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雍城文苑 || 劉建生:記憶里的夏收

作 者:劉建生

圖 片:來自網(wǎng)絡

來 源:【時光撿漏】——一個不善于追熱點,博眼球,只想靜靜地講普通人的柴米油鹽的瑣碎家常、用鏡頭記錄平常生活、偶爾發(fā)發(fā)牢騷,轉(zhuǎn)載別人故事的公眾號!


記憶里的夏收

文  |  劉建生

伴隨著天氣轉(zhuǎn)熱,麥子說黃就黃。端午節(jié)親戚電話里說今天割麥,我立即前往幫忙夏收,畢竟收種為大,多一個人手快一大截子。我開車出了縣城,只見城周圍的麥子綠中泛黃,還得幾天。放眼望去,雍城大地一馬平川。風吹麥浪,秦川闊野遍地鋪金。車窗外駛過一隊演練的軍車,迷彩的涂裝,新奇的裝備,使人對子弟兵頓生敬意。

到了親戚家,我急著去地里,主人卻笑盈盈地端出了西瓜,拿來了飲料,說收割機正在前面割,麥草打捆機跟在后面作業(yè),蹦蹦車一會就把麥子拉回來了,你先歇會。果然,轉(zhuǎn)眼間滿載麥子的蹦蹦車徐徐開回來了,在事先掃干凈的水泥路面邊走邊倒。我們幾個人稍微刮勻,耬了一遍就回家午休。半個鐘頭耬一遍,等到下午四點鐘全干了。我們齊心協(xié)力收麥子,用電動三輪車將麥袋子運回,連架子車都沒用,今天的夏收就結(jié)束了。打開太陽能,我們都舒舒服服輪流洗了個澡,愜意極了。我感嘆現(xiàn)在的夏收真便捷,跟玩一樣。妻子說微信里有段視頻,新發(fā)明的收麥機只要打開開關,沿著鋪在水泥路上的麥粒推著走,平臺上的麥袋子轉(zhuǎn)眼就滿了,推過的地方顆粒無存。每臺收麥機大約3000余元,要是買一臺那機器,收麥子就更省事了。

今昔對比,天上地下。社會在發(fā)展,收麥子越來越現(xiàn)代化、自動化,人越來越輕松。放眼望,幾乎家家門前停著轎車,富裕、文明、進步的新農(nóng)村魅力盡顯。作為七零后,少年時代收麥子的繁瑣和艱辛頓時浮現(xiàn)在眼前。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某些山區(qū)地方,仍舊沿用傳統(tǒng)的收麥模式——光場、割麥、摞麥、拉麥、攤場、翻場、起場、揚場、嗆麥……那苦澀的回憶,一直持續(xù)到2000年前后。

光場是割麥的序曲。當算黃鳥叫著“算黃算割”從頭頂略過,鄉(xiāng)親們開始著手光場。往往在靠近大路、莊子的空闊地頭種幾分地油菜或者大麥,這些莊稼收割早。收完了后,就蹲下一根根拔掉油菜根或大麥茬,掃去落葉、雜物,用鋤頭輕輕挖松土地,套上牛耱平,雨后趁濕套上牛拉著碌碡壓瓷實。主人一邊趕牛,還得用笊籬接牛糞。有拖拉機的就省勁多了,開著小四輪或手扶拖拉機,拉著鐵碌碡或石碌碡,一圈套著一圈碾壓,就將場光好了??嗔藳]牛戶,只好兩人用一根杠子、繩子推著石頭碌碡前面走,小孩拿著笊籬在碌碡上來回撒灰,防止沾土。光好的場由于有麥草灰,藍盈盈的,瓷光瓷光,是孩子們最佳的游戲場。然而,下一次雨就得光一次。記得有一年隔三天兩頭下雨,我家推著石碌碡光了不下六七次,把人能累死。然而有時卻干旱無雨,急著用場就只能拉水潑濕光場。太陽一出來,還得用麥草苫住,防止曬得裂口子,那樣會將麥粒灌進去。

坡地、薄地的麥子先黃,割麥子也往往從遠處開始。夏天天明得早,家家戶戶早晨五點左右就起床開始做割麥的準備:男主人磨鐮刀刃子,女主人做早飯——大都托些膜片,涼調(diào)些黃瓜洋蔥,熬上一鍋大顆玉米珍子或大麥麥仁。抓緊時間吃完飯,軍用水壺灌滿涼開水,全家人拉著架子車趕緊趁涼割麥去。到了地頭,草帽一戴,一字排開,大人將刃鐮肘肘一揚,在手里熟練轉(zhuǎn)幾下,就彎腰割麥。大人技術好,左手攥住割一把后,分成兩股,左右手各抓住麥穗根部交叉一搭,左手抓住兩股麥穗逆時針一擰,彎回,平鋪地上,捆麥子的“葽”就擰好了。然后邁開腿,右手用鐮貼著地面靠著割,三兩下一大捆麥子齊刷刷放在了“葽”上,蹲下兩手拽住兩股葽的麥稈使勁拉,同時左腿膝蓋在麥捆上跪壓,拉緊后兩手將麥稈順時針對擰幾下,一捆麥就站在了地上,四個或六個栽一簇,便于回家前計數(shù)。小孩子就沒那么熟練,手小攥不住,割得麥茬高,還“遺屎灑尿”,地里橫七豎八躺滿了麥穗。

小孩子提著麥稈籠子滿地逮螞蚱,麻色居多,公的尾巴“帶刀”。要是碰到一只綠如翡翠的螞蚱,那很稀罕。它跳得快,眼睛要盯緊,雙手捂住抓進籠子里,就成了炫耀的資本。

烈日當頭,麥稈子比清早割起來脆多了。不過,汗珠子直往眼睛鉆,眼睛痛的睜不開。襯衣早濕透貼在背上,黏黏糊糊。胳膊讓麥穗刷得滿是紅道道,汗水一蟄,又痛又癢。腰又酸又痛,長時間彎腰,斷了似的。開始是覺得割得快,慢慢地就割不動了,感覺地塊那么大,似乎置身于金色大海,無邊無涯。那時,經(jīng)??梢钥吹揭律酪h褸的甘肅麥客來割麥掙辛苦錢。

靠天吃飯,就要經(jīng)常看老天爺?shù)哪樕?,緊急摞麥是必須的。有時麥子熟到口邊頭,一場冰雹全打落在地里,或者連陰雨下個不停把麥子下芽,都叫人欲哭無淚。夏天雷陣雨多,經(jīng)??吹洁l(xiāng)政府方向一顆顆紅色炮彈升空陸續(xù)炸響,那是防雨防雹作業(yè)。可老天爺喜怒無常,半夜偷襲是常有的事。我清楚記得上初一那年半夜一點鐘,我被爸爸從夢里搖醒,說天不保險,趕緊分頭摞麥。我迷迷糊糊起床一看,果然臨睡前的滿天繁星變成了陰云密布,就極不情愿地向幾里外的地里趕,爸爸摞另一塊地里的。我在地中心立幾捆麥子,然后依次斜著壓一圈,再壓一圈,接著上二層、三層,越圍越小,跟寶塔一樣,麥穗藏在里面雨淋不上。最后把一大捆麥子解開,靠麥稈根部重新使勁捆緊,立起來,將麥稈一層層壓下來四散鋪開,做成像蘑菇一樣的“帽子”。舉起來倒扣在麥摞上,就可以將雨水引流到外圍。家家戶戶不約而同在摞麥,都不想吃又黑又粘牙的“芽麥”。等我筋疲力盡摞完三畝地幾百捆麥子回家時,腿“拌蒜”,人“拉蛾”。誰料想回家后天又突然放晴,碧空萬里。氣呼呼詛咒天氣捉弄人后,不得不把剛摞好的精致的圓摞拆開栽好,保證通風、透氣、干透,否則麥子會捂得發(fā)霉,磨得面粘味道苦。

一周后,麥子大體割完,就開始碾麥子。有拖拉機的拉麥子很省事,沒拖拉機就只能用架子車套牛拉。裝車子是個技術活,裝得好的會壓茬,裝得又多又保險。如果裝不好,溜了是常事。蹭落不少麥粒是小事,耽擱時間窩工是大事。一架子車一架子車把麥捆拉回場里,又得一捆捆解開攤場。人手多了攤起來快,人手少攤起來費事費事費力。我家四口人,有時別人家攤完了,我家才攤了一半。過去,人們趁下午一兩點太陽最毒的時候套上牛拉著碌碡碾,因為那個時候溫度高,顆粒最容易碾下來。當然,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碾麥方式,是費時費力效率低。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替代牛后,速度快,大鐵碌碡更饞活。那時拖拉機少,得拿著好煙陪著笑臉靠拖拉機。但車主人往往按親疏遠近碾,碾得晚了遭雷陣雨塌場是常事。碾場按時間收費,中間要翻場,最后要起場。全家人用叉從一邊挑起麥草抖盡麥粒,再把麥草搭成大饅頭似的麥草堆,再用叉車推到麥草摞跟,簡單搭個摞子。用叉把遺留的麥草撈盡,用刮板將厚厚的一層麥粒推堆,就可以趁風揚場。

揚場要有好風。風利,幾把木掀同時揚,一人掠場,可以速戰(zhàn)速決。若是沒風,或者風變風向忽東忽西忽南忽北亂刮,人就沒辦法了。我記得我家有次下午三點鐘就把場收起來了,由于沒風,爸爸斷斷續(xù)續(xù)揚到了天黑。晚上,繁星滿天,好多人家都留在麥場上等風。有風了,我父子倆趁機揚幾袋子。沒風了,我們在鋪著麥草的架子車廂里躺一會。望著滿天的星星,不停趕著嗡嗡叫的蚊子,我心里充滿了苦澀,也充滿了對父親的憐惜。那晚,揚完場半夜兩點了。

生場碾完,將未碾打干凈的麥草還要再碾一遍,一來顆粒歸倉,二來麥草砸綿才能喂牛。正式摞麥草時,爸爸踩摞,我一叉一叉把麥草丟上摞子,爸爸將麥草摞成圓摞或碼頭。再將麥草摞底部撕空,保證雨淋不上。還要用水淋濕撕下來的麥草,一人用鐮刀勾著麥草掄,一人續(xù)麥草,擰成長麥草繩,十字形搭在麥草摞上,幾頭拉緊擰在麥草摞里防止大風吹亂麥草掀掉頂。為了防止雞刨,還要割回酸棗樹圍住麥草摞,夏收終于結(jié)束了。

為了犒勞辛苦了一夏的自己,鄉(xiāng)親們磨新面,炸油餅,分享豐收的喜悅。還得好好歇歇,為忙畢犁地養(yǎng)精蓄銳。

過去收麥,環(huán)節(jié)繁瑣,受天氣擺布充滿了汗水、淚水,如今收割機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上?,爺爺那輩人吃了一輩子苦,沒有見過收割機,沒有享一天福。夏收在即,我將自己深藏記憶的夏收拙筆寫下來,就是想告訴自己,童年、少年時收麥雖苦,但同時也使自己磨練了意志,培養(yǎng)了自己勤勞品質(zhì)和吃苦精神。短短幾十年,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已經(jīng)實現(xiàn),我們不能不感嘆黨的英明領導。機器代替了人,我們在喜的同時,也應該居安思危。大量農(nóng)村剩余青壯年勞力掙脫土地的束縛,跑汽車運輸?shù)?,開飯館的,經(jīng)商的,建筑工地賣力氣的,出國勞務輸出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生存,勢必競爭越來越激烈。大浪淘沙,思想保守頭腦不靈活者勢必被社會淘汰。

我忽然想起,有位鎮(zhèn)領導幾年前就產(chǎn)生了在鎮(zhèn)上辦農(nóng)民職業(yè)技術學院培養(yǎng)職業(yè)農(nóng)民的想法,可謂思維超前。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愿農(nóng)民大軍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充電,學會適應,不斷改善自己生存環(huán)境,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簡介】 

劉建生 | 寶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鳳翔縣作家協(xié)會理事,會員。作品散見于《陜西青年》、《寶雞日報》、《鳳翔視窗》及新陜網(wǎng)。

【精華推薦】

回老家

被移栽的皂莢樹

水桃花

憶起兒時交糧難

藍天綠水,桃紅李白,走進活色生香的春天

吟誦著蘇子詩詞,漫步在春天的東湖畔

迎接久違的“水桃花”

二月二,憶起兒時爆米花!

想起媽媽做的一碗“玉米糝子”

一碗粘攪團,一縷思鄉(xiāng)情

《舌尖上的鳳翔》

一紙獎狀,翻開龐家務的一段輝煌歷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筱勤 | 碾場記憶
散文精選:六月,故鄉(xiāng)麥黃
麥收,記憶
黨克榮 | 記憶中的收麥
麥收記憶 || 馬文科
高 濤:顆粒歸倉 ?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