名白尼參)、黑乳海參(俗名烏圓參、開烏參、大烏參)、蛇參、斑錨參、紅參、刺參等。海膽、海星等均能入藥,也是重要的海產(chǎn)品。

    梅花參  屬足類刺參科,為最大的海參,大可長達1米,寬10厘米,曬干后仍有250克以上,被譽為“參中之王”。體柔軟,背面多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參雜著褐色和黃色斑點,常有小突起或肉刺,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梅花狀,故名。腹面較為平坦,有密布管足。兩端純圓,一端是口,稍偏于腹面,周邊生有觸手,另一端是肛門。體近于圓柱形,或橢圓形。

    二斑白尼參  屬足類海參科,俗名白尼參。體軟肥胖,腹背皮膚骨片呈不規(guī)則花紋。背淺黃褐色,因前后有兩塊赤褐色大橫斑得名;腹面為色澤較淺的黃色或白色,布滿密集管足。體近短柱形,兩端幾乎同寬。一端為口,偏于腹面,有觸手約20個;另一端為肛門,偏于背面,開口處呈黑褐色,周圍有5組放射狀排列小疣。

    海膽  棘皮類低等原生動物,外殼堅固,體形多呈膽狀或球狀,小而黑,全身披長刺,有“海底刺猬”之稱。喜棲于藻類海區(qū)的巖礁或石縫中。西、南、中沙群島海域主要有刺冠海膽、環(huán)刺海膽、喇叭毒棘海膽、白棘三列海膽、石筆海膽、梅氏長海膽、高腰海膽、杜氏洼角海膽等8種。

    海星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星是南海諸島底棲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長棘冠海星等。海星其外形如星狀,一般腕數(shù)5~11個,少數(shù)海星有40多個。腕下生纖毛和管狀足,足尖可分別收縮成一個個吸盤,斷腕可再生,再生力極強。以肉食為主,是貝類、珊瑚蟲的天敵。

五、甲殼動物

    甲殼類動物是西南中沙群島海區(qū)底棲動物中,種類和個體數(shù)量最多的優(yōu)勢種群。西沙海域共發(fā)現(xiàn)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其中又以短尾類種數(shù)最多,共25種,隸于5科15屬,主要的蟹類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種類最多,共6屬11種,其次為蜘蛛蟹科共4屬6種,再次為梭子蟹科3屬6種,磁蟹科與蛙蟹科各1屬1種;出現(xiàn)較多的種是扇蟹科的厚指擬扇蟹和長足毛剌蟹,蜘蛛蟹科的英雄蟹和單角蟹。長尾類居西沙海域底棲動物種數(shù)的第二位,共有13種,隸屬于6科10屬,又以鎧甲蝦科、鼓蝦科的種類為最多,均為3屬4種;口足類為1科2屬2種。潮間帶生物中的甲殼動物有3科7種,其中龍蝦科有波紋龍蝦等4種;扇蟹科有光手酋婦蟹等2種,沙蟹科有角眼沙蟹1種。蝦類資源約有200多種,其中經(jīng)濟蝦類50多種,產(chǎn)量較大的有20多種,主要品種有錦繡龍蝦、密毛龍蝦、中國龍蝦、黑吉對蝦、日本對蝦、近緣新對蝦、大額仿對蝦、鷹爪蝦、磷蝦、糖蝦。

    龍蝦  屬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龍蝦科。龍蝦體為暗褐紫色,頭胸粗大,腹部較小,尾部彎曲于腹下,體呈圓筒形。大者長可達60厘米,重數(shù)公斤。龍蝦頭胸甲殼堅厚,長有硬棘,前緣不具額角,眼睛凸出,無眼眶,有一對眼上棘。雄性龍蝦第五步足呈螯鉗狀,神貌兇暴,但生性懦弱,行動緩慢,遇驚嚇則將身體彎曲、彈開。喜棲息于溫暖海域十幾米深的海底洞穴中,以小魚、貝類、甲殼類和藻類為食。

    糖蝦  西南中沙群島海區(qū)的糖蝦個體較小,一般種類體長不到20毫米,有些僅10毫米。初步鑒定有21種,主要種類是極小假近糖蝦。主要分布于南沙群島海區(qū),大多數(shù)生活在近岸淺?;蚝涌凇?nèi)灣半咸水區(qū)。平面分布是東南及西部較高,西北部最低;時間分布是夜間高于白天,夏季高于春季,其中8月為最高,6月次之;4月最低,種數(shù)隨水深增加而減少。

    墨吉對蝦  屬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對蝦科,對蝦屬。又稱白蝦、明蝦、大明蝦、紅腳蝦。體殼光滑透明,有棕色小斑點,體長在130~202毫米之間。額角基部附肢末端呈粉紅色,腹部各節(jié)后緣清綠色,頭上額角前伸細長,長度大于頭胸甲,末部尖細。上緣8~9齒,下緣4~5齒。第一觸角鞭與頭胸甲長度大約相等,第二觸角鱗片超過頭胸甲長度約0.8倍。5對步足,前3對呈鉗式。第二步足鉗指節(jié)長于掌部,約與掌部等長,第三腭足指節(jié)很短。幼蝦喜棲息于低鹽度沿岸內(nèi)灣沙質(zhì)底,具有集群短距離移動和趨光習(xí)性。成蝦棲于水深10~15米以內(nèi)的淺海區(qū)。是海產(chǎn)“八珍”之一。

    鷹爪蝦  因腹部變曲時形如鷹爪而得名,又因其體略呈紅色、甲殼較厚又稱紅蝦、厚皮蝦。一般體長6~10厘米,體形較粗短,額角平直前伸(雄蝦或幼蝦)或末端向上彎曲(雌蝦)。生活于水深50~60米以內(nèi)的泥沙淺海。

    磷蝦  南沙群島海區(qū)計有7屬33種磷蝦。按磷蝦的食性可分為肉食性、植食性、雜食性三類磷蝦。其中雜食性磷蝦最多,約占同類的66.6%左右。生物量按平面分布,南沙海區(qū)的北半部高于南半部,深水區(qū)比淺水區(qū)豐富;按垂直分布0~100米深處最豐富,隨著深度的增大和水溫的下降,生物量明顯減少,到400~600米深處則逐漸增加。

    梭子蟹  又稱三疣梭子蟹,因頭胸甲略呈梭子形,中央有3個疣狀突起而得名。一般長7~9厘米,寬16~23厘米,重710克。雄蟹甲殼呈深藍色,雌蟹腹肢扁圓形,殼呈深紫色。螯足發(fā)達強壯有力,呈棱柱狀,兩指尖銳內(nèi)彎,指內(nèi)緣長有鈍齒。生活于水深10~50米的泥沙質(zhì)海底,性兇猛好斗,末端游泳足掌扁平象槳狀,適于游泳和挖沙。是產(chǎn)量較多,個體最大的海產(chǎn)經(jīng)濟蟹類。

      又稱東方鱟,其生理構(gòu)造特殊,復(fù)眼側(cè)視,進化程度緩慢,人們又叫它活化石。體分頭胸、腹、尾三部分。頭胸甲寬廣,作半月形,中間穹起象熨斗,青黑色,復(fù)眼就長在背上。腹略呈六角形。兩側(cè)長有硬刺,下面有6對片狀游泳肢,后5對上面各有一對鰓。尾呈劍狀。雌鱟有子,子呈黃色可食。鱟的經(jīng)濟價值不大,但很受科學(xué)家重視,研究其復(fù)眼側(cè)視原理,用其藍色血液提取鱟試劑進行物檢。

    六、魚類

(一)魚的種類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魚類品種繁多,約有2000種,其中經(jīng)濟魚類約800種,經(jīng)濟價值較大的有200多種,居我國四大海區(qū)之首。西沙群島海域除底棲和潮間帶魚類外,僅珊瑚礁盤區(qū)域魚類就有535種,隸屬18目90科237屬,其中以鱸形目類占絕對優(yōu)勢,共有386種,占總種數(shù)的72.1%(參見 表2-1-3)。具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且有一定群體數(shù)量可供捕撈的常見魚類有:梅鯛、剌鲅(俗稱西沙馬交)、黃鰭金槍魚、燕鰩(俗稱飛魚)、紫紅笛鯛(俗稱西沙紅魚)、細鱗紫魚、裸狐鰹、大(俗稱黑錐魚)、灰鰭鯊、鼬鯊、白邊真鯊、側(cè)條真鯊、大青鯊、裸胸鱔類、紅鋸鱗魚、白邊鋸鱗魚、紅鰃、黃帶、褶唇鯔、側(cè)牙鱸、尾紋九棘鱸、蜂巢石斑魚、弧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巨石斑魚、黑邊石斑魚、六帶鲹、黑尻鲹、星點鲹、高體、舟、紡綞、鲯鰍、四帶笛鯛、單斑笛鯛、千年笛鯛、綠短臂魚、叉尾鯛、長吻裸頰鯛、紅鰭裸頰鯛、星斑裸頰鯛、金帶齒頜鯛、灰裸頂鯛、胡椒鯛、斜紋胡椒鯛、短鰭、三帶副鯡鯉、馬夫魚、羽紋蝴蝶魚、絲蝴蝶魚、橙帶蝴蝶魚、美蝴蝶魚、叉紋蝴蝶魚、甲尻魚、主剌蓋魚、二帶雙鋸魚、宅泥魚、藍光鰓魚、雀鯛魚屬、豆娘魚屬、阿南魚屬、錦魚屬、橫帶粗唇魚、紫胸魚屬、唇魚屬、鸚嘴魚、駝背大鸚嘴魚、鈍吻藍子魚、褐藍子魚、眼帶藍子魚、鐮魚、灰額剌尾魚、條紋剌尾魚、橙斑剌尾魚、高鰭剌尾魚、短吻鼻魚、頰紋雙板盾尾魚、東方旗魚、劍魚、大眼金槍魚、裸狐鰹、鮪魚、斑鰭蓑鲉、輻蓑鲉、斜帶鉤鱗鲀、圓斑鱗鲀、叉斑鉤鱗鲀、九斑剌鲀、密斑剌鲀等近百種。


    南沙群島海區(qū)有魚類558種,隸27目138科。主要種類隸屬于鱸形目、鲉形目、燈籠魚目、鲀形目、鰈形目,大部分種類屬印度-西太平洋熱帶魚類區(qū)系,已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魚類約300種,占總種數(shù)的一半以上,且魚的質(zhì)量好。價值較高的經(jīng)濟魚類有大青鯊、灰星鯊、尖犁頭鰩、多齒蛇鯔、斑條、點帶石斑魚、短尾大眼鯛、高體若鲹、藍圓鲹、葉鯛、鲯鰍、紫魚、紅鰭裸頰鯛、深水金線魚、灰裸頂鯛、胡椒鯛、黃帶副緋鯉、波紋唇魚、帶魚、康氏馬鮫、大眼金槍魚、剌鯧、綠鰭馬面鲀、馬鮫、鯧魚、梅鯛、刺鲅、黃鰭、紫紅笛鯛、細鱗紫魚、裸狐鰹、達尖犁頭鰩、多齒蛇鯔、真鯛、飛魚、二棘鯛、箭魚、金色小沙丁魚等等。

西南中沙群島多為珊瑚島礁,又處于熱帶海域,其底質(zhì)、水溫、鹽度等自然環(huán)境特殊,生態(tài)各異,使魚類品種獨特多樣,尤適宜于各種體形奇特、色彩鮮艷的觀賞魚類棲息、生長、繁殖。據(jù)調(diào)查,分布于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熱帶海洋觀賞魚類有300多種,其中有雀鯛科42種,隆頭魚科54種,鲀形魚科31種,蝴蝶魚科30種,剌尾魚科19種,剌蓋魚科10種,鰕虎魚科14種,鲉科13種,石鱸科9種,天竺鯛科6種等。業(yè)經(jīng)國家魚類學(xué)及分類專家鑒定的西沙海域珊瑚熱帶海洋觀賞魚類114種,其中有迄今國內(nèi)文獻未曾記載的中國海域首次記錄魚類3種,南海諸島海域魚類新記錄6種,西沙群島海域魚類新記錄5種,共14種:斑點天竺鯛、仲氏鸚嘴魚、檸檬鯊、黑邊單鰭鯊、格紋珊瑚魚、鮑氏鸚嘴魚、米斑箱鲀、庫拉索豆娘魚、澎湖裸胸鱔、鐮鰭裸胸魚參、黃帶副啡鯉、鰓斑盔魚、爪哇藍子魚。

(二)分布與數(shù)量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魚類屬于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動物區(qū)系,分為底棲魚類、潮間帶魚類、礁盤游泳魚類和大洋性魚類幾大類,而以珊瑚礁魚類和熱帶大洋性魚類占絕大多數(shù),約占總種數(shù)的90%,是我國海洋魚類區(qū)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世界性種類有364種,占魚類總數(shù)的68%;分布于太平洋的魚類有140種,占魚類總種數(shù)的26.17%;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與大西洋共有魚種類31種,占魚類總種數(shù)的5.79%。分布于西沙海域的300多種熱帶觀賞魚類中,按生態(tài)類群又可分為:①活動性較強的中、上層魚類;②生活在近底層魚類;③隱居在礁洞、縫穴和零星礁石下的魚類;④典型的底棲魚類;⑤與珊瑚礁體或其他無脊椎動物共生魚類。

西沙群島礁盤區(qū)域魚類平均生物量為64.9千克/小時,最高生物量為148.56千克/小時(珊瑚島),最低生物量18.03千克/小時(盤石嶼)。若以平均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分別大于5.0千克/小時和10%為標準認定優(yōu)勢種類,則其次序為:梅鯛、裸頰鯛、蝴蝶魚類、鸚嘴魚類、短鰭、藍子魚、石斑魚類、燕鰩魚類、紫紅笛鯛、鯊魚類、紫魚類、鲅魚類和金槍魚類等,這些魚類廣泛分布于西沙諸礁盤內(nèi)。從種類看,最高生物量為鸚嘴魚類,達75.25千克/(小時·次),主要密集區(qū)為甘泉島、晉卿島、北島、東島等處;其次為短鰭,生物量38.58千克/(小時·次),密集于甘泉島、珊瑚島;再次為裸頰鯛類,生物量為37.60千克/(小時·次),密集于珊瑚島、全富島、南島、甘泉島等;又次為梅鯛類,生物量31.53千克/(小時·次),密集于全富島、北島、東島、南島等;又次為蝴蝶科魚類,生物量15.85千克/(小時·次),密集于七連嶼、晉卿島、盤石嶼等。

西沙礁盤區(qū)域游泳魚類平均生物密度達168.38尾/小時,最大密度為329.00尾/(小時·次)(出現(xiàn)于全富島),平均密度比外海高;從種類看,梅鯛類生物密度最高,達143尾/(小時·次),占漁獲比例為55.64%,主要密集于東島、永興島、七連嶼等海區(qū);次為裸頰鯛類,生物密度為54尾/(小時·次),占漁獲比例19.83%,主要密集于中建島、七連嶼、金銀島、珊瑚島、全富島等海區(qū);又次為蝴蝶魚類,生物密度為47.76尾/(小時·次),密集于盤石嶼、北島、晉卿島、南島等處;再次為石斑魚類,生物密度為27尾/(小時·次),密集于七連嶼、金銀島、中建島等處;鸚嘴魚類,生物密度25.79尾/(小時·次),密集于晉卿島、北島、永興島等處。   

(三)主要魚類

蝴蝶魚科  約有150種,個體偏中、小,呈箭頭或側(cè)扁怪異體形,具有絢麗多彩的變異花紋、斑點;密生的牙齒,翼狀的背鰭和腹鰭,頗具觀賞價值。   

隆頭魚科  體小側(cè)扁,長10厘米左右??谛。莱蓡涡信帕?。背鰭一般連續(xù),硬脊部分長于軟條部分,周身披滿艷麗的圓鱗。以海藻、貝類和魚類身上的寄生蟲為食,有“清潔工”的美譽。

    雀鯛科  種類多,形體怪異,有的象麻雀。一般體長約15厘米。胸鰭發(fā)達,可劃水游動,在??|手之間繁衍后代。常見的有雙鋸魚、豆娘魚、黑雀鯛、宅泥魚等。

    鸚嘴魚科  體形長(30厘米上下)而側(cè)扁,也有長1.8米、重達50公斤以上的??谛?,兩頜牙齒連成堅固齒板,齒板前伸彎如鸚鵡嘴,故名;以啃食貝類、藻類、珊瑚蟲為主。體上均被櫛鱗,有背鰭。遇敵時能釋放便糞,搞渾海水保護自己,夜間分泌出粘膜罩裹自身“就寢”。

    石斑魚科  鱸形目,鰭科屬,暖水礁盤底棲魚類。個體差異較大,成魚小至2.5厘米;大至3.6米,重20公斤以上。體長側(cè)扁粗壯,口大,牙尖細,有發(fā)達的背鰭和臀鰭棘;尾鰭圓形、截形或內(nèi)凹,體被細櫛鱗。顏色及花紋隨環(huán)境而變化,多為棕褐色,黃褐色和青色。肉質(zhì)鮮美、嫩滑,營養(yǎng)價值高,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20%,還含有維生素A、B、C和鐵、鈣等微量元素,是名貴食用經(jīng)濟魚類。

    銀漢魚類  體形小,一般12.7~17.7厘米,呈銀色。其生理機制與大潮周期保持確切的節(jié)奏。每年春季滿月和大潮,受精卵在沙中孵化,14天后成魚,隨著剛到的大潮飄向大海,主要分布在西沙與中沙海區(qū)。

    金槍魚科  體形呈流線型,一般長0.7~4.2米,重1.5~2公斤,最大的可重達630公斤。頭大而尖,牙齒細小。有2個背鰭,前大后小,幾乎相連;左右側(cè)各有一翼狀胸鰭,背鰭及腹鰭后方各有8~10個小鰭;尾顯“人”字形。身體前部被鱗,后部無鱗,背部呈暗藍色,腹白色,體側(cè)呈白色并帶銀色斑紋。有一個發(fā)達的鰓和強壯的心臟,鰓一般大于其它魚類的30倍以上,能夠過濾新鮮海水迅速獲取溶解氧。魚類學(xué)家定論金槍魚的心臟泵血量大于其它魚的3倍。這兩種生理機能,使金槍魚新陳代謝加快,繁殖力強,自身生存條件也比其他魚優(yōu)越,壽命可達30年。最大游速每小時可達100多公里,有“游泳健將”之稱。主要品種有黃鰭金槍魚、青干金槍魚、長鰭金槍魚、裸鰹、扁舵鰹、圓舵鰹、鮪魚等。

    旗魚科  大型魚類。一般體長約2米,大的長達4.5米,重數(shù)百公斤。頭部尖長,口大無牙,上顎長利如劍的喙,周邊生鋸齒,用以刺食魚類。背部有背鰭2個,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第一背鰭大而寬如帆,緊接其后還長有一槽溝,游泳時如帆的背鰭疊放在槽溝里,接近尾部的第二背鰭短小而低。胸鰭長如鐮刀,腹鰭狹長而小,尾鰭分叉如“人”字。旗魚背部藍黑色,兩側(cè)及腹部銀白色,游泳時速可達120公里。

    飛魚科  典型的大洋性上層魚類。體紡錘形稍長,略側(cè)扁,一般為17~24厘米??谛?,吻短,眼大。胸鰭特別發(fā)達,左右各一,張開如雙翼。腹鰭也較大,尾鰭上葉短下葉長,游泳時尾部迅速擺動可達最大速度。善于躍出水面,展開翅狀的胸鰭滑翔飛行,可連續(xù)擊水離開水面1~2米高,滑翔10~20秒,滑翔距離可達100米以上。常見的有尖頭燕鰩魚、翱翔飛魚、對鰭燕鰩魚、占鰭燕鰩魚、小鱗燕鰩魚、背斑燕鰩魚和具有代表性的弓頭燕鰩魚等。

帶魚  俗名刀魚,海南地方俗稱白帶魚,屬暖溫性海洋中下層魚類,顯季節(jié)性集群。體長側(cè)扁,光滑無鱗,呈帶狀向尾部漸細,尾部末端形成鞭狀。一般體長為35~100厘米,大者可達500~800厘米。頭尖長,口大,下頜突出,上頜為眶前骨所遮蓋,上下頜牙強大尖銳。背鰭很大,始于后頭部,幾乎占背緣的全長,鰭條中部較高兩端較低,胸鰭短尖位低。有趨光、洄游性特點和逆流游泳、晝沉夜浮、垂直移動的習(xí)性。在海南島南海區(qū)僅作停留、產(chǎn)卵,然后沿著來游路線返回。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5月為春汛季節(jié)。

康氏馬  俗名馬鮫魚。體稍長呈梭狀,略側(cè)扁,背腹面皆鈍圓。成魚一般體長26~52厘米,大者達1米以上。頭尖長,呈三角形,口大頜牙強大,舌面無牙。體被細鱗,以胸鱗基上六鱗較大,腹部無鱗,側(cè)線完全,呈不規(guī)則波浪狀,一般無分枝。背及腹側(cè)青灰色,腹部銀灰色,體側(cè)有若干條不規(guī)則橫帶。背鰭2個,稍分離。第二背鰭鰭棘,比第一背鰭棘稍高;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胸鰭短寬鐮形,腹鰭胸位,尾鰭叉形。為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常集群遠距離洄游,每當海南島沿海水溫比外海升高時,它就開始從外海向近海作索餌和產(chǎn)卵性洄游。每年的11~12月從西沙群島一帶向廣東大陸沿海洄游,到達三亞、陵水外海后分成東西二股,一股于翌年1~3月到達昌化、海頭海區(qū)產(chǎn)卵;另一股于3~5月到達湛江、珠江口附近海區(qū)產(chǎn)卵,受精卵可在36~38小時內(nèi)孵化成幼魚。6~7個月后體長可達10厘米,滿10個月后體長30~35厘米,重300~400克。屬生產(chǎn)較快的魚類之一。

    烏鯧魚  俗稱黑鯧。體近菱形,高而側(cè)扁,一般長為168毫米~460毫米,體黑褐色。頭較小,有突出吻短鈍圓。口小,眼小,前位,上下頜各具一列細牙。鰓孔大,鰓耙粗短。體被小圓鱗,極易脫落。烏鯧體長與體重具有特殊的比例關(guān)系:一般體長350毫米,體重1000克;體長320毫米,體重800克;體長250毫米,體重600克。屬外洋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具喜濁向清的習(xí)性。每逢春季南海水溫回升,便隨南風、南流進入近海水域進行索餌、產(chǎn)卵。產(chǎn)卵前常棲息于水色澄清、水深50米左右的水域,天氣晴朗、暖和,水溫在24.5~26.0℃時喜歡浮游于離水面約5米處的上水層。在天氣不好,北流或東北流時期,則潛游于中下水層。行將產(chǎn)卵時,又擇水深10多米至30米以內(nèi)、底質(zhì)為泥,水質(zhì)混濁的地方產(chǎn)卵。

紅鰭笛鯛  又稱紅魚、赤鱗魚。體長橢圓形,側(cè)扁。體長約30~50厘米,被櫛鱗,背面及腹面皆鈍圓。頭大端稍尖,頰部具鱗7行,鰓蓋骨具鱗12行??谏舷骂M約等長,眼間隔寬、凸起。體淡紅色,腹部稍淺,尾鰭邊緣黑色。背鰭較長,由鰭刺部與鰭條部相連組成;胸鰭鐮狀,腹鰭位于胸鰭基底后下方;尾鰭截形。棲息海區(qū)范圍廣闊,活動層在水深17~124米的海域,水溫在16~31℃之間。成魚一般體長47厘米,重3000克;體長40厘米,重2000克;體長33厘米,體重1500克。紅鰭笛鯛是南海的特產(chǎn)魚類,西南中沙群島海區(qū)常見的有:玉帶笛鯛、六齒金線魚、深水金線魚等。

    鮐魚  屬暖水性中、上層長距離洄游魚類。海南稱花鮫。身體粗短呈紡錘形,一般長約60厘米,重4斤。體背青黑色,背側(cè)有深藍色波狀條紋或斑紋,腹部淡黃色。背鰭兩個,尾鰭如叉。常棲息于水溫、鹽度及透明度較高,水質(zhì)清,潮流緩慢的海區(qū)。適宜水溫范圍在15~20℃之間,越冬均水溫不低于8~9℃。每年4~7月為產(chǎn)卵期,每當水溫在18~20℃、鹽度為32‰~34‰時鮐魚即產(chǎn)卵。幼魚生長迅速,當年就可長到15厘米,二齡魚全部達到性成熟。鮐魚以磷蝦、端足類和橈足類、甲殼類動物為主食。是南海諸島海域的特殊魚類。

    黃鰭馬面鲀  又稱羊魚、剝皮魚、面包魚。體側(cè)扁,長橢圓形,體長為體高的2~2.5倍。頭較大,側(cè)視近三角形。吻長大,尖突。眼上側(cè)位,口小,前位。上下頜牙楔狀。除吻的前緣外全體被鱗。背鰭24,每背鰭由2鰭棘組成;第二背鰭具35~37鰭條。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胸鰭短,近圓形,腹鰭棘短,連于腰骨末端,尾鰭扇形。是溫水性外海近底層魚類和以食浮游動物為主,兼食其它的廣食性魚類。魚群主要在水深50~90米、水溫17.23~26.71℃,鹽度為34‰~34.79‰的范圍生活,為南海最大宗魚類之一。

長條蛇鯔  又稱丁魚、九棍、狗母魚、海烏、那哥等。體長柱形,一般長20~30厘米,最大體長為60厘米。漁獲的長條蛇鯔體長吻鈍,口大而裂深,長度約占頭長的二分之一以上。牙頜發(fā)達,上下頜密生大小不同的牙齒堅利。眼中等大,脂眼瞼發(fā)達。鼻孔大,前鼻孔為鼻瓣覆蓋頰部,鰓蓋以及胸鰭、腹鰭的基部均有有薄鱗。體被圓鱗,易脫落。體背部棕色,兩側(cè)稍淡,胸鰭、背鰭、尾鰭的后緣均黑色。腹部、腹鰭、臀鰭背白色。長條蛇鯔是暖水性近海底棲魚類,?;顒佑谒罴s20~120米的范圍內(nèi),其中水深在60~90米范圍密集程度最高;一般棲息于16.2~27.7℃的水溫范圍,最適合水溫為20℃左右;鹽度范圍為31.5‰~34.8‰。以食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主,為兇猛食肉性魚類。

大黃魚  海南又稱黃花魚。體長側(cè)扁,呈橢圓形,體長約為體高的3.5~4倍。尾柄細長,體背側(cè)灰黃色,被鱗,鱗中心為灰褐色,側(cè)線下方鱗片多具發(fā)光腺體,致呈金黃色??谇话咨?,口上唇的上緣在吻端為黑色,鰓腔淡灰褐色,胸鰭黃色,胸鰭基上端的后方常有一黑斑。腹鰭及臀鰭亦黃色。背鰭及尾鰭呈灰黃色。大黃魚僅分布于我國和朝鮮,是我國特產(chǎn)魚類和海南黃花魚屬中的唯一魚種。經(jīng)濟價值較高,肉質(zhì)細嫩,味美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尼克酸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魚鰾可制魚鰾膠珠,魚肉可提取水解蛋白、氨基酸等,為保健品和藥品的優(yōu)良原料。

    藍圓鲹  又稱池魚。體呈紡綞形,稍側(cè)扁。一般體長為120~270毫米,大者可達290毫米。頭側(cè)扁,吻尖錐形,脂眼瞼發(fā)達。鰓蓋后上角與肩部共有一個顯著黑色小圓斑。側(cè)線完全,側(cè)線直線的全部或部分被棱鱗,體被小圓鱗。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背鰭2個。第二背鰭前部頂端有1小白斑,后部有1個小鰭,臀部后方亦有一小鰭。喜結(jié)群,趨光,適宜在近海水深10~12米的范圍內(nèi)生殖繁衍。屬暖水性中上層洄游魚類。

    半滑舌鰨  俗稱牛舌頭、舌頭魚,海南漁民又叫拖鞋魚。體長葉舌狀,側(cè)扁。頭扁短,吻短,前端鈍圓??谛。挛?,口裂呈弧形。眼小,兩眼同在左側(cè)、間隔較寬。有眼一側(cè)被櫛鱗,具3條側(cè)線和腹鰭,兩頜無牙;無眼一側(cè)被圓鱗,無腹鰭,無側(cè)線,兩頜具細牙。背鰭和臀鰭基底長,兩鰭條均不分枝,后端均與尾鰭相連,尾鰭后緣尖形,無胸鰭。為近海底棲魚類。

    海鰻  俗稱海麻魚、黑桃魚。體延長,軀干前部近圓筒形,尾及軀干后段側(cè)扁,尾部長于頭部與軀干的合長。頭呈錐狀、細長,口大,吻長。上下頜牙均為3行,尖銳。眼呈長橢圓形,鼻孔每側(cè)兩個,鰓孔大,起于胸鰭基部。體軀裸露,光滑無鱗,側(cè)線孔明顯。背、臀、尾鰭發(fā)達、相連續(xù)。胸鰭發(fā)達,背鰭起點在胸鰭起點稍前方,臀鰭起點緊依肛門后方。體背兩側(cè)上方呈暗銀色,下方及腹面乳白色,背、臀、尾鰭邊緣黑色。喜生活于泥質(zhì)、軟泥堆,水溫在23~24.5℃,水深在30~50米的海區(qū),屬暖水性廣食兇猛魚種,是海南主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

    尖吻小公魚  體圓細長,微側(cè)扁。腹部有骨刺。體長為體高的5.25~5.78倍,約8~9厘米。頭小而尖長,口大,吻很突出,呈鈍圓形。兩頜和腭骨有細密小牙。眼大,眼間隔較寬,中間有細棱。鼻孔顯著,鰓蓋薄,鰓孔大,鰓耙細而硬。體白色,體側(cè)中部有一條銀白色縱帶,被小而易脫落的圓鱗。胸鰭位低,其長約為自眼徑后緣到鰓蓋后緣之間的距離。背鰭和腹鰭各一個。臀鰭則始于背鰭最后鰭條的后方。尾鰭深叉形,邊緣有斑點。屬近岸暖水小型魚類,是南海較為重要的經(jīng)濟魚。

七、海洋爬行與哺乳動物

南海海洋爬行動物及獸類,主要有鯨、海豚、海象、海獅、海熊、海豹等。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洋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有其特點,如隸屬于龜鱉目海龜科的海龜、玳瑁、嵩龜是西沙群島的特有種類,此外還有海蛇、河豚等。

河豚  古時又稱“鮭魚”。體呈圓筒形??谛?,頜齒愈合成牙板。背鰭位于體背中部,后緣內(nèi)凹,末端尖,呈鐮刀狀。無腹鰭。尾鰭呈三角形。適于快速游泳。體無被鱗或有刺鱗。體內(nèi)有氣襄,吸入空氣時膨脹,身體自然浮出水面。夜里有叨礁入眠的習(xí)慣。主要見于南海北部等海區(qū)。

    海蛇  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海蛇共9屬15種,均具毒性。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蛇一般長1.5~2米。軀干前段約如管狀,后段及尾部側(cè)扁如槳。周身有數(shù)10個黑色環(huán)帶,體色一般上部深下部淺,呈橄欖色或黃色。舌短、纖細,前端開叉,海蛇的肺部非常發(fā)達,基本與體等長,其鼻孔開口在吻部背面,并有瓣膜開閉。出水張開呼吸,入水閉合潛游,可潛水30米。

    海龜  西沙海區(qū)的海龜資源主要有海龜、龜、玳瑁等,體形相近。海龜背部和腹部鱗甲堅固,背部鱗片有的呈褐綠色,有放射狀花紋。腹甲(又稱龜板)呈黃色,肋角板鱗甲每側(cè)4塊,有下緣角板。海龜頭大,吻短且不彎曲。四肢呈扁平三葉狀,前兩肢較大,內(nèi)側(cè)各有2爪,后兩肢較小,短尾。生活在大洋的中、上層海域,以魚、蝦、蟹和海藻類為主食。

棱皮龜  海洋大型爬行動物。一般體長可達2米,重180公斤,大的可達400~500公斤,是體形最大的海龜。體被鱗,背部7列縱棱,腹部5列縱棱,皆由頭至尾接近平行排列,延至尾部時逐漸消失。棱皮龜肉營養(yǎng)價值很高,味香鮮美,龜板可作藥用。

玳瑁  又稱“十三鱗”。有2對前額鱗,吻部側(cè)扁,頜鉤曲。背部有13塊鱗片,鱗上花紋呈云斑狀。幼時背鱗屐瓦狀排列,成年后趨于平鋪。體形偏小,一般長60~80厘米,最大的長達1.6米,重50公斤上下。是西沙群島海域特有種類,與龜、綠海龜一道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屬哺乳綱,鯨目。眼小,頭大約占體長的1/4,頭頂有1~2個噴水孔。背鰭或有或無;前肢為鰭狀,后肢完全退化;有寬大水平的尾鰭。體形通常呈流線型,大小因種而異,一般為1~30米不等,最重的可達160噸以上。

抹香鯨  屬齒鯨亞目。頭部巨大,占體長的1/3以上,頭前端截形。全身黑色,腹部稍淺,唇部具白色斑點。前鰭肢短圓,無背鰭,體背后1/3部分有一列駝峰狀脊。能適應(yīng)深海壓力,可靠“聲納”器官潛入1133米的深海尋食。幼鯨出生時一般體長7米左右,隨后,體重以2~4倍的速度增長。

座頭鯨  屬須鯨亞目。體肥而短,一般體長為17~19米。體背側(cè)黑色,腰側(cè)白色。鰭肢巨大,約6米。腹褶溝深寬向后延伸至臍部??谥许毎搴谏?00余片角質(zhì)和粗纖維組成,須板自口腔上顎懸垂,于喉部呈網(wǎng)簾狀,須板外緣較小,最大為1米。食性較為單一,以小甲殼動物為食。

    灰鯨  屬須鯨亞目,體粗胖,體長約12~15米,最大體重可達45噸。周身灰色或藍色,有斑紋,背面顏色較深,腹面較淺。頭約占體長的1/5,頭頂最高處有兩噴水孔,無背鰭,卻有一列10~12個隆起小駝峰。有2~4條腹褶溝長約1.5米。食性廣,以小甲殼類、鯡魚類、海星、蝦、蟹等為食。

    短鰭頜航鯨  屬鯨目齒鯨類。又稱大吻巨頭鯨。1992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西沙群島海域,為中國海洋哺乳動物的最新發(fā)現(xiàn)。領(lǐng)航鯨兩性個體差異較大,雄性體長5米,體重3600公斤,雌性體長3米。頭部巨大且圓,前端隆起,上下頜每側(cè)前半部各有8枚牙齒,成單行排列。全身黑色或黑褐色,腹面稍淡,前胸部有一呈十字形灰白帶紋。背鰭頗高大,后緣明顯凹,前位約于體前的1/3處。鰭肢狹長,約為體長的1/6。喜集群生活,主食烏賊,也吃其它魚類。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等熱帶低緯溫暖海域。

八、海鳥及鳥糞資源

西南中沙群島地區(qū)除種類繁多的海洋水生動物之外,也有野牛、野豬、野狗、老鼠、海鳥、蜂、蝶、螞蟻等島嶼陸生動物,如永興島、東島、甘泉島等天然麻楓桐、海岸桐樹林中,就常有野牛、野豬、野狗成群出沒;但海島動物還是以各種鳥類較多。僅據(jù)西沙調(diào)查就有鰹鳥、軍艦鳥、鷺、鷹、隼、海鴨、秧雞、行鳥、鷸、鷗、杜鵑、翠鳥、燕、 令鳥 、伯勞、 翁鳥 、繡眼鳥、鳩鴿、鴟號鳥、雀、雨燕等20多科60多種10多萬只,其中海島野生珍貴鳥類主要有褐鰹鳥、紅腳鰹鳥、白腹軍艦鳥、金絲燕,以及烏燕鷗、黑枕燕鷗、白胸秩雞、金鸻、家燕等。(參見 表2-1-4

由于海鳥喜歡成群棲息,在它們長期頻繁的活動過程中,鳥糞堆積形成較厚的糞層,含磷量特別高,長時間與珊瑚碎屑、石灰土、腐爛樹葉、動物尸體相混合,經(jīng)菌解作用和淋溶、膠結(jié)、礦化,形成了灰白色、灰黃色或褐色的磷質(zhì)石灰土。因富含磷酸鈣,民間又稱為鳥糞磷礦。體積形態(tài)為腐泥狀、粒狀、塊狀成淀積層分布,基本無腥臭味,可直接下田作肥,是含有磷、氮、鉀等有機物的天然磷質(zhì)肥料,也是有機化學(xué)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參見表2-1-5)。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厘米,總儲量約200萬噸。除去東沙群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群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群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群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1954
年海南行政區(qū)開始組織鳥糞磷礦勘測隊進行勘探,1955年11月成立了海南鳥肥公司到西沙群島開采鳥糞磷礦,到了1957年,年產(chǎn)量達4萬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rlyl物種說】今日--單帶尖唇魚(Ringtail wrasse)
海南常見海魚品種
海中老司機!帶你深度了解最快的海洋動物:劍魚和旗魚
色彩繽紛的海水魚類,有的身價不凡
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二)
1998-29T《海底世界·珊瑚礁觀賞魚(為第22屆萬國郵政聯(lián)盟大會暨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發(fā)行)》特種郵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