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 1.經脈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聯絡大腸,再上行穿過橫膈膜,入屬于肺臟;從肺系(指肺與喉嚨相聯系的脈絡)橫出腋下,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少陰和手厥陰之前,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掌面橈側入寸口(橈動脈搏處),過魚際,沿魚際的邊緣,出拇指的橈側端。
腕后支脈:從列缺穴處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治胸、肺、喉部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3.常用腧穴:
中府 云門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
1.經脈循行: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沿食指橈側,通過第1、2掌骨之間,向上進入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健之間的凹陷中,沿前臂背面橈側緣,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緣,向上會于督脈大椎穴,然后進入缺盆,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扶突),經過面頰,進入下齒齦,回繞口唇,交叉于水溝,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布在鼻旁(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治頭面、五官疾患和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3.常用腧穴: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起于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入上齒齦,回出環(huán)繞口唇,向下交會于頦唇溝內承漿穴(任脈)處,再向后沿著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發(fā)際至額(頭維),與督脈會于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會大椎,入缺盆,向下通過橫膈,屬胃,絡于脾臟。
缺盆部直行之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入小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首腹里向下到氣沖處與前脈會合,再由此向下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臏,沿著脛骨前嵴外側,下經足背,進入足第2趾外側端(厲兌)。
經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背部支脈:從足背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治胃腸病、神志病和頭、面、眼、鼻、口、齒疾患,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3.常用腧穴: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 解溪 沖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足太陰脾經
1.經脈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過大趾本節(jié)后半圓骨,上行至內踝前,再上腿肚,沿脛骨后交出足厥陰經之前,經膝、股部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過橫膈上行,挾食管兩旁,連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的支脈:向上再通過橫膈,流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便溏、黃疸。身體沉重無力、舌根強痛、膝股部內側腫脹、厥冷等病證。
3.常用腧穴: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xiāng) 周榮 大包
手少陰心經
1.經脈循行:起于心中,出屬于“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系的部位),過橫膈,下絡小腸。
“心系”向上之脈:挾著食道上行,系于目(指眼球與腦相聯系的脈絡)。
“心系”直行之脈:上行于肺部,橫出于腋窩(極泉),沿上臂內側后緣、肱二頭肌內側溝,至肘窩內側,沿前臂內側后緣、尺側腕屈肌腱之側,到掌后豌豆骨部,入掌,經小指橈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要治療心、胸、神志病證及本經循行部位的病變。
3.常用腧穴:
極泉 青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陰郄 神門 少府 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
1.經脈循行:起于手小指尺側端(少澤),沿手背尺側至腕部,出于尺骨莖突,直上前臂外側尺骨后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循上臂外側后緣出肩關節(jié),繞行肩胛部,交會于大椎穴(督脈),入缺盆絡于心臟,沿食管過橫膈,過胃屬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頸部上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2.主治概要:本經主治頭項、五官病證、熱病、神志疾患及本經部位的病變。
3.常用腧穴:
少澤 前谷 后溪 腕骨 陽谷 養(yǎng)老 支正 小海 肩貞 臑俞 天宗 秉風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顴髎 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
1.經脈循行:起于目內眥,上額交會于巔頂(百會)。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颥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絡于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后,沿肩胛部內側,挾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于膀胱;
腰部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內;
后項部支脈: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經過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于腘瘧窩中。從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2.主治概要: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癥。
3.常用腧穴:
睛明 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huán)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會陽 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