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在《莊子》中,有很多被后人認為批駁儒家的地方,這又便是一處,道家人認為儒家之人不通利害關(guān)系,是一些只知死讀書的知識分子。
在很多歷史名著中,都有提到中國文人臨危受命,救國救民,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人無比動容。而在道家人眼里,就認為這是不懂變通,不明利害,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力挽狂瀾,實則自身難保。而道家人講究順應(yīng)自然之勢,明了應(yīng)用之道,在國家危難之時,不需要像黃繼光一樣去堵槍口,而是要像處理水庫洪流一樣,先計算好雨量的大小,流程的遠近,當(dāng)水流到達關(guān)鍵點,再開一條水溝,順勢將水輕輕引走,所謂四兩撥千斤,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我倒覺得儒家也并不如道家所說的那么窩囊,平時我們接觸儒家文化多是從《論語》中所得,就認為儒家文化不變通,多規(guī)矩,其實孔子的著作很多,要了解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應(yīng)該將四書五經(jīng)讀全?!洞呵铩分杏羞@樣一句話:“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想要了解孔子應(yīng)該反復(fù)閱讀《春秋》。而且孔子在《易經(jīng)》中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我想這句話就有力地反駁了道家,圣人是懂得利害關(guān)系的,知道進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正,也就是說不懂得進退存亡之道,不懂利害關(guān)系就不是圣人,這和莊子所說“利害不通,非君子也”是同一個道理。
其實諸子百家中,地位最高,影響最深的兩位思想家,無疑是孔子和老子;滲透最深,流傳最久的學(xué)派,無疑是儒家學(xué)派和道家學(xué)派。一個彰顯,一個隱退,一個引導(dǎo)社會潮流,一個大隱于市,但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都是道中有儒,儒中有道,正如林語堂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
大家最熟悉的著名詩人李白就是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年輕時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濟世報國的思想,“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就可以看出李白建功立業(yè)的入世思想,但他對名望的追求又不同于他人,他希望如同自己的偶像魯仲連一樣,能建樹功業(yè)名揚天下,而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顯然他受道家特別受莊子的影響極大。
蘇東坡在剛踏上仕途之時,也是想一展其治世濟民的宏愿,“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風(fēng)”,多么瀟灑豪邁,而在烏臺詩案之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退隱之心油然而生。
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復(fù)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著名的《破陣子》中足以看出他的理想與抱負,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卻在正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也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林語堂先生說,中國人在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儒家道家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每個中國人身上基本都有著儒道互補的性格特點吧。其實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無所謂孰好孰壞,孰優(yōu)孰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選擇,尊重他人,也尊重人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