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直觀感受就是,老先生的書讀起來真舒服。
多年過去,如今再看收益頗豐。
經(jīng)得起時間推敲的書,才是好書。
寫于上世紀(jì)三十年代的書,文筆不老套,流暢不古板。
書中所說的是青年關(guān)心的事項,
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戀愛,等等。
整本書看下來
像一位長者的諄諄教導(dǎo),一位知己與我促膝長談。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這個世界。
如老先生所說
“做學(xué)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12年我看了《面紗》,根據(jù)毛姆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
看完后我就立刻下單購買了《面紗》的原著。
毛姆當(dāng)之無愧是我心中最深愛的作家之一。
我愛他這個刻薄的老頭,
但有時他也會給你一碗雞湯。讓你難以想象這是毛姆寫的話。
他說“大部分的人性都是荒謬又值得同情的,但如果生活教會了你寬容,你會發(fā)現(xiàn),值得笑的理由總是比值得哭的理由多。” 出自《馬來故事集》
讀完原著我不得不認(rèn)同,電影給原著添了許多的暖意,
甚至做到了讓兩個人互相理解。
而原著中的凱蒂,
始終都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女人,
一份逝去的單戀,兩個無法互相理解的靈魂。
我屈服于毛姆對人性敏銳的洞察力下,
原著中的瓦爾特知道妻子婚外情時他說
毛姆總是這樣塑造他小說中的人物性格,
這一段話我們就深知,瓦爾特的聰明,
又不隨意賣弄自己的聰明。
他深愛妻子,卻又打心眼里瞧不起。
他清高,他知道奸夫與妻子在房間里,
卻不沖進去把他打一頓。
他說“或許是源于一種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我愛毛姆,愛他的毒舌,愛他擁有的洞察一切的能力?!睹婕啞纺阒档靡蛔x。
在張愛玲的文字面前任何細讀都是粗枝大葉,
張愛玲是寫愛情故事的高手,有句話說。
再豪華的人在張愛玲面前也會感到威脅,會看到自己的寒酸。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不只是鮮花,月光,海灘溫情,
或者是偶像劇里的俗套悲劇。
張愛玲的愛情的故事里擁有,算計,戰(zhàn)斗,博弈,平凡的日常生活。
人為什么要一談愛情就結(jié)婚?怎么樣才算愛情?
什么樣的男人不能愛?張愛玲筆下是精致的利己主義。
《傾城之戀》中兩個人之間的試探,曖昧,拉鋸,僵持。
《我的前半生》熱播時有人說亦舒啊這本書里有《傾城之戀》的影子,
亦舒筆下的的奮斗往往含糊,而張愛玲卻永遠是張愛玲。
一個女人對愛情的期待幻想,孤注一擲。一個男人的猶豫不決,左右徘徊。
他們都太聰明,太能洞察世事.....
只有一座城傾倒,他們才甘愿平凡。
若我是老師,四大名著放一放,我會讓我的學(xué)生反復(fù)的去讀
《殺死一只知更鳥》,
因為教養(yǎng)要早一點更早一點教導(dǎo)。知識卻不著急,可以慢慢學(xué)。
關(guān)于教養(yǎng),關(guān)于勇氣,關(guān)于平等,成長總是個讓人煩惱的題目啊。
無論是誰,我們面臨著一樣的難題,我想用盡一生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答卷。《殺死一只知更鳥》謝謝你告訴我答案。
稱楊絳為先生算是歷史沿革。
先生去世時,激進的女權(quán)主義者攻擊先生一詞。
先生說:“你的問題是讀書太少,想的太多。”
自媒體橫行的年代碎片化閱讀成了生活,
我們被塞進幾句名言,就自認(rèn)為已經(jīng)讀書破萬卷了。
但真正提筆時才意識到,下筆沒有神。
楊絳先生譯過一句話,“與誰我都不爭,與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的文字,真誠,樸實,堅韌又溫婉,
讀《我們仨》是跟著先生看她的生活和愛情。
他們不求名分富貴,他們擁有溫馨的生活家庭和艱難的社會壓力。
世間好物不堅固,彩云易散琉璃脆。
楊絳的女兒錢媛,丈夫鐘書相繼過世,留下她獨自打掃人間,
先生說:“從今往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沒有說教,沒有大道理,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行云流水的人生經(jīng)歷。
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幸福。
楊絳把它記錄下來讓世人看見,讓人生羨。
我是你閑坐窗前的那棵橡樹,
我是你獨自流淚時手邊的書。
【插播招聘廣告】
我們在一次次告別中找到更新鮮的我們,
祝遠去的你們前程似錦,
也希望更新鮮的我們有更新鮮的你的加入。
【廣告結(jié)束】
點擊下圖 精彩回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