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感浸寒濕,睪丸作痛者,冷即發(fā)痛不可忍,此濕氣之入于腎經(jīng)也。夫濕侵于腎,宜病在腰,何以腰不痛而痛在睪丸乎?不知睪屬腎,腎氣不至睪丸,則外勢(shì)不能振興。蓋因腎得濕則寒,寒在腎即寒在睪丸,而氣結(jié)于腰腎之中,宜睪丸之不應(yīng)矣。其睪丸作痛者,因疝氣之成,雖成于腎氣之寒,亦成于睪丸之濕也。當(dāng)日泄精之后,人坐于寒濕之區(qū),內(nèi)外兩感,睪丸獨(dú)受之矣。治法溫其腎中之寒,消其睪丸之濕,病去如掃矣。方用救丸湯∶
肉桂(二錢) 白術(shù)(二兩)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橘核(一錢)水煎服。
一劑、二劑輕,三劑痛除,十劑全愈,不再發(fā)也。
此癥乃少陰腎經(jīng)之病,腎中寒極,而腎氣不通;腎中濕重,而腎氣更滯。去其寒濕,而腎氣自行于睪丸之內(nèi)。況肉桂、橘核尤善入睪丸,自然手到功成也。
此癥亦可用桂荔湯∶
白術(shù)(二兩) 肉桂(二錢) 山藥(一兩) 小茴香(二錢) 荔枝核(三個(gè),敲碎)水煎服。
人有感浸濕熱,亦睪丸作痛,遇熱即發(fā),然痛不至甚,此熱氣之入于腎經(jīng)也。夫腎最惡熱,腎中虛火自旺,尚有強(qiáng)陽不倒之虞。況邪火相侵,熱以濟(jì)熱,睪丸作痛,烏能免哉。
但火性甚急,火痛宜不可久,何終年累月不愈,即或臨時(shí)無恙,遇熱復(fù)發(fā)者何為也?蓋因熱而又得濕耳。熱性急而濕性遲,濕熱交攻,熱欲散而濕留,濕欲潤而熱燥,睪丸之內(nèi),竟成陰陽乖異,求其不痛得乎。治法去其濕熱之氣,疝病自除矣。方用利丸湯∶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沙參(二兩)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十劑斷根,不再發(fā)也。
此方以茯苓、薏仁分消其濕氣,以沙參化其腎中之熱,且沙參善能治疝,故兩用之而成功耳。
此癥用沙參湯亦甚效。
茯苓 白術(shù) 沙參(各一兩) 甘草(一錢) 丹皮(五錢) 肉桂(二分)水煎服。
人有睪丸作痛,氣上沖于肝,兩脅脹滿,按之益疼,人以為陰寒在腹,誰知是厥陰之氣受寒也。蓋睪丸不獨(dú)通腎,而且通肝。陰器者,宗筋之聚也。筋屬肝,睪丸可升可降,其膜實(shí)聯(lián)系于陰器之間,故肝病而筋亦病,筋病而睪丸亦病矣。睪丸之痛,上沖于肝者,正顯同氣者其病亦同,乃肝氣之沖于睪丸耳。方用睪丸湯∶
白芍(二兩) 小茴香(三錢) 橘核(一錢) 柴胡(一錢) 沙參(五錢)水煎服。一劑痛少止,二劑痛大止,三劑兩脅之脹滿盡除,四劑全愈。
此方平肝氣而不沖于睪丸,得小茴香、橘核、沙參之類散睪丸之邪,兩丸安奠,何至上下相連而痛哉。
此癥用解疝湯亦神。
肉桂(二錢) 白芍 白術(shù)(各二兩) 柴胡(一錢) 沙參(五錢)水煎服。
人有膀胱閉癃,小水不利,睪丸牽痛,連于小腸相掣而疼者,皆云小腸之氣,誰知是膀胱之熱結(jié)耶。夫膀胱化水者也,膀胱寒則水不化,熱亦不化,水不化而熱結(jié)膀胱,水必分于經(jīng)絡(luò)。水入睪丸,丸乃日大,往往有囊大如斗而不能消者,是必分消其水矣。然但消其水,不解其熱,則膀胱之火,直趨睪丸,其疼更甚。方用散丸湯∶
茯苓(一兩) 野杜若根枝(一兩) 沙參(一兩)水煎服。一劑痛除,二劑丸漸小,連服二劑,水泄如注,囊小如故矣。
此方之奇,奇在杜若,非家園之杜若也,乃野田間所生藍(lán)菊花是也。此物性寒而又善發(fā)汗,且能直入睪丸以散邪,故用以助茯苓、沙參既利其濕,又瀉其熱,所以建功特神。惟是此藥發(fā)汗,服此方后,即用當(dāng)歸補(bǔ)血湯數(shù)劑,以補(bǔ)氣血,則自無太虛之患也。
此癥用散癃湯亦佳。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肉桂(二分) 萆 (二錢) 甘草(一錢) 黃柏知母(各一錢)水煎服。
人有睪丸作痛,后變?yōu)椴煌床惶壅撸荒灸I,乃寒極而氣不通也。此癥初起,必感寒濕,因而行房,又感寒濕,則濕入于睪丸之中,寒結(jié)于睪丸之外,遂至不痛不疼。此種疝氣,非用桂附不能直入睪丸,以通其氣。然無散邪之藥,雖用桂附,止可興陽,而睪丸之邪終久難散。且散邪之藥甚多,而能散睪丸之藥甚少,此世人所以治木腎之病,不能多效耳。方用化木湯∶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杜若根(一兩) 柴胡(一錢)水煎服。即擁被而臥,身必發(fā)汗,必至雙腎之外,汗出如雨而后止。一劑即愈也。
此方白術(shù)利腰臍之氣,杜若根發(fā)睪丸之邪,得附子、肉桂通達(dá)內(nèi)外,柴胡解其肝中之濕,故一劑奏功如神耳。
此癥用衛(wèi)睪丹亦妙。
附子 甘草 玄胡索 柴胡(各一錢) 白術(shù)(三兩) 肉桂(三錢) 黃 (一兩)水煎服。
人有生狐疝者,日間則縮入而痛,夜間則伸出而安,且能強(qiáng)陽善戰(zhàn),此乃真正狐疝。若日縮夜伸不能久戰(zhàn)者,仍假狐疝也。假狐疝乃寒濕之癥,用前救丸湯治之即愈。至于真狐之疝,或于神道之旁行房,或于星月之下交感,乃祟憑之也。疝既不同,治亦宜異,大約狐疝淫氣未散,結(jié)于睪丸之內(nèi),狐最淫而善戰(zhàn),每于夜間媚人,蓋狐屬陰也。日間縮入不可以戰(zhàn),戰(zhàn)則疼痛欲死,此祟禁之也。凡祟亦屬陰,入夜則陰主令矣。人身之陽氣,入于陰之中,陰與祟之陰相合,則同氣相得,祟不禁焉,反得遂其善戰(zhàn)之歡,及至精泄陽氣奔出,純陰無陽又復(fù)作痛矣。治法似宜祛逐其祟,然祟之入也,必乘其虛,不補(bǔ)虛而逐祟何能愈乎。方用逐狐湯∶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五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三分) 橘核(一錢) 白薇(一錢) 荊芥(三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全愈。
此方純助其陽,陽氣旺,則陰氣自消,狐疝不逐自愈矣?;蛑^夜伸善戰(zhàn),正陽火之旺也,助其陽氣,未必非增其妖氣也,何助陽而祟滅乎?蓋日間陽氣用事,祟乃遏抑其陽氣而不敢出,至夜乃乘陰氣,借交合而聚于陰器之間,乃陽旺之假象,非真旺也。吾助其陽氣,則陽氣勃發(fā)身中,晝夜皆是陽氣,祟亦何敢附之。況方中又益以舒郁逐邪之味,消痰解祟之品,此陰不敵陽,祟棄之而去矣。非助陽,而烏得奏功之神如此哉。
黃 (二兩) 肉桂(三分) 甘草 柴胡(各一錢) 貝母(三錢) 沙參(一兩)水煎服。二劑即愈。
人有外感寒邪,如一裹之氣從心而下,直至于陰囊之間,名曰奔豚,言其如豕之奔突,其勢(shì)甚急,不可止遏,痛不可忍,人為外寒之癥,誰知是心包、命門二經(jīng)之火衰乎。夫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一在心,一在腎,二火未常不相通也。人有此二火相通,則寒邪不能侵,二經(jīng)火衰,寒邪得而中之矣。然寒氣入內(nèi),宜先犯心,何反下趨于腎囊乎?蓋腎氣虛寒,脾經(jīng)又濕,寒與濕同氣相親,故逢濕則急趨而下,勢(shì)甚便也。此等之癥,痰如風(fēng)雨之來,乃一時(shí)暴病,非長年之久疾也。似疝而非疝耳。治法不可作疝治,補(bǔ)心腎之虛,溫命門、心包之火,去脾經(jīng)之濕,不必治奔豚而自愈也。方用安豚丹治之。
人參(五錢) 白術(shù)(五錢) 肉桂(一錢) 山藥(一兩) 巴戟天(五錢) 蛇床子(三錢) 附子(五分) 茯苓(三錢) 遠(yuǎn)志(一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即安,二劑全愈。
此方補(bǔ)心、補(bǔ)腎,則心腎氣足,后用桂、附熱藥,始足以駕馭其猛烈之氣,轉(zhuǎn)易祛除。
然邪勢(shì)既急,而藥過于猛烈,則急以治急,未免有太剛之懼,加入甘草之緩,緩急相濟(jì),邪不難制,無有死斗之失也。
此癥亦可用參苓桂術(shù)湯。
白術(shù)(二兩) 肉桂(二錢) 人參(五錢) 半夏(五分) 茯苓(二錢)水煎服。
人有小水甚勤,睪丸縮入,遇寒天更痛者,此膀胱之寒結(jié)也。夫膀胱之化水,命門之火化之也。似乎命門寒,而膀胱始寒,膀胱之寒結(jié),獨(dú)非命門之寒結(jié)乎,孰知膀胱亦能自寒也。
此癥多成于人坐寒濕之地,寒氣襲入于膀胱而不能散,雖有命門之火,亦不能化。蓋命門之火止能化內(nèi)濕而不能化外濕耳。外濕既留于膀胱,勢(shì)必與命門之真火相戰(zhàn),邪盛正衰而痛作矣。治法必須直祛膀胱之寒濕,則睪丸舒展,痛亦自止。方用辟寒丹∶
肉桂(三錢) 茯苓(五錢) 白術(shù)(五錢) 甘草(一錢) 橘核(三錢) 荔枝核(三個(gè),搗碎)同水煎服。
二服即少減,四服全愈。
此方用肉桂為君,既能溫命門之火,復(fù)能祛膀胱之寒;白術(shù)、茯苓又是利水之劑;橘核、荔核更善定睪丸之痛;非肉桂相引,不能直入而散其寒結(jié)也。
此癥用術(shù)桂湯亦妙。
白術(shù)(二兩) 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交感之時(shí),忽然陰痿不舉,百計(jì)引之,終不能鼓勇而戰(zhàn),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氣之不足乎。凡入房久戰(zhàn)不衰,乃相火充其力也。陰痿不舉,自是命門火衰,何謂是心氣不足?不知君火一動(dòng),相火翕然隨之,君火旺而相火又復(fù)不衰,故能久戰(zhàn)不泄。否則君火先衰,不能自主,相火即慫恿于其旁,而心中無剛強(qiáng)之意,包絡(luò)亦何能自振乎。故治陰痿之病,必須上補(bǔ)心而下補(bǔ)腎,心腎兩旺,后補(bǔ)命門之相火,始能起痿。方用起陰湯∶
人參(五錢) 白術(shù)(一兩) 巴戟天(一兩) 黃 (五錢) 北五味子(一錢) 熟地(一兩) 肉桂(一錢) 遠(yuǎn)志(一錢) 柏子仁(一錢) 山茱萸(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陽舉矣,再服四劑而陽旺矣,再服四劑,必能久戰(zhàn)不敗,茍能長服至三月,如另換一人,不啻重堅(jiān)一番骨,再造一人身也。
此方大補(bǔ)心腎之氣,不十分去溫命門之火,而火氣自旺。世人不識(shí)補(bǔ)心以生火,則心氣既衰,火旺則焚心矣。不識(shí)補(bǔ)腎以生火,則腎水既虧,而火旺則損腎矣。心焚而腎損,雖火旺何益乎?及足以燒干陰血,勢(shì)必陽旺陰消,而不可救耳。
此癥用濟(jì)陽丸亦妙。
人參(六兩) 黃 (半斤) 鹿茸(一個(gè),酒浸切片,又切作小塊,粉炒) 龜膏(半斤) 人胞(一個(gè),火焙) 麥冬(四兩) 北五味(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yuǎn)志(二兩) 巴戟天(半斤) 肉桂(三兩) 白術(shù)(八兩) 菟絲子(一斤) 半夏(一兩) 砂仁(五錢) 黃連(八錢) 神曲(一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舉矣,且能善戰(zhàn)。
人有精薄、精冷,雖亦能交接,然半途而廢,或臨門即泄,人以為命門之火衰,誰知是脾胃之陽氣不旺乎。夫脾胃屬土,土生于火,脾胃之陽氣不旺,仍是命門之火衰。蓋命門之火乃先天之火,脾胃之土乃后天之土也。后天之土,本生于先天之火,先天之火不旺,則后天之土不能生。然脾胃之土雖屬后天,而其中未常無先天之氣,命門之火寒,則脾胃先天之氣,何能生哉?命門既不能生脾胃先天之氣,而脾胃后天之氣益加衰微,欲其氣旺而能固,精濃而不薄,烏可得乎。治法必須補(bǔ)先天命門之火,更補(bǔ)后天脾胃之土,則土氣既旺,火又不衰,庶幾氣溫精濃乎。方用火土既濟(jì)丹∶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山茱萸(一兩) 菟絲子(一兩)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一錢)水煎服。連服十劑而精濃矣,再服十劑而精溫矣,再服三月永不再弱。
是方健脾胃之土,仍是補(bǔ)命門之火,濕氣去而精純,寒氣去而精暖,寒濕既除,除氣消亡而陽氣健旺,何至成怯弱之病哉。
此癥用旺土丹亦甚佳。
人參(六兩) 白術(shù) 黃 (各一斤) 巴戟(一斤) 茯苓(五兩) 山萸肉(半斤) 菟絲子(八兩) 肉豆蔻(二兩) 北五味(一兩) 肉桂(三兩) 破故紙(四兩) 杜仲(八兩) 山藥(八兩) 芡實(shí)(八兩) 神曲(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事改觀,而精亦不薄冷矣。
人有年少之時(shí)因事體未遂,抑郁憂悶,遂至陽痿不振,舉而不剛,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火之閉塞乎。夫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技巧出焉,藏精與志者也。志意不遂,則陽氣不舒。陽氣者,即腎中之真火也,腎中真火,原奉令于心,心火動(dòng)而腎火應(yīng)之,心火抑郁而不開,則腎火雖旺而不能應(yīng),有似于弱而實(shí)非弱也。治法不可助命門之火,如助命門之火,則火旺于下,而郁勃之氣不能宣,必有陽旺陰消之禍,變生癰疽而不可救,宜宣通其心中之抑郁,使志意舒泄,陽氣開而陰痿立起也。方用宣志湯∶
茯苓(五錢) 菖蒲(一錢) 甘草(一錢) 白術(shù)(三錢) 生棗仁(五錢) 遠(yuǎn)志(一錢) 柴胡(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人參(一錢)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三錢)水煎服。二劑而心志舒矣,再服二劑而陽事舉矣,不必多劑也。
蓋此病原因火閉而悶其氣,非因火寒而絕其燼也,故一升火而陽痿立起矣。
此癥用啟陽娛心丹甚佳。
人參(二兩) 遠(yuǎn)志(四兩) 茯神(五兩) 菖蒲(一兩) 甘草 橘紅 砂仁 柴胡(各一兩) 菟絲子 白術(shù)(各八兩) 生棗仁 當(dāng)歸(各四兩) 白芍 山藥(各六兩) 神曲(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不閉塞矣。
人有天分最薄,無風(fēng)而寒,未秋而冷,遇嚴(yán)冬冰雪,雖披重裘,其身不溫,一遇交感,數(shù)合之后,即望門而流,此命門之火太微也。夫命門雖是先天之火氣,而后天功用實(shí)可重培。
第命門藏于腎中,乃無形之火也。有形之火,宜以火引火;無形之火,宜以水引火。以火引火,而火反不旺;以水引火,而火自難衰,此補(bǔ)命門之火,與補(bǔ)他火實(shí)不同也。方用扶命生火丹∶
人參(六兩) 巴戟天(一斤) 山茱萸(一斤) 熟地(二斤) 附子(二個(gè)) 肉桂(六兩) 黃 (二斤) 鹿茸(二個(gè)) 龍骨(醋 ,一兩) 生棗仁(三兩) 白術(shù)(一斤) 北五味(四兩) 肉蓯蓉(八兩) 杜仲(六兩)各為細(xì)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用五錢。服三月,自然堅(jiān)而且久。
此方填精者,補(bǔ)水以補(bǔ)火也。何加入氣分之藥?不知?dú)馔忌?,使但補(bǔ)火而不補(bǔ)氣,則無根之火,止能博旦夕之歡,不能邀久長之樂。惟氣旺則精更旺,精旺則火既有根,自能生生于不已。況氣乃無形之象,以無形之氣,補(bǔ)無形之火,則更為相宜,所以精又易生,火亦易長耳。
此癥用壯火丹亦甚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八兩) 白術(shù)(炒) 熟地(各一斤) 山茱萸(八兩) 肉蓯蓉枸杞(各八兩) 附子(一個(gè),用甘草三錢煎汁泡過,切片,炒熟) 肉桂(三兩) 破故紙(炒) 茯苓(各四兩) 北五味(一兩) 炒棗仁(三兩) 柏子仁(二兩) 山藥芡實(shí)(各五兩) 龍骨(醋 ,為末,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服二月,堅(jiān)而且久。
人有中年之時(shí)陽事不舉,雖婦女捫弄而如故,即或振興,旋即衰敗,此心包之火氣大衰也。夫心包之火相火也。心包火旺,力能代君行事;若心包火衰,心火雖動(dòng),如相臣臥病,氣息奄奄,欲其奮身勤王,其可得乎。且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正相通也,未有心包寒而命門能獨(dú)熱者,所以心包之火微有扶之而不起者。治法溫其心包,不必溫其命門也。方用∶
人參(一兩)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三錢) 炒棗仁(五錢) 遠(yuǎn)志(二錢) 茯神(一錢) 良姜(一錢) 附子(一錢) 柏子仁(二錢) 黃 (五錢) 當(dāng)歸(三錢)
菟絲子(二錢)水煎服。連服十劑,興趣自生,服二十劑,陽旺不倒矣。
此方名為救相湯,專治心包虛寒之癥,不止振舉其陽也。方中雖治心包,實(shí)皆統(tǒng)治心者。蓋補(bǔ)其心君,則君王富足,而相臣自強(qiáng),相助為理矣。
此癥用輔相振陽丸亦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十兩) 炒棗仁 麥冬(各五兩) 菟絲子(十兩) 遠(yuǎn)志 柏子仁 肉桂(各二兩) 茯神 枸杞(各三兩) 黃 (八兩) 當(dāng)歸 仙茅(各四兩) 白術(shù)(六兩) 人胞(一個(gè)) 陳皮(五錢) 陽起石(火 ,醋 ,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四錢,滾水下。三月陽事振發(fā)。
人有腸胃之間,瀝瀝有聲,飲水更甚,吐痰如涌,人以為痰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虛乎。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無不入于胃中,游溢精氣,上輸脾胃,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此胃氣之旺而然也。倘胃氣一虛,僅能消谷,不能消水,由是水入胃中,不存于胃而下流于腸,故瀝瀝有聲也。其癥初猶不覺,久之水之精華,變?yōu)榛鞚幔斐商碉?,團(tuán)聚于呼吸難到之處而上涌矣。然則痰之來也,由于胃氣之虛,痰之成也,由于水氣之盛。治痰必先消水,消水必先健胃,但徒補(bǔ)胃土,而胃氣不能自旺。蓋胃氣之衰,由心包之氣弱也,補(bǔ)胃土必須補(bǔ)心包之火耳。
方用散痰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肉桂(五分)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薏仁(五錢) 山藥(五錢) 人參(一水煎服。
此方即二陳湯之變也。二陳湯止助胃以消痰,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用肉桂者,不特助心包之火,且能引茯苓、白術(shù)入于膀胱,以分消其水濕之氣,薏仁、山藥又能燥脾,以泄其下流之水,水瀉而痰涎無黨,不化痰而化精矣,豈尚有痰飲之不愈哉。
此癥用運(yùn)痰湯亦效。
人參 半夏(各三錢) 茯苓(一兩) 陳皮(三分) 益智仁(五粒) 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水流脅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人以為懸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怯乎。夫飲水宜入于腸,今入于脅,乃胃氣之逆也。第胃不怯,則胃之氣不逆,胃氣旺而水怯,胃氣怯而水旺。欲使水逆而歸于順,必使胃旺而后可導(dǎo)其水勢(shì)之下行,提其胃氣之上升,自然怯者不怯,逆者不逆也。
方用弱痰湯∶
人參(一錢) 茯苓(五錢) 荊芥(一錢) 薏仁(一兩) 陳皮(五錢) 天花粉(三錢) 枳殼(三分) 白芥子(二錢)水煎服。
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腸胃之水,助氣則氣旺而水降矣。倘徒用消痰之藥,不補(bǔ)其胃氣之虛,則氣降而水升,泛濫之禍不止矣。
此癥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白芍(各三錢) 白術(shù) 茯苓(各五錢) 陳皮(五分) 益智仁(一錢) 甘草(三分)水煎服。
人有痰涎流溢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吐痰靡已,人以為溢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壅乎。夫天一生水,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則穢濁叢積,水道泛濫而橫流旁溢矣。凡水必入胃,胃通而水何能積。惟胃土有壅滯,水不走膀胱而順流,乃由胃而外滲于四肢,四肢無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然水能化汗,由于胃氣之行也。今胃既壅阻,胃氣不行,何能化汗,水又何從而出。身重者,正水濕之征也。四肢水濕不能出,自然上涌而吐痰矣。治法必順其性,因勢(shì)利導(dǎo)之,庶幾泛濫之害可除。開胃土之壅,而膀胱小腸之水道自通。然土壅由于肝木之克,宣肝氣之郁,補(bǔ)胃氣之虛,胃壅可開矣。
方用啟閉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五分) 豬苓(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一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痰消,再服四劑而身輕矣。
此方即四苓散之變也。加入柴、芍以舒肝,加入濃樸以行氣,加入半夏以消痰,自然氣行而水亦行,氣化而痰亦化矣。
此癥用白花飲亦佳。
白術(shù)(五錢) 薏仁 茯苓(各一兩)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 枳殼(五分)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人以為支飲之癥,誰知是胃氣之逆乎。夫胃為水谷之海,宜順不宜逆,順則水化為精,逆則水化為痰。然逆有深淺之不同,逆淺而痰入于胸,逆深而痰入于膈。然而胃氣之逆,致痰飲上行,竟入于胸膈之間,則其逆亦甚。而逆何以至此也,胃為腎之關(guān),腎虛而氣沖于胃,則胃失其啟闔之權(quán),關(guān)門不閉,反隨腎氣而上沖,腎挾胃中之痰而入于肺,肺得水氣而侵,故現(xiàn)水腫之狀,咳逆倚息之病生。
其癥似乎氣之有余,而實(shí)氣之不足,故短氣而不可以接續(xù)也。治法轉(zhuǎn)胃氣之逆,而痰可降,補(bǔ)腎氣之虛,而胃可順矣。
方用轉(zhuǎn)胃湯∶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五錢) 牛膝(三錢) 附子(一分) 陳皮(三分) 蘇子(二錢) 麥冬(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一劑胃氣平,二劑胃氣轉(zhuǎn),三劑咳逆短氣之癥除,四劑全愈。
此方轉(zhuǎn)胃為名,而實(shí)所以轉(zhuǎn)腎氣之逆也。腎逆而后胃逆,然則腎轉(zhuǎn)正所以轉(zhuǎn)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劑,則胃之氣必不能通于胃之中,而腎之氣必不能歸于腎之內(nèi),倘日日治痰,則耗損胃氣,而腎氣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時(shí)哉,勢(shì)不至于死不已也。
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苓桂湯亦佳。
人參 茯苓 麥冬 山藥(各五錢) 白術(shù)(一兩) 破故紙(一錢) 蘇子 肉桂(各一錢)水煎服。
人有終日吐痰,少用茶水則心下堅(jiān)筑,短氣惡水,人以為水在于心,誰知火郁于心乎。
夫心屬火,最惡者水也,若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以養(yǎng)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惟心氣之虛,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郁于內(nèi)而氣不得宣,故筑動(dòng)而短氣,非氣之真短也?;鸺扰c水相戰(zhàn),則水正火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損胃,胃氣損而心氣愈虛,水與痰終難去也。必須補(bǔ)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則火氣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于心下而變?yōu)闈裉狄病?/p>
方用勝水湯∶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人參(三錢) 遠(yuǎn)志(一錢) 甘草(三分) 菖蒲(一錢) 柴胡(一錢) 白術(shù)(一兩)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六君子之變也。補(bǔ)心散郁并而行之,心氣健而火氣自通,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于水之攻心哉。
此癥用加減運(yùn)痰湯亦效。
人參(三錢) 茯神(一兩) 益智仁(一錢) 菖蒲(一錢) 澤瀉(五錢) 肉桂(五分)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水又不能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以為水之在肺也,誰知是肺氣之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wèi),布津液,周流于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dá),遂變?yōu)橄涯?。而清肅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內(nèi)火,然內(nèi)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nèi)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變?yōu)樘迪讯贤乱病?/p>
治法清肺金之熱,不取給于外水,則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然肺金失清肅之令,不止水邪之故。蓋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濟(jì),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熱,必須清心火之炎。
方用解炎湯∶
黃連(五分)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一兩) 茯苓(五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神曲(五分)水煎服。一劑渴解,二劑痰消,不必三劑。
此方清心肺之熱,而痰氣過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于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shì)自順,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氣之壅塞乎。且此方雖消痰降火,不耗損肺金之氣,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
此癥用息沸飲亦佳。
麥冬(二錢) 款冬花(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黃芩(二錢) 天花粉(二錢) 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人有少氣身重,日吐清水、清痰,人以為水在脾也,誰知是脾氣之寒乎。夫脾為濕土,所惡者水,喜者火也?;鹚t水旺,水旺則火衰,必然之理也。蓋無火則土為寒土,水不能燥,而且有凝凍之憂,即有微火,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變痰,而不能變液。且火既衰微,止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凍。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濕流于四體,身安得不重乎。治法必須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氣。然而脾中無火,雖脾土之衰,由于腎火之弱也。不補(bǔ)腎中之火,則釜下無薪,土如冰炭,安能大地陽回,變濕污之地為膏壤之區(qū)乎。故必須補(bǔ)腎火之旺,而土自燥,土燥而濕自除耳。
方用燥土湯∶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人參(三錢) 破故紙(一錢) 山藥(五錢) 芡實(shí)(五錢) 砂仁(三粒) 益智仁(一錢) 半夏(二錢)水煎服。
此方燥脾者居其七,燥腎者居其三,似乎仍重在補(bǔ)脾,而輕在補(bǔ)腎。不知脾喜燥,而腎惡燥,使燥腎之藥太多,則腎先受損,何以益脾乎。此用藥之妙于權(quán)衡也。
此癥亦可用加減運(yùn)痰湯∶
人參 茯神(各三錢) 白術(shù)(五錢) 肉桂(一錢) 白豆蔻(一枚) 陳皮(五分) 神曲(一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
人有痰氣流行,脅下肢滿,發(fā)嚏而痛,輕聲吐痰,不敢重咯,此非水氣在肝,乃郁氣在肝也。夫肝藏血而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而肝氣郁則血不藏矣,血不藏而水乘隙而入肝而肝終不藏水,水乃留伏于肝之外而不散,肝氣本郁以招水,又因水而愈郁,肝氣之逆可知矣。脅下正肝之部位,肝氣已郁,即無水邪相犯,尚有脹急之癥,水停脅下,安得不支滿乎。發(fā)嚏而痛者,以火郁未宣,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出,因吊動(dòng)作痛也。治法必須達(dá)肝氣之郁,少佐以消痰分水之藥,則隨手奏功矣。
方用開痰飲∶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炒梔子(一錢) 陳皮(一錢) 薄荷(一錢) 枳殼(三分) 蒼術(shù)(二錢) 茯苓(五錢)水煎服。二劑肝氣之郁舒,四劑脅滿之痛去,不必五劑。
此方專解肝郁,郁舒火散,自不下克脾胃之土,上引痰涎之閉矣。寧尚有水停脅下,以增痛滿者哉。
此癥可用疏痰湯∶
白芍 茯神(各五錢) 甘草 神曲 半夏(各一錢)水煎服。
人有水泛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為腎中之痰,豈知腎寒而精變?yōu)樘岛酢?/p>
夫各經(jīng)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腎中之痰乃內(nèi)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獨(dú)治腎中之痰,必須用純補(bǔ)之藥,不可少間攻痰之味。蓋腎中之痰,乃純陰之水也,陰火非陽火不能攝。陽火者,水中之火也。陰水泛而火微,陽水旺而火伏,大補(bǔ)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矣。
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山茱萸(五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水煎服。一劑水泛為痰者立時(shí)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勝于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腎寒而痰泛者,不可執(zhí)此方以概治痰也。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何可以治內(nèi)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腎水上泛者,用此方實(shí)效應(yīng)如響,然亦必須多用茯苓與熟地之分兩相同,則腎水歸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濕氣盡行消化,始無伏留之弊。萬勿執(zhí)定仲景夫子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此癥用復(fù)陰丹亦妙。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芡實(shí) 山藥(各一兩) 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吐痰純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輕夜重,人以為肺火之痰也,誰知腎熱而火沸為痰乎。此等之痰,乃陰虛火動(dòng),大約成癆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謂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不已,必色變?nèi)缇G涕之色,即癆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療者也。然而癆瘵而吐白沫,是腎絕之痰也。亦有未成癆瘵,與陰虛之火初動(dòng),而即成此痰,與癆瘵已成者尚有分別,何可置之不救。世人一味治痰,絕不識(shí)治腎中之陰,不變成癆瘵而不止。夫火沸為痰者,成于腎火之太旺,由于水衰之極也。腎可補(bǔ)不可瀉,補(bǔ)腎水之衰,即所以瀉腎火之旺,故用補(bǔ)陰之藥以制陽,不可用瀉陽之品以救陰也。倘見其腎火之旺,而輕用黃柏、知母,毋論火不可以驟息,痰不可以遽消,且擊動(dòng)其火,以變?yōu)榘A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補(bǔ)水以逐痰,則痰消于烏有矣。
方用定沸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二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連服二劑,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連服十劑,不可見二劑之效,便撤飲不服。
蓋火沸之痰,實(shí)本于陰虛,而陰虛之火,非多服補(bǔ)陰之藥,則陰不能大長,火不能急散也。病者以此方為續(xù)命之湯,醫(yī)者以此方為奪命之劑,幸勿輕棄之也。
此癥用歸沫湯亦大妙。
熟地(二兩) 山萸肉 玄參(各一兩) 天冬 女貞子 生地 百合(各三錢) 款冬花(一錢)水煎服。
人有偶感風(fēng)邪,鼻塞咳嗽,吐痰黃濁,人以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誰知風(fēng)邪塞于肺經(jīng)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氣閉塞,謂吐中有發(fā)散之義也。然必大滿大實(shí)之癥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涌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黃濁,非大滿大實(shí)可比,何必用吐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損傷胃氣之憂,胃氣傷而肺氣亦傷。肺胃兩傷,舊疾雖去,而新痰復(fù)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變?yōu)椴豢芍沃Y矣。故毋論虛人不可吐,即實(shí)人亦不可輕吐,以吐后必須守戒,五臟反復(fù)而氣未易復(fù),一犯戒而變癥蜂起也。況肺邪閉塞之痰,亦易于表散。蓋肺氣閉塞于風(fēng)邪。非閉塞于痰也。散其邪而肺氣自通,肺氣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間用,不可常用,慎勿謂吐法神于表散,而盡用吐方用散痰湯∶
桔梗(三錢) 紫蘇(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五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咳嗽止,三劑痰濁化,四劑全愈。
此方名為散痰,其實(shí)散肺之邪也。
此癥用二紫湯亦效。
紫蘇葉 紫菀(各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 枳殼 黃芩(各一錢) 天花粉(三錢)水煎服。
人有寒氣入胃,結(jié)成寒痰,日日嘔吐,人以為寒痰在胃,誰知是胃氣之虛,而寒結(jié)為痰乎。凡人胃氣旺,則水谷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氣虛,僅能消谷,不能消水,則水積而為痰矣。然而胃虛者,火氣之衰也?;鹜鷦t土旺,火衰則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變精而變痰也。夫胃土自寒,尚且水變?yōu)樘?,況外寒又侵胃乎。內(nèi)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必至上涌而吐矣。祛寒其可緩乎,惟是祛胃土之寒,必須補(bǔ)心火之旺,火旺土堅(jiān),何痰不化哉。
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肉桂(二錢)水煎服。
六君子湯原是補(bǔ)脾胃之圣藥。胃病而治脾者,脾胃為表里,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補(bǔ)心火,而下尤補(bǔ)腎火也,心火旺而胃溫,腎火旺而脾熱,脾胃兩熱,寒痰有不立消者哉。
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苓附湯亦甚效。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二分) 神曲(一錢) 麥芽(一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人有熱氣入胃,火郁成痰,痰色黃穢,敗濁不堪,人以為熱痰作祟,誰知是胃火之未消乎。夫胃本屬土,胃火之盛,由于胃土之衰也。胃土衰而外熱犯之,似與胃相宜,何以反化為痰乎。蓋胃土既虛,則水谷之入不能生津以潤土,而土氣太干,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勝,而不相化,胃土抑郁而不伸,胃火亦搏結(jié)而不發(fā),痰何能消,必變?yōu)辄S穢敗濁之色矣。
然則治法不必治痰,補(bǔ)胃氣之虛,少加散火抒郁之味,則胃土復(fù)強(qiáng),消痰更易。
方用疏土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干葛(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二錢) 柴胡(五分)水煎服。一劑胃郁解,二劑胃火散,三劑胃痰消,四劑全愈。
此方補(bǔ)胃重而瀉火輕,以郁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故補(bǔ)胃而火可散,散火而郁自解,況方中原有葛根、柴胡以解其郁乎,郁開痰豁,必至之勢(shì)也。
此癥亦可用玄石花粉散∶
石膏(二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天花粉 玄參(各三錢)水煎服。
人有感雨露之濕,或墻垣土房之濕,以致濕變?yōu)樘?,成為痰飲。肢?jié)酸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人以為濕痰成病,誰知是脾氣之濕,濕以助濕乎。夫脾最惡濕,必得腎火以燥之,則汗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無留伏之害,惟腎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濕,土濕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氣,兩相感召,則濕以添濕,痰更添痰矣。治法補(bǔ)腎火以生土,補(bǔ)火之藥,仍于補(bǔ)脾之中用之,則火無亢炎之禍,土有健順之宜。
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術(shù)(一兩) 豬苓(三錢) 澤瀉(二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半夏(三錢)水煎服。一劑臍下之悸除,二劑肢節(jié)、背心之疼痛止,三劑痰飲盡消,四劑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肉桂溫命門之火,更能引濕痰化水,盡趨于膀胱而出。尚恐舊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術(shù)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nèi),一方而火土兩安,脾腎兼補(bǔ),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癥用制涎湯亦效。
茯苓 薏仁 白術(shù) 山藥(各五錢) 肉桂(一錢) 半夏(二錢)水煎服。
人有陰虛枯槁,肺氣困乏,嗌塞喉干,咯痰動(dòng)嗽,此肺氣之燥也。夫肺之燥,必非一日,夏傷于熱,秋必病燥。肺屬金,而金最畏火,夏火炎炎,肺金不能敵火氣之克耳。但金既畏火克,即宜發(fā)燥,何待火退金旺之時(shí)反現(xiàn)燥象。不知金畏火刑,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猶可以敵火氣之炎,迨火令既過,金無所畏,不足之氣形焉,轉(zhuǎn)難濟(jì)肺氣之乏,勢(shì)必求外水以止渴。然而外水止可入胃,終不可以入肺,且肺氣既燥,肺難自顧,何能下生腎水,乃腎中取給又不免,則燥且益燥,咳嗽吐痰之癥生矣。治法似宜補(bǔ)脾胃,以生肺金矣。然健脾助胃之藥,性多燥烈,以燥投燥,則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反足以添其火炎。必須于潤肺之中而大補(bǔ)其腎水,腎水足而肺金得養(yǎng),子富而母自不貧也。且肺金之氣,夜藏于腎,向因腎涸,力難迎肺金,以歸藏于腎之內(nèi),肺乃取給于腎,而腎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肺乃半途而返,不忍入于腎子之宮,腎見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濟(jì)之。涸竭之水,水中有火也,肺不敢受,于是不變津而變痰。此痰也,肺未常欲其上升,無如上焦火旺,肺液干枯,不得不取資于痰,以暫救其嗌燥,故咯而升痰。迨痰既上升,而上焦之火,彼此相斗,嗽又生矣。
方用潤燥飲∶
麥冬(一兩) 熟地(一兩) 蘇子(一錢) 白芥子(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天門冬(三錢) 山茱萸(五錢) 北五味(五分) 人參(一錢)水煎服。二劑肺潤,四劑腎潤,十劑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潤肺,用熟地、茱萸以補(bǔ)腎,肺腎相通,加人參、五味以益氣,氣旺而津液尤易生也。又恐過于補(bǔ)腎,而不上走益肺,故加升提之味,使益肺多于益腎。尚慮用參以助燥,更入蘇子、甘草使之調(diào)和于上焦之間,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又不動(dòng)火以增燥,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
此癥亦可用潤稿湯治之。
熟地 麥冬 葳蕤(各一兩) 甘草(五分) 百合(五錢) 貝母(一錢)水煎服。
小兒痰氣壅阻,竅隧不開,手足逆冷,有如風(fēng)癥,人以為慢脾風(fēng)也,誰知是脾虛而痰盛乎。夫小兒以脾健為主,脾土不旺,則所食之水谷,盡變?yōu)樘?。痰氣既盛,則經(jīng)絡(luò)之間無非痰結(jié),竅隧閉塞,氣即不能展舒矣。脾主四肢,手足者,脾之所屬也,脾氣既不能展舒,何能運(yùn)動(dòng)夫手足乎,此逆冷之所以成,而非外風(fēng)之中也。風(fēng)性甚動(dòng)而且急,使真有風(fēng)入,則疾風(fēng)豪雨,勢(shì)不可當(dāng),安有迂緩舒徐者乎。無奈前人巧立名色,謂是慢驚之風(fēng),創(chuàng)造牛黃、犀角、蛇、蝎等藥以療之,遂至殺小兒如草菅,深可痛惜。使早用健脾之劑,少佐之以祛痰之藥,則無兒不可活也。
方用健土開涎散∶
人參(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薏仁(二錢) 干姜(二分) 砂仁(一粒) 白術(shù)(二錢) 天花粉水煎服。一劑風(fēng)定,二劑痰消,三劑全愈。
此方健土以消痰,與六君子湯不相上下。然六君子用半夏以消痰,未免有耗氣之失,不若此方專利脾中之濕,又能通氣溫中,更勝于六君子也。倘執(zhí)此方,概治小兒之痰,庶幾全治者眾矣。
此癥用健運(yùn)湯亦佳。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 枳殼 蘇葉 半夏(各三分) 益智仁(三粒) 白豆蔻(一粒)水煎服。
人有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嚨之間,欲咽不下,欲吐不能,人以為氣不清,誰知是肝氣之甚郁乎。此等之痰,必成黃穢之色。蓋留于膜膈之上也,老人虛人最多。此痰非舒發(fā)肝木之氣斷然難消,然徒舒肝木之氣,不大補(bǔ)肝中之血,則脅間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亦不能化。然而肝中之血,腎水之所滋也,補(bǔ)肝必須補(bǔ)腎,而兼消痰。
方用潤燥破痰湯∶
白芍(一兩) 香附(一錢) 青黛(五分) 天花粉(二錢) 白芥子(二錢) 玄參(五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水煎服。一劑痰易吐,二劑痰易咽矣。連服四劑而痰塊開矣,再服四劑而老痰盡消。
此方肝腎兩治,肝氣宣而肝血養(yǎng),則肝火不搏聚于胸中,自然老痰不凝滯于脅內(nèi)。惟是老痰最難速化,此方必須多用,但不可責(zé)其近功耳。
此癥用寬膜湯亦效。
白芍(三錢) 枳殼(三分) 甘草(五分) 神曲(三錢) 白芥子(三錢) 炒梔子(一錢) 白術(shù)(二錢) 郁金(一錢)水煎服。
人有痰在膈上,大滿大實(shí),氣塞不能伸,藥祛而不得下,人以為邪在上也,誰知是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療下,何以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亦一時(shí)權(quán)宜之法,非可常用之道。
世人遵張子和之教,一見滿實(shí)之癥,便用吐藥,誰知盡可不吐哉。凡見滿實(shí)之癥,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下之者,乃祛入胃中,非祛入腸中也。痰涎上壅于膈,原是胃氣之盛,而本于胃火之盛也。瀉胃火之有余,自然現(xiàn)胃氣之不足,胃氣無滿實(shí)之象,膈中滿實(shí),安能重滿重實(shí)耶。勢(shì)必痰氣頓消,盡落于胃中矣。何必涌痰上吐,損傷胃氣,使五臟之盡反復(fù)哉。
方用降痰舒膈湯∶
石膏(三錢) 天花粉(三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五錢) 益智仁(五分)水煎服。一劑滿實(shí)平,二劑滿實(shí)盡除,痰亦盡下。
此方瀉胃火而降痰,實(shí)有奇功。雖其性亦迅烈不平,然勝于吐法實(shí)多也。世人欲用吐法者,先用此方,不效后再用吐藥,有益于生命無窮,幸勿哂醫(yī)學(xué)平庸,謂用藥之膽怯也。
此癥亦可用伸膈湯治之。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
人有遍身俱長大小之塊,累累不一,人以為痰塊也,誰知是氣之不行,而痰因結(jié)之而不散乎。夫怪病多生于痰,身中長塊,亦怪病之一也。然而痰生塊結(jié),必有其故。蓋痰之生本于濕,塊之結(jié)成于火,故無濕不能生痰,而無痰不能成塊。第痰之生也。雖生于濕,塊之成也,雖成于火,茍氣旺而濕又何留,濕茍不留,火又何從而起,是消塊不必去火,惟在于消痰,亦不必全消夫痰,又在亟補(bǔ)其氣,蓋氣旺則痰消,痰消則塊亦消也。
方用二陳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五錢) 陳皮(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芥子(三錢) 姜炒黃連(五分)水煎服。十劑消半,三十劑全消。
此方本消痰之圣藥,亦消塊之神劑,塊成于痰,消痰即所以消塊也。
此癥亦可用礬石消壘散。
澤瀉 半夏(各三錢) 茯神 白術(shù)(各五錢) 薏仁(一兩) 附子(二分) 人參(二錢) 甘草(五分)
白礬(一錢) 黃連(三分)水煎服。十劑自消。
人有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飲之病。日間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KT大痛,人以為胃中之寒,誰知痰飲隨氣升降而作痛乎。夫痰在上宜吐,痰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飲在胸膈之間,是痰在上焦也。不可用消痰,降痰之法,必當(dāng)用吐藥吐之。惟是吐痰必傷其氣,毋論大吐之后,使臟腑反復(fù),多傷胃氣。而多食酸味之人,則肝木必旺,而恣肆其橫逆之勢(shì),以傷中州之土矣。土傷則胃氣更損,雖久積之痰頓失,新長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治法于吐中而仍行其補(bǔ)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又不虧之為得也。(癥傷于酸,必用吐法以開之也,乃吐不傷經(jīng),尤善用吐也。
方用∶
參蘆(一兩) 瓜蒂(七枚) 白芍(一兩) 白芥子(一兩) 竹瀝(二合)水煎服。一劑必大吐,盡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后用二陳湯調(diào)理,不再痛。
前方名為倒痰湯,用參蘆以扶胃土,用白芍以平肝木,用白芥子、竹瀝共入于瓜蒂之中,吐痰即用消痰之藥,使余痰盡化,舊痰去而新痰不生,得治痰之益,又絕其傷氣之憂也。
此癥用蔞蘇飲亦佳。
栝蔞(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蘇葉(三錢) 竹瀝(一合) 陳皮(一錢)水煎服。
人有偶食難化之物,忽然動(dòng)驚,因而飲食減少,形體憔悴,面色黃瘦,顛寒作熱,數(shù)載不愈,人以為勞瘵之癥也,誰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夫傷食之病,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況痰裹其食,其痛尤甚,何以經(jīng)歲、經(jīng)年而人未知也。且食至歲月之久,宜當(dāng)消化,何久留在腹乎。不知食因驚而留于腹者,食存于兩脅之旁,外有肋骨護(hù)之,手按痛處不能及也。食因痰裹,痰既不消,食亦不化,故有留中數(shù)載,仍為舊物,人所未知也。兩脅之地,乃肝木之位,痰食積于中,自生如瘧之癥,發(fā)寒發(fā)熱,狀似勞瘵,以勞瘵治之,則驚氣不解,而痰食如故,病何能愈哉。治法開其驚,降其痰食,數(shù)載之病一朝可去。
方用釋驚湯治之。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青木香(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shí)(一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五分) 麥芽(一錢) 山楂(十粒)水煎服。一劑而痰食盡下,不必再劑。
此方消痰降食,專走于兩脅之間,開其驚氣,故奏功如神耳。
此癥用易消散亦效。
山楂(三錢) 麥芽(三錢) 白術(shù)(一兩) 鱉甲(一兩)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附子(一片)水煎服。
人有交感之時(shí),忽然陰痿不舉,百計(jì)引之,終不能鼓勇而戰(zhàn),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氣之不足乎。凡入房久戰(zhàn)不衰,乃相火充其力也。陰痿不舉,自是命門火衰,何謂是心氣不足?不知君火一動(dòng),相火翕然隨之,君火旺而相火又復(fù)不衰,故能久戰(zhàn)不泄。否則君火先衰,不能自主,相火即慫恿于其旁,而心中無剛強(qiáng)之意,包絡(luò)亦何能自振乎。故治陰痿之病,必須上補(bǔ)心而下補(bǔ)腎,心腎兩旺,后補(bǔ)命門之相火,始能起痿。方用起陰湯∶
人參(五錢) 白術(shù)(一兩) 巴戟天(一兩) 黃 (五錢) 北五味子(一錢) 熟地(一兩) 肉桂(一錢) 遠(yuǎn)志(一錢) 柏子仁(一錢) 山茱萸(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陽舉矣,再服四劑而陽旺矣,再服四劑,必能久戰(zhàn)不敗,茍能長服至三月,如另換一人,不啻重堅(jiān)一番骨,再造一人身也。
此方大補(bǔ)心腎之氣,不十分去溫命門之火,而火氣自旺。世人不識(shí)補(bǔ)心以生火,則心氣既衰,火旺則焚心矣。不識(shí)補(bǔ)腎以生火,則腎水既虧,而火旺則損腎矣。心焚而腎損,雖火旺何益乎?及足以燒干陰血,勢(shì)必陽旺陰消,而不可救耳。
此癥用濟(jì)陽丸亦妙。
人參(六兩) 黃 (半斤) 鹿茸(一個(gè),酒浸切片,又切作小塊,粉炒) 龜膏(半斤) 人胞(一個(gè),火焙) 麥冬(四兩) 北五味(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yuǎn)志(二兩) 巴戟天(半斤) 肉桂(三兩) 白術(shù)(八兩) 菟絲子(一斤) 半夏(一兩) 砂仁(五錢) 黃連(八錢) 神曲(一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舉矣,且能善戰(zhàn)。
人有精薄、精冷,雖亦能交接,然半途而廢,或臨門即泄,人以為命門之火衰,誰知是脾胃之陽氣不旺乎。夫脾胃屬土,土生于火,脾胃之陽氣不旺,仍是命門之火衰。蓋命門之火乃先天之火,脾胃之土乃后天之土也。后天之土,本生于先天之火,先天之火不旺,則后天之土不能生。然脾胃之土雖屬后天,而其中未常無先天之氣,命門之火寒,則脾胃先天之氣,何能生哉?命門既不能生脾胃先天之氣,而脾胃后天之氣益加衰微,欲其氣旺而能固,精濃而不薄,烏可得乎。治法必須補(bǔ)先天命門之火,更補(bǔ)后天脾胃之土,則土氣既旺,火又不衰,庶幾氣溫精濃乎。方用火土既濟(jì)丹∶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山茱萸(一兩) 菟絲子(一兩)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一錢)水煎服。連服十劑而精濃矣,再服十劑而精溫矣,再服三月永不再弱。
是方健脾胃之土,仍是補(bǔ)命門之火,濕氣去而精純,寒氣去而精暖,寒濕既除,除氣消亡而陽氣健旺,何至成怯弱之病哉。
此癥用旺土丹亦甚佳。
人參(六兩) 白術(shù) 黃 (各一斤) 巴戟(一斤) 茯苓(五兩) 山萸肉(半斤) 菟絲子(八兩) 肉豆蔻(二兩) 北五味(一兩) 肉桂(三兩) 破故紙(四兩) 杜仲(八兩) 山藥(八兩) 芡實(shí)(八兩) 神曲(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事改觀,而精亦不薄冷矣。
人有年少之時(shí)因事體未遂,抑郁憂悶,遂至陽痿不振,舉而不剛,人以為命門火衰,誰知是心火之閉塞乎。夫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技巧出焉,藏精與志者也。志意不遂,則陽氣不舒。陽氣者,即腎中之真火也,腎中真火,原奉令于心,心火動(dòng)而腎火應(yīng)之,心火抑郁而不開,則腎火雖旺而不能應(yīng),有似于弱而實(shí)非弱也。治法不可助命門之火,如助命門之火,則火旺于下,而郁勃之氣不能宣,必有陽旺陰消之禍,變生癰疽而不可救,宜宣通其心中之抑郁,使志意舒泄,陽氣開而陰痿立起也。方用宣志湯∶
茯苓(五錢) 菖蒲(一錢) 甘草(一錢) 白術(shù)(三錢) 生棗仁(五錢) 遠(yuǎn)志(一錢) 柴胡(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人參(一錢) 山藥(五錢) 巴戟天(三錢)水煎服。二劑而心志舒矣,再服二劑而陽事舉矣,不必多劑也。
蓋此病原因火閉而悶其氣,非因火寒而絕其燼也,故一升火而陽痿立起矣。
此癥用啟陽娛心丹甚佳。
人參(二兩) 遠(yuǎn)志(四兩) 茯神(五兩) 菖蒲(一兩) 甘草 橘紅 砂仁 柴胡(各一兩) 菟絲子 白術(shù)(各八兩) 生棗仁 當(dāng)歸(各四兩) 白芍 山藥(各六兩) 神曲(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月,陽不閉塞矣。
人有天分最薄,無風(fēng)而寒,未秋而冷,遇嚴(yán)冬冰雪,雖披重裘,其身不溫,一遇交感,數(shù)合之后,即望門而流,此命門之火太微也。夫命門雖是先天之火氣,而后天功用實(shí)可重培。
第命門藏于腎中,乃無形之火也。有形之火,宜以火引火;無形之火,宜以水引火。以火引火,而火反不旺;以水引火,而火自難衰,此補(bǔ)命門之火,與補(bǔ)他火實(shí)不同也。方用扶命生火丹∶
人參(六兩) 巴戟天(一斤) 山茱萸(一斤) 熟地(二斤) 附子(二個(gè)) 肉桂(六兩) 黃 (二斤) 鹿茸(二個(gè)) 龍骨(醋 ,一兩) 生棗仁(三兩) 白術(shù)(一斤) 北五味(四兩) 肉蓯蓉(八兩) 杜仲(六兩)各為細(xì)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用五錢。服三月,自然堅(jiān)而且久。
此方填精者,補(bǔ)水以補(bǔ)火也。何加入氣分之藥?不知?dú)馔忌?,使但補(bǔ)火而不補(bǔ)氣,則無根之火,止能博旦夕之歡,不能邀久長之樂。惟氣旺則精更旺,精旺則火既有根,自能生生于不已。況氣乃無形之象,以無形之氣,補(bǔ)無形之火,則更為相宜,所以精又易生,火亦易長耳。
此癥用壯火丹亦甚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八兩) 白術(shù)(炒) 熟地(各一斤) 山茱萸(八兩) 肉蓯蓉枸杞(各八兩) 附子(一個(gè),用甘草三錢煎汁泡過,切片,炒熟) 肉桂(三兩) 破故紙(炒) 茯苓(各四兩) 北五味(一兩) 炒棗仁(三兩) 柏子仁(二兩) 山藥芡實(shí)(各五兩) 龍骨(醋 ,為末,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服二月,堅(jiān)而且久。
人有中年之時(shí)陽事不舉,雖婦女捫弄而如故,即或振興,旋即衰敗,此心包之火氣大衰也。夫心包之火相火也。心包火旺,力能代君行事;若心包火衰,心火雖動(dòng),如相臣臥病,氣息奄奄,欲其奮身勤王,其可得乎。且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正相通也,未有心包寒而命門能獨(dú)熱者,所以心包之火微有扶之而不起者。治法溫其心包,不必溫其命門也。方用∶
人參(一兩) 巴戟天(一兩) 肉桂(三錢) 炒棗仁(五錢) 遠(yuǎn)志(二錢) 茯神(一錢) 良姜(一錢) 附子(一錢) 柏子仁(二錢) 黃 (五錢) 當(dāng)歸(三錢)
菟絲子(二錢)水煎服。連服十劑,興趣自生,服二十劑,陽旺不倒矣。
此方名為救相湯,專治心包虛寒之癥,不止振舉其陽也。方中雖治心包,實(shí)皆統(tǒng)治心者。蓋補(bǔ)其心君,則君王富足,而相臣自強(qiáng),相助為理矣。
此癥用輔相振陽丸亦佳。
人參(五兩) 巴戟天(十兩) 炒棗仁 麥冬(各五兩) 菟絲子(十兩) 遠(yuǎn)志 柏子仁 肉桂(各二兩) 茯神 枸杞(各三兩) 黃 (八兩) 當(dāng)歸 仙茅(各四兩) 白術(shù)(六兩) 人胞(一個(gè)) 陳皮(五錢) 陽起石(火 ,醋 ,一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四錢,滾水下。三月陽事振發(fā)。
人有腸胃之間,瀝瀝有聲,飲水更甚,吐痰如涌,人以為痰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虛乎。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無不入于胃中,游溢精氣,上輸脾胃,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此胃氣之旺而然也。倘胃氣一虛,僅能消谷,不能消水,由是水入胃中,不存于胃而下流于腸,故瀝瀝有聲也。其癥初猶不覺,久之水之精華,變?yōu)榛鞚?,遂成痰飲,團(tuán)聚于呼吸難到之處而上涌矣。然則痰之來也,由于胃氣之虛,痰之成也,由于水氣之盛。治痰必先消水,消水必先健胃,但徒補(bǔ)胃土,而胃氣不能自旺。蓋胃氣之衰,由心包之氣弱也,補(bǔ)胃土必須補(bǔ)心包之火耳。
方用散痰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肉桂(五分)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 薏仁(五錢) 山藥(五錢) 人參(一水煎服。
此方即二陳湯之變也。二陳湯止助胃以消痰,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用肉桂者,不特助心包之火,且能引茯苓、白術(shù)入于膀胱,以分消其水濕之氣,薏仁、山藥又能燥脾,以泄其下流之水,水瀉而痰涎無黨,不化痰而化精矣,豈尚有痰飲之不愈哉。
此癥用運(yùn)痰湯亦效。
人參 半夏(各三錢) 茯苓(一兩) 陳皮(三分) 益智仁(五粒) 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水流脅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人以為懸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怯乎。夫飲水宜入于腸,今入于脅,乃胃氣之逆也。第胃不怯,則胃之氣不逆,胃氣旺而水怯,胃氣怯而水旺。欲使水逆而歸于順,必使胃旺而后可導(dǎo)其水勢(shì)之下行,提其胃氣之上升,自然怯者不怯,逆者不逆也。
方用弱痰湯∶
人參(一錢) 茯苓(五錢) 荊芥(一錢) 薏仁(一兩) 陳皮(五錢) 天花粉(三錢) 枳殼(三分) 白芥子(二錢)水煎服。
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腸胃之水,助氣則氣旺而水降矣。倘徒用消痰之藥,不補(bǔ)其胃氣之虛,則氣降而水升,泛濫之禍不止矣。
此癥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白芍(各三錢) 白術(shù) 茯苓(各五錢) 陳皮(五分) 益智仁(一錢) 甘草(三分)水煎服。
人有痰涎流溢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吐痰靡已,人以為溢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壅乎。夫天一生水,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則穢濁叢積,水道泛濫而橫流旁溢矣。凡水必入胃,胃通而水何能積。惟胃土有壅滯,水不走膀胱而順流,乃由胃而外滲于四肢,四肢無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然水能化汗,由于胃氣之行也。今胃既壅阻,胃氣不行,何能化汗,水又何從而出。身重者,正水濕之征也。四肢水濕不能出,自然上涌而吐痰矣。治法必順其性,因勢(shì)利導(dǎo)之,庶幾泛濫之害可除。開胃土之壅,而膀胱小腸之水道自通。然土壅由于肝木之克,宣肝氣之郁,補(bǔ)胃氣之虛,胃壅可開矣。
方用啟閉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五分) 豬苓(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一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痰消,再服四劑而身輕矣。
此方即四苓散之變也。加入柴、芍以舒肝,加入濃樸以行氣,加入半夏以消痰,自然氣行而水亦行,氣化而痰亦化矣。
此癥用白花飲亦佳。
白術(shù)(五錢) 薏仁 茯苓(各一兩)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 枳殼(五分)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人以為支飲之癥,誰知是胃氣之逆乎。夫胃為水谷之海,宜順不宜逆,順則水化為精,逆則水化為痰。然逆有深淺之不同,逆淺而痰入于胸,逆深而痰入于膈。然而胃氣之逆,致痰飲上行,竟入于胸膈之間,則其逆亦甚。而逆何以至此也,胃為腎之關(guān),腎虛而氣沖于胃,則胃失其啟闔之權(quán),關(guān)門不閉,反隨腎氣而上沖,腎挾胃中之痰而入于肺,肺得水氣而侵,故現(xiàn)水腫之狀,咳逆倚息之病生。
其癥似乎氣之有余,而實(shí)氣之不足,故短氣而不可以接續(xù)也。治法轉(zhuǎn)胃氣之逆,而痰可降,補(bǔ)腎氣之虛,而胃可順矣。
方用轉(zhuǎn)胃湯∶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五錢) 牛膝(三錢) 附子(一分) 陳皮(三分) 蘇子(二錢) 麥冬(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一劑胃氣平,二劑胃氣轉(zhuǎn),三劑咳逆短氣之癥除,四劑全愈。
此方轉(zhuǎn)胃為名,而實(shí)所以轉(zhuǎn)腎氣之逆也。腎逆而后胃逆,然則腎轉(zhuǎn)正所以轉(zhuǎn)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劑,則胃之氣必不能通于胃之中,而腎之氣必不能歸于腎之內(nèi),倘日日治痰,則耗損胃氣,而腎氣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時(shí)哉,勢(shì)不至于死不已也。
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苓桂湯亦佳。
人參 茯苓 麥冬 山藥(各五錢) 白術(shù)(一兩) 破故紙(一錢) 蘇子 肉桂(各一錢)水煎服。
人有終日吐痰,少用茶水則心下堅(jiān)筑,短氣惡水,人以為水在于心,誰知火郁于心乎。
夫心屬火,最惡者水也,若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以養(yǎng)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惟心氣之虛,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郁于內(nèi)而氣不得宣,故筑動(dòng)而短氣,非氣之真短也。火既與水相戰(zhàn),則水正火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損胃,胃氣損而心氣愈虛,水與痰終難去也。必須補(bǔ)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則火氣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于心下而變?yōu)闈裉狄病?/p>
方用勝水湯∶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人參(三錢) 遠(yuǎn)志(一錢) 甘草(三分) 菖蒲(一錢) 柴胡(一錢) 白術(shù)(一兩) 陳皮(五分) 半夏(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六君子之變也。補(bǔ)心散郁并而行之,心氣健而火氣自通,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于水之攻心哉。
此癥用加減運(yùn)痰湯亦效。
人參(三錢) 茯神(一兩) 益智仁(一錢) 菖蒲(一錢) 澤瀉(五錢) 肉桂(五分)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水又不能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以為水之在肺也,誰知是肺氣之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wèi),布津液,周流于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dá),遂變?yōu)橄涯?。而清肅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內(nèi)火,然內(nèi)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nèi)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變?yōu)樘迪讯贤乱病?/p>
治法清肺金之熱,不取給于外水,則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然肺金失清肅之令,不止水邪之故。蓋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濟(jì),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熱,必須清心火之炎。
方用解炎湯∶
黃連(五分)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一兩) 茯苓(五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神曲(五分)水煎服。一劑渴解,二劑痰消,不必三劑。
此方清心肺之熱,而痰氣過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于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shì)自順,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氣之壅塞乎。且此方雖消痰降火,不耗損肺金之氣,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
此癥用息沸飲亦佳。
麥冬(二錢) 款冬花(一錢) 茯神(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黃芩(二錢) 天花粉(二錢) 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人有少氣身重,日吐清水、清痰,人以為水在脾也,誰知是脾氣之寒乎。夫脾為濕土,所惡者水,喜者火也。火衰則水旺,水旺則火衰,必然之理也。蓋無火則土為寒土,水不能燥,而且有凝凍之憂,即有微火,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變痰,而不能變液。且火既衰微,止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凍。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濕流于四體,身安得不重乎。治法必須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氣。然而脾中無火,雖脾土之衰,由于腎火之弱也。不補(bǔ)腎中之火,則釜下無薪,土如冰炭,安能大地陽回,變濕污之地為膏壤之區(qū)乎。故必須補(bǔ)腎火之旺,而土自燥,土燥而濕自除耳。
方用燥土湯∶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人參(三錢) 破故紙(一錢) 山藥(五錢) 芡實(shí)(五錢) 砂仁(三粒) 益智仁(一錢) 半夏(二錢)水煎服。
此方燥脾者居其七,燥腎者居其三,似乎仍重在補(bǔ)脾,而輕在補(bǔ)腎。不知脾喜燥,而腎惡燥,使燥腎之藥太多,則腎先受損,何以益脾乎。此用藥之妙于權(quán)衡也。
此癥亦可用加減運(yùn)痰湯∶
人參 茯神(各三錢) 白術(shù)(五錢) 肉桂(一錢) 白豆蔻(一枚) 陳皮(五分) 神曲(一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
人有痰氣流行,脅下肢滿,發(fā)嚏而痛,輕聲吐痰,不敢重咯,此非水氣在肝,乃郁氣在肝也。夫肝藏血而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而肝氣郁則血不藏矣,血不藏而水乘隙而入肝而肝終不藏水,水乃留伏于肝之外而不散,肝氣本郁以招水,又因水而愈郁,肝氣之逆可知矣。脅下正肝之部位,肝氣已郁,即無水邪相犯,尚有脹急之癥,水停脅下,安得不支滿乎。發(fā)嚏而痛者,以火郁未宣,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出,因吊動(dòng)作痛也。治法必須達(dá)肝氣之郁,少佐以消痰分水之藥,則隨手奏功矣。
方用開痰飲∶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炒梔子(一錢) 陳皮(一錢) 薄荷(一錢) 枳殼(三分) 蒼術(shù)(二錢) 茯苓(五錢)水煎服。二劑肝氣之郁舒,四劑脅滿之痛去,不必五劑。
此方專解肝郁,郁舒火散,自不下克脾胃之土,上引痰涎之閉矣。寧尚有水停脅下,以增痛滿者哉。
此癥可用疏痰湯∶
白芍 茯神(各五錢) 甘草 神曲 半夏(各一錢)水煎服。
人有水泛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為腎中之痰,豈知腎寒而精變?yōu)樘岛酢?/p>
夫各經(jīng)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腎中之痰乃內(nèi)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獨(dú)治腎中之痰,必須用純補(bǔ)之藥,不可少間攻痰之味。蓋腎中之痰,乃純陰之水也,陰火非陽火不能攝。陽火者,水中之火也。陰水泛而火微,陽水旺而火伏,大補(bǔ)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矣。
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山茱萸(五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水煎服。一劑水泛為痰者立時(shí)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勝于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腎寒而痰泛者,不可執(zhí)此方以概治痰也。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何可以治內(nèi)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腎水上泛者,用此方實(shí)效應(yīng)如響,然亦必須多用茯苓與熟地之分兩相同,則腎水歸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濕氣盡行消化,始無伏留之弊。萬勿執(zhí)定仲景夫子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此癥用復(fù)陰丹亦妙。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芡實(shí) 山藥(各一兩) 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吐痰純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輕夜重,人以為肺火之痰也,誰知腎熱而火沸為痰乎。此等之痰,乃陰虛火動(dòng),大約成癆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謂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不已,必色變?nèi)缇G涕之色,即癆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療者也。然而癆瘵而吐白沫,是腎絕之痰也。亦有未成癆瘵,與陰虛之火初動(dòng),而即成此痰,與癆瘵已成者尚有分別,何可置之不救。世人一味治痰,絕不識(shí)治腎中之陰,不變成癆瘵而不止。夫火沸為痰者,成于腎火之太旺,由于水衰之極也。腎可補(bǔ)不可瀉,補(bǔ)腎水之衰,即所以瀉腎火之旺,故用補(bǔ)陰之藥以制陽,不可用瀉陽之品以救陰也。倘見其腎火之旺,而輕用黃柏、知母,毋論火不可以驟息,痰不可以遽消,且擊動(dòng)其火,以變?yōu)榘A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補(bǔ)水以逐痰,則痰消于烏有矣。
方用定沸湯∶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二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連服二劑,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連服十劑,不可見二劑之效,便撤飲不服。
蓋火沸之痰,實(shí)本于陰虛,而陰虛之火,非多服補(bǔ)陰之藥,則陰不能大長,火不能急散也。病者以此方為續(xù)命之湯,醫(yī)者以此方為奪命之劑,幸勿輕棄之也。
此癥用歸沫湯亦大妙。
熟地(二兩) 山萸肉 玄參(各一兩) 天冬 女貞子 生地 百合(各三錢) 款冬花(一錢)水煎服。
人有偶感風(fēng)邪,鼻塞咳嗽,吐痰黃濁,人以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誰知風(fēng)邪塞于肺經(jīng)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氣閉塞,謂吐中有發(fā)散之義也。然必大滿大實(shí)之癥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涌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黃濁,非大滿大實(shí)可比,何必用吐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損傷胃氣之憂,胃氣傷而肺氣亦傷。肺胃兩傷,舊疾雖去,而新痰復(fù)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變?yōu)椴豢芍沃Y矣。故毋論虛人不可吐,即實(shí)人亦不可輕吐,以吐后必須守戒,五臟反復(fù)而氣未易復(fù),一犯戒而變癥蜂起也。況肺邪閉塞之痰,亦易于表散。蓋肺氣閉塞于風(fēng)邪。非閉塞于痰也。散其邪而肺氣自通,肺氣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間用,不可常用,慎勿謂吐法神于表散,而盡用吐方用散痰湯∶
桔梗(三錢) 紫蘇(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五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咳嗽止,三劑痰濁化,四劑全愈。
此方名為散痰,其實(shí)散肺之邪也。
此癥用二紫湯亦效。
紫蘇葉 紫菀(各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 枳殼 黃芩(各一錢) 天花粉(三錢)水煎服。
人有寒氣入胃,結(jié)成寒痰,日日嘔吐,人以為寒痰在胃,誰知是胃氣之虛,而寒結(jié)為痰乎。凡人胃氣旺,則水谷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氣虛,僅能消谷,不能消水,則水積而為痰矣。然而胃虛者,火氣之衰也?;鹜鷦t土旺,火衰則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變精而變痰也。夫胃土自寒,尚且水變?yōu)樘担瑳r外寒又侵胃乎。內(nèi)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必至上涌而吐矣。祛寒其可緩乎,惟是祛胃土之寒,必須補(bǔ)心火之旺,火旺土堅(jiān),何痰不化哉。
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肉桂(二錢)水煎服。
六君子湯原是補(bǔ)脾胃之圣藥。胃病而治脾者,脾胃為表里,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補(bǔ)心火,而下尤補(bǔ)腎火也,心火旺而胃溫,腎火旺而脾熱,脾胃兩熱,寒痰有不立消者哉。
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苓附湯亦甚效。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二分) 神曲(一錢) 麥芽(一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人有熱氣入胃,火郁成痰,痰色黃穢,敗濁不堪,人以為熱痰作祟,誰知是胃火之未消乎。夫胃本屬土,胃火之盛,由于胃土之衰也。胃土衰而外熱犯之,似與胃相宜,何以反化為痰乎。蓋胃土既虛,則水谷之入不能生津以潤土,而土氣太干,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勝,而不相化,胃土抑郁而不伸,胃火亦搏結(jié)而不發(fā),痰何能消,必變?yōu)辄S穢敗濁之色矣。
然則治法不必治痰,補(bǔ)胃氣之虛,少加散火抒郁之味,則胃土復(fù)強(qiáng),消痰更易。
方用疏土湯∶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干葛(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五分) 天花粉(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二錢) 柴胡(五分)水煎服。一劑胃郁解,二劑胃火散,三劑胃痰消,四劑全愈。
此方補(bǔ)胃重而瀉火輕,以郁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故補(bǔ)胃而火可散,散火而郁自解,況方中原有葛根、柴胡以解其郁乎,郁開痰豁,必至之勢(shì)也。
此癥亦可用玄石花粉散∶
石膏(二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五錢) 天花粉 玄參(各三錢)水煎服。
人有感雨露之濕,或墻垣土房之濕,以致濕變?yōu)樘?,成為痰飲。肢?jié)酸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人以為濕痰成病,誰知是脾氣之濕,濕以助濕乎。夫脾最惡濕,必得腎火以燥之,則汗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無留伏之害,惟腎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濕,土濕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氣,兩相感召,則濕以添濕,痰更添痰矣。治法補(bǔ)腎火以生土,補(bǔ)火之藥,仍于補(bǔ)脾之中用之,則火無亢炎之禍,土有健順之宜。
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術(shù)(一兩) 豬苓(三錢) 澤瀉(二錢) 茯苓(一兩) 肉桂(二錢) 半夏(三錢)水煎服。一劑臍下之悸除,二劑肢節(jié)、背心之疼痛止,三劑痰飲盡消,四劑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肉桂溫命門之火,更能引濕痰化水,盡趨于膀胱而出。尚恐舊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術(shù)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nèi),一方而火土兩安,脾腎兼補(bǔ),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癥用制涎湯亦效。
茯苓 薏仁 白術(shù) 山藥(各五錢) 肉桂(一錢) 半夏(二錢)水煎服。
人有陰虛枯槁,肺氣困乏,嗌塞喉干,咯痰動(dòng)嗽,此肺氣之燥也。夫肺之燥,必非一日,夏傷于熱,秋必病燥。肺屬金,而金最畏火,夏火炎炎,肺金不能敵火氣之克耳。但金既畏火克,即宜發(fā)燥,何待火退金旺之時(shí)反現(xiàn)燥象。不知金畏火刑,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猶可以敵火氣之炎,迨火令既過,金無所畏,不足之氣形焉,轉(zhuǎn)難濟(jì)肺氣之乏,勢(shì)必求外水以止渴。然而外水止可入胃,終不可以入肺,且肺氣既燥,肺難自顧,何能下生腎水,乃腎中取給又不免,則燥且益燥,咳嗽吐痰之癥生矣。治法似宜補(bǔ)脾胃,以生肺金矣。然健脾助胃之藥,性多燥烈,以燥投燥,則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反足以添其火炎。必須于潤肺之中而大補(bǔ)其腎水,腎水足而肺金得養(yǎng),子富而母自不貧也。且肺金之氣,夜藏于腎,向因腎涸,力難迎肺金,以歸藏于腎之內(nèi),肺乃取給于腎,而腎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肺乃半途而返,不忍入于腎子之宮,腎見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濟(jì)之。涸竭之水,水中有火也,肺不敢受,于是不變津而變痰。此痰也,肺未常欲其上升,無如上焦火旺,肺液干枯,不得不取資于痰,以暫救其嗌燥,故咯而升痰。迨痰既上升,而上焦之火,彼此相斗,嗽又生矣。
方用潤燥飲∶
麥冬(一兩) 熟地(一兩) 蘇子(一錢) 白芥子(二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天門冬(三錢) 山茱萸(五錢) 北五味(五分) 人參(一錢)水煎服。二劑肺潤,四劑腎潤,十劑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潤肺,用熟地、茱萸以補(bǔ)腎,肺腎相通,加人參、五味以益氣,氣旺而津液尤易生也。又恐過于補(bǔ)腎,而不上走益肺,故加升提之味,使益肺多于益腎。尚慮用參以助燥,更入蘇子、甘草使之調(diào)和于上焦之間,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又不動(dòng)火以增燥,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
此癥亦可用潤稿湯治之。
熟地 麥冬 葳蕤(各一兩) 甘草(五分) 百合(五錢) 貝母(一錢)水煎服。
小兒痰氣壅阻,竅隧不開,手足逆冷,有如風(fēng)癥,人以為慢脾風(fēng)也,誰知是脾虛而痰盛乎。夫小兒以脾健為主,脾土不旺,則所食之水谷,盡變?yōu)樘?。痰氣既盛,則經(jīng)絡(luò)之間無非痰結(jié),竅隧閉塞,氣即不能展舒矣。脾主四肢,手足者,脾之所屬也,脾氣既不能展舒,何能運(yùn)動(dòng)夫手足乎,此逆冷之所以成,而非外風(fēng)之中也。風(fēng)性甚動(dòng)而且急,使真有風(fēng)入,則疾風(fēng)豪雨,勢(shì)不可當(dāng),安有迂緩舒徐者乎。無奈前人巧立名色,謂是慢驚之風(fēng),創(chuàng)造牛黃、犀角、蛇、蝎等藥以療之,遂至殺小兒如草菅,深可痛惜。使早用健脾之劑,少佐之以祛痰之藥,則無兒不可活也。
方用健土開涎散∶
人參(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薏仁(二錢) 干姜(二分) 砂仁(一粒) 白術(shù)(二錢) 天花粉水煎服。一劑風(fēng)定,二劑痰消,三劑全愈。
此方健土以消痰,與六君子湯不相上下。然六君子用半夏以消痰,未免有耗氣之失,不若此方專利脾中之濕,又能通氣溫中,更勝于六君子也。倘執(zhí)此方,概治小兒之痰,庶幾全治者眾矣。
此癥用健運(yùn)湯亦佳。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 枳殼 蘇葉 半夏(各三分) 益智仁(三粒) 白豆蔻(一粒)水煎服。
人有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嚨之間,欲咽不下,欲吐不能,人以為氣不清,誰知是肝氣之甚郁乎。此等之痰,必成黃穢之色。蓋留于膜膈之上也,老人虛人最多。此痰非舒發(fā)肝木之氣斷然難消,然徒舒肝木之氣,不大補(bǔ)肝中之血,則脅間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亦不能化。然而肝中之血,腎水之所滋也,補(bǔ)肝必須補(bǔ)腎,而兼消痰。
方用潤燥破痰湯∶
白芍(一兩) 香附(一錢) 青黛(五分) 天花粉(二錢) 白芥子(二錢) 玄參(五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水煎服。一劑痰易吐,二劑痰易咽矣。連服四劑而痰塊開矣,再服四劑而老痰盡消。
此方肝腎兩治,肝氣宣而肝血養(yǎng),則肝火不搏聚于胸中,自然老痰不凝滯于脅內(nèi)。惟是老痰最難速化,此方必須多用,但不可責(zé)其近功耳。
此癥用寬膜湯亦效。
白芍(三錢) 枳殼(三分) 甘草(五分) 神曲(三錢) 白芥子(三錢) 炒梔子(一錢) 白術(shù)(二錢) 郁金(一錢)水煎服。
人有痰在膈上,大滿大實(shí),氣塞不能伸,藥祛而不得下,人以為邪在上也,誰知是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療下,何以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亦一時(shí)權(quán)宜之法,非可常用之道。
世人遵張子和之教,一見滿實(shí)之癥,便用吐藥,誰知盡可不吐哉。凡見滿實(shí)之癥,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下之者,乃祛入胃中,非祛入腸中也。痰涎上壅于膈,原是胃氣之盛,而本于胃火之盛也。瀉胃火之有余,自然現(xiàn)胃氣之不足,胃氣無滿實(shí)之象,膈中滿實(shí),安能重滿重實(shí)耶。勢(shì)必痰氣頓消,盡落于胃中矣。何必涌痰上吐,損傷胃氣,使五臟之盡反復(fù)哉。
方用降痰舒膈湯∶
石膏(三錢) 天花粉(三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五錢) 益智仁(五分)水煎服。一劑滿實(shí)平,二劑滿實(shí)盡除,痰亦盡下。
此方瀉胃火而降痰,實(shí)有奇功。雖其性亦迅烈不平,然勝于吐法實(shí)多也。世人欲用吐法者,先用此方,不效后再用吐藥,有益于生命無窮,幸勿哂醫(yī)學(xué)平庸,謂用藥之膽怯也。
此癥亦可用伸膈湯治之。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
人有遍身俱長大小之塊,累累不一,人以為痰塊也,誰知是氣之不行,而痰因結(jié)之而不散乎。夫怪病多生于痰,身中長塊,亦怪病之一也。然而痰生塊結(jié),必有其故。蓋痰之生本于濕,塊之結(jié)成于火,故無濕不能生痰,而無痰不能成塊。第痰之生也。雖生于濕,塊之成也,雖成于火,茍氣旺而濕又何留,濕茍不留,火又何從而起,是消塊不必去火,惟在于消痰,亦不必全消夫痰,又在亟補(bǔ)其氣,蓋氣旺則痰消,痰消則塊亦消也。
方用二陳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五錢) 陳皮(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芥子(三錢) 姜炒黃連(五分)水煎服。十劑消半,三十劑全消。
此方本消痰之圣藥,亦消塊之神劑,塊成于痰,消痰即所以消塊也。
此癥亦可用礬石消壘散。
澤瀉 半夏(各三錢) 茯神 白術(shù)(各五錢) 薏仁(一兩) 附子(二分) 人參(二錢) 甘草(五分)
白礬(一錢) 黃連(三分)水煎服。十劑自消。
人有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飲之病。日間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KT大痛,人以為胃中之寒,誰知痰飲隨氣升降而作痛乎。夫痰在上宜吐,痰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飲在胸膈之間,是痰在上焦也。不可用消痰,降痰之法,必當(dāng)用吐藥吐之。惟是吐痰必傷其氣,毋論大吐之后,使臟腑反復(fù),多傷胃氣。而多食酸味之人,則肝木必旺,而恣肆其橫逆之勢(shì),以傷中州之土矣。土傷則胃氣更損,雖久積之痰頓失,新長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治法于吐中而仍行其補(bǔ)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又不虧之為得也。(癥傷于酸,必用吐法以開之也,乃吐不傷經(jīng),尤善用吐也。
方用∶
參蘆(一兩) 瓜蒂(七枚) 白芍(一兩) 白芥子(一兩) 竹瀝(二合)水煎服。一劑必大吐,盡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后用二陳湯調(diào)理,不再痛。
前方名為倒痰湯,用參蘆以扶胃土,用白芍以平肝木,用白芥子、竹瀝共入于瓜蒂之中,吐痰即用消痰之藥,使余痰盡化,舊痰去而新痰不生,得治痰之益,又絕其傷氣之憂也。
此癥用蔞蘇飲亦佳。
栝蔞(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蘇葉(三錢) 竹瀝(一合) 陳皮(一錢)水煎服。
人有偶食難化之物,忽然動(dòng)驚,因而飲食減少,形體憔悴,面色黃瘦,顛寒作熱,數(shù)載不愈,人以為勞瘵之癥也,誰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夫傷食之病,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況痰裹其食,其痛尤甚,何以經(jīng)歲、經(jīng)年而人未知也。且食至歲月之久,宜當(dāng)消化,何久留在腹乎。不知食因驚而留于腹者,食存于兩脅之旁,外有肋骨護(hù)之,手按痛處不能及也。食因痰裹,痰既不消,食亦不化,故有留中數(shù)載,仍為舊物,人所未知也。兩脅之地,乃肝木之位,痰食積于中,自生如瘧之癥,發(fā)寒發(fā)熱,狀似勞瘵,以勞瘵治之,則驚氣不解,而痰食如故,病何能愈哉。治法開其驚,降其痰食,數(shù)載之病一朝可去。
方用釋驚湯治之。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青木香(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shí)(一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枳殼(一錢) 甘草(五分) 麥芽(一錢) 山楂(十粒)水煎服。一劑而痰食盡下,不必再劑。
此方消痰降食,專走于兩脅之間,開其驚氣,故奏功如神耳。
此癥用易消散亦效。
山楂(三錢) 麥芽(三錢) 白術(shù)(一兩) 鱉甲(一兩)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附子(一片)水煎服
人有足脛漸細(xì),足膝漸大,骨中酸疼,身漸瘦弱,人以為鶴膝之風(fēng),誰知水濕之入骨乎。
夫骨最堅(jiān)硬,濕邪似難深入,何竟入于膝乎?此因立而行房所成也。凡人行房,必勞其筋骨,至于精泄之后,則髓必空虛,髓空則骨空,邪即乘其虛空而直入矣。若膝則筋骨聯(lián)接之處,骨靜而膝動(dòng),動(dòng)能變而靜不能變也。不變者形消,能變者形大。但其病雖成于腎精之虛,而治病斷不可單治其腎,因所犯者濕耳。濕乃陰邪,陰邪必須以陽氣祛之。腎之精,陰水也。補(bǔ)精則精旺,陰與陰合,陰無爭戰(zhàn)之機(jī),不戰(zhàn)而邪何能去?故不當(dāng)補(bǔ)精而當(dāng)補(bǔ)氣。方用蒸膝湯∶
生黃 (八兩) 金釵石斛(二兩) 薏仁(二兩) 肉桂(三錢)水煎二碗,先服一碗,即擁被而臥,覺身中有汗意,再服第二碗,必兩足如火之熱,切戒不可坐起,任其出汗,至汗出到涌泉之下,始可緩緩去被,否則萬萬不可去也。一劑病去大半,再劑病全愈。
此方補(bǔ)氣未免太峻,然氣不旺不能周遍于一身,雖用利濕健膝之藥,終不能透入于邪所犯之處,而祛出之也。第大補(bǔ)其氣,而不加肉桂之辛熱,則寒濕裹住于膝中,亦不能斬關(guān)直入于骨髓而大發(fā)其汗也。至于絕不治風(fēng)者,以此病原無風(fēng)也。若作風(fēng)治,愈耗其氣,安得取效哉。
此癥用加味 桂湯亦妙。
黃 (三兩) 肉桂(三錢) 破故紙(二錢) 牛膝(三錢)水煎服。服必有大汗如雨,二服愈。
鶴膝之癥有二,一本于水濕之入骨,一本于風(fēng)濕之入骨也。則條乃言水濕入骨,未言風(fēng)濕入骨之癥。大約水濕之病,骨重難移∶風(fēng)濕之癥,骨輕可走,至于酸痛則一也。雖然酸痛亦有微別,水濕之痛在一處而不遷,風(fēng)濕之痛移來移去而無定。治法不可徒治風(fēng)濕也,用散膝湯治之。
黃 (五兩) 防風(fēng)(三錢) 肉桂(五錢) 茯苓(一兩)水煎服。服后亦擁被而臥,聽其出汗,不必驚惶,汗出愈多,去病愈速。
夫黃 原畏防風(fēng),得防風(fēng)而功更大。吾多用黃 ,正恐人之難受,加入防風(fēng),能于補(bǔ)中以行其氣。得肉桂之辛散,引入陽氣,直達(dá)于至陰之中。又得茯苓共入膀胱,利水濕之邪,內(nèi)外兼攻,內(nèi)既利水而外又出汗,何風(fēng)濕之不解哉。惟是大汗淋漓,人恐有亡陽之懼,誰知用散藥以出汗,若為可慮,今用黃 補(bǔ)氣以出汗,乃發(fā)邪汗而非損正汗也。邪汗能亡陽,正汗反能益陽耳,所以二劑而收全功也。
此癥用薏術(shù)防桑湯亦效。
防風(fēng)(三錢) 桑葉(二兩) 陳皮(一錢) 破故紙(二錢) 薏仁(一兩) 白術(shù)(一兩)水煎服。亦必出大汗而愈,只消一劑也。
人有頭面身體先見紅斑,后漸漸皮破流水成瘡,以致須眉盡落,遍身腐爛,臭穢不堪,人以為大麻風(fēng)也,誰知是火毒結(jié)成之病乎。大麻風(fēng)之病,南粵甚多,以其地長蛇蟲,熱毒之氣裹住于皮膚之間,濕蒸之氣又藏遏于肌骨之內(nèi),故內(nèi)外交迫,蘊(yùn)結(jié)不能遽宣,反致由斑而破,由破而腐也。此系最惡之病,不特南粵多生此病也。蓋毒瓦斯何地蔑有,濕熱乃天地所成,正不可分南北也。治法必以解毒為先。然而近人元?dú)馓撜呱醣姡綖a其毒,未必不先損其正,惟是補(bǔ)正又恐引邪入內(nèi),要當(dāng)于補(bǔ)中散邪為妙。方用散癘湯∶
蒼術(shù)(三錢) 熟地(一兩) 玄參(一兩) 蒼耳子(三錢) 車前子(二錢) 金銀花(二兩) 薏仁(五錢)水煎服。連服十劑可半愈也。再服十劑,必全愈。
此方補(bǔ)腎健脾,又有散風(fēng)、去濕、化毒之品,則攻補(bǔ)兼施,正旺而邪退也。倘純用寒涼,或全用風(fēng)藥,鮮有奏功者矣。
此癥用黃金湯亦效。
大黃(五錢) 金銀花(半斤)水煎汁三碗,分作三次服,一日服完,必然大瀉惡糞,后單用金銀花三兩,連服十日全愈。
人有生大麻風(fēng)者,不必盡在兩粵之中,往往居于兩粵之外而亦生者,人以火毒之入身也,誰知感酒濕之毒而成之者乎。夫酒氣熏蒸,最能害人,或臥于酒槽之上,或坐于酒缸之邊,皆能成病,大約多得之行房之后。蓋行房泄精,則毛竅盡開,酒氣易中,其病與大麻風(fēng)無異。但兩粵之病,必相傳染于家人、父子之間,獨(dú)感酒毒而成者,止在本人,而他人無恙也。治法雖瀉火毒,仍須兼化酒毒為妙。方用解癘神丹∶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五錢) 薏仁(五錢) 黃連(一錢) 玄參(一兩) 金銀花(三兩) 柞木枝(三錢)水煎服。連用十劑,未爛者可愈;已爛者,再服二十劑可愈也。
此方健脾去濕,化毒解酒,正氣無傷,邪氣易退,倘認(rèn)癘風(fēng)純是火毒,單用祛毒、瀉火之味,置酒濕于不問,非善治之法也。然酒濕之毒,何以別之?聞酒香而生憎,飲美醞而添疼,此乃感酒毒而成者也。倘若聞酒香而流涎,飲美醞而作癢者,非感酒毒,乃感火毒也。
此癘成于酒毒,亦可用黃金湯加柞木枝五錢,照前服之,得瀉而愈。
人有夜臥遺尿者,其人畏寒喜熱,面黃體怯,大便溏泄,小水必勤,人以為小腸之虛,誰知腎氣之虛乎。夫腎與膀胱為表里,膀胱之開闔,乃腎主之也。蓋膀胱奉令于腎,腎寒則膀胱自不尊腎之令,故腎不閉而膀胱亦不閉也。治法約腎之水而水寒,不若溫腎之水而水縮也。方用溫泉飲∶
白術(shù)(一兩) 巴戟天(一兩) 益智仁(三錢) 肉桂(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止遺,連服四劑,不再遺矣。
此方脾腎兩補(bǔ)之法。肉桂溫命門之寒,益智斷膀胱之漏,且白術(shù)通腰臍之氣,自然病與藥宜。蓋遺尿之病,雖成于腎寒,亦由腰臍之氣不通,則水不走于小腸,而竟走于膀胱也。
通其腰臍之氣,則水迂 其途,自走小腸。小腸與心為表里,而心氣能攝之而不遽遺也。且白術(shù)又上能補(bǔ)心之氣,心氣虛則水瀉,心氣旺而水又難瀉矣。心腎交而泉溫,亦心腎交而泉縮矣。
此癥可用萸術(shù)益桂湯治之。
山茱萸(五錢) 白術(shù)(一兩) 肉桂(一錢) 益智仁(一錢)水煎服。
人有年老遺尿者,不必夜臥而遺也,雖日間不睡而自遺,較前癥更重,此命門寒極不能制水也。夫老人孤陽,何至寒極而自遺乎?蓋人有偏陰偏陽之分,陽旺則有陰虛火動(dòng)之憂,陽衰則有陰冷水沉之患。少年時(shí),過泄其精,水去而火又何存。水火必兩相制者也,火無水制則火上炎,水無火制則水下泄。老人寒極而遺,正坐水中之無火耳。惟是補(bǔ)老人之火,必須于水中補(bǔ)之,以老人火衰,而水亦不能甚旺也。方用八味地黃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一兩) 山藥(五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水煎服。連服二劑,溺即止矣,服十日全愈。
約照此方分兩,修合丸散,每日服一兩,永不再遺。
八味地黃湯正水中補(bǔ)火之圣藥。水中火旺,則腎中陽氣自能通于小腸之內(nèi),下達(dá)于膀胱。
膀胱得腎之氣,能開能闔,一奉令于腎,何敢私自開關(guān),聽水之自出乎?氣化能出,即氣化能閉也。惟是八味湯中,茯苓、澤瀉過于利水,老人少似非宜,丹皮清骨中之熱,遺尿之病助熱而不可助寒,故皆略減其分量,以制桂附之橫,斟酌得宜,愈見八味湯之妙。然此方但可加減,而不可去留,加減則奏功,去留則寡效也。
此癥亦可用助老湯治之。
熟地(一兩) 山茱萸(一兩) 益智(一錢) 肉桂(二錢) 遠(yuǎn)志(一錢) 炒棗仁(五錢) 人參(三錢) 北五味(二錢)水煎服。
人有憎熱喜寒,面紅耳熱,大便燥結(jié),小便艱澀作痛,夜臥反至遺尿,人以為膀胱之熱也,誰知是心火之炎亢乎。夫心與小腸為表里,心熱而小腸亦熱。然小腸主下行者也。因心火太盛,小腸之水不敢下行,反上走而顧心,及至夜臥,則心氣趨于腎,小腸之水不能到腎,只可到膀胱,以膀胱與腎為表里,到膀胱即是到腎矣。然而膀胱見小腸之水,原欲趨腎,意不相合,且其火又盛,自能化氣而外越,聽其自行,全無約束,故遺尿而勿顧也。治法將瀉膀胱,而膀胱無邪,將補(bǔ)膀胱,而膀胱又未損正。然則奈何?瀉心火之有余,而遺尿自止矣。方用清心蓮子飲加減治之。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 竹葉(三十片) 蓮子心(三錢) 黃連(二錢) 白芍(五錢) 陳皮(五分) 丹皮(二錢) 天門冬(三錢) 紫菀(一錢) 玄參(三錢)水煎服。一劑少利,再劑大利,三劑全愈。
此方專清心火,不去止小腸之水,蓋此等遺尿,愈止而愈遺也。
此癥亦可用加減逍遙散治之。
茯苓 白芍 當(dāng)歸 車前子(各五錢) 山藥 丹皮(各三錢) 柴胡 黃連(各一錢)
人參(五分) 陳皮(三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人有脫肛者,一至大便,則直腸脫下,而不肯收,久則澀痛,人以為腸虛下陷也,誰知陽氣之衰,不能升提乎。夫脫肛之癥,半成于脾泄,泄多則亡陰,陰亡必至下墜,而氣亦下陷,腸中濕熱之污穢,反不能速去為快,于是用力虛努,過于用力,直腸隨努而下矣。迨至濕熱之邪已盡,脫肛之病已成,必須升提陽氣,佐之去濕去熱之劑。然而,提氣非用補(bǔ)氣之藥則氣不易升,補(bǔ)氣不用潤腸之味則肛?zé)o難脫,要在兼用之為妙也。方用提腸湯∶
人參(三錢) 黃 (五錢) 當(dāng)歸(三錢) 白芍(一兩) 升麻(一錢) 茯苓(三錢) 槐米(一錢) 薏仁(五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肛腸漸升而入。再服四劑,不再脫。
此方補(bǔ)氣以升提,則氣舉于上焦,一身之滯氣自散。潤腸則腸滑,濕熱自行矣。
此癥亦可用加味補(bǔ)血湯∶
黃 當(dāng)歸(各五錢) 升麻(一錢) 北五味子(十粒)連服十劑全愈。
人有不必大便而脫肛者,疼痛非常,人以為氣虛下陷也,誰知大腸之火奔迫而出之乎。
夫大腸屬金,原屬于肺,肺與大腸為表里,休戚相關(guān)。大腸不勝火氣之炎燒,不得已欲求救于肺,而肺居膈上,遠(yuǎn)不可救,乃下走肛門,聊為避火之計(jì)。肛門既屬于肺,大腸畏火,豈肛門獨(dú)不畏火耶。況魄門與大腸,既有同氣之好,禍難相救,寧忍坐棄,故以己之地方甘心讓客,而己身越境,以避其氣,此肛門、直腸所以脫出于糞門之外也。疼痛者,火焚被創(chuàng),無水以養(yǎng),故干燥而益疼也。此等之病,用升提之法,全然不效,反增其苦楚。蓋升提之藥,多是陽分之品,陽旺則陰虛,陰虛則火益勝,安有取效之日哉。治法宜急瀉其腸中之火,火息而金自出矣。然而大腸之火不生于大腸也。胃火盛而大腸之火亦盛,腎水干而大腸之水亦干,單治大腸之火,而不瀉胃中之火,單治大腸之水,而不益腎中之水,則大腸之水不生,而大腸之火亦不息,何以使大腸之氣返于腹中,肛門之腸歸于腸內(nèi)哉?方用歸腸湯∶
玄參(一兩) 石膏(三錢) 熟地(一兩) 丹皮(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地榆(三錢) 槐花(二錢) 荊芥(炒黑,三錢)水煎服。一劑痛安,再劑腸升,三劑全愈。
此方胃腎同治,兼去清大腸之火。水源不斷,則火氣自消,有不急返者乎??腿ザ鳉w,此必然之理也。
此癥用榆地玄歸湯亦效。
地榆(三錢) 當(dāng)歸(一兩) 玄參(一兩) 生地(一兩)水煎服。連用十劑全愈。
人有終日舉陽,絕不肯倒,然一與女合,又立時(shí)泄精,精泄之后,隨又興起,人以為命門之火,誰知陰衰之極乎。夫陰陽原兩相平者也。無陽則陰脫而精泄,無陰則陽孤而勢(shì)舉,二者皆能殺人。彼此相較,陰脫之癥驟而死,陽孤之病緩而死。似乎驟而死者難治,緩而死者易醫(yī)。而孰知陰脫之癥,其陽不絕,補(bǔ)陽可以攝陰;陽孤之病,其陰已涸,補(bǔ)陰難以制陽。蓋陽生陰甚速,陰接陽甚遲,故脫陰留陽者,往往可援,孤陽無陰者,每每不救耳。雖然陰根于陽,補(bǔ)陽而陰可生,安在陽不根陰,而補(bǔ)陰即不能生陽乎。使強(qiáng)陽不倒之人,尚有一線之陰在,則陰必可續(xù)而可生,陰既生矣,則陽不為孤陽,陰日旺而陽日平,誰謂非死里求生之妙法乎。方用平陽湯∶
玄參(三兩) 山茱萸(一兩) 沙參(二兩) 地骨皮(一兩) 丹皮(一兩)水煎服。連服二劑,而陽不甚舉矣。又服四劑,陽又少衰矣。再服四劑,陽平如故。
此方純是補(bǔ)陰之藥,更能涼其骨中之髓。又恐過于純陰,與陽有格格不入之意,復(fù)加入山茱萸,陰中有陽也,使其引陰入陽,以制其太剛之氣,真善于制剛也。倘見其火旺之極,妄用黃柏、知母以寒涼折之,毋論水不可以滅火,反激動(dòng)其龍雷之怒,陰不能入于陽之中,陽反離夫陰之外,有不至于死亡而不可得也。
此癥亦可用濟(jì)陽湯治之。
熟地(二兩) 玄參 麥冬 沙參(各一兩)久服自安。
人有終日操心,勤于誦讀,作文之時(shí),刻苦搜索,及至入房,又復(fù)鼓勇酣戰(zhàn),遂至陽舉不倒,胸中煩躁,口中作渴,兩目紅腫,飲之以水不解,人以為陽旺之極,誰知心腎二火之齊動(dòng)乎。夫心腎無一刻不交,心交于腎,則腎火無飛騰之禍∶腎交于心,則心火無亢烈之憂。若日勞其心,則心不交于腎;夜勞其腎,則腎亦不交于心。心腎不交,則水火無既濟(jì)之好,覺一身上下,無非火氣,于是心君失權(quán),腎水無力,而命門之火與心包之火反相合而不相離,骨中髓動(dòng),髓海煎熬,肝中龍雷之火亦起而相應(yīng),三焦之火亦且附和,以助其炎上之勢(shì),火盡上升,陽無所寄,勢(shì)不得不仍歸于下,下又難藏,因走于宗筋陰器之間,陽乃作強(qiáng)而不可倒矣。此等之病,至危之癥也,非迅解二火,陽何能倒。然解火又禁用寒涼以直折其火,蓋二火乃虛火,而非實(shí)火。惟有引火歸經(jīng),少用微寒之品,以退其浮游之火,則火自歸源,而鮮決裂之虞。方用引火兩安湯∶
玄參(一兩) 麥冬(二兩) 丹皮(五錢) 沙參(一兩) 黃連(一錢) 肉桂(一錢)水煎服。一劑而火少衰,二劑而陽乃倒矣。連服四劑,而火乃定。減黃連、肉桂各用三分,再服數(shù)劑,兩火不再動(dòng)矣。
此方補(bǔ)陰以退陽,補(bǔ)陰之中又無膩重之味,得黃連、肉桂同用,以交心腎,心腎合而水氣生,水氣生而火自解。況玄參、麥冬、沙參又是退火之味,仍是補(bǔ)水之品,所以能退其浮游之火,解其亢陽之禍也。
此癥亦可用加減濟(jì)心丹∶
人參炒棗仁(各五錢) 熟地 玄參 麥冬 丹皮(各一兩) 蓮子心 茯苓(各三錢)水煎服。四劑即安。
人有身不發(fā)熱,胸脅之間發(fā)出紅斑,不啻如絳云一片,人以為心火熱極,誰知胃火之郁極乎。夫胃火本宜炎上,何郁滯不宣?蓋風(fēng)寒外束之也?;鹩獬觯龊粢种畡t火不得出而內(nèi)藏。然而火蘊(yùn)結(jié)于胃中,終不能藏之也,于是外現(xiàn)于皮膚,發(fā)紅云之斑矣。此時(shí)以涼藥逆投之,則拂其熱之性,而變?yōu)榭?;以熱藥治之,則助其火之勢(shì),而增其橫。必須以風(fēng)藥和解之為得,又不可竟用風(fēng)藥也。大約火旺者水必衰,不補(bǔ)其水,僅散其火,則胃中燥熱何以解氛,不得風(fēng)而愈揚(yáng)乎。誠于水中散其火,則火得水而有制,水佐風(fēng)而息炎,斑且消滅于烏有,斷不至發(fā)汗亡陽,以成不可救之癥也。方用消紅湯∶
干葛(二錢) 玄參(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芍藥(五錢) 升麻(一錢) 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一錢)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
此方補(bǔ)陰以制火,涼血以化斑,但用散而不用寒,但用和而不用戰(zhàn),自然郁宣而熱減,水旺燥除,何斑之不盡消哉。
此癥用散云湯亦神。
葛根(三錢) 青蒿(五錢) 生地(一兩) 玄參(一兩) 升麻(一錢) 貝母(三錢) 麥冬(五錢)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滿身發(fā)斑,非大塊之紅赤,不過細(xì)小之斑,密密排列,斑上皮膚時(shí)而作癢,時(shí)而作痛,人以肺火之盛也,誰知肺火之郁乎。蓋肺主皮毛,肺氣行而皮毛開,肺氣郁而皮毛閉。其所以郁者,以心火刑金,外遇寒風(fēng)之吹,肺火不得達(dá)于皮毛,而斑乃現(xiàn)矣。然則肺之生斑,仍是內(nèi)熱之故,治法仍宜瀉火。然火郁于皮毛,不用解表,而驟用瀉火之品,反能遏抑火氣,不向外達(dá)反致內(nèi)攻,勢(shì)必至表癥變?yōu)槔锇Y,尤可虞也。故必須散表之中,佐以消火,則散斑自速也。方用散斑飲∶
玄參(五錢) 升麻(二錢) 白芷(一錢)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生地(一兩) 黃連(一錢) 天花粉(三錢)水煎服。一劑斑消,二劑全消。
此方散多于清者,以清火則火愈郁,而氣不宣,散風(fēng)則風(fēng)盡解,而火亦息也。
此癥亦可用蘇葉解斑湯∶
蘇葉(三錢) 生地(三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升麻(一錢) 貝母(二錢) 當(dāng)歸(五錢)水煎服。二劑愈。
聯(lián)系客服